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岛石窟 编辑

印度孟买石窟

象岛石窟象岛石窟

象岛石窟,位于印度孟买以东10公里的阿拉伯海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象岛石窟宽宏雄伟,大多由岩石外部向内开凿,形成了一座座巧夺天工的地下神殿。

象岛,因一头石雕大象而得名。这是孟买湾东北部的一座小岛。早期葡萄牙殖民者用葡萄牙语称小岛为“埃勒凡塔”,所以象岛石窟也称为埃勒凡塔石窟。

象岛石窟属中世纪印度教石窟。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以石雕为主,象岛石窟的建造因地制宜,利用巨大岩石凿成,整个石建与雕刻装饰浑然一体,非常壮观。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象岛石窟

外文名:Elephanta Cave

地理位置:印度孟买以东6公里

开放时间:除周一外,每天对游客开放

门票价格:人250卢比,如果人数较多,可能讲价到每人200卢比左右。

别名:埃勒凡塔石窟

最佳游玩季节:10月-次年2月最佳,天气温度适宜,雨水较少,适合旅游。

世界文化遗产

编辑

基本资料

遗产名称:象岛石窟(埃勒凡塔石窟)

Elephanta Caves

入选时间:1987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

象岛石窟宽宏雄伟,大多由岩石外部向内开凿,形成了一座座巧夺天工的地下神殿。雕刻的题材多与印度教有关,表现了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湿婆神的传说故事,也有表现古印度人民的生活情景。其中最著名的是5号石窟内一座高约5.5米的湿婆神像,这是一座三面胸像,正面代表创造者,神情庄重,左面代表毁灭者,面目狰狞;右边代表守护神,面带笑容。此外,关于体现舞神、湿婆斩魔、湿婆婚恋的雕刻也是世间少有的杰作。象岛的石窟雕刻生动细致,无不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完美呈现印度艺术的象岛石窟

象岛石窟坐落在靠东南的小丘上,约开凿于6-9世纪,此时正是佛教衰落、印度教和耆那教重新兴起的年代。虽然经历了葡萄牙侵略者的蓄意破坏,它的规模、景观,以及艺术感染力仍然可以和世界上任意一处最出名的石窟相媲美。石窟内有大量的浮雕、塑像,其题材多为湿婆(印度三大神中司破坏之神)的传说故事和古印度人的生活情景,其雕塑的神像、雕饰具有高超技巧,为印度石窟艺术的代表。

象岛石窟是自公元6世纪以来印度石窟中的一朵奇葩,它是模仿印度宗教仪式中坛场的摆设来安排布局的。石窟建筑群内共有两条主轴线,南北方向的轴线从主门延伸到石窟内,东西方向轴线从偏门一直延伸到石窟内的神殿。南北轴线塑像群是石窟南北方向建筑的核心,在南北沿线上分布着许多加粗的长柱,颇为壮观。沿东西轴线分布的大部分建的筑是一些风格独特的浮雕,形成了该方向建筑的一大特色。东西轴线恰好穿过埃勒凡塔石窟内的神殿。

象岛石窟雕像造型浑厚、雄劲而典雅,充满神秘主义的象征。称为“石窟城”的埃勒凡塔位于阿曼海临近孟买港湾的岛屿上。石窟内集中了大量表现崇拜湿婆神的石雕艺术作品。通过石窟里的那些作品,特别是主洞内高大的浮雕,印度艺术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

尽管这一小岛四面环海,却仍然不能避开不幸的降临,在莫卧儿王朝时,象岛的石窟就开始遭到破坏。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不少军人竟然把石窟雕刻当作打靶目标,许多石窟被毁坏殆尽,面目全非,只有少数的几座保存了下来。

