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 编辑

明朝中期将领

杨洪杨洪

杨洪(1381年10月4日-1451年10月7日 ),字宗道。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生于应天府六合(今江苏南京) 。明朝名将。

永乐元年(1403年),杨洪世袭父职为百户令,远戍开平。此后随明成祖朱棣北伐、阳武侯薛禄征大松岭,长年守备边关。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升游击将军,旋即进升都指挥佥事。正统九年(1444年),进官左都督。正统十三年(1448年),佩镇朔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宣府。自永乐初至正统末年,杨洪在边已四十余年,以敢战、善战至大将,声震南北,迤北诸部对他十分畏惧,称其为“杨王”。史称杨洪“自百户至封侯,威名闻岭北,未尝专杀一人”。 “土木之变”后,明英宗被瓦剌太师也先掠至宣府城下。也先企图用英宗手谕诈开城门,杨洪不为所动,迫使其退去。明代宗即位后,杨洪因功封昌平伯。北京保卫战胜利后,进封侯爵。英宗被迎回后,杨洪获授“奉天翊卫宣武臣”,并赐世券。

景泰二年(1451年),杨洪佩镇朔大将军印,仍镇宣府。他以盈满为惧,上疏乞休,代宗不允。其后因病返京,不久逝世,享年七十一岁。获赠颖国公,谥号“武襄”。《皇明经世文编》有《杨颍国武襄公奏疏》。

基本信息

编辑

别名:杨王、杨武襄、杨颍国

字:宗道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应天府六合

出生日期:1381年10月4日

逝世日期:1451年10月7日

主要成就:在军旅四十余年,久镇边关以克列苏之战,守备宣府,抵御瓦剌,

主要作品:杨颍国武襄公奏疏

本名:杨洪

祖籍:庐州合肥

官职:镇朔大将军、宣府总兵官

谥号:武襄

人物生平

编辑

骁勇善战

杨洪生于明太祖洪武十四年九月十七日(1381年10月4日) ,他的祖父杨政,在明初因功成为汉中百户。其父杨璟为南军中百户令,后参与“靖难之役”,并于建文四年(1402年)“的灵璧(今安徽灵璧)之战中战死。杨洪的母亲施氏端谨贤淑,且昭然刚烈,深明大义。对子女则辛勤抚其幼,严教训其长。

永乐元年(1403年),杨洪世袭父职,远戍开平(今内蒙古正兰旗东北) 。众人皆以开平绝远,为杨洪担忧,杨洪却“谈笑而往”,回苏州迎施氏就养。杨洪每奉命出剿敌寇,施氏都劝其英勇作战。因此,杨洪对施氏敬重异常。当时,成安郭亮奉命守备开平。郭亮一见杨洪便非常喜悦,对其颇为器重,将他置之幕下,一同资论军事。

永乐八年(1410年)四月,杨洪率部随明成祖朱棣北征,经威虏镇、渡饮马洞,追击鞑靼大汗本雅失里。五月十六日,明军追至斡难河,大败本雅失里,本雅失里率七骑逃遁。在这场激战中,杨洪冲锋陷阵,获人马而还,朱棣感叹道:“真是将才啊!”下令记其名,以待擢用。

永乐十七年(1419年)冬,杨洪在泥河再败鞑靼军,获马二十三匹。次年(1420年)在巡哨时遭遇鞑靼军,转战至东亭,生擒其首领一人,获其马五匹,将鞑靼军击退。

累立边勋

杨洪像 杨洪像

洪熙元年(1425年),杨洪随从阳武侯薛禄征大松岭。在大松岭之战中,杨洪首冲敌阵,击败敌众,擒获人畜而还,升为正千户。

宣德二年(1427年),杨洪再随薛禄出征至红山,并与清平伯成作为前锋,在朵儿班、你儿兀等地接连破敌,生擒鞑靼首领“镇抚晃令帖木儿”等。

宣德五年(1430年)冬,敌再犯潮河川。当时开平卫已从塞外旧治迁入独石(今河北赤城独石口镇),杨洪正征战、镇守在独石一带,随从都督方政追击敌寇,获其人马器械而还。

