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 编辑
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成立于2004年9月20日,位于西安交通大学校园西南角,毗邻西安市友谊东路与经九路交汇处。是经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文物局批准,独立建制的学校直属实体单位。西安交大博物馆以保护和宏扬西部优秀民族历史文化为宗旨,依托西部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具备收藏保护、陈列展览、教学研究、文化交流等功能,是西安交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和西安交大联合成立的中国国际青少年活动中心(西安)基地之一,是集陈列、科研、试验、多功能教学与学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学博物馆。
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成立于2004年9月20日, 位于西安交通大学校园西南角,毗邻西安市友谊东路与经九路交汇处,建筑面积6500余平米,陈列面积3500余平米,办公及实验室面积1300余平方米。是经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文物局批准,西安交通大学组建的独立建制实体单位。自建馆以来,立足西部厚重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弘扬和保护西部历史民族文化特色为核心,配合学校总体部署及要求,参考世界一流大学博物馆发展模式,以保护与宏扬西部优秀民族历史文化为特色的文化遗产为宗旨,是集陈列、科研、试验、多功能教学与学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学博物馆。
博物馆现有专职工作人员8人,兼职人员15人。现已馆藏有历代历史文物、古代书画、古戏剧本、皮影、戏剧道具、古生物化石、木版年画、农民画、剪纸、石雕、书法碑石、画像石拓片、邢良坤陶艺等文物及珍贵艺术品2700余件。正在开展的研究项目有国家“985”西部历史文化保护与研究项目和“西汉王朝”数字化博物馆项目等。与美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联合培养了文物保护技术的硕士研究生。主办有《书乡中国》《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两种刊物。
西安交大博物馆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交流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是中国国际青少年活动中心(西安)交大基地之一,同时也是学校宏扬和开展公益性、延伸性社会文化服务活动和教育的重要场所。
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位于西安交通大学逸夫外文楼,包括地下负一层及地上一、二、三层。负一层为展区、库房及实验室,一层为临时展厅,二层和三层为办公区及半露天展区。博物馆展区分为陕西秦腔博物馆、鼓乐馆、书法碑石艺术馆、汉唐画像石艺术馆、历代艺术文物馆、木版年画馆、西部农民画馆、邢良坤陶瓷艺术馆、临时展厅等部分。
陕西秦腔博物馆
陕西秦腔博物馆由陕西省文化厅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组建而成,于2009年9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开馆,2010年7月迁入西安交大新博物馆负一层,面积约260平方米。该馆以文物史料的静态展示为主,以现代科技效果与网络传媒为辅,动静结合,古今相衬,让秦腔这一古老艺术全方位展示在世人面前,给参观者以回味和启迪。
陕西秦腔博物馆展示模块分为秦腔历史、秦腔服饰艺术、秦腔乐器、典籍文档、皮影艺术、木偶艺术等单元。每单元安置有动态视频资料播放设备,有系列介绍展板及相应的精品实物。馆藏主要文物史料有:距今271年,清乾隆三年(1738年)的手抄本《回府刺字》;易俗社孙仁玉、范紫东等名家的手稿、照片;清代手抄本、印刷刻版工具;民众剧团的剧装、戏箱、道具;秦腔名家的录音录像带、VCD盘等;民国时期的戏装、服饰、四路秦腔脸谱、幻灯机、舞台滑轮、华县皮影等;以及一些重要历史文献、戏剧重要历史人物简介。此外还展示了合阳提线木偶这一古老的陕西地方剧种。该馆建有多媒体试听区,并设有戏剧互动演示区,观众可动态感受并参与秦腔表演艺术。