象岛石窟与泰姬陵齐名的石雕像

象岛石窟象岛石窟

象岛石窟于16世纪由葡萄牙人登陆时发现一石雕大象而命名,有5座著名的石窟,象岛石窟指的第1窟,约建于8世纪。有传说表明遮娄其王朝国王的战士——蒲克森11建造了这座湿婆神的神殿,以庆祝他的胜利。神庙正门北面,有一道岩凿门廊,东西两侧亦开入口。窟内20根下方上圆带有坐垫形柱头的列柱林立,支撑着边长约40米的十字形大殿。大殿两端中央凿有一间供奉“林迦”的独立式方形密室,密室四门两旁各自挺立着两尊高浮雕守门神巨像。大殿东西的翼殿均有庭院相连。岩石切割的寺庙建筑群,占地面积60000平方英尺,包括一个主室,2个侧面偏室,庭院和附属神社组成。石窟为一凿空山岩的湿婆庙,窟平面呈十字形,列柱林立,边长约40米,西端另凿一供奉林伽的独立式方形祠堂。祠堂四门两旁各立有两尊高浮雕守门神巨像,石窟门廊两侧及窟内岩壁上有9幅巨大的高浮雕嵌板,所刻内容为印度教大神湿婆的各个不同侧面,著名者有高约5.5米的石刻巨型胸像《湿婆三面像》。石窟雕像造型浑厚、雄劲而典雅,充满神秘主义的象征。称为“石窟城”的埃勒凡塔位于阿曼海临近孟买港湾的岛屿上。石窟内集中了大量表现崇拜湿婆神的石雕艺术作品。通过石窟里的那些作品,特别是主洞内高大的浮雕,印度艺术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

第5号石窟有一尊湿婆像,高达6米,一首三面,以不同的面部表情表示了湿婆神不同的形象,正面像庄严,代表了梵天(印度教中的创造之神)或守护者毗湿努;右边像表情温顺,面带笑容,代表湿婆神精神化身婆婆娣;左边像双眉紧皱,口半开,嘴角露出獠牙,代表破坏者湿婆,即恐怖之神。另一尊湿婆神化身为舞王的健舞石刻,象征着生、住、灭、转化和解脱等宇宙创造、守护和破坏的过程,姿态优美,动作灵活。

石窟中最为著名的是一尊高约5.5米的西瓦三面胸像:右面像为女性,手拈莲花,表情温存,面带笑容正面做手托净瓶神情庄严,睿智超脱;左面像为男性,手握毒蛇,双眉微皱,口露獠牙。一般认为西瓦的三面做分别象征宇宙创造、保存、毁灭的永恒变化。也有人认为这是将印度教三大教--布茹阿玛(创造之神)、维施纽(保护之神)、西瓦(破坏之神)合雕于一身,这三神的雕像叫做(三面神像)。这尊不朽的杰作几乎与泰姬陵齐名。

石窟内西瓦斩杀阿达卡的石雕像展现了智慧对愚昧的胜利。大自在天西瓦一面挥动利剑砍杀象征黑暗的魔鬼,一面用一只碗盛接污血以防止其溅落地面。记述西瓦神与帕尔瓦蒂完婚及对弈场面的石刻则洋溢着生活气息。西瓦神化身舞王的石雕,姿态优美,动作灵活。埃勒凡塔石窟的雕刻独具特色,风格属从芨多古典主义的静穆。庄严向印度巴洛克的激动、华丽过渡期间,造型淳厚、雄劲而典雅,主题充满了神秘主义的象征。前往石窟的路旁两边聚居了很多猴子,经常向游人乞讨食物。

埃勒凡塔石窟是自公元6世纪以来印度石窟中的一朵奇葩,它是模仿印度宗教仪式中坛场的摆设来安排布局的。石窟建筑群内共有两条主轴线,南北方向的轴线从主门延伸到石窟内,东西方向轴线从偏门一直延伸到石窟内的神殿。南北轴线塑像群是石窟南北方向建筑的核心,在南北沿线上分布着许多加粗的长柱,颇为壮观。沿东西轴线分布的大部分建的筑是一些风格独特的浮雕,形成了该方向建筑的一大特色。东西轴线恰好穿过埃勒凡塔石窟内的神殿。

下一篇 芭提雅

上一篇 巴米扬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