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可 编辑

剧作家、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

胡可胡可

胡可(1921.02—2019.12.4),原名胡腾驹,满族,山东益都县(今青州市)人,剧作家。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从事部队文艺宣传工作。曾任河北省石家庄军分区副政委、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政协委员、第三届中国文联委员、第二和第三届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第四届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联荣誉委员。2007年被政府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称号。2019年12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胡可

别名:胡腾驹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籍贯:山东益都(今青州)

出生日期:1921年2月

逝世日期:2019年12月4日

职业:剧作家

主要成就:创作多部剧作和论文集、担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

代表作品:《战斗里成长》《胡可剧作选》《胡可论剧》等

人物生平

编辑

早期生涯

少年时代受“五四”文艺思潮影响,积极参加业余戏剧演出。幼年在山东就读于省立第十中学和第一中学,曾参加抗日救亡学生运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投笔从戌,加入游击队,同年12月参加八路军。193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文工团任演员,写作剧本。创作了多幕儿童剧《清明节》,多幕话剧《戎冠秀》,独幕话剧《枪》《喜相逢》等。1949年,创作的多幕话剧《战斗里成长》,受到戏剧界的重视与观众的好评,曾被译成多种文字,并在苏联、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蒙古、阿尔巴尼亚、朝鲜、日本等国上演,引起国际艺术界瞩目。

抗日战争期间曾创作多幕话剧《清明节》《戎冠秀》,解放战争期间曾创作喜剧《喜相逢》,此后又创作组剧《连队在行进》《英雄的阵地》《战线南移》《槐树庄》。出版有《胡可剧作选》和论文集《胡可论剧》《胡可戏剧杂文》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生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先后创作发表多幕话剧《英雄的阵地》《战线南移》等。1958年,任人民解放军石家庄军分区副政治委员。1959年,发表多幕话剧《槐树庄》。《战斗里成长》《槐树庄》都被拍撮成同名故事影片。

1951年底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访问苏联,1961年访问了罗马尼亚、匈牙利,1966年夏参加亚非作家会议。

1983年9月被任命为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1986年6月离职。他任院长期间,除了处理日常事务外,对部队文艺、文化工作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2007年被政府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称号。

2018年,胡可先生推出文集《老兵记忆》,以一名老兵的责任感关注中国戏剧、回忆文艺界战友,记录中国戏剧的前行。

2019年12月04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胡可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2019年12月6日,《中国艺术报》刊文《戏剧界怀念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剧协顾问、剧作家胡可——“他的书没有走,戏没有走”》悼念胡可。

人物作品

编辑
抗日战争期间曾创作多幕话剧《清明节》《戎冠秀》,解放战争期间曾创作喜剧《喜相逢》,并于建国前将集体创作的多幕话剧《生铁炼成钢》改写为多幕话剧《战斗里成长》。该话剧被许多剧团上演,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和改编为同名电影。此后又创作了组剧《连队在行进》《英雄的阵地》《战线南移》《槐树庄》。出版有《胡可剧作选》和论文集《习剧笔记》《胡可论剧》《读剧杂识》《剧事文稿》《胡可戏剧杂文》《胡可戏剧杂文续编》,以及散文集《敌后纪事》(与胡朋合著)《走过硝烟》《烽烟、戏剧、人生——胡可自述》《老兵心语》《老兵记忆》《话剧的足迹》。

