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木村 编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禾木喀纳斯蒙古族乡下辖村

禾木村禾木村

禾木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禾木喀纳斯蒙古族乡下辖村,位于阿勒泰区域内以北,阿尔泰山脉中段西南,地理坐标为北纬48°56′84″,东经87°43′32″ ,西北面为边境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北面是中俄边界的友谊峰,南面隔着“Y”字形禾木河的哈拉普伦与托罗噶衣托,西边分流的禾木河旁是喀纳斯克丁格勒和马曼库乌斯,东边为阿尔泰山脉 ,北近俄罗斯边界直线距离为55千米,西近哈萨克斯坦边界直线距离为51千米,东近蒙古国边界直线距离为38千米 ,距喀纳斯湖约70千米 ,距布尔津县城165千米 ,总面积达1590平方千米。 禾木村辖7个自然村 ,截至2024年1月,禾木村居民有588户,1766人。

禾木村地处喀纳斯河与禾木河交汇所形成的盆地 ,海拔1124~2300米,属丘陵山地地形,呈北高南底的走势 ,禾木河穿境而过。 禾木村属寒温带高寒山区气候,年平均气温-4℃~9℃,全年无明显夏季,只有春秋两季相连,冬季长达7个月 ,最大积雪厚度可达3~5米。

禾木村位于喀纳斯景区内 ,为蒙古族图瓦人的聚居地,有中国保留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图瓦人部落 ,有吉克普林国际滑雪度假区 、禾木桥等景点。 禾木村先后获中国第八个摄影创作基地、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中国十大乡愁村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荣誉称号。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禾木村

行政区类别:行政村

所属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禾木喀纳斯蒙古族乡

地理位置:阿勒泰区域内以北,阿尔泰山脉中段西南

面积:3040 km²

下辖地区:7个自然村

电话区号:0906

邮政编码:836600

气候条件:寒温带高寒山区气候

人口数量:1766 人(截至2024年1月)

著名景点:吉克普林国际滑雪度假区、禾木桥

历史沿革

编辑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廷将居住在阿尔泰山之阳的阿尔泰乌梁海人编为七旗,分为左右两翼,设翼长总管,分别授印信,此地隶属阿尔泰乌梁海左翼左旗扎萨克。

民国元年(1912年),沿袭清末旧制,阿尔泰地方仍直属中央政权管辖。

民国八年(1919年),阿尔泰地方划归新疆省,设阿山道。是年设布尔津县,喀纳斯地域隶属新疆省阿山道布尔津县。

1953年底到1954年2月共建立了区级机构。第一区(冲乎尔区)区驻地冲乎尔,下辖5个乡,乡名为河东、河西、海流滩、禾木河、喀纳斯。

1956年底,将第一块区域(冲乎尔)禾木河与喀纳斯并成为禾木喀纳斯乡。

1958年9月,调整了乡镇建制,将原第一区的河西乡、禾木喀纳斯乡合并为河西乡。

1984年6月,禾木村成立,辖东哈拉、围哈拉、齐巴罗依、海英布拉克、河西、齐柏林、阿什克7个片区(自然村)。

1985年7月将冲乎尔牧业三队、牧业四队和迁入喀纳斯的农业社员分出,建立兼并为禾木喀纳斯蒙古族乡。

2006年7月,阿勒泰地委、行署决定成立了中共喀纳斯景区委员会和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明确了喀纳斯景区10030平方千米的大旅游管辖区域,并将布尔津县的禾木哈纳斯蒙古民族乡、哈巴河县的铁热克提乡划归景区管委会统一管辖。

禾木村禾木村

自然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禾木村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禾木喀纳斯蒙古族乡,阿勒泰区域内以北,阿尔泰山脉中段西南,地理坐标为北纬48°56′84″,东经87°43′32″ ,西北面为边境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北面是中俄边界的友谊峰,南面隔着“Y”字形禾木河的哈拉普伦与托罗噶衣托,西边分流的禾木河旁是喀纳斯克丁格勒和马曼库乌斯,东边为阿尔泰山脉 ,北近俄罗斯边界直线距离为55千米,西近哈萨克斯坦边界直线距离为51千米,东近蒙古国边界直线距离为38千米 ,距喀纳斯湖约70千米 ,距布尔津县城165千米 ,总面积达1590平方千米。

禾木风景区

地形地貌

禾木村地处喀纳斯河与禾木河交汇所形成的盆地 ,海拔1124~2300米,属丘陵山地地形,越往北越高,呈北高南底的走势。

禾木村

气候

禾木村属寒温带高寒山区气候,年平均气温-4℃~9℃,全年无明显夏季,只有春秋两季相连,冬季长达7个月 ,最大积雪厚度达3~5米。 9~10月左右开始下雪,直到翌年5月。每年7月平均气温只有14.2℃,平均最高温是18.8℃,最低温是2.8℃,并伴有霜冻。晴天日数少,多云天气多,降雨多在下午或晚间。湿度适中。

水文

禾木北部常年冰雪覆盖,因此形成了冰川。 禾木村禾木河穿境而过,禾木河全长68千米,是额尔齐斯河的第二大支流,来于中蒙边境的友谊峰(海拔4374米)上的融雪,与喀纳斯河交汇后流入布尔津河,布尔津河注入额尔齐斯河,然后流经哈萨克斯坦,进入俄罗斯,最终注入北冰洋。

