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愉(?~404年),字茂和,小字驹,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出身太原王氏。东晋时期大臣,蓝田献侯王坦之之子。王愉早年为骠骑司马,后任辅国将军。王恭讨王国宝时,王愉自请解职,因与王国宝为异母所生,兄弟素来不和,得以免受牵连,后出为江州刺史、都督豫州四郡,后为桓玄所得。王恭败亡,桓玄任命王愉为会稽内史。桓玄篡位,加封王愉为尚书仆射。公元404年,因王愉曾侮辱刘裕,害怕遭其报复,于是图谋作乱,后被刘裕所杀,子孙十余人皆被杀害。
2024/10/07
4653
-
王绪(?—397年),字仲业,东晋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2024/10/07
8985
-
袁乔,字彦叔,小字羊,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将领、谋士。东汉末郎中令袁涣玄孙,东晋国子祭酒袁瑰之子。袁乔长期担任桓温属官和谋士,并参与了晋灭成汉之战,成功消灭成汉,但战后不久即去世。
2024/10/07
2731
-
毛穆之(生卒年不详),字宪祖,小字虎生(《晋书》因避唐高祖祖父李虎之讳改作武生),荥阳郡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人,东晋时期将领。征虏将军、豫州刺史毛宝长子。毛穆之从桓温平蜀取洛,多有战功,后从温伐燕,凿钜野百余里,引汶会于济川。前秦围襄阳时奉命往救,始至而朱序败,后救援梁、益二州,抵御前秦,病卒于巴东,谥号为烈。因与哀靖皇后王穆之同名而称字,后又因权臣桓温母亲孔氏名字有“宪”字而再称小字。故此史书中又称毛宪祖和毛虎生。
2024/10/07
8944
-
司马无忌(?-350年),字公寿,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朝宗室、大臣,晋宣帝司马懿六弟曹魏中郎司马进曾孙,谯愍王司马承之子。太宁二年(324年),袭封谯王,历任员外郎、屯骑校尉、中书侍郎和黄门侍郎。迁任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出任辅国将军、长沙相、江夏相、南郡河东二郡太守。永和二年(346年),跟随大司马桓温灭亡成汉,进号前将军。永和六年(350年),逝世,追赠卫将军,谥为烈王。
2024/10/07
6763
-
周抚(?~365年),字道和,汝南郡安城县(今河南省汝南县)人。东晋时期名将,梁州刺史周访之子。周抚刚强坚毅,颇有父风,承袭寻阳县侯,拜鹰扬将军、武昌太守,参与王敦叛乱。王敦败亡,经过王导引荐,出镇襄阳。误中后赵将领郭敬“循环浴马计”退兵,坐罪免官。咸和初年,得到王导起用,从平苏峻之乱。大司马桓温征讨蜀郡,负责平定叛乱。镇守蜀郡三十年,威名远播,政治安定,官至镇西将军、益州刺史、建成公。兴宁三年(365年),逝世,追赠征西将军,谥号为襄。
2024/10/07
7226
-
徐龛(?~322年),东晋时期军阀将领。西晋末年,聚集流民数千,被推举为流民帅,在兖州一带劫掠百姓,几年后,割据泰山郡。后被晋元帝司马睿封为泰山太守,后反复投降东晋与后赵之间,自称安北将军、兖州刺史。
2024/10/07
1921
-
何桢(生卒年不详),一作何祯,字元干,庐江潛(今安徽潛山县)人。中国晋武帝时官员、将领。何桢于魏青龙年间(233年-236年),为扬州别驾。正始年间(240年-249年),为弘农太守,拜廷尉。入晋后,为尚书光禄大夫。泰始七年(271年),单于刘猛叛,晋武帝遣娄侯何桢持节讨伐。何桢素有志略,诱左部督李恪杀死刘猛,于是匈奴震服,积年不敢复反。何桢的著作今存《许都赋》1篇,已残缺,无以窥其大概,此赋为奉命之作,《太平御览》引《文士传》。何桢原有集,《隋书·经籍志》注云5卷,已佚。
2024/10/07
2803
-
华廙(生卒年不详),字长骏,平原郡高唐县(今山东省禹城县)人。西晋时期大臣,曹魏太尉华歆之孙。太常华表之子。华廙出身平原华氏,气量宏大,思维敏捷,有才有义。泰始初年(265年),授予冗从仆射,历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都督河北诸军事。太康初年,袭封观阳县伯,拜城门校尉,迁左卫将军,官至中书监。晋惠帝即位,加侍中、光禄大夫、尚书令,进为公爵,开府仪同三司。年七十五卒,谥号为元。
2024/10/07
3355
-
宝寿公主(1060年7月31日—1112年),宋仁宗赵祯第十二女,母为周贵妃,同母姐鲁国公主。嘉祐六年三月壬寅(1061年4月11日),封宝寿公主。嘉祐八年(1063年)五月,进顺国长公主。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进封冀国大长公主。宋神宗元丰五年(1083年)十二月,改封魏国大长公主,下嫁开州团练使郭献卿。政和二年(1112年)去世,时年五十三岁,追封为燕、舒国大长公主,谥曰“懿穆”,后改追封为懿穆大长帝姬。
2024/10/07
6020
-
郭献卿(?—1106年),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大臣,宋仁宗女婿,赠司徒郭崇仁曾孙。出身太原郭氏。初历左领军卫大将军,娶宋仁宗女宝寿公主(即冀国大长公主)。改开州团练使。又改明州观察使。宋哲宗年间,特起复如故。去世,累赠武泰军节度使。
2024/10/07
1069
-
"前后七子"出现于明代,由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等为领袖,称为前后七子的十四人,标榜所谓的"复古",并且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这种复古,实为拟古。这群作家凭着少年锐气,起身反抗箝制士人思想,迂腐不通的八股文以及雅正有余,生气缺乏的台阁体。然而,前后七子振兴散文诗歌的目的并未达成,其原因有二:一是他们以模拟为创作法门,因此作品缺乏独创的精神与风格;二是前后七子或互相标榜,或互相排挤,把持文坛,目空一切。洁身自好的士人感到厌恶,无不望而却步。
2024/10/07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