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词 编辑
数词(英语:numeral 缩写:num.),是表示数目的词。从数学角度而言,可以分为整数和分数、整数和小数、正数和负数、实数和虚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等等。从语言学角度,常分为基数、双数、序数、概数、虚数、倍数和分数等等。
中文名:数词
外文名:numeral
拼音:shù cí
繁体:數詞
数词的产生
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数词的作用在于计算,因此,数词的产生是人类抽象思维高度发展的结果。天文和历法是人类社会最早发展起来的两个自然学科。
在商代,已知平年分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已知干支纪日,十日为旬,一日之内又分明、大采、大食、中日、昃、小食、小采和暮几个时段。
在周代,已设有掌管天文、历法的专门官职。《周礼·春官·冯相氏》曰:「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又《保章氏》条曰:「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天文、历法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因此周朝很重视数学教育。「数」为「六艺」之一。《周礼·地官·大司徒》说:「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郑玄注云:「数,九数之计。」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数词是计算的载体、工具。汉语数词很早就产生了,甲骨文中已有从一到万的数字。此外,另据考古材料发现,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的陶片上刻有诸多符号,这些符号与甲骨文数字诸形十分接近。如果假设成立,距今约五六千年前,汉语就已经产生了数词。传说中说黄帝使隶首作数,创造数词,然而也只是传说。古代文献中,明确记载有关数词起源的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本体说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这里说的「道」,是指世界万物的本源。这种「道」,哲学上是指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老子基于这一哲学命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因此可以说,老子说的「一」「二」「三」并非完全是「数」的概念,而是借「数」的生成,以虚代实地大谈哲学问题而已。尽管如此,也不难看到老子对数的产生的认识。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当然也包括「数」)都是生于「道」,而且这种生成关系是累加的,是一个生一个。这样一来,就把「数」的产生问题带到一个神秘世界里去了,变成一种不可思议的概念。
(二)五行说
战国时代,有一个哲学流派,提倡阴阳五行说,其代表人物有邹衍等。五行也叫「五材」。他们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五德始终」理论,想借此来解释社会的更迭和事物的发展。汉代许慎在写《说文》时,也不免受到这种理论的影响,如说「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凡五之属皆从五」,说「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衺出也,凡七之属皆从七」,说「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凡九之属皆从九」。高名凯曾评论说:「汉代充满阴阳五行学说的气味。许慎用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解释这些数目字,可以说是离题太远了。」
(三)象数说
象数说认为抽象的数词是起源于具体事物的形象。最早记载象数说的文献是《左传》。
如《左传·僖公十五年》曰:「韩简侍,曰:『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后来明朝遗民王夫之据此又提出「象数相倚」的命题。王夫之曰:「天下无数外之象,无象外之数。既有象,则得以一之、二之而数之矣。既有数,则得以奇之、偶之而象之矣。是故象数相倚,象生数,数亦生象。象生数,有象而数之以为数;数生象,有数而遂成乎其为象。」(《尚书引义·洪范一》)为了解释「象数相倚」这个命题,王氏又举例说,因为人有两眼,所以「人得数之以二」;因为人手有五指,所以「人得数之以五」。
后来,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一书中也说:「数生于手。古文一二三四作一二三亖,,此手指之象形也。手指何以横书?曰,请以手作数,于无心之间必先出右学,倒其拇指为一,次指为二,中指为三,无名指为四,一拳为五,六则伸其拇指,轮次至小指,即以一掌为十。一、二、三、四均倒指,故横书也。」
其实甲骨文的一二三亖,未必一定是手指的象形,也可能是算筹的象形。即便如此,也没什么关系,因为算筹也是形象之物,这正如王夫之所说的「象生数,有象而数之以为数」。
在国外,一些语言学家也有类似的说法。如爱斯基摩人没有大于五的数的名称。「他们用手指计算:5一这是一只手,6是左手第一手指,7是左手第二手指等,一直到10,20一这是一个人,100则是5个人。…历史并且证明,许多语言中的数的名称是来自现实对象的名称的,例如新几内亚人的5意思是『 一手』,10意思是『 鳄鱼』(鳄鱼在河滩上留下的十个痕迹),拉丁语calculus(计算)这个词本来的意思是『石块』,罗马人利用石块作现实的计算单位。」
又如前苏联语言学家阿卡扬也说过:「(美洲)火地岛的奥诺一谢尔克语就只能数到五;非洲和美洲许多土人,正像已经指出的,至今也只能数到五,而另一些土人,也只能数到十、二十等等。然而,尽管他们具有计算能力,但是这些民族语言中的数词,仍不能构成独立的词类。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些语言中的1、2、3、4、5等等,事实上并不是数词,而是名词。比如说,一根手指(=1),一对手指(=2),一只手(=5),一双手(=10),一双手加一个脚趾(=11),一双手加一只脚(=15),一双手加一双脚或者说整个一个人(=20),如此等等。」
综合上述三种理论,象数说还是比较合理的。象数说之所以合情合理,是因为它比较符合人类思维发展规律。语言是发展的,思维也是发展的。思维是一个过程,它必然随着人脑机能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脑机能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的一切抽象思维活动都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语言就是它的物质载体。
数词,作为语言中一个独立的语法类别从语言中分立出来,这是语言高度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思维高度发展的结果。但是,这些抽象的数的概念的建立,都是在具体事物的认知、比较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的。正如《管子·七法》中所说:「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
先有「象」,后有「数」,「数」生于「象」的道理十分简单。这正如同生活中的幼童,先要借助手指或其他实物,经过反复训练,才逐渐建立起「数」的概念一样。基于上述认识,数词的产生是离不开名词的,是在名词的基础上经过高度抽象、分析之后才分离出来的。
基数
基数,也叫自然数,即指零和大于零的整数。汉语各类数词中,基数起源最早,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早已存在。如:
①丁巳卜,宾贞:㞢于丁一牛。(《甲骨文合集》,339)
②庚子卜,㞢父乙羊九。(《合集》,21065)
③余其舍女臣三十家。(《令鼎》)
④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虢季子白盘》)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文献中基数更是屡见不鲜。如:
①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左传·宣公二年》)
②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孟子·滕文公下》)
(一)基数的发展
前面说过,在各类数词中,基数是最早产生的一类数词。基数是直接用于计算的数词,它的产生与应用,说明人类思维对数的概念已达到了高度的抽象和概括。甲骨文、金文中已出现基数,并且应用普遍。甲骨文中最大的基数是三万。如:
①甲戌卜,贞:翼乙亥㞢于且乙三牛。(《合集》,1520)
②壬子卜,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