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 编辑

法国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

卢梭卢梭

卢梭(让-雅克·卢梭,法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瑞士裔的法国思想家、哲学家、作家等。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法国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卢梭于1750年发表论文《论科学与艺术》并因此获得第戎学院征文的头奖,这也成为他一生中“从以笔谋生转向以笔战斗”的重大转折,1753年完成《论人类不平等的起和基础》。卢梭在许多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如教育学领域的《爱弥儿》中所提倡的自然教育理念为教育学提供了新观点,促进了教育学的发展。其他领域还有《社会契约论》《忏悔录》《新爱洛伊丝》等。其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与《爱弥儿》联系紧密,论述了人类的不平等性。他强调情感高于理智、信仰高于理性,提出天赋人权说,主张返回自然,有“自然主义之父”之称。主张让儿童的身心自由发展,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1778年7月2日,让·雅克·卢梭在穷困潦倒中于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去世。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卢梭

外文名:Jean-Jacques Rousseau

国籍:法国

民族:法兰西

出生日期:1712年6月28日

出生地:瑞士日内瓦

星座:巨蟹座

著名思想:公共意志、自尊、性本善、民主、天赋人权

性别:男

代表作品:社会契约论、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职业:思想家、哲学家、作家、作曲家、教育家

主要成就: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
 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逝世日期:1778年7月2日

研究领域:政治哲学、音乐、教育、文学

终年岁数:66岁

信仰:天主教

个人经历

编辑

1712年6月28日,让·雅克·卢梭出生于日内瓦共和国,父亲依萨克·卢梭是新教教徒、钟表匠,母亲苏珊·卢梭,本名苏珊·贝尔纳,出生于牧师家庭。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去世,之后,卢梭由姑姑抚养。

1722年,卢梭的父亲和人发生纠纷,逃往里昂避难。卢梭寄居舅舅家,后与表兄前往包塞,寄宿在郎拜尔西埃牧师家,学习古典语文、绘图、数学。

1724年,与表兄回到日内瓦舅舅家。1725年,在马斯隆先生处打杂。在雕刻匠杜康曼处当学徒,养成偷窃的恶习,阅读大量杂乱的书籍。1728年16岁从雕刻匠家逃跑,漫游数日,在安纳西结识华伦夫人。从安纳西经历七八天的旅行到达都灵,在都灵改信天主教。在巴西勒太太家当仆役。在维尔塞里斯伯爵夫人家当仆役,偷一条丝带,并诬陷一个女仆。

1730年,护送勒·麦特尔逃难到里昂,在麦特尔犯病的时候离开他。送麦尔赛菜小姐去弗赖堡。与麦特尔先生前往里昂,在洛桑当音乐教师。卢梭不懂乐谱却给人教音乐,自称是巴黎人。期间有短暂旅行,常到树林散步给一位希腊主教当随从,从弗赖堡经伯尔尼到索勒尔,得到资助去巴黎。在巴黎做军官的随从。

1732年,辗转回到尚贝里华伦夫人处,做土地测量工作,自学数学。沉浸于音乐当中,结识音乐爱好者,教授音乐,大量阅读学术著作。和管家克洛德·阿奈一起成为华伦夫人的情人,三人和谐相处。

1734年,克洛德·阿奈病逝。帮华伦夫人管家,研究植物,制药。1737年,因化学实验双眼受伤,到沙尔麦特村养病。他享受乡村生活,享受爱情,并专心钻研学问,阅读洛克、笛卡尔等人的哲学著作。

1740年,到里昂马布利神父家当家庭教师,结识孔狄亚克。1742年,在巴黎科学院提出《新乐谱记谱法》,未被接受。将《新乐谱记谱法》改写成为《现代音乐论》并出版。结识狄德罗和一些启蒙运动思想家。在卢森堡公园背维吉尔和让·巴蒂斯特·卢梭的诗,往返于剧院和咖啡馆之间。进入杜宾夫人的沙龙,向杜宾夫人求爱被拒。学习化学。

1743年,写成歌剧《风雅的缪斯》,以教音乐、抄乐谱为生。到威尼斯法国大使馆,给蒙太居伯爵当秘书。1744年,与蒙太居伯爵吵翻,离开大使馆。回到巴黎,仍旧以抄乐谱为生。1745年,结识戴莱丝,并与之同居。结识伏尔泰(1694-1778年),帮助修改他的歌剧《拉米尔的庆祝会》,他对歌剧的修改却没有得到认可。1747年,到都灵写成喜剧《冒失的婚约》、诗剧《西尔维的幽径》等。1748年,结识霍尔巴赫男爵、杜克洛、埃皮奈夫人和乌德托夫人。