自然资源

禾木村分布着寒温带泰加林,同时也是西伯利亚动植物种类南延至中国的代表性地区,有植物83科298属798种,野生动物有兽类39种、两栖爬行类4种、鸟类117种,鱼类有5科8种等。 稀有树种有五针松、疣枝桦树、欧洲山杨等789种,稀有动物种类有黑颈鹤、貂熊、原麝、蝰北蛇、胎生蜥蜴等150多种。

行政区划

编辑

截至2024年,禾木村下辖7个自然村:东哈拉村、围哈拉村、齐巴罗依村、海英布拉克村、河西村、齐柏林村、阿什克村。

经济社会

编辑

人口

截至2024年1月,禾木村全村588户,1766人。每到冬季大部分牧民会到布尔津县城生活,只有旅游经营的牧民和冬窝子里的牧民留在山里,共有200多人。 作为蒙古族图瓦人的聚居地,禾木村不仅拥有中国保留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图瓦人部落,村民包括5个少数民族 ,蒙古族图瓦人253户,哈萨克族298户,回族9户,汉族17户,塔塔尔族1户,俄罗斯族1户。

经济

禾木村位于喀纳斯景区内。 禾木村有163家民宿,酒店29家。 2018年,禾木村接待旅游人数75.9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19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万元。 2023年,禾木村人均收入4.5万元。

村落特色

编辑

空间布局

禾木分为老村和新村两部分,老村居住着80多户图瓦族原牧民,新村多为哈萨克族牧民和图瓦人聚居。

建筑特色

禾木桥居民采用井干式结构建房,使用当地的树木来建造房屋,房屋半面呈井干式结构的原木,上面则是尖顶。井干式的房屋结构将原木一根一根镶嵌在一起,中间会垫一些苔藓,补漏空隙,既能抵挡风雨又能抵挡暴雪。

禾木的山庄小木屋与喀纳斯、白哈巴的建筑外貌相似,皆为单层双坡顶。小木屋山墙间距最小为5米,横向间距最小为25米建筑四周维护墙体采用原木材,结构为井干式,原木接头两端分别错出20公分。小木屋面阔三开间或五开间,均为奇数,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开间数相同。层高为2.6米,门、窗皆为木构框架。山墙开侧高窗,外面有专门进入二层坡顶架高层的梯子。建筑入口一侧有多根木方柱支撑双坡顶向两边伸出的屋椽子,由基底木板、木方柱和坡顶构成有顶却没有外维护的建筑单边外廊。建筑内部所有维护面皆为经过防腐防火处理的原木材。山庄内除主体建筑外,庭院内设有景观构筑物,如木构秋千、座椅、室外烧烤区等,材料均为木制。建筑内部的浅木色、建筑外部的深木色以及同类色系的各种构筑物,共同构筑出禾木统一协调又别具一格的乡野色调。

禾木图瓦人的木楞房禾木图瓦人的木楞房

历史文化

编辑

传统民俗

赛马节

在重大的节日和庆典上,村民们会穿着华丽的传统服饰,载歌载舞,欢庆佳节。赛马节期间村民们穿着盛装,牵着自家驯养的马匹,聚集在宽阔的草原上表演赛马、射箭、拔河等传统项目。

赛马节赛马节

敖包节

“敖包”为蒙古语音译,汉语有“堆”的含义,敖包多是用石堆垒起来的,也有用泥土或木头垒起,在敖包的中央竖起一根五彩旗帜,是蒙古族人进行祭祀的主要地点。禾木村保留着原始的居住方式,每年依旧继承此节日文化传统,进行古老的祭祀活动,形成了禾木村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敖包节敖包节

艺术

禾木村的居民擅长演奏民族乐器,如蒙古族的长调、呼麦等。 苏尔是图瓦人独有的乐器,像一支洞箫,由当地产的芦苇制作,三个孔能吹出各种音符。“呼麦”唱法,是一种喉音艺术,据说已流传有800多年,运用特殊的声带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音部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唱出透明清亮的高音声部。

风景名胜

编辑

禾木桥

禾木桥位于禾木河上,始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后来由于木桥年久失修,在1970年重建新桥,新桥东西两端建有门拱和双开木门,桥两头分别立有高大的木牌坊,中间上方有木头做的“禾木”两字。

禾木桥禾木桥

吉克普林国际滑雪度假区

吉克普林国际滑雪度假区最高海拔2848米,最大落差1466米,为中国滑雪场之最。滑雪场有雪道103条,其中12条满足国际雪联认证要求的国际比赛赛道和28条野雪道,总长度108千米,雪道面积392公顷,其它道外滑行区域面积大于2500公顷。索道18条和魔毯5条,滑雪场有8条主要雪道垂直落差超过1000米,分别为吉克普林道、可可托海道、将军山道、野卡峡道、洪巴斯道、泰加林道、金莲花道和青格里道。

吉克普林国际滑雪度假区吉克普林国际滑雪度假区

荣誉称号

编辑

2011年5月,禾木村入选中国十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2012年6月,禾木村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2013年8月,禾木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被评选为“中国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

2014年11月,禾木村被授予“中国十大乡愁村庄”称号。

2015年7月,禾木村入选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名单。

2019年7月,禾木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