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曲改良 编辑
戏曲改良,清末民初(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的一场戏曲革新运动。
发展历史
面临国家内忧外患、危急存亡的时刻,知识界的一些爱国人士在倡导维新或鼓吹革命的同时,注意到戏曲等通俗艺术在国民中的深远影响,主张改良戏曲,用以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乃至宣传革命,激扬民族精神,发挥其重要的社会教育作用。
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箸夫《论开智普及之法首以改良戏本为先》以及三爱(陈独秀)《论戏曲》等论文陆续发表,为此进行了理论鼓吹。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体现上述思想内容的剧本创作,如梁启超即作有《劫灰梦传奇》与《新罗马传奇》。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从1905年到辛亥革命初期,由于戏曲界的一些有志之士的积极参与,中国许多地方逐渐出现了改良戏曲的高潮。上海、北京、天津、西安、成都和广东、福建等地都出现了一批从事艺术实践的演出团体或个人,如上海潘月樵和夏月珊、夏月润兄弟等组建的新舞台,北京田际云组建的玉成班,西安李桐轩、高培支、孙仁玉等创立的易俗社,成都杨素兰、康子林、萧楷成等倡导组建的三庆会,以及广东为数颇多的志士班等。他们采用当地观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形式编演新戏,做到通俗易懂,妇孺皆知。
上海还建立了新型剧场,使用光、电技术改进舞台,配制新式布景,并且改进经营方式,开风气之先,为各地所效法。此外,也出现了新的梨园行业组织,如上海伶界联合会组织艺人改良旧戏,建立子弟学校,成立救火会,为光复上海率艺人攻打制造局。又如北京正乐育化会,革除陋习,废残害艺徒的“私寓”,发起成立戒烟(鸦片)会,教育艺人“不以优伶自贱”,改称“艺员”等。戏曲改良的主旨是编演新戏。
李桐轩在《旧戏甄别草》中指出:“社会教育,其感人最深、普及最广者,莫有戏曲。旧日戏曲良者固多,而恶劣淫秽足以败坏风俗者,亦所不少。因发起编演新戏以补社会教育之缺陷。”各地演出的改良新戏为数众多,题材广泛,不乏宣传反抗侵略、揭露专制政治、倡导共和以及宣扬社会改良(如提倡女权、戒烟毒、戒嫖赌、反对包办婚姻)等内容的作品,尤以具有不同进步思想的时装新戏(包括清装、洋装)引人瞩目。
其中如《新茶花》、《宦海潮》、《黑籍冤魂》、《波兰亡国惨》、《惠兴女士》、《潘烈士投海》、《孽海波澜》等剧均曾受到观众的赞赏。
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在军阀统治下,政治上复辟,文化上复古,戏曲改良运动日趋消沉,直至以失败告终。改良新戏的创作和演出未能很好地尊重和研究戏曲的艺术特点和规律,缺乏艺术感染力,也是导致脱离观众的一个原因。然而,戏曲改良运动仍为以后的改革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教训,也培育了有志革新的艺人;其理论上的启蒙作用与实践上的开创之功,仍为后来者重视。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