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霍利·康普顿 编辑

物理学家、“康普顿效应”发现者,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阿瑟·霍利·康普顿阿瑟·霍利·康普顿

阿瑟·霍利·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1892年9月10日—1962年3月15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伍斯特,物理学家、“康普顿效应”发现者,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曼哈顿计划参与者,生前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教授。阿瑟·霍利·康普顿于1913年从伍斯特学院毕业并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1914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1916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明尼苏达大学担任为期一年的物理学教学工作;1917年至1919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东匹兹堡威斯汀豪斯电气和制造公司担任研究工程师;1919年至1920年前往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工作;1920年担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韦曼·克劳讲座教授兼物理系主任;1923年担任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教授、冶金实验室主任;192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同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29年担任芝加哥大学斯威夫特讲座教授;1945年返回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担任第九任校长;1953年改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自然科学史教授;1961年辞职后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教授;1962年3月15日在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逝世,终年70岁。阿瑟·霍利·康普顿主要从事X射线、宇宙射线方面的研究。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阿瑟·霍利·康普顿

外文名:Arthur Holly Compton

国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俄亥俄州的伍斯特

出生日期:1892年9月10日

逝世日期:1962年3月15日

毕业院校:普林斯顿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发现“康普顿效应”192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2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学位/学历:博士

人物经历

编辑

阿瑟·霍利·康普顿

1892年9月10日,阿瑟·霍利·康普顿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伍斯特。中学毕业后,升入伍斯特学院。

1913年,从伍斯特学院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并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

1914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

1916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起先由里查逊(O·W·Richardson)指导,后来在库克(H·L·Cooke)指导下完成。

1916年—1917年,在明尼苏达大学担任为期一年的物理学教学工作。

1917年—1919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东匹兹堡威斯汀豪斯电气和制造公司担任研究工程师。

1919年—1920年,前往英国,在约瑟夫·约翰·汤姆逊和欧内斯特·卢瑟福的指导下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工作,期间进行了γ射线的散射实验。

1920年,担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韦曼·克劳(Wayman Crow)讲座教授兼物理系主任。

1923年,担任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教授、冶金实验室主任 。

1927年,与查尔斯·威耳逊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同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

1929年,担任芝加哥大学斯威夫特(C·H·Svift)讲座教授。

1942年12月,与恩利克·费米等人协作建立起了人类第一台核反应堆“芝加哥一号堆(Chicago Pile-1)” 。

1942年—1945年,担任芝加哥气象实验室的项目主任,该实验室是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研究和开发的重要前哨 。

1945年,返回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担任第九任校长 。

1953年,改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自然科学史教授。

1961年,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辞职,之后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教授 。

1962年3月15日,突发脑溢血,在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逝世,终年70岁 。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阿瑟·霍利·康普顿在内拉帕克期间,他跟通用电气公司的技术指导佐利·杰弗里斯(Zay Jeffries)配合,促进了荧光灯工业的发展 。

    1917年,阿瑟·霍利·康普顿在明尼苏达大学跟奥斯瓦德·罗格利(Oswrald Rognley)一起开始研究关于决定磁化效应对磁晶体X射线反射的密度问题。这项研究表明,电子轨道运动对磁化效应不起作用。他认为铁磁性是由于电子本身的固有特性所引起的,这是一个基本磁荷。这一看法的正确性后来由他在芝加哥大学指导的学生斯特思斯(J·C·Stearns)用实验得出的结果作了更有力的证明 。

  • 康普顿效应

    1923年,阿瑟·霍利·康普顿在研究X线通过实物物质发生散射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即散射光中除了有原波长λ0的X光外,还产生了波长λ≧λ0的X光,其波长的增量随散射角的不同而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1923年5月在《物理评论》上以《X射线受轻元素散射的量子理论》为题,发表了他所发现的效应,他借助于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从光子与电子碰撞的角度对此实验现象进行了圆满地解释。康普顿效应第一次从实验上证实了爱因斯坦提出的关于光子具有动量的假设 。

  • 逆康普顿效应

    1930年—1940年,阿瑟·霍利·康普顿致力于宇宙线的研究,发现了逆康普顿效应 。

  • 学术论著

    时间

    名称

    作者

    ISBN

    1956年1月

    《原子探索(Atomic Quest: A Personal Narrative by Arthur Holly Compton)》

    阿瑟·霍利·康普顿

    B0000CJJGK

    1969年1月

    《Freedom of Man》

    阿瑟·霍利·康普顿

    083712543X

    1973年12月

    《Scientific Papers of Arthur Holly Compton: X-Ray and Other Studies》

    阿瑟·霍利·康普顿

    0226114309

    2007年3月

    《Man's Destiny In Eternity: The Garvin Lectures》

    阿瑟·霍利·康普顿

    1432576283

    参考资料来

    人才培养

  • 指导学生

    阿瑟·霍利·康普顿指导的博士生吴有训排除了学术界对康普顿理论的异议,验证了康普顿效应 。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27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

    1927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

    参考资料来源:

  • 社会任职

    编辑

    时间

    担任职务

    1934年

    美国物理学会主席

    1939年—1940年

    美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主席

    1941年—1943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评估战争中原子能使用委员会主席

    1942年

    美国科学发展协会主席

    参考资料来源:

    个人生活

    编辑
  • 家世背景

    阿瑟·霍利·康普顿的父亲担任过伍斯特学院哲学教授兼院长;大哥卡尔(Karl)是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主任,后来成为麻省理工学院院长 。

  • 人物评价

    编辑
    阿瑟·霍利·康普顿在X射线领域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从观察到的X射线衍射强度中提取材料中的电子密度分布(Another of Compton’s important contribution in this field was the extraction of electron density distributions in the material from the observed X-ray diffraction intensities) 。(印度科学学院评)

    阿瑟·霍利·康普顿在华盛顿大学期间对宇宙射线物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子弹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In University of Chicago, h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cosmic rays physics and later played a major role in World War II’s atomic bomb project as director of the Metallurgical Laboratory.)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评)

    后世纪念

    编辑
  • 亚瑟·霍利·康普顿教育奖

    1966年,教育和培训与劳动力发展部设立亚瑟·霍利·康普顿教育奖(Arthur Holly Compton Award in Education),该奖通过爱德华·马林克罗特夫人和乔治·马林克罗特夫人的25000美元捐款实现 。

  • 下一篇 马克斯·玻恩

    上一篇 罗比·福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