陕西秦腔博物馆
鼓乐馆
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源于隋唐,盛于明清,经过几千年的实践与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古典音乐形式。长安鼓乐吹奏乐器有唢呐、笛、笙、管等,打击乐器有鼓、铙、锣、镲、梆子等。演奏形式分为行乐和坐乐。行乐曲调多为单牌子的散曲,节奏严整,韵律悠扬。坐乐曲调结构固定,较为精致,手法亦甚多样。鼓乐馆通过乐谱、曲目、常用乐器等角度综合展示了长安鼓乐悠久的历史、丰富传谱曲目、多样的乐器配置形式和演奏技法,展现了“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永恒魅力和非凡生命力。
该馆还展示了中国最古老吹奏乐器之一——埙的种类及历史演变。埙最初多由石头和骨头制成。最早的陶埙发现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和黄河流域的半坡等古文化遗址中。埙的形状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早期的埙顶端有一个吹孔,埙体上有的无按音孔,有的则有1~2个音孔。商代晚期,出现有五个按音孔的埙。商代之后五音孔埙一直是埙的主流,清代仍然保持五孔。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家和演奏家们创制出了九孔、十孔、十五孔埙,深受人们的喜爱,使埙这一中国文化瑰宝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书法碑石艺术馆
博物馆收藏有自唐代至民国的碑石墓志五十余件,其中有唐代的《故散大夫赵君墓志》《清河县开国夫人李氏墓志》、明清的《明秦府中官杨公墓志》《乾隆五十七年刘允郎墓志铭》等。其中,唐《王翊元夫妇合祔墓志》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撰并书的唐楷佳作,文章独具匠心,书写法度严谨,是了解李商隐诗文艺术的珍贵资料。
除墓志外,该馆展出大量书法石刻拓片,含篆、隶、楷、行、草各体,其中有楷法秀劲的《唐左监门大将军开国公樊兴碑》,庄重刚劲的隶书《大隋皇帝舍利塔铭》,笔法俊逸、刀法娴熟的宋行楷书《大观圣作之碑》。其中也不乏名家之作,如唐代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隶书《唐开元天宝圣文武皇帝梦列祖玄元皇帝灵应颂并序》,明代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文征明的《行草诗碣》《草书诗碣》,清代学者毕沅隶书《“汉武帝茂陵之墓”碑》。书法碑石艺术馆还展出一批珍贵的秦汉印章,其风格精整严谨,沉穆雄浑,展现出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该馆设有实践区,参观者可以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亲手制作拓片。
汉唐画像石艺术馆
画像石是装饰于墓室、墓祠、墓阙、石棺等建筑上,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艺术作品。位于负一层的汉唐画像石艺术馆展示了多幅传统题材汉代画像石拓片,如出行图、拜谒图、狩猎图、西王母图、青龙白虎图、歌舞宴乐图等,展现了汉代的丧葬艺术和人们对死后生活的浪漫想象。此外,还较为完整地展示了西安地区出土的部分唐代石椁拓片,如章怀太子墓石椁、懿德太子墓石椁、永泰公主墓石椁。从这些拓片上既能看到麒麟、鸳鸯等鸟兽,也能看到官吏仕女等人物。其中,仕女像最为常见,也最为精美。这些仕女有的上着披贴、下穿长裙;有的身着男装;或捧壶托盘,或弄花对话,人物造型体态婀娜、举止文雅,既有皇宫女官的恭谨端庄,又不失年轻女性的清纯秀丽,堪称唐代人物雕刻的精品。
历代艺术文物馆
历代艺术文物馆陈列了一批具有艺术或文史价值的历代文物,主要包括新石器时代彩陶、战国秦汉印章、以秦汉砖瓦为主的建筑构件、汉代铜器皿和铜镜、汉唐陶瓷器和彩绘俑、唐代石刻造像等,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陕西地区陶瓷器的造型和纹饰特征、秦汉唐宋辉煌的建筑装饰艺术、经典的篆刻艺术、自然传神的雕塑艺术,也反映了部分朝代金属铸造、雕刻和陶瓷制作的工艺水平。
