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图书馆 编辑

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目标是建成研究型、数字化和开放文明的现代化图书馆。

1912年清华学堂改建为清华学校,正式建立了小规模的图书室,称清华学校图书室;1919年3月图书室独立馆舍(现老馆东部)落成,更名为清华学校图书馆;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1949年,更名为清华大学图书馆。

截至2023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含专业图书馆及院系资料室)的实体馆藏总量约597万册(件),形成了基本覆盖全学科、包含丰富文献类型和载体形式的综合性馆藏体系。图书馆系统由总馆及文科、美术、金融、法律、经管、建筑六个专业图书馆组成,馆舍总面积7万余平方米,阅览座位近4000席。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清华大学图书馆

外文名:Tsinghua University Library

主管部门:清华大学

馆舍类型:综合

建馆时间:1912年

属性: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2008年)

文学资:597万册(件)(至2023年底)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双清路30号

现任馆长:金兼斌

历史沿革

编辑

民国时期

清华大学图书馆风貌图清华大学图书馆风貌图

1911年建立清华学堂。1912年清华学堂改建为清华学校,正式建立了小规模的图书室,称清华学校图书室。

1919年3月图书室独立馆舍(现老馆东部)落成,建筑面积2114平方米,迁入新馆舍的同时,更名为清华学校图书馆。

1928年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后,图书经费骤增,馆藏逐年大量增加,馆舍不敷使用,乃于1930年3月开工扩建馆舍(即今老馆之中部和西部),于1931年11月竣工,馆舍面积增至7700平方米,可容书30万册,阅览座位700余席。大学成立后,建立了图书馆委员会作为学校的常设委员会之一。同时,各院、系也大都建立了自己的图书室。

清华大学图书馆夜景清华大学图书馆夜景

1935年10月至1936年9月,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教授任图书馆委员会主席兼代图书馆主任。至抗战前夕,馆藏书刊已极为丰富,计36万余册。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被迫南迁。

1938年4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昆明建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图书馆运抵昆明书刊23000余册。在运抵过程中,暂存重庆北碚的1万余册图书遭日军轰炸,损失惨重,仅余3千余册。

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迁回北京清华园。1946年复校时,图书馆已面目全非。抗战期间,日军以图书馆为外科病房,书库为手术室及药库。这期间馆藏损失达17万5千余册。到解放前夕,馆藏仅有41万余册。

1948年12月15日,随着清华大学的解放,图书馆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建国初期

清华大学图书馆大厅清华大学图书馆大厅

1952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清华大学由一所综合性大学调整为工科大学,所有文、理科及一部分工程技术院、系被调整到其他院校,相关图书资料也被调拨出去,至1958年共向外校调拨图书18万余册。馆藏的30万册珍贵古籍善本及甲骨文、青铜器等一批珍贵文物,在时任校长的蒋南翔指示下被保留了下来。为适应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程大学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图书馆对馆藏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造,重点采集工科类图书。同时积极采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以及进步文艺作品。1966年馆藏已发展到135万余册。

十年“文革”中,图书经费大大压缩,许多珍贵书刊停购。由于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保护,既有馆藏没有受到大的损失。

改革开放

清华大学图书馆读者休息厅清华大学图书馆读者休息厅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迅速发展。清华大学自7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学科调整,逐渐恢复理科、文科等院系,重新扩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随着学校学科布局的调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图书馆馆藏的种类和数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至1990年已达250万册(件)。

1991年9月,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和国家教委拨款兴建的新馆落成,后被命名为“逸夫馆”。新馆由清华大学关肇邺院士设计,与老馆浑然一体,曾多次获国家各类优秀建筑奖。新馆建成后图书馆馆舍总面积27820平方米,阅览座位2800余席。

进入九十年代,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逐步建立起比较先进、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先后引进了ILIS、INNOPAC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提供馆藏中外文图书和期刊目录的公共查询、馆内业务工作如采购、编目、期刊管理以及流通等业务均在INNOPAC管理下进行;还建立了光盘网络查询系统,通过校园网为全校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检索服务。

