-
海洋爬行动物 编辑
海洋爬行动物是指可以在海洋中生存的爬行动物。是群再次适应水生环境或半水生环境的爬行动物。在大陆架水域中最常见的两种海洋爬行动物是海龟和海蛇,它们都是冷血动物,因此这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都从热带向两极迅速递减。
现存海洋爬行动物包括海龟、海鳄和海蛇三类,已灭绝的包括鱼龙,蛇颈龙等。
外文名:Marine reptile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爬行纲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中文学名:海洋爬行动物
现存种类:海龟、海鳄、海蛇
灭绝种类:鱼龙、蛇颈龙
海龟与海蛇类爬行动物现主要生产于暖水海洋中,位于北半球暖温带的青岛近海,只是偶然的机会,在夏、秋季海水温度升高的时候才能发现其行迹,而且数量较少。
海龟是海洋中最为常见的而且是最为温驯的海洋爬行动物之一,其中有很多罕见的种类,比如鹰头龟,是在2005年时沿海渔民发现的,因为这种海龟原不是本海域种类,所以比较罕见,其性格比较凶猛,以小虾、小鱼为食,是海龟中比较少的纯食肉类海龟;我国青岛记录的海龟鳖目海龟科有海龟和蚋龟;棱皮龟科有棱皮龟,均以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鱼类为饵,是国家保护动物。
海蛇以青灰海蛇、青环海蛇和淡灰海蛇三种较常见,一般栖息于近海无人居住的海岛附近。海蛇在我国青岛沿海也不多见。
棱皮龟
系大洋暖水性个体最大的海龟,俗称竖琴龟。其头部具排列复杂且不规则的鳞片。无角板。背部被以柔软的革质皮肤,其上有7条纵行棱与乐器中的竖琴相似,因而得竖琴龟之名。棱间凹陷似沟。腹面有5条棱。上颌有2个大三角形齿突。四肢桨状无爪,前肢比后肢大,尾短。背面黑褐色,有浅色斑。腹面色浅。
玳瑁
背甲共有13块,作覆瓦状排列,所以得名“十三鳞”。有扁平的躯体、保护背甲、以及适于划水的桨状鳍足,成体甲壳为鲜艳的黄褐色,平滑有光泽。尾短,前后肢各具2爪。头、尾和四肢均可缩入壳内。背甲和头顶鳞片为红棕色和黑色相间。颈及四肢背面为灰黑色,腹面几为白色。
背及腹部均有坚硬的鳞甲。头部具前颧鳞甲2对。鼻孔近于吻端。上须钩曲,嘴形似鹦鹉,颌缘锯齿状。背面鳞甲,早期呈覆瓦状排列,随年龄增长而变成平置排列,表面光泽,有褐色与浅黄色相间而成的花纹。中央为脊鳞甲5枚,两侧有肋鳞甲4对;缘鳞甲25枚,边缘呈锯齿状。腹面由13枚鳞甲组成,呈黄黑色。四肢均呈扁平叶状。前肢较大,具2爪,后肢有2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太平洋丽龟
海生龟类中最小的一种,一般甲长600mm左右,不超过800mm。头背前额鳞2对。肋盾多,6~9对,第一对与颈盾相切。腹部有4对下缘盾,每枚盾片的后缘有一小孔。四肢扁平如浆。头、四肢及体背为暗橄榄绿色,腹甲淡橘黄色。蠵龟
体型较大,身体扁平,体重约100公斤。背甲曲线长度745~1025 mm
为23种鳄鱼品种中最大型的,亦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动物。成体全长3-6米以上,最长达8.63米,体重超过1.6吨。湾鳄为热带及亚热带的物种。原产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印度亦有发现。生活在海洋环境里的爬行动物很少见。事实上,在已知的6000种爬行动物中,仅仅只有1%(约60种)住在海里。这些类群包括蜥蜴类、鳄鱼类、龟类和蛇类。每一类都和所有已知的爬行动物有着许多相同的解剖学结构:冷血、呼吸空气、有鳞片以及通过体内受精繁殖等。然而,为了能够在海水中生活,这些海洋爬行动物也进化出一些特殊的适应性,陆地爬行动物没有这些适应性。
绝大多数呼吸空气的脊椎动物不能直接饮用咸水。因为那样会造成脱水,还会对肾脏造成伤害。海水里含有的氯化钠和其他盐类的浓度,比血液和体液中的要高出3倍。许多海洋爬行动物能够饮用海水,那是因为它们的体内有种特殊的腺体(盐腺)可以排出过多的盐分。为了减少体液中的盐分,这些腺体可以排出比海水浓2倍的高盐溶液。盐腺的工作效率很高,它处理、排泄盐分的速率比肾脏快10倍。盐腺一般位于头部,,通常长在靠近眼睛的地方。
大约有50种海蛇栖息在海洋里。潜水时,海蛇可以通过关闭鼻膜和嘴巴周围的鳞片,将海水排斥在体外。它们平展的尾巴就像一把小船桨,轻松推动身体前进。海蛇的肺是一个拉长的强健的气囊,可以贮备氧气。此外,海蛇还可以通过皮肤摄入氧气。这些对海洋环境的适应性,使海蛇可在水下待上30分钟到2个小时。当然,这种本领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由于海蛇通常需要游到水面上呼吸,所以它们要比陆地上生活的蛇类消耗更多的能量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