展示的陶瓷器包括:新石器时代双耳彩陶罐、双耳人头形器口陶罐、西周陶鬲、汉代彩绘方壶、彩绘陶鼎、绿釉博山炉奁、绿釉陶仓,唐代彩绘塔式陶罐、唐三彩俑,宋代白瓷盏,清代青花盒、珐琅彩瓷盘等。
木版年画馆
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特有的一种手工印制画种,源于隋唐,盛于明清,历史悠久。凤翔木版年画继承了陕西地区壁画和石刻等艺术凝重大方的艺术手法,并广泛从民间取材,主题与构图均形成一整套鲜明的程式与地方性特色。该馆展出有一批题材较为丰富、雕版技术精湛的清末木版年画雕版。其中有刻画神话故事的《嫦娥奔月》《齐天大圣》,有表达美好企盼的《天宫赐福》《如意财神》,也有表现生活情趣的《佳人爱兰》《倩女寻梅》等。其构图饱满,格局大方,画风清雅,人物生动,线条刚劲流畅,表现出清末凤翔木版年画独特的地方特色。该馆设有实践区,参观者可以参照传统工序制作木版年画。
西部农民画馆
西部农民画馆位于博物馆负一层,面积约150平方米,展品为博物馆精心收集整理的一批极富农村生活气息的安塞农民画。其作者都是在西部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其中既有年过九十的老人,也有几岁的儿童。创作题材多取自农村生活,例如,有表现生产劳动的《剪羊毛》《合龙口》《穿辣椒》《丰收曲》,有表现男女爱情的《送郎当兵》《定亲》,也有展现节日庆典场面的《端午节》《过春节》《打腰鼓》,还有描绘农村景象的《村头》《农家乐》和传统习俗的《回娘家》《小姑听门》等。这批作品色彩鲜艳,想象丰富,富于视觉冲击力,情绪健康朴实、昂扬向上,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对生活和对自然的歌颂和热爱。农民画专题展厅设计上运用青砖、拼瓦漏窗、铜扣件等民族元素,设置安塞地域特色窑洞门式造型,展现了农民画来源地的生活特色。
邢良坤陶瓷艺术馆
邢良坤陶瓷艺术馆位于二楼展区的国际青少年活动中心内,展出了2004年8月我国陶艺大师邢良坤先生捐赠给交大博物馆的40件陶艺作品。邢良坤先生的作品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脱胎于实用器皿的茶道碗,一类是脱胎于中国传统鼎炉结构的转心瓶、吊球等,另一类是面具、人体和动植物雕塑。茶道碗是邢良坤先生作品中为数最多的一类,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我馆藏有茶道碗30件,类型有窑变开片、釉里红开片、珍珠开片、流淌红釉、立体开片网纹、米粒釉、多彩珍珠釉、多彩窑变等,造型上有圆有方,寓方于圆,传统而又富有变化。该馆还陈列有宫灯吊球、人体雕塑等数件作品,其造型夸张前卫,散发着令人激动的生命活力。这些作品与历代艺术文物馆内的古代陶瓷器形成对照,展现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除上述陈列展示区外,博物馆建有观看3D影像的科技厅,并在国际青少年活动中心设立造纸工艺及书法艺术实践区、制陶工艺研习区。参观者可依照传统造纸工艺,亲手制作纸张和陶瓷器。此外,一层临时展区面积一千余平方米,配有活动展板及封闭式玻璃展柜,可用于举办各种临时性文化展览。
条形文字砖,长29。5cm 宽14cm 厚4。3cm,浅黄色。纵侧面一面模印外有棱线边框的“大康七年七月卅日作”楷体阳文反字;一面模印圆形方孔钱币纹。“大康”即“太康”,是西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三个年号,太康七年即公元286年。 | |
唐《王翊元夫妇合祔墓志》,62cm×61cm,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撰并书的唐楷佳作,不仅文章独具匠心,书写也法度严谨,是了解李商隐诗文艺术的珍贵资料,为国家一级文物。 | |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红陶人头像,高11cm ,口径2。5cm, 底径5cm,泥质红陶。应是陶器顶部残存的一部分。头顶带有帽子,面部圆而丰满,眉脊隆起,两眼深陷,内嵌圆形陶片为睛,一眼的陶片缺失,鼻部以三角形雕空,嘴部歪斜,双耳残缺。整个人头像陶塑立体感强,神态逼真。 | |
汉代彩绘骑马俑,高32cm,泥质灰陶。施红、白色彩。马膘肥体健,四蹄直立于地,昂首嘶鸣,马尾打结。一武士未使用马鞍、马镫骑于马背上,头戴毡帽,一手持缰,一手持武器。刻画手法简练,形象生动。 | |