自1998年以来,图书馆大力发展电子资源,形成了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文献为主体,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文献,包括中外文图书、期刊和报纸合订本、音像制品以及计算机文档等在内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

展望未来

1999年以来,学校相继建立了人文学院分馆、经管学院分馆、法学院分馆、建筑学院分馆、美术学院分馆等专业分馆。这些分馆的馆藏均实现了与学校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对接,在统一的平台上为读者提供服务。图书馆还开展了多项数字图书馆课题研究。

1999年,图书馆在学校的支持下,启动“985 工程”一期建设项目,电子资源开始成为图书馆主要资源类型之一,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进入印刷型资源和电子型资源并存的阶段。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图书馆随之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图书馆。

2000年4月 开始启动“中国科技史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成立“清华大学数字图书馆研究所”。

2003年9月 由台湾贤志文教基金会赞助的“贤志资源数字化中心”成立。至2003年底,馆藏总量超过300万册(件),文摘索引类二次文献已基本覆盖学校现有学科,中、外文学术性全文电子期刊逾25000种。

2005年10月,清华大学美术图书馆迁入清华园校区。

清华大学图书馆天井清华大学图书馆天井

2008年3月,入选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

2011年百年校庆期间,新建成的人文社科图书馆落成并顺利开馆。4月,在图书馆一期馆舍内举行了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成立大会。5月,举办“第12届新信息技术国际会议”(NIT’2001),会议主题为“进入新千年的全球数字图书馆进展——众多交叉学科合作的沃土”。

2012年,随着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金融图书馆纳入校图书馆系统。

2016年4月22日,由印度尼西亚华人企业家力宝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李文正捐建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李文正馆”落成典礼在清华校园内举行。该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设计师、清华大学教授关肇邺先生领衔设计,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可藏书60万余册,提供800余阅读坐席,与图书馆原有建筑连成整体,共同组成清华大学图书馆体系中的总馆。

馆藏实力

编辑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含专业图书馆及院系资料室)的实体馆藏总量约597万册(件),形成了基本覆盖全学科、包含丰富文献类型和载体形式的综合性馆藏体系。除中外文印刷型图书外,读者可使用的文献资源还包括:古籍线装书22.25万册;期刊合订本约64.58万册;年订购印刷型中外文报刊1747种;本校博、硕士论文17.56万篇;缩微资料2.82万种;各类数据库943个;电子期刊18.06万种;电子图书958.16万册,电子版学位论文1399.84万篇。

特色资源数据库

清华大学图书馆正门清华大学图书馆正门

清华大学图书馆一直在开展馆藏数字化工作,已建成可提供在线阅览的自建数字化资源主要有:清华大学学位论文服务系统、清华大学学生优秀作品数据库、中国科技史数字图书馆(老平台:中国建筑数字图书馆、中国机械史数字图书馆、中文数学数字图书馆、中国水利史数字图书馆)、中国科技史数字图书馆资料库、清华大学教育资源数字图书馆、清华大学机构知识库、清华大学图书馆数字化中心特色资源(LB手册、银行民国期刊等)、清华大学校刊特色库、清华周刊(服务升级中,暂只提供全文浏览服务,不提供数据库查询服务)、清华大学原创视觉空间。

古籍

截至2019年12月,图书馆珍藏有中文古籍28000余种、230000余册,其中被《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者1885种、孤本425种。这些馆藏古籍文理兼优,四部咸备,在海内外古籍界有一定的影响。

清华文库

主要收藏清华学人(包括曾在清华任职的教师、工作人员和历届校友)的个人学术著作;清华自建校以来的校刊及其他内部或对外出版刊物,以及各种有关清华人、事、物、历史等的书籍资料等。

清华学位论文库

包括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的部分毕业论文,以及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至今的全部博硕士学位论文。所有学位论文面对全校读者提供电子版论文阅览服务。