宣德六年(1431年),敌又犯大石门,杨洪系命迎敌,列营相向,徉示不动,以麻痹敌人。然后密选轻骑,绕道出奇后放,敌阵大乱,无一逃遁。遂解甲投降。其部下士卒欲杀降兵,杨洪制止说:“杀降非勇武者所为,不能滥杀。”并亲自救起平章脱脱等。敌虏尽服,朝廷得捷报,对其褒奖有加。

宣德七年(1432年),朝廷针对敌情,计议在西猫峪(今河北赤城马营乡)这一战略要地,置兵马营,以备边塞。此时杨洪在塞外永宁、赤城、独石一带征战、驻守已有二十余年,对该地的地形、地貌,备御形势十分熟悉,且朝廷对其战绩亦多有奏闻,认为其可当此任。遂命杨洪筑城并驻守。杨洪系命率士卒约万人于荒山野岭之间,荆棘丛林之中“披榛莽、筑城堡、立峰堆,逾月而成”。城筑好后,杨洪召集众将士说:“现在城已筑好,吾与尔等一样孤悬一城,从此就要长期驻守在这里了,在这穷荒边塞,人在则城在,城毁则人亡。我们大家一定齐心协力、死守此城,切不要怀有二心。”杨洪与将士同甘共苦、忧喜相关;对部下士卒资助嫁娶、治疗疾病,关怀备至。从此,人心安和、士气高昂,使众将士卒不觉得自己是在穷荒的塞外孤城。也正是从此,便有了“马营”这一名字,赤城北部马营一带便有了人烟而得以开拓发展。

宣德八年(1433年),杨洪以马营城为大本营,率兵追剿边寇,败敌于红山。

声震朝野

主词条:以克列苏之战

正统元年(1436年),英宗即位,兵部尚书王骥奉命巡边督军,斩临阵脱逃的都指挥使安敬,使边境肃然。王骥说边军怯弱,是因为缺乏训练,并趁机推荐杨洪的才能。英宗于是下诏拜杨洪为游击将军。杨洪所部才五百人,英宗下诏挑选开平、独石的骑兵增补,杨洪再进升为都指挥佥事。当时先朝宿将已尽,杨洪是后起之将,以敢战闻名,为人机警敏捷,善于出奇捣虚,从未受过小挫。杨洪虽为偏校,但朝中大臣都知道他的才能,如果有人诽谤,总有人保护着他,杨洪因此得以施展其才。

正统二年(1437年),刑部尚书魏督边事到马营,杨洪部下指挥使杜衡、部卒李全皆奸佞之徒,因私憾向魏源诬告杨洪。魏源奏闻朝廷后,英宗采纳魏源直言,明其真相,将杜衡贬谪广西,将部卒李全交给杨洪处置。

随即命杨洪协助都督佥事李谦守赤城、独石。李谦年老胆怯,因而与杨洪意见相左。杨洪每次调军,李谦总是暗中阻止。杨洪曾激励将士杀敌,李谦却笑道:“敌人能杀尽吗?只会白白送死而已。”御史张鹏弹劾罢免了李谦,因此命杨洪代替他,杨洪自己更加发奋。朝廷也厚待他,每次上奏捷报,功劳虽小,朝廷也一定给予他奖励。

杨洪杨洪

正统三年(1438年),兀良哈犯边,杨洪率部与其战于伯颜山,激战中杨洪落马伤足,但仍越战越勇,生擒敌首也陵台等九人,以功升都指挥同知充右参将,守宣府边塞要地。此间,杨洪建议加筑开平城(今河北赤城独石口城)、拓龙门所,其主要任务是统领牧马堡、赵家庄等城堡,守御四海(今北京延庆境内)至独石段长城的中部。还建议自独石至潮河川,增置堠台六十。因建议功,又进都指挥使。