人物观点

编辑
胡可在2015年9月9日刊于《中国艺术报》的文章《把戏剧视为另一种战斗》中提到,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针对着当时许多文艺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劳动人民不熟、不懂这一矛盾,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工作者与工农兵相结合的主张。抗日战争中这个问题的解决,使“五四”以来的进步文艺出现了新的面貌,开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新的时代。他认为,就我国戏剧的发展来说,抗日战争中最大的收获是:“一、由于服务对象的明确和文艺工作者的深入生活,劳动人民的艺术形象开始登上戏剧舞台,开始成为戏剧的主人公,从而开始了人民戏剧的新的时代。二、在为工农兵服务方向的指引下,广大戏剧工作者对群众的欣赏习惯更为关注,戏剧工作者和音乐工作者相结合,从创作秧歌剧起步,进而创作出了以《白毛女》为代表的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歌剧,迎来了我国新歌剧的诞生。三、我国戏曲远流长,‘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因其含有封建思想的糟粕而受到批评和排斥。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发动群众的需要,开始利用戏曲形式‘旧瓶装新酒’,进而选演鼓舞斗志的花木兰故事、岳飞抗金故事的戏曲。随着《讲话》精神的贯彻,熟习戏曲的戏剧工作者开始创作演出了《水浒》故事中的《逼上梁山》 《三打祝家庄》等新编历史京剧,和以戏曲形式反映现实生活的《血泪仇》等地方戏曲,进而推动了对戏曲的改革。”

2019年5月胡可先生在接受《中国艺术报》采访时,他清晰地回忆了自己七次参加文代会的情景和早年从事戏剧创作的情况。他表示,印象最深的是1979年10月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那次会议,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致祝词,谈到怎么理解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给我印象最深,我非常拥护。”胡可说,听了邓小平同志的祝词,他认识到,党领导的是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方向,是领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并正确地认识社会,而创作是社会生活在文艺工作者头脑中的反映,应当符合创作规律。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想法,独特的认识和表达,创作者的审美追求等,是个人的,但这并不等同于个人主义。创作者个人决定作品对社会生活如何反映,如何塑造人物,赋予作品怎样的美学特征、审美风格,这些完全是个人追求,每个创作者各不相同。 他还表示,“文艺发展一方面是创作,一方面是评论,以评论促进创作,评论和创作是不能分开的。而文艺批评则是讨论交流,真理越辩越明,不是一家说了算”。对于当代戏剧创作评论,胡可先生也表达了看法,他表示,以剧本为依据来判断作品优劣,和仅凭看戏来评判一部剧作是有区别的,“有些剧本写得好,但演员、导演、舞美不足,剧本会受到连累;有些剧本写得不太好,但演员、导演、舞美很用心,剧本就沾了光”。

胡可先生说,看戏是作出判断的重要一环,但看剧作本身是必不可少的。他表示,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包括文学、表演、导演、舞美等多个层次,但剧本是文学作品,剧作家尤其是话剧作家更是文学工作者,一方面剧作家应当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应将培养青年剧作家纳入作家培养的范畴,着力加强对剧作家文学素质的培养,在提高剧作的文学性上作出努力。

后世评价

编辑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廖奔评价说:“胡可老师既是戏剧家,又是戏剧理论家和评论家,同时也是戏剧和文化工作领导者、戏剧教育者。胡可老师的戏剧理论特点是:他是从自己的创作经验中进行概括和总结的,总是有针对性、有的放矢。他的戏剧评论则是甘苦寸心知的评论,有独到眼光。胡可老师长期担任文化和戏剧工作的领导,,在这方面的功绩大家有目共睹。”

《中国戏剧》原主编、戏剧评论家赓续华评论说,“虽然胡可先生是戏剧大家,又是一位领导,但留在她印象中更多的,‘是一位烽烟中走出来的剧作家’。”

编剧李宝群说:“在艺术实践上,那一代戏剧工作者特别注重深入生活,作品都是来自军队生活、百姓生活,他们对国家、民族、人民充满责任感,对军队文艺工作担负的使命有清醒的认识、主动的担当,在作品中表达着最深厚、最真挚的情感。他们走的是扎实的现实主义道路,注重塑造人物,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是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在舞台上表现得非常生动,而我们现在很多戏在塑造人物方面容易‘飘’ ,容易注重外在。”除此之外,李宝群还表示,像胡可先生这样的老一辈剧作家对舞台语言的推敲、对艺术的精益求精等,都是值得学习的。

下一篇 袁雪芬

上一篇 刘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