诺贝尔文学奖专藏

为了让读者更好的了解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图书馆推出了“诺贝尔文学奖专藏”网站。该网站融汇了历届获奖者主要作品信息,链接了我馆有馆藏的作品索书号、电子书全文等,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关于获奖者的完整作品信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目前网站正在充实中,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同时,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部分作品集中存放在文科图书馆四楼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专架(开架,馆内阅览)。

“保钓、统运”资料

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的一批中国台湾、香港留学生发起了以“保卫钓鱼岛”为中心的爱国运动,历经十年之久。清华大学图书馆于2007年9月开始接受周本初教授及其他当年参加运动者捐赠的大量相关刊物、资料和文献,并进行整理,同时也启动保钓、统运参与者人士的一九七〇年代“保钓·统运”口述历史项目。2011年项目获CALIS特色库资助,目前该项目已访谈70余人。口述访谈节选视频记录了参与者当年的经历和个人的心路历程。这些史料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这段历史。

一九七〇年代“保钓·统运”口述历史

清华大学图书馆于2007年9月开始接受周本初教授及其他当年参加运动者捐赠的大量相关刊物、资料和文献,并进行整理,同时也启动保钓、统运参与者人士的口述项目。2011年项目获CALIS特色库资助,目前该项目已访谈70余人。口述访谈节选视频记录了参与者当年的经历和个人的心路历程。

科恩图书室

清华大学图书馆牌清华大学图书馆牌

该专藏收藏了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科学哲学大师罗伯特·科恩捐赠的私人藏书21,000余册,其中包括从出版至今共计250卷的《Boston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Vienna Circle Collection》、共计350卷的《Syntheses Library》,以及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及艺术建筑领域类的图书期刊。

玻尔文献专藏

清华校友1952级研究生戈革先生是《尼耳斯·玻尔集》全套12卷本的独立汉译者,为此获得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授予的“丹麦国旗骑士勋章”。该专藏的诸多珍贵文献、照片、物品,是戈革先生几十年来收集和整理的,在中国国内乃至亚洲亦属珍品。在他去世两年后,2009年7月由其女戈疆全部捐赠给清华大学图书馆,以建立玻尔文献专藏。

社会名人捐赠

包括国际知名记者爱泼斯坦先生的藏书在内的诸多国际友人、政府政要的捐赠。

地方志及地方文献

自本世纪初开始,清华大学图书馆大力收集各地方志和地方文献,目前已收藏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24个省、市、自治区地方志3000多册。地方志及地方文献专题馆藏阅览区位于文科图书馆地上四层。

工艺美术特色资源

清华美术图书馆特色馆藏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陶瓷;古今名家书法绘画;明清古典家具;明清及现代染织刺绣作品;民间工艺美术与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各类作品;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及民间工艺品等。

校内其他特色资源

学术资源

实用资源

清华大学机构知识库

清华大学注册中心(选课、查分、IC卡管理)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清华大学信息门户

清华网络学堂

清华大学信息化用户服务平台(了解校园网络服务相关流程)

清华文库

网费查询与网络登录

多媒体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

学生电子邮件查看

《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

开放实验室

《Nano Research》

学生清华网站

《Building Simulation》

清华大学电话查号台(查询电话、IP、邮编、火车车次等)

《新清华》

我们的家园(社区网站)

《清华周刊》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法学

清华大学校史馆(展示清华深厚底蕴)

教师憩园

清华新闻

明理法律

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中国金融学术研究网

清华校友网

清华大学数字博物馆

清华大学电视台

清华大学学生原创视觉空间

清华大学本科招生网

清华大学后勤综合服务平台

支撑保障

截至2016年4月,该管建有读报系统、研读间/研讨间预约系统,其中研读间/研讨间预约系统文科馆设有44个研读间,供1人研究学习使用,以及6个供多人使用的研讨间,可通过网络预约使用。

图书馆支持 IPv6 和万兆接入、无线网覆盖全馆。读者在这里可以方便查询馆藏信息、使用各类专业数据库等。

2017年,图书馆稳步完成图书馆管理服务系统由MILLENNIUM向ALMA的迁移及ALMA系统的上线工作。图书馆资源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了对全网域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和无缝获取,支持全校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电子资源。

