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湿内停 编辑

医学术语

水湿内停,出自《中国传统医学》。

定义

津液的输布及排泄过程障碍,致使津液大量停滞体内而形成的证。包括痰、饮、水三种病理产物停聚体内,引起的各种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变范围较广,几乎可累及身体的各个系统,如西医的支气管哮喘、胸膜炎、肝病腹水,心、肾疾患所致的浮肿等病均可见到本证。   

生理状态下,津液依靠脾的运化,肺的宣降,肾和膀胱的气化,以及三焦通调水道的功能,得以正常输布与排泄。若外感六淫,饮食劳伤,七情过度刺激等致病因素侵袭人体,使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或肺失肃降,治节无权,或肾失开阖,气化不利,或三焦壅滞,气机闭塞等,均可导致津液输布及排泄异常,水液停聚,而成水湿内停证。水湿包涵机体津液停聚所形成的一切病理性液体,据液体性状及停聚部位不同,又可具体分为痰、饮、水三类。痰多粘稠,随气而行,遍及全身,无处不到;饮多稀薄,常留于胸腹及胃肠之中;水则常常流溢于四肢及肌肤之间。水湿内停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随痰、饮、水的不同而有一定区别。   

痰 

津液积聚,凝结而成。临床据其所挟病邪的不同分为风痰、热痰、寒痰、湿痰、燥痰五种。

①风痰。风与痰相挟之证。既可见动风现象,又有痰湿症状。以头晕目眩,口眼㖞斜,舌强语謇,喉中痰鸣,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突然昏倒,双目上视,牙关紧闭,口流涎沫,四肢抽搐为主症,多见于素体肝肾阴虚患者。阳亢易于动风,又兼脾虚痰湿内生,风痰相合,阻于经络,上扰清窍而成。脑血管疾病、癫痫、面神经麻痹等疾病常见风痰证。治宜熄风化痰,或散风通络、豁痰开窍,常用方剂为镇肝熄风汤、牵正散和涤痰汤等。

②热痰。痰热互结所致之证。以发热,咳吐黄痰,咽喉肿痛,烦躁,癫狂等为主症,此因痰热壅肺,阻于咽喉,上蒙清窍所致。临床多见于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咽炎、精神疾患等。治宜清热化痰,多选用清气化痰丸或礞石滚痰丸。

③寒痰。寒与痰结所致之证。以咳嗽,痰白清稀,或形寒肢冷,肢痛不举为主症。多因感受寒邪或脾阳虚损,水湿内生,或素为痰湿之体,复感寒邪而生寒痰。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等病。治宜温化寒痰,用三子养亲汤等方。

④燥痰。燥邪与痰相合所致之证。以鼻干咽燥,痰粘难以咯出,或痰中带血等为主症。此因燥为阳邪,易伤津液,损伤肺络所致。治宜润燥化痰,方用清燥救肺汤。

⑤湿痰。痰湿壅盛所致之证。以咳痰量多易出,脘闷呕恶,不思饮食,身重困倦,苔厚腻,脉滑为主症。因痰湿阻于中焦,湿邪困脾束肺碍胃而致。治宜燥湿化痰,以二陈汤为主方。   

痰因停滞部位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特点。痰浊阻肺,肺失宣降,见咳喘多痰;在脾胃见呕恶,腹满泻泄;上逆于头,见眩晕,昏冒;流于肌肤、经络,见肢体麻木,痰核,瘰疬等;注于关节,则骨节疼痛、重着;痰迷心窍,则神昏谵语、躁狂、抑郁。虽皆须从痰而治,但应根据不同的性质和部位,分别采用相应的疗法。   

饮 

过量的水液滞留在体内某一部位,不得输化的证。根据水饮停聚的部位之不同,饮证一般分为痰饮、悬饮、支饮和溢饮四种。

①痰饮。此处为狭义痰饮,指饮停胃肠,以形体消瘦,胸胁胀满,胃肠中有水声作响,大便溏泻,饮食量少,上背部畏寒怕冷为主症。可兼见心悸、气短、眩晕。因饮停于中,阻遏清阳,凌心射肺,故见诸症。治宜温中化饮,可选用苓桂术甘汤。

②悬饮。饮停胸胁,阻塞气机,以咳嗽,胸胁胀痛,转侧吸气时牵引作痛,气短息促,苔白,脉弦为主症。可见于渗出性胸膜炎等。治宜攻逐水饮,常用十枣汤等方剂。

③支饮。饮停胸膈,泛逆于上,而迫于肺,临床以咳嗽气喘,痰吐白沫量多,胸满憋闷,不得平卧,面部浮肿,苔白滑,脉弦紧等为主症。可见于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等疾患。治宜温肺表化饮,泻肺行水,选用小青龙汤或葶苈大枣泻肺汤。

④溢饮。水饮流溢四肢肌肤,以肢体浮肿,身重疼痛,小便不利为主症,实为水肿证的一种,治宜小青龙汤发汗温化里饮。   

饮邪留滞于不同的脏腑,可引起不同的症状。饮在心则心悸;在肺则咳嗽气喘;在脾则脘闷泄泻;在胃则入水即吐;在肝则胁肋胀痛;在肾则见浮肿。治疗时应在温化水饮基础上,佐以治疗不同脏腑的药物,方能获效。   

水气 

体内水液泛滥于皮肤,引起头面、四肢或全身浮肿的病证。水气一般分为阳水和阴水。阳水多由外感引起,发作较急,水肿部位在上在外,如头面、肩背、臂膊处,兼心烦口渴,小便黄,大便秘,声高息粗,脉滑而有力,偏于实热证,多发于青壮年。治宜解表宣肺利水,可选越婢汤等方。阴水多属内伤,起病较缓,水肿部位在下在内,且由下而上,一般先肿下体,腰腹,足跗部等。可兼有畏寒肢冷,神疲气怯,口不渴,小便短少,脉沉迟等症,属虚寒证,多发于久病患者。治宜补脾温肾,可用实脾饮、济生肾气丸等方。   

治疗水气,当注意分辨其阴阳表里虚实,标本缓急,切不可见水利水。一般水在上在表者,可发汗;水在下在里者,可利小便;正虚者,培之、补之;邪实者,汗之、利之。此外,尤须重视阳气的盛衰情况,凡病初起者,病多在肺在脾,阳气尚未虚衰;久病者,病多累及脾和肾,阳气渐衰,故治疗时应针对所累及的脏器之不同,或宣肺利水,或健脾燥湿,或温肾利水,或补脾益肾。

下一篇 利水渗湿药

上一篇 湿阻中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