正统四年(1439年)秋,追杀阿木狼,斩获可列歹等,以功进都督佥事。正统七年(1442年)充左参将,移守独石。正统八年(1443年)出哨苦乞河,败敌于只比岭,以功进都督同知。

正统九年(1444年)春,兀良哈再犯延绥,杨洪与韩政等出大同,追袭败敌于应昌的别儿克。敌尽弃所掠,遁去。杨洪复追至克列苏,敌得险欲拒之,杨洪督兵进攻,敌大败,擒斩打剌孩等,以功进左都督。其部下军士蒙赏者九千九百余人。

自正统元年至正统九年间,杨洪战功累累,由偏将升至都督,位居朝中宿将,声震朝野。

备御宣府

正统十三年(1448年)秋,杨洪受命挂镇朔将军印、充总兵官,接替郭玹镇守宣府。宣府将士闻讯,欢声动地,喜得良帅。

自宣德以来,二十余年间,迤北诸部未曾大举入寇,只有朵颜三卫之小股敌人乘隙扰边,多不过百骑或数十骑,亦不足为患。此期间的边事宁息,在诸多因素中,杨洪坐镇宣府,戍卫京北边塞亦应为重要因素。

功在社稷

主词条: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土木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寻衅,并诱胁迤北诸番分道大举入寇。八月,受宦官王振蛊惑而亲征的英宗在怀来土木堡被瓦剌俘虏,明军死伤惨重。

“土木之变”前后,杨洪正镇守宣府。英宗御驾北征至沙岭(今河北经开沙岭子)时,召杨洪入见,命他随驾西行,继而又命他守阳和山二口,英宗还至宣府时,命他为殿前将领,继而又命他还守本镇。

英宗被俘后,瓦剌太师也先拥英宗,由土木西行至宣府城下,再施诡计,企图用英宗手谕诈开城门,攻占宣府城以作为其寇犯北京的根据地。杨洪识破此计,命守城士卒收下皇帝手谕,并命其对城下人说:“我们所守的是主上的城池。现在天色已晚,我们不敢开门。而且总兵官已经去别处了。”也先见诈不开城门,拥英宗经大同返回漠北。八月,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郕王论前后之功,封杨洪为昌平伯。九月,郕王即皇帝位,即明代宗,并尊英宗为太上皇。十月,也先诡称奉上皇还京,由大同、阳和(今山西阳高)而来。也先复令英宗谕书与杨洪,杨洪不敢自置,将谕书封好,急送京师呈与代宗,代宗驰使告谕杨洪说:“上皇的信是假的。从今以后即使是真信,你也不要接受。”于是,杨洪一意坚守宣府城池。也先无可奈何,取道西南由紫荆关攻入,直逼北京。在兵部尚书于谦的指挥下,杨洪应急诏率精兵二万入卫,驰至,敌兵已退。复令其与都督孙镗范广等追杀余寇,追至霸州(今河北霸县),擒获敌首阿归等四十八人,斩首功四百八十级 ,夺还被掠人畜数以万计。瓦剌败去,京师无恙,京城保卫战大获全胜。到达关口时,瓦剌返回再战,杀死官军数百人,杨洪之子杨俊差点被杀。

十一月,瓦剌退去,杨洪亦因功进封为昌平侯 ,率所部留在京师,监督京营训练,兼管左军都督府事务。朝廷因杨洪是宿将,对他所提的建议大多予以采纳。杨洪曾陈述抵御贼寇的三条计策,又奏请裁汰三千诸营将校,不能让羸弱之人充斥军中,朝廷都听从了他的意见。