清华大学图书馆夏景清华大学图书馆夏景

图书馆提供多种自助服务设备,可实现自助借还、自助文印;开设了多种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为学校师生提供各种电子资源和其他类型的培训;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密切与各院系的联系,针对师生教学、科研的需求主动开展服务工作;设立信息服务中心,承办课题查新、论文咨询、代检代查等服务。清华师生还可以通过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从国内、外图书馆获得图书馆没有的信息资源。

该馆设有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终端,可联机检索“戴罗格”(Dialog)系统各文档,接受定题服务。该馆从1987年开始积极开展计算机管理的研究和试验,配置了微机-光盘编目系统,基本实现西文编目自动化处理;引进了K670/40 计算机和图书情报综合管理系统软件。该馆研制的《中国高校学报论文文摘》(英文磁带版)文献数据库(CUJA),有中国国内300多所大学参加,并在美国“戴罗格”联机情报检索系统中建立了试验文档,可供世界各地联机终端检索利用。

该馆建有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作为一种全新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综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印刷型工具书、电子资源和多媒体资源等),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共同支持下,为读者

2010年,图书馆馆员发表论文64篇;2011年,图书馆馆员发表论文66篇;2012年,图书馆馆员发表论文50篇;2013年,图书馆馆员发表论文56篇。

2002-2012年,图书馆完成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项,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专项项目1项,其他部委科技项目3项,中国人民银行专项项目1项,中国图书馆学会项目2项,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2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情报方法研究中心)1项,教育部项目6项;2005-2012年,承担北京高校图工委基金项目7项。

2004年,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比二等奖1项;2005年,获北京市第八届青年优秀科技成果论文三等奖1项;2006年,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2006年,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美国信息科学技术协会国际信息问题专门兴趣组国际论文竞赛第二名;2012年,获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爱上图书馆”视频短剧及排架游戏获第10届IFLA国际营销奖第一名。

完成项目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项目结束时间

图书馆管理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与实务研究

中国图书馆学会委托项目

2012年

CALIS三期——1970年代保钓统运口述历史

教育部项目

2012年

CALIS三期——中国科技史数字图书馆

教育部项目

2012年

CALIS三期——建设咨询服务项目

教育部项目

2012年

CALIS三期——高校图书馆课题服务

教育部项目

2012年

CALIS三期——引进数据库评估子项目

教育部项目

2012年

CALIS三期全国工程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建设

教育部项目

2012年

基于合著关系的研究型大学国际科技合作研究

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情报方法研究中心)

2012年

基于无线广域网的移动数字图书馆实现和服务机制的若干关键问题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一般项目

2011年

古委会项目《天禄琳琅书目》研究

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

2011年

《畴人传》及其续编整理研究

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

2010年

基于读者需求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009年

图书馆管理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与实务研究

中国图书馆学会项目

2009年

清代缙绅录整理与汇编(清史)

其他部委科技项目(文科)

2009年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馆藏历史期刊整理和网络发布

中国人民银行专项项目

2009年

中国科学技术史名词

其他部委科技项目(文科)

2009年

军事科技创新历史案例研究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专项项目

2008年

知识组织体系基础标准规范研究

其他部委科技项目

2007年

教育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著作权问题研究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006年

基于分布式的知识组织与管理机制研究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004年

基于分布式教育资源组织的网上大学生学术社区、建设的应用研究

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2005年

数学文献电子文档网络(EMANI)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项目

2004年

基于广域网的数字化文献流通机制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2003年

清华大学建筑数字图书馆的关键理论、技术及示范系统研究

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项目

2002年

机构荣誉

2000年9月,“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第五届田径运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图书馆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

2012年、2013年、2014年被中国图书馆学会评为“全民阅读示范基地”。

文化传统

编辑

形象标识

图书馆标识是图书馆建筑简化的艺术图案,上方1912是建馆时间。

清华图书馆管徽清华图书馆管徽

宗旨愿景

宗旨:以读者为中心,以服务为主导

愿景:建设研究型、数字化、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

藏书印鉴

清华学校图书室印章

清华学校图书室印章清华学校图书室印章

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馆藏章

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馆藏章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馆藏章

