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喝彩歌谣 编辑

浙江省常山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常山喝彩歌谣常山喝彩歌谣

常山喝彩歌谣,浙江省常山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常山喝彩歌谣出现时间早,流传历史悠久。据《常山县志》(明万历十三年)和《球川镇志》及诸多家谱记载,民间闹新房唱喝彩歌谣在球川镇已经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常山喝彩歌谣是常山县首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也是衢州市十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它是一种在结婚、上梁、祝寿、春种、秋收、开业时进行歌唱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歌谣。

2014年11月11日,常山喝彩歌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Ⅰ-155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常山喝彩歌谣

批准时间:2014年11月11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地区:浙江省常山县

遗产编号:Ⅰ-155

历史渊源

编辑

常山喝彩歌谣

常山喝彩歌谣出现时间早,流传历史悠久。常山境内自古就流行在结婚、上梁时进行喝彩,以图吉利、热闹。据《常山县志》(明万历十三年)和《球川镇志》及诸多家谱记载,民间闹新房唱喝彩歌谣在球川镇已经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上梁喝彩习俗起源更早。

早在北魏时期,温子升即有《闾阖门上梁祝文》,被人们称为“上梁文之母”。这一习俗,

历经各朝各代,文人修饰润色、百姓口头传唱,依然传承于常山各地的民间,使喝彩歌谣成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重要契合点。

文化特征

编辑

主要分类

喝彩歌谣传本喝彩歌谣传本

常山喝彩歌谣流行于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境内,是一种在结婚、上梁、祝寿、春种、秋收、开业时进行歌唱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歌谣,主要是图吉利、热闹、喜庆,是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喝彩,原指人们在玩掷骰子时,呼喝作势,希望得彩。后来引申为“高声叫好,称颂赞美”的意思。在民间喝彩习俗的种类较多,大致可分为四大类:风俗喝彩、节令喝彩、行业喝彩、劳动喝彩等,基本涵盖民间婚丧喜庆的各个重要场合。

艺术特色

胡柚节开秤喝彩胡柚节开秤喝彩

常山喝彩歌谣具有鲜明的艺术和地方文化特征:1、内容的多样性;2、鲜明的文学性;3、强烈的互动性;4、浓郁的地方性;5、悠久的历史性;6、突出的伦理性等等,使其具有独特的价值,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伴生礼俗、增色仪式;在表达形态上形式简单,服务生活;在追求的美好梦想中祈福祝愿,寄托情感。

据调查,常山喝彩歌谣是彩词保存最完整,演绎仪式最讲究,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影响最广泛的一种喝彩歌谣。常山喝彩歌谣有着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态,涉及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民众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几百年来传承不断,并传播扩展到周边其他地区。

演唱方式

编辑

常山喝彩歌谣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类别,通过民众口耳之间进行演唱,并不需要借助任何器具。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常山喝彩歌谣对于音乐、仪式、民族史、文化史、人类学,甚至是民俗和文学研究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

传承人物

曾祥泰,男,1933年出生,招贤镇东弄村人,初中文化水平,主要从事木匠工作,汉族。2018年5月8日,曾祥泰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常山县申报。项目名称:常山喝彩歌谣。

保护措施

喝彩,我的心与村民贴得更紧喝彩,我的心与村民贴得更紧

2015年,常山喝彩歌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祥泰在常山县实验学建立常山喝彩歌谣传承教学基地。截至2017年12月,曾祥泰共培养传承人30多人,参加培训的在校学生达200余人,有效推进了常山喝彩歌谣的传承发展。

2019年5月,由常山县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县非遗保护中心报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常山喝彩歌谣》宣传片入围并被公布为非遗影像展非遗影像作品。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常山县文化馆获得“常山喝彩歌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常山喝彩歌谣项目保护单位常山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编辑

重要演出

2017年7月26日至27日,常山县举行喝彩艺术展演及研讨会,结婚、上梁、祝寿等喜庆日子歌唱的常山喝彩歌谣首次登上舞台进行了新的诠释与演绎。

2019年4月12日,在常山县常山二中校园内,由电大常山学院主办、常山二中承办的常山喝彩歌谣第一讲堂启动仪式举行,启动仪式上,“常山喝彩歌谣”歌伴舞、“喝彩古渡、唱响二中”喝彩以及喝彩师进行了即兴表演。

下一篇 八大处传说

上一篇 祁家延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