景泰元年(1450年),于谦认为边境紧急情况还未平息,应当命令杨洪等上奏方略。杨洪提出四个建议,代宗命兵部商议执行。都督宫聚、王喜、张斌事先因罪下狱,杨洪与武清侯石亨推荐说他们三人熟悉战事,请求放了他们,命他们立功赎罪。代宗已经下诏同意,但言官却弹劾他们结党扰政。代宗因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急需用人,而搁置不问。居庸关擒得间谍刘玉,乃是镇守独石内官韩政的家人。也先令刘玉来窥觇中国军马多少,石亨、杨洪有无。上皇被迎回后,杨洪与石亨都被加授勋阶为奉天翊卫宣力武臣,赐诰券,允许其子孙世袭昌平侯爵。

谦慎知退

景泰二年(1451年)夏,杨洪佩镇朔大将军印,返回宣府镇守。其堂侄杨能、杨信分任左、右参将,其子杨俊为右都督,掌管三千营。杨洪自己感到一门父子官品太高,又手握重兵,担心势头太盛,难以任职办事,便请求退休,并请求将杨俊等调往他处。代宗不许。八月,杨洪患病,代宗命御医前往宣府调治 。同月,代宗召杨洪返京养病 。同年九月十三日(10月7日),杨洪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代宗为其辍朝一日 ,并遣官赐葬祭 。追赠颍国公,谥号“武襄”。其妾葛氏上吊殉夫,被追赠为淑人。

主要影响

编辑

杨洪曾随随明成祖朱棣北伐,立下战功。 宣德二年(1427年),又随阳武侯薛禄征大松岭,击破敌众。自永乐初至正统末年,杨洪在边四十余年,以敢战、善战至大将,声震南北,迤北诸部对他十分畏惧,称其为“杨王” 。瓦剌部首领脱脱不花、太师也先都经常写信问候,并送以良马,每遇此,杨洪便奏请朝廷,英宗敕令让他接受,并让他对迤北诸部如瓦剌部等以礼相往,以维护边塞的和平与安宁。

杨洪久居宣府,治军严厉,兵精马强,为当时边将之首,但他从未擅杀无辜。杨洪又十分爱好文学,曾经请求在宣府设立学校,教育诸将子弟。

“土木之变”后,瓦剌太师也先挟持被俘的明英宗至宣府城下,企图用英宗手谕诈开城门,杨洪不为所动,迫使其退去。

历史评价

编辑

朱棣:将才也。 (《明史》引)

于谦:①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 (《明史》引)②神完气充,貌伟言扬。江湖宇量,铁石肝肠。胸盘韬略而神鬼莫测,手操剑戟而星斗垂芒。摧锋万里,轰雷迅电。号令三军,烈日秋霜。功在朝廷,威振边疆。一骑前驱,万夫莫当。旌旗所指,犬羊遁藏。知其内者以为孙吴管乐(孙武吴起管仲、乐毅),识其外者以为卫霍关张(卫青霍去病关羽张飞)。曰福曰寿,自天降祥。尔公尔侯,子孙蕃昌。噫!斯人也,殆所谓勋业盖世而身名留芳者欤! (《颍国武襄公杨洪画像赞》)

陈循:①石亨、杨洪及洪之子俊(杨俊),皆今之善战者。前日都人长幼,一闻洪父子兵来,皆相与喜,以其素有善战之声在人耳也……亨及洪父子又皆虏所畏惮而不敢攻大同宣府者也。 (《条议疏》)②余尝读史记,至田氏齐威王,言其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楚不敢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窃意古有未然者,及观昌平侯将守北边,始信其事。盖虽国家威惠被于万方,而苟非可以德化者亦必得人之藩屏,而后有所赖以济也,若昌平侯杨公,其可谓之得人者欤。 (《昌平伯进侯追封颍国公谥武襄杨公洪墓碑铭》)

杨洪半身像 杨洪半身像

佚名:洪将纪律严明,将士用命,敬慎自将,不敢专杀。宣德、正统、景泰间称名将也,(也先)之难,奋不顾身,一时诸将功最。 (《昌平伯赠颍国公杨公洪传》)