昆明清华大学办事处图书部印章

昆明清华大学办事处图书部印章昆明清华大学办事处图书部印章

长沙临时大学图书馆印章

长沙临时大学图书馆印章长沙临时大学图书馆印章

清华大学图书馆馆藏章

清华大学图书馆馆藏章清华大学图书馆馆藏章

现任领导

编辑

职务

姓名

馆长

金兼斌

党委书记

冯劲涛

党委副书记、副馆长

邵敏

副馆长

向阳、窦天芳、张秋

馆长助理

庄玫、于宁、魏成光、马安生

参考资料:

读者服务

编辑

读者指南

开馆时间

老馆普通阅览室:周一至周日 7:30-22:30,考试周及春节期间另行通知

西馆开馆时间

西馆开馆时间西馆开馆时间

北馆开馆时间

北馆开馆时间北馆开馆时间

分馆开馆时间

分馆开馆时间分馆开馆时间

馆藏分布

西馆馆藏分布西馆馆藏分布

北馆馆藏分布北馆馆藏分布

老馆馆藏分布老馆馆藏分布

人文社科图书馆馆藏分布(截至2020年3月)

楼层

馆藏区域名称

馆藏或相关服务

地上一层

新书专架

每周新书(开架,可出借)

参考工具书区

中外文工具书及大型丛书文献等(开架,馆内阅览)

地上二层

图书借阅区

中图法分编的中外文图书A-E,N-Z类,(开架,可出借)

期刊阅览区

中外文现刊(开架,馆内阅览)

地上三层

图书借阅区

中图法分编的中外文图书F-K类(开架,可出借)

地上四层

专题馆藏阅览区

地方志及地方文献(开架,馆内阅览)

罗伯特·科恩赠书(开架,馆内阅览)

任继愈及其夫人冯钟芸先生赠书(开架,馆内阅览)

爱泼斯坦先生赠书(开架,馆内阅览)

服部文男先生赠书(开架,馆内阅览)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开架,馆内阅览)

影印报(开架,馆内阅览)

地下一层

第三书库

低利用率图书(闭架,可出借)

第四书库

期刊合订本(闭架,可出借)

地下二层

第五书库

中图法分编的利用率稍低的图书(开架,可出借)

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分编的图书 Q-Z 类(开架,可出借)

第六书库

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分编的图书 A-P 类(开架,可出借)

借阅制度

(本部分内容更新时间为2020年5-6月)

借书

逸夫馆:逸夫馆:借阅1977年(含)以后入藏的中西文图书。正常借期(借期8周)。参见“借阅数量与期限表”。

1、北馆

借阅1977年(含)以后入藏的中文人文及社科图书。正常借期(借期8周)。参见“借阅数量与期限表”。

2、老馆

借阅1977年以前入藏的中西文旧编图书和部分日文图书,正常借阅。

3、西馆(逸夫馆)

二楼大厅北侧和二楼北侧中厅各有一台自助借书机。

4、北馆(李文正馆):

总服务台:设在北馆一层西侧,办理中文人文社科/科技图书借阅区和外文图书借阅区图书的借阅手续,正常借期。人工服务台和自助借书机均可办理借书手续。

西馆(逸夫馆)闭架库/总馆密集库:设在北馆总服务台,闭架服务方式,借还西馆(逸夫馆)闭架库和总馆密集库图书,正常借期。读者通过水木搜索提交闭架库在架图书预约申请。参见“借阅数量与期限表”。

5、老馆

老馆借还书处:位于老馆二楼中厅,办理老馆闭架库图书的借还手续。

远程书库:图书馆远程书库位于昌平校区,主要收藏一些利用率较低的全部俄文图书、期刊、专利、检索刊;全部日文期刊、专利、检索刊;全部西文专利、西文检索刊和部分库存报纸合订本等。