带盖铜鼎,汉代。高17cm,口径17。5cm。鼎子母口,口向内收,附耳稍向外撇,鼎腹较浅,圜底,蹄足,腹部一圈凸弦纹。鼎盖弧形,上有三个半环状钮,钮上有小柱。口沿下刻有铭文:“同居金钉有盖并重十斤。” | |
《孙夫人祭江》为清代乱弹剧目。孙尚香闻刘备死,于江边望西哭祭,祭毕投江而死。本事见《三国演义》。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存清同治十三年(1874)西安树德堂刻本。为正旦唱工戏。陕西党甘丰、赵杰民代作。流行陕、新、甘、川。 | |
《大戏考》苏少卿、郑子褒编。上海先声出版社出版发行,戏剧、曲艺、歌曲唱片唱词汇编。汇集了当时上海各唱片公司出品的戏曲、曲艺、歌曲的唱词三百多种,戏曲剧种包括京剧、秦腔、楚剧、川剧、梆子、昆曲、越剧、申曲、扬剧、甭滩、苏滩、湖南戏、云南戏、汉口调、花鼓调等十余种,按剧种排次,各剧种以演员排列。由于该书搜罗阂富,深受当时的戏曲爱好者欢迎,风行一时,一版再版。 | |
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藏皮影手抄剧本,涵盖李芳桂十大本、碗碗腔传统剧目以及革命样板剧本。 | |
邢良坤陶艺,五彩窑变釉茶道碗 尺 寸:宽28cm ,高15cm | |
邢良坤陶艺,人体陶塑 尺 寸:宽31。8cm,高45.5cm | |
三弦,又称“弦子”,由秦代的“弦鼗”发展而来。筒为木制,形长方形而四角弧形,两面蒙蟒皮,柄长而无品,张弦三根,上设三轸,左二,右一。琴径长约三尺三寸,以指甲或“拨子”拨弄发声。按四、五度关系定弦。分大小两种,秦腔大小兼用或选用。 | |
凤冠,旦角宫廷、官场所用,分三种。大凤形体大,珠缨多,下有较宽的各色排穗,后片吊多个粉红色小穗以遮挡大髻,贵妇人,正宫娘娘,公主多用;二凤形体略小,饰花珠缨旒苏较少,品级低于大凤,如《斩秦英》之詹妃;老旦凤更小于二凤,珠缨无多,亦无排穗,如《斩秦英》之老皇妃。 |
博物馆下设陈列部、收藏保管部、宣教部、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书画研究与鉴定中心等部门。分类设立:历代艺术文物馆、陕西农民画、剪纸馆、木版年画馆、古简牍陈列馆、书法碑石馆、画像石拓本馆、秦腔艺术馆、邢良坤陶瓷艺术馆、活动展览厅等陈列分馆;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2个;集教学与科研一体的国际性合作研究室1个。
馆长
钟明善,男,陕西省咸阳人,1939年生。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陕西省文联顾问、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安市书法家协会顾问、西安书学院院长、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会长、陕西省诗词学会顾问、西安终南印社顾问、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馆长、西安交通大学文化艺术系名誉主任。
副馆长
李家骏,男,1946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981年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系。 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文物保护与考古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交通大学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所长,陕西省文物保护与考古工程协会常务理事,西安市消防协会理事,担任《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主编。
主要从事古代文物的技术鉴定、保护和实验考古学的研究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内外、省、市和学校横向课题共计16项。并担任科技、历史、教育、电视片的编剧、导演工作,是从事边缘学科的研究人员之一。
2024年8月,入选第五批国家二级博物馆名单。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