1749年,为狄德罗、达朗贝尔撰写《百科全书》的音乐部分。狄德罗因发表《论盲人的信札》被捕入狱。卢梭设法营救狄德罗。为应征第戎学院征文而写《论科学与艺术》,该文得到狄德罗的赏识。

1750年,应征论文《论科学与艺术》获第戎学院奖金,卢梭声名鹊起,却因《论科学与艺术》一文和众多文人笔战。疾病缠身,改变奢侈的生活,打算以抄乐谱谋生,过独立而清贫的生活。

1752年,歌剧《乡村卜师》成功上演,受到国王和王后的青睐,路易十五打算接见卢梭,并赐给他一项年金,然而卢梭顾虑会因为接受年金而失去自由,就刻意回避,遭到普追的谴责。《乡村卜师》后来曾多次上演,但卢梭从中获益很少。

1753年,到圣日耳曼短期旅行,为应征第戎学院征文而写《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754年,与果佛古尔、瓦瑟去日内瓦。受到日内瓦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恢复日内瓦公民权,重皈新教。起草《政治制度论》。后选取其中一部分出版为《社会契约论》。因厌恶频繁的社交生活,经常到树林里散步。

1756年,与瓦瑟迁往退隐庐,退隐庐是埃皮奈夫人的房产,卢梭在退隐庐期间受到埃皮奈夫人的资助。卢梭在退隐庐生活将近两年,尽管无法完全避免交际,他还是很享受这种孤独宁静的乡村生活的。

1757年,因与乌德托夫人恋爱一事,和狄德罗、格里姆、埃皮奈夫人闹翻。写《新爱洛伊丝》,沉浸在对故事情节的幻想之中。准备写《爱弥儿》。年底搬出退隐庐,迁至蒙莫朗西。卢梭在蒙莫朗西一直受到卢森堡夫妇的资助和庞护,直到《爱弥儿》一书出版为止。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

卢梭对文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书信体小说《新爱洛绮丝》里面,在这本小说里卢梭描写了美丽的田园风光、风土民情、自由的思想、浪漫的爱情……对后世浪漫主义小说的发展有很大促进。

书信体有几个明显的优势:利于直接描写感情、心理;可利用多视角(内)观察事物,事件。至于小说情节,则可潜藏于信之间。这种体裁不易把握分寸,或散乱,或人物同一化。此书在这几方面应该是很不错的,当然也有一些问题。在主要的几个人物中,男性与女性口吻有很大差异。几个人物可作为某种象征,当然也可具体化看待。圣·普栾的信多不是直接表达内心的,但仅有的几封以及侧面的描写,使他成为了一个积极追求却是悲剧性的人物形象,于丽对"理性"的几次屈服,似乎有些不太合情理。但或许这正是作者所要说的东西。来信与复信,往往可理解为在同一问题上的两种不同的看法,于是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语录名言

编辑

在这一切之后,他的警惕心还能有一刻的放松吗?任何一个突如其来的声音难道不会让他头疼不已吗?我只要朝着森林走出二十步,束缚我的铁链就会被挣断,我便从此消失在他的生活之中。

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的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的更对。

孤独默想的辰光是一天之中唯一完全属于自我的时刻,心中了无牵挂,方能展现出大自然所创造的我的本来面目。

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个人生活

编辑

卢梭一生和多位女性有染,主要的有两位。其一是华伦夫人,她在卢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保护人、朋友、情妇、精神上的母亲等多重角色。

离开华伦夫人后,卢梭后来开始与黛莱丝同居。对于黛莱丝,卢梭同样抱有多种复杂的感情。黛莱丝陪伴卢梭走完了后半程人生,卢梭只是在晚年和其举行了一个极为简单的形式上的婚礼。黛莱丝为卢梭共生育了五个孩子,全部被卢梭送进了巴黎的育婴堂。而卢梭只是在后来草草地寻找了一下他留了标签的第一个孩子。

卢梭曾在《忏悔录》中如是说: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抚养,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育婴堂的教育,比他对孩子的危害小得多。这就是我决定把孩子送进育婴堂的理由。

人物评价

编辑

英国历史学家、散文家托马斯·卡莱尔:“在面对巨大的困难时,卢梭既没有表现出排山倒海的气魄,也没有表现出惊天动地的力量,但这却正是其非凡之处的真正体现。他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意志力,决不是那种勇不可挡的勇士所具有的力量,而是另外一种特殊的东西。比如,一个正在痉挛发作的人,可能六个人都无法把他制住,但他并不能被称为强大有力。一个肩负重担,却还能保持稳健的步伐、努力前进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英国诗人拜伦:“他能把疯狂的性格描绘得美丽端庄,把不规的行为涂上灿烂的色彩,他的言语就像眩眼的日光,使人的眼睛流下同情的泪水”。