按老馆维修工程安排,图书馆老馆部分馆藏计划搬迁至图书馆远程书库。因储存空间有限,从2019年10月14日起,远程书库暂停对外服务。暂停服务期间,已经外借图书可续借或正常归还至北馆总服务台,归还后不再提供借阅服务。读者可通过查阅电子资源和馆际互借方式解决阅览需求。

6、专业图书馆

人文社科图书馆、金融图书馆、法律图书馆:本校师生可持本人工作证或学生证按有关规定借用人文社科图书馆、金融图书馆的图书资料。

经管、建筑、美术图书馆:本校师生可持本人工作证或学生证按有关规定借用经管图书馆、建筑图书馆、美术图书馆的图书资料,每个馆限额两册。

经管图书馆:法学院教师、人文学院教师、工业工程系教师到经管图书馆借书,无特殊借阅限额。

还书

校图书馆、文科馆、金融馆、美术馆、经管馆、法律馆和建筑馆之间实行图书通还服务,读者可就近选择图书归还地点;其他院系图书馆及资料室图书执行“哪借哪还”规定。

24小时自助还书机:设在北馆东侧(室外),供读者归还校图书馆、文科馆、金融馆、美术馆、经管馆、法律馆和建筑馆出借的图书(注意:还书箱不接受其他院系图书馆及资料室图书)。

室内自助还书机:设置在北馆一层总服务台北侧,供读者归还校图书馆、文科馆、金融馆、美术馆、经管馆、法律馆和建筑馆出借的图书(注意:还书箱不接受其他院系图书馆及资料室图书)。设置在逸夫馆二层南侧休息小厅对面,供读者归还校图书馆、文科馆、金融馆、美术馆、经管馆、法律馆和建筑馆出借的图书(注意:还书箱不接受其他院系图书馆及资料室图书)。

特别提醒和说明的问题:自助还书机可接收条码模糊不清的图书入箱,入箱后图书记录仍存在于读者记录中,工作人员在当天或下一工作日第一时间做还书处理。还书日按图书入箱时间计。在北馆总服务台、文科馆、金融馆、美术馆、经管馆、法律馆和建筑馆归还的带有预约的异地图书,须等图书运回所属图书馆后方可领取。如无特殊情况,文科馆和北馆之间通还的图书,一般当日下午3点或次日上午10点前后运回所属图书馆,其他通还点之间通还的图书,一般当日下午3点前后运回所属图书馆。在这个时间差中读者到所属图书馆是取不到预约书的。

借阅数量与期限

读者类型

借书总量

允许预约册数

欠款

停借(元)

一般图书

短期图书

借期

续借方式

借期

续借方式

教师(含博士后、外聘教授)

100

20

10

8周

图书可多次续借。最长借期为32周(224天)。续借后的到期日为续借日之后加8周。

7天

图书可多次续借。最长借期为4周(28天)。 续借后的到期日为续借日之后加1周。

博士生

硕士生(含双学位生)

本科生(含第二学位生)

临时证(终身教育处进修教师)

临时证(企编人员、临时人员、自费留学生、继教院学员))

5

3

馆际互借专用证(北大)

30

0

馆际互借证、校外团体证

10

0

北三环联合体借阅证

3

0

/

/

阅览证

0

0

0

/

/

/

/

1.一般图书:指在北馆总服务台、老馆借还书处和文科图书馆总服务台以及各专业图书馆出借的一般图书,此类图书接受续借和预约。在有其他读者预约的情况下,图书管理系统将对借期为28天以上的图书执行催还。

2. 短期出借图书: 是指借期7天的图书,接受网上预约和续借,如经管图书馆教材(仅允许本院学生、教工、中外文临时证和法学院、人文学院、工业工程系教工借阅)和库存图书(仅允许本院学生、教工、中文临时证和法学院、人文学院、工业工程系教工借阅)。

3.文科图书馆、金融图书馆、法律图书馆:面向全校开放借阅,无特殊借阅限额。美术图书馆、经管图书馆、建筑图书馆:面向全校开放借阅,外院系读者限借2册,借期8周,实行普通图书借阅规则。(补充说明:法律学院教师、人文学院教师、工业工程系教师到经管图书馆无特殊借阅限额)

