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寺塔 编辑

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庆寺塔宝庆寺塔

宝庆寺塔,也称“花塔、华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大南门内书院门街口北侧,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为佛塔。

宝庆寺塔,为六角七层,底边长2.7米、通高23米。塔身实心,层间以砖叠涩出檐,一、二层檐下施砖雕斗拱,一层檐下有龙凤雕饰,二、四层每面辟龛,六层仅辟一龛。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瓶式塔刹。宝庆寺塔的第二、三层的六个面和第六层正东面佛龛内镶嵌着北魏、隋、唐时期的石刻造像13块。塔东侧立有明景泰二年《重修宝庆寺记》石碑一通。宝庆寺塔对研究古代建筑技艺、石刻艺术、佛教文化以及西安城市发展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1957年5月31日,宝庆寺华塔(宝庆寺塔)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宝庆寺塔

地理位置: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大南门内书院门街口北侧

所处时代:明朝

保护级别: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别名:花塔、华塔

历史沿革

编辑

隋仁寿元年(601年),在隋大兴城安仁坊建宝庆寺,最初宝庆寺中没有建塔。

唐大和至开成年间,在宝庆寺中以五色砖修建宝庆寺华塔。

五代后期,宝庆寺内殿宇遭兵火全部被毁,只有宝庆寺华塔保存下来。

明景泰二年(1451年),在西安城南门内书院门街重修宝庆寺,宝庆寺华塔也随着宝庆寺的重建从安仁坊迁建到此。

清雍正元年(1723年),修缮宝庆寺时,将部分造像龛嵌入佛殿内壁以及宝庆寺华塔外壁保存。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校长冈仓天心授意助手早崎梗吉接近宝庆寺僧人,通过游说、捐资、怂恿,将宝庆寺华塔及宝庆寺佛殿内壁上镶嵌的25块石刻造像带走,流散到日本、美国。清末,宝庆寺殿宇被毁,仅留宝庆寺华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对宝庆寺华塔进行了修缮。

遗址特点

编辑

宝庆寺塔,为七层楼阁式实心砖塔,平面呈六边形,底层边长2.7米、通高23米。塔身以青砖砌成。第一、二层叠涩出檐后又叠涩内收,檐下砖砌一斗三升斗栱。一层檐下装饰有二龙戏珠、凤戏牡丹、瑞鹤祥云、缠枝牡丹等砖雕图案。二层塔檐下装饰有如意云头和麒麟砖雕。第三至七层塔檐由菱角牙子及数排平砖叠涩构成。第二、四层各面均有拱形小龛,二层各龛镶有武则天长安三年白石造像。四层各龛置北朝和隋唐时期的石刻造像。六层仅一砖龛,内置北魏石造像一尊。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瓶式塔刹。

宝庆寺塔

文物遗存

编辑

宝庆寺塔的第二、三层的六个面和第六层正东面佛龛内镶嵌着北魏、隋、唐时期的石刻造像13块。塔东侧立有明景泰二年《重修宝庆寺记》石碑一通。

历史文化

编辑

名称由来

此塔通体原由“五色砖”砌筑,色彩斑斓,因此得名“花塔”(通“华塔”)。又因所在地为原“宝庆寺”,因此也被叫做“宝庆寺塔”。

文物价值

编辑

宝庆寺塔对研究古代建筑技艺、石刻艺术、佛教文化以及西安城市发展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编辑

1957年5月31日,“宝庆寺华塔”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宝庆寺华塔”更名为“宝庆寺塔”,并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宝庆寺塔;一般保护区为重点保护区外延23米以内;建设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46米以内。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宝庆寺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大南门内书院门街口北侧。

宝庆寺塔

交通信息

陕西省西安市境内,乘坐地铁2号线、公交600路、公交609路,在永宁门站、南门里站、钟楼南站下车,步行前往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