刘定之:今国家用将,有出于将门之中者,若石亨、杨洪是也。 (《建言边务十事疏》)

李贤:公起行伍,生长在边陲,有机变用诡道,累立边功,历升将帅,能用奇兵,遇敌必捣其虚,或出其不意。善于劫营,人畏之,呼为“杨王”。在边校之诸将纪律严,士卒用命,为一时巨擘焉。 (《颍国武襄杨公言行录》)

章纶:臣惟北虏在乎谨备预防,非选将不足与成功,非练兵不足以威敌。如昌平侯杨洪、武清侯石亨、兵部尚书于谦,固已重任,而为虏所惧。 (《上言十六事疏》)

叶盛:①杨武襄洪为人虽尚权谲,然有威严,将士知畏之,此其所长,不可掩者。亦赖朝廷主张,以成其名耳。 (《水东日记》)②予所见时将,有名莫如杨洪、石亨,洪自百户至封侯,威名闻岭北,未尝专杀一人,而亨尤甚。 (《水东日记》)

孙继宗:自少武勇,由百户积边功,累迁至昌平侯。奉命备御宣府最久,号令严肃,士卒精强。虏寇临边,辄夜遣人劫其营,虏甚畏之,曰:“以我两人不能敌宣府军一人。”盖一时边将之能振兵威以慑虏心者莫与比。亦颇知好文事,尝请建宣府儒学,以教武职子弟。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

王越:昌平公勋业,记于史传,铭于太常,勒于劵诰,炳炳烺烺,可与日月争光。 (《杨公神道碑》)

彭韶:孰阚王略,直至便桥。偏重势成,神器几揺。公往当之,以却天骄。堂堂侯封,冠彼百僚。儿童知姓,兵氛潜销。回鹘罗拜,呼韩趋朝。壮哉虎臣,不数骠骁。 (《颍国武襄杨公言行录》)

王鏊:所谓出奇者,何也?臣闻兵法以正合、以奇胜,自古用兵,未有不用奇兵而能胜者也。况于北虏,尤难以力较,只可以计破。国之名将,如杨洪之在大同,常以刼营取胜。 (《上边议八事》)

唐枢:①起行伍有机智,累立边功,善用奇劫虏营,捣其虚,胡人呼为杨王。 (《国琛集》)②开国盛时,武文一允,故群功胄跻,衔于文牒之上……若群公可谓不世有矣。 (《国琛集》)

毛宪:昌平侯杨洪……勋业、节义、文学俱可录,乞赐谥立祠。 (《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引)

项笃寿:己巳之变,内有于谦善谋、石亨善战,外有杨洪、郭登善守。故以京师危急,而九服宴然,良由大同、宣府为之扞蔽也。额森(也先)善战知兵,恐宣大尾其后,将有腹背交受敌之患,故长驱深入,不敢持久,狼顾而去,卒以无成。使洪、登浅谋,轻出失利,宣大不守,祸延京师,土崩之势,孰能御之哉?

屠隆:韩襄毅雍(韩雍)、威宁王襄敏越(王越)、杨文襄一清(杨一清)、杨武襄洪英风雄略,颐指万夫,鞭挞夷虏,开展疆域,亦命世之杰也。 (《明伦汇编交谊典品题部》引)

李贽:公纪律严明,将士用命,敬慎自将,不敢专杀。宣德、正统、景泰间称名将,诸大臣皆重公威略,没左右公……也先之难,奋不顾身,转战千里。一时诸将,公功为最。 (《续藏书》)

尹守衡:英宗之北狩也,郭元登之在大同,杨宗道之在宣府,其皆社稷功乎? (《皇明史窃》)

宋徵璧:一国初武臣,固多人杰。下掩寇邓,上步韩陈。而语言文采,不少概见。后若张定兴(张辅)、杨颖国、郭定襄(郭登)、戚少保(戚继光)之流,或横槊而成,或授简记室。雄心可寄,壮猷足录矣。 (《皇明经世文编》)