持有北三环馆际互借证的读者,只能在校图书馆借书,目前不能到各专业图书馆借书。持有馆际代办证和北大馆际互借处馆际互借证的读者,可以在校图书馆和文科馆借书,不能到其他各专业图书馆借书。持有北大学生办理的清华图书馆馆际互借证的读者,等同清华大学学生的借书权限,可以在全校图书馆借书。

4.允许借书总量:包括在校图书馆和各专业图书馆所借图书的总和。

特别提示:所有借书、续借、预约都必须是在读者记录未被冻结、读者没有过期图书、欠款未超过限额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借书证和阅览证

图书馆借书证和阅览证分为学校发放的校园一卡通工作证、学生卡、校园卡和图书馆发放的借阅证两种。

清华大学图书馆喷泉清华大学图书馆喷泉

一、借书证和阅览证办理

1. 新入校的本科生(学号第5-6位为00-12)、硕士生(学号第5-6位为21-29)、博士生(学号第5-6位为31-39)、非学位专业进修留学生(学号第5-6位为40-43)集中在学校注册中心办理校园一卡通学生卡后,可自行通过网络申请开通借书证使用权。学号5-6位为47的学生集中在学校注册中心办理校园一卡通学生卡后,需要到图书馆北馆(李文正馆)一层总服务台办证处申请开通借书证使用权。校本部事编教职工在人事处办理一卡通工作证后,可自行通过网络申请开通借书证使用权。方法为:点击图书馆主页右下角开通借书权限链接,进入读者借书权限开通系统页面,按提示申请开通借书证使用权。 如果申请成功,表示你做了如下承诺:“承诺遵守图书馆的入馆规定与图书馆的各项规则,做文明读者”。在开通权限的过程中,要求读者输入邮箱地址和手机号码,建议同时关注并绑定“清华大学企业公众号”,图书馆将根据你的申请立即开通借书权限。

2. 博士后(工作证号第5-6位为66-68)持校园一卡通工作证到图书馆北馆(李文正馆)一层总服务台办证处开通借书权限, 非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后请同时递交本人博士论文一份。

3. 离退休教工持离退休教工校园卡借书。没有办理离退休教工校园卡的离退休教工,持本人有效证件到照澜院人事处办事大厅(照澜院停车场北侧)办理。

4.非以上范围的读者,如持一卡通校园卡,凭卡可入馆阅览,借书需依据“校图书馆临时借书证和阅览证管理办法”到北馆(李文正馆)一层总服务台办证处开通借书权限。如没有一卡通校园卡,进馆阅览或借书需到北馆(李文正馆)一层总服务台办证处办理CPU卡临时借书证和阅览证。一卡通校园卡和CPU卡临时借书证、阅览证管理办法及规定请参见“校图书馆临时借书证和阅览证管理办法”。

二、借书证和阅览证使用

1. 有效的借书证和阅览证是读者进入图书馆以及在馆内借阅文献,进行学习活动的凭证,读者进入图书馆时应随身携带,按规定使用,并自觉接受工作人员的检查。

2. 借书证和阅览证只限本人使用,不得转借他人。借用或冒用他人借书证,一经发现将根据不同情况受到停止借书1-6个月的处罚。情节严重者将上报学校予以纪律处分。

3. 借书证、阅览证只可在有效期内使用,过期失效。

4. 各类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权限见“借阅数量与期限表”。

三、借书证和阅览证挂失及解挂

1. 学生持有的校园一卡通学生卡丢失后,读者可到学校注册中心办理挂失或拨打自动语音挂失电话62785077挂失。解挂需由读者本人持一卡通学生证到注册中心办理。

2. 教工持有的校园一卡通工作证或合同制人员及离退休教工持有的校园卡丢失后,读者可到学校人事处办理挂失或拨打自动语音挂失电话62785077或62788077挂失。解挂需由读者本人持一卡通校园卡到照澜院人事处办事大厅(照澜院停车场北侧)办理。