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卢梭首先发现了人性中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矛盾,并且自觉地去探讨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提出了“回到自然”的人性构想和建立“社会契约”的政治理想。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还可以说,卢梭思想中对人类情感世界的发掘,对人性自由问题的关注,已经包含了些许精神生态的意味。

德国文学家歌德: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人物纪念

编辑

卢梭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膜拜。卢梭被安葬于巴黎先贤祠(Le Panthéon)。1791年12月21日,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以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

出版图书

编辑

社会契约论

作者名称 让-雅克·卢梭

作品时间 2017年11月

《社会契约论》(法文:Du Contrat Social,又译《民约论》,或称《政治权利原理》)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于1762年出版的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革命运动和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

新爱洛伊丝

作者名称 让-雅克·卢梭

《新爱洛伊丝》在法国的文学史上是第一部把爱情当作人类高尚情操来歌颂,并描写了风景秀丽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小说,对后来的法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爱洛伊丝》共分六卷,计一百六十三封信,有些信长达数十页之多,全都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通过纯洁的爱情,建立美好的家庭,进而建立良好的社会。

爱弥儿

作者名称 让-雅克·卢梭

作品时间 2017年5月1日

《爱弥儿》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创作的教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62年。该书是一本夹叙夹议的教育小说,书中以富家孤儿爱弥儿为...

忏悔录

作者名称 让-雅克·卢梭

作品时间 2011年6月

《忏悔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在其晚年写成的自传。从1766年,他已54岁的时候开始写作,一直...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作者名称 让-雅克·卢梭

作品时间 2019年2月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创作的哲学著作,1755年4月初版于荷兰阿姆斯特丹。该书探讨了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批判了封建等级关系。作者认为生产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使人类脱离了“自然状态”,产生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揣测到了矛盾斗争会发生对立面转化,以及发展是一个螺旋...

论科学与艺术

作者名称 让-雅克·卢梭

作品时间 2007年10月1日

《论科学与艺术》是200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法)卢梭。

两情人:新爱洛绮丝

作者名称 让-雅克·卢梭

作品时间 1995年8月

卢梭自从离开华伦夫人以后,开始自谋生活,先后当过家庭教师、书记员、秘书等。同时也广交了各方面的人士,尤其是他结识了大哲学家狄德罗。由于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志向,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彼此都热心于学术工作,狄德罗和卢梭等人便着手合编:一部《百科全书》,卢梭负责音乐部分,这项工作由于狄德罗...

卢梭评判让-雅克

作者名称 让-雅克·卢梭

作品时间 2015年1月1日

本书是卢梭晚年的重要作品,是理解卢梭生平和理解其思想的重要依据,也是一部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对话体杰作,与《忏悔录》、《孤独漫步遐想录》一起并称为卢梭晚年三部曲。 在该书中,卢梭将自己一分为二:“卢梭”和“让-雅克”,由“卢梭”和“法国人”就“让-雅克”的品格、作品与思想展开了对话,实际上是卢梭针...

Emile - Rousseau

作者名称 让-雅克·卢梭

作品时间 1991年1月15日

Rousseau Judge of Jean-Jacques

作者名称 让-雅克·卢梭

作品时间 1990年3月15日

One of Rousseau's later and most puzzling works and never before available in English, this neglected autobiographical piece was the product of the...

The Essential Writings of Jean-Jacques Rousseau

作者名称 让-雅克·卢梭

This is translated by Peter Constantine Edited and with an new introduction by Leo Damrosch. 'Man is born free, and everywhere he is in chains' is...

The Major Political Writings of Jean-Jacques Rousseau

作者名称 让-雅克·卢梭

作品时间 2012年11月1日

Individualist and communitarian. Anarchist and totalitarian. Classicist and romanticist. Progressive and reactionary. Since the eighteenth century,...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

作者名称 让-雅克·卢梭

作品时间 2008年5月

在法国的传记文学中,卢梭留下了三部永传后世的作品:《忏悔录》、《对话录》和《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三部著作,三种体裁,三种笔调;如果说《忏悔录》是一部编年史,《对话录》是一部心理分析小说,那么,最后这部《梦》便是一部散文诗。写这部作品时,卢梭已到垂暮之年,已完全放弃了与敌人周旋和与命运斗争的...

植物学通信

作者名称 让-雅克·卢梭

作品时间 2011年1月

在《忏悔录》(Confessions)中,卢梭声称他本来有可能成为一名伟大的植物学家:“因为我知道,世界上没有哪项研究比植物学研究更适合我天然的品味。”这部写于卢梭晚年的作品不是这位思想巨人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通俗的植物学小品,原书名义上写给一个5岁小女孩的。文笔优美,对植物的讲解清晰有趣。...

下一篇 法国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