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 编辑

李白组诗作品

《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写作者送妻子上庐山访道的情景,诗中描绘了女道士清幽的居住环境和闲适的修道生活,表达了经历风雨沧桑后李白夫妇二人坚贞美好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因社会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向往出世的思想。组诗语言简洁细腻,风格含蓄柔婉,在李白诗中别具一格。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

作者:李白

创作年代:盛唐

出处:《全唐诗》

作品体裁:五言小律

作品别名: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

作品原文

编辑
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⑴

其一

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

水舂云母碓⑵,风扫石楠花⑶。

若爱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其二

多君相门女⑷,学道爱神仙。

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

一往屏风叠⑸,乘鸾著玉鞭⑹。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⑴内:指妻子。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山、南障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李腾空:唐宰相李林甫之女,幼超异,生富贵而不染,入庐山,居屏风受之北,居处为昭德观。

⑵云母碓:白居易诗有“何处水边碓,夜舂云母声”及“云碓无人水自舂”之句,其自注云:“庐山中云母多,故以水碓捣炼,俗呼为云碓。”

⑶石楠花:叶似枇杷且小,叶背无毛,正二月间开花。

⑷多:推重,赞美。相门女:李白妻子宗氏系宗楚客之女,宗楚客在武则天及唐中宗时曾三次拜相。一说指李腾空。

⑸屏风叠:在庐山五老峰下,九座山峰重叠,状如屏风,故名。

⑹著玉鞭:一作“不著鞭”。

白话译文

其一

你要寻找李腾空,应到碧绿山中的道观去。

那里水碓舂捣着云母,风吹动着石楠花。

若留恋这深山幽居的美好,便可相邀游戏于紫云间。

其二

赞美你这相门之女,崇尚学道爱好神仙。

白玉般的素手捧起青霭,锦罗衣衫连带着紫色的云烟。

那就同往庐山屏风叠去,乘青鸾,执玉鞭。

创作背景

编辑
《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是李白的晚年作品,是李白留传下来的最后两首赠内诗。他曾陪同妻内,为寻找庐山女道士李腾空翻重山,越峻岭,一路上远迩幽寂,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写下了这《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詹锳认为此诗作于乾元元年(758)春,《李白诗文系年》云:“腾空既贞元中尚在人间,此诗之作,疑当在太白晚年。”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认为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末,李白遇赦归豫章与宗氏重聚后,送其往庐山时作。郭沫若认为,李白此时“已年逾六十,因过分失意而迅速衰老,对于道教的迷信已逐渐破除。然而宗氏则愈益醉心隐逸,看来他们两人可能是在那时作了情投意合的最后诀别”。

作品鉴赏

编辑

整体赏析

这组诗写李白妻子求仙访道,欲往庐山寻访女道士李腾空,赞扬她不以富贵为荣,反乐退爱仙的品性,也流露出自己的尚道之情。

李白的夫人宗氏想要跟随李腾空学道,而李白本人又是比较尊崇道教的,且办理过正式的入道手续,夫人的这一想法,李白自然是非常赞同的,所以诗中没有流露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的情形,也没有说劝阻的话。诗一开头就是对夫人学道的鼓励:“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接着描绘庐山屏风叠远离尘嚣、山碧林翠的清幽环境。“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就是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将行程添上几番神秘,几番秀气。诗人情感由豪放变成和缓,表现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的从自然而来,返归自然的艺术心态。他又想象妻子在庐山超凡脱俗的潇洒生活,还对妻子说:“若恋幽居好,相邀弄紫霞。”意谓倘若妻子觉得在庐山幽居很有滋味,愿意久住下去,可别忘了邀他上山,这样夫妇就可以一道“弄紫霞”、访神仙了。这明确表明李白对妻子求仙访道的支持。

“多君相门女”有人认为指的是李腾空,也有人认为指的是李白的妻子。李腾空是唐玄宗朝宰相李林甫之女,她才智超人,又极有姿色。然而她不慕荣华富贵,却“学道爱神仙”,自京都长安来庐山隐居,过着清苦的生活,说明唐代朝野崇尚道家风气之浓。“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寥寥数笔就点出一位心地纯白、无浊秽之气的相门女子,同时又是不为世俗情欲所沦丧的清静道士形象。李白的妻子宗氏也是相门之后,因此“多君相门女”指李白的妻子也说得通。李白深知妻子喜欢道家这种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陪着妻子,一路艰辛,来到庐山屏风叠,寻找女道士李腾空。他也许认为,一个人如果对世欲荣利无所追求,其归宿最好就是“一往屏风叠,乘鸾着玉鞭”。

这两首赠内诗跟李白以往的表达怀想思念或患难与共的赠内诗不同。以往的赠内诗深情绵柔,而最后的这两首赠内诗表达的是一种志同道合的无以言说的深厚感情。虽然经历了风雨沧桑,但夫妇二人的感情还是坚贞美好的。

李白写尽了汪洋恣肆、豪情万丈的政治抒情诗,他的诗或者风流倜傥,或者放荡轻狂,或者恃才傲物,或者天真烂漫,而独独未表现出他婉约柔情儿女情长的一面。而从这组诗中可以看出,李白实际上也是一位“肺腑露情愫”的男人,而且李白的情感更为幽婉细腻。

名家点评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诗体有借对,孟浩然“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太白“水舂云母礁,风扫石楠花。”少陵“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闲。”言之者有就是。

现代张浩逊等《从赠内诗看李白的爱情生活》:这两首赠内诗的感情基调与过去所作的深情绵邈之作迥不相侔。其原因,就在于对道教信奉者来说,学道能够成仙,成了仙就能长生不老,无忧无虑,永远享受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快乐生活。既是这样,还有必要凄凄惨惨、悲悲切切吗?

作者简介

编辑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