3.持有图书馆借书证办理处办理的CPU卡借书证、阅览证丢失后,读者可持个人有效证件(身份证或护照等)到北馆(李文正馆)一层总服务台办证处办理挂失,也可通过图书馆临时证管理网站挂失。挂失前所有已被借出的图书由读者本人负责归还或赔偿。 解挂需由读者本人持CPU卡借书证或阅览证到北馆(李文正馆)一层总服务台办证处办理。

四、借书证和阅览证补办

1. 学生持有的校园一卡通学生卡挂失后可到学校注册中心补办。

2. 教工持有的校园一卡通工作证或合同制人员及离退休教工的校园卡挂失后。读者可到照澜院人事处办事大厅(照澜院停车场北侧)办理。

3. 读者持有图书馆借书证办理处办理的借书证或阅览证挂失一周后,可到借书证办理处申请补办新卡。申办时需出示个人有效证件,并交纳补证费用。收费标准为:补证¥20.00/卡。

五、验证及离校

1. 读者离开学校前(包括毕业离校、休学、退学、离职)须先将所借图书全部归还,方可办理离校手续。

2.博士后离校时须先到西馆学位论文阅览室(西馆406室)递交博士后出站报告,然后到北馆(李文正馆)一层总服务台办证处办理离校手续。

3. 持有图书馆借书证办理处办理的借书证和阅览证的读者,离校时需到北馆(李文正馆)一层总服务台办证处办理退证手续。如不按规定到图书馆办理还书退证手续,须由读者所在单位负责追回图书或承担赔偿。

六、借书证办理处办公时间

周一至周五 上午8:00-12:00 下午 13:00-17:00

地点:北馆(李文正馆)一层总服务台办证处

馆舍环境

编辑

老馆

老馆由图书馆一期工程(现位于老馆东部)与二期工程(现位于老馆中部和西部)组成。一期建筑面积2114.44平方米。一期工程落成时,全馆地面或用软木或用花石,大厅墙壁采用大理石铺砌,书库铺设玻璃地板,窗帘、库内钢铁书架购自美国,并全部按照欧美新式防火法建造,当时可谓全国大学图书馆之冠。二期工程竣工后,馆舍面积增至7700平方米,可容书30万册,阅览座位700余席。

2001年,清华图书馆老馆作为“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序号5-476。2016年被列入“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西馆

西馆建筑面积20120平方米,新馆落成后馆舍总面积达到27820平方米。西馆老馆馆舍浑然一体,均采用清水红砖墙,灰瓦坡屋顶,以及拱形门窗等结构形式,在建筑风格和色彩上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馆内和馆的前庭后院及周围的布局,形成庄重典雅,优美宁静,富有文化气息的学术环境,成为展示学校风貌的一个窗口。

西馆曾多次获国家各类优秀建筑奖,并被评为“北京市九十年代十大建筑”。

北馆

图书馆“李文正馆”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可藏书60万余册,提供800余阅读座席,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并与图书馆原来的三期工程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综合性、藏书丰富、多功能、现代化、一流的大学图书馆,共同组成清华大学图书馆体系中的总馆。

2018年,北馆建筑荣获中国建筑学会2017-2018年度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公共建筑类金奖。

专业分馆

人文社科图书馆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又称文科图书馆)是清华大学重要的研究型专业化图书馆之一,建筑总面积约为20,000平方米,共七层,包括地下两层、地面层和地上四层,提供各类座位900余席。

法律图书馆

新法律图书馆位于廖凯原楼内,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设计藏书量100万册,阅览座位651个,并配有自助借还书、单人研读间等设施。

美术图书馆

美术图书馆总面积3000平方米,提供200多个阅览座位,馆藏图书19万余册。

金融图书馆

金融图书馆位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图书馆的馆舍由两个部分组成:开架借阅区和地下书库,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设计馆藏容量11万册,可提供阅览座位约100个。

经管图书馆

位于舜德楼,总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提供座位100席。

建筑图书馆

建筑图书馆位于建筑馆内,馆舍总面积650平方米,提供阅览座位72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