陈子龙:昌平侯战将也,然亦详于论守。 (《皇明经世文编》)

查继佐:洪与石亨皆从狱出,成监国大功,然则于肃愍(于谦)之能使怯也。而昌平谦,辞官旗不受,与亨何如?故能以功名世其家。 (《罪惟录》)

张廷玉:杨洪、石亨辈,遭时多事,奋爪牙之力,侯封世券,照耀一门,酬庸亦过厚矣。洪知盛满可惧,而亨邪狠粗傲,怙宠而骄,其赤族宜哉。

主要作品

编辑

《皇明经世文编》辑录有《杨颍国武襄公奏疏》1卷,收录其疏4篇:《夷使疏》《边备五事》《言四事疏》《言八事疏》。

人际关系

编辑

亲属

家世

曾祖父

杨顺

未仕。后赠特进荣禄大夫、后军都督府左都督。

曾祖母

张氏

后赠夫人。

祖父

杨政

随开平王常遇春征战,明初因功官至汉中卫百户。后赠特进荣禄大夫、后军都督府左都督。

父亲

杨璟

为南军中百户令,于灵璧战死。后赠特进荣禄大夫、后军都督府左都督。

母亲

施氏

后赠夫人。

平辈

二弟

杨淋

生平不详。

三弟

杨忠

生平不详。

——

原配

潘氏

赠夫人。

继室

吴氏

早逝。

周氏

早逝。

魏氏

封夫人,生杨杰

妾室

李氏

生平不详。

葛氏

在杨洪死后上吊殉夫,被追赠为淑人。

子辈

庶长子

杨俊

明代宗时至左都督,获罪贬为都督佥事。又袭封为第三代昌平侯,后再次夺爵,最后被杀。

嫡长子

杨杰

明代宗时袭封为第二代昌平侯。

长女

杨氏

嫁唐海。

次女

杨氏

嫁都指挥申义。

孙辈

孙子

杨珍

明代宗时袭封为第四代昌平侯,夺门之变后削爵。至明宪宗时授龙虎卫指挥使。

亲属参考资料:

侯爵世系

杨洪的昌平侯爵自明代宗时受封以来,共历三世四代,至其孙杨珍时爵绝。

昌平侯世系

杨洪(前排右一)与父杨璟、母施夫人及兄弟杨洪(前排右一)与父杨璟、母施夫人及兄弟

第一代:杨洪,正统十四年(1449年)封昌平伯,旋即进封昌平侯。景泰元年(1450年)赐世券。景泰二年(1451年)去世,追封颍国公,谥号“武襄”。

第二代:杨杰,杨洪嫡子,景泰二年(1451年)袭爵。景泰四年(1453年)去世。

第三代:杨俊,杨杰庶兄,景泰四年(1453年)袭爵。景泰五年(1454年)因罪下狱。景泰七年(1456年)削爵。

第四代:杨珍,杨俊之子,景泰七年(1456年)十二月袭爵。天顺元年(1457年)因罪除爵。

昌平侯世系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编辑

主词条:杨洪墓

杨洪墓杨洪墓

杨洪墓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样田乡杨家坟村,为杨洪之家族墓地,南北长250米,东西宽80米,面积20000平方米。杨家坟村名因此得名。1993年7月15日,杨洪墓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料索引

编辑

《国朝献徵录》卷10《昌平伯进侯追封颍国公谥武襄杨公洪墓碑铭》

《国朝献徵录》卷10《昌平伯赠颍国公杨公洪传》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208

《明名臣琬琰续录》卷6《颍国武襄杨公言行录》

《杨公神道碑》

《国琛集·上卷》

《今献备遗》卷16

《续藏书》卷13《勋封名臣》

《罪惟录》卷19《武略诸臣列传》

《明史》卷173

下一篇 高滟

上一篇 滕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