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 编辑
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原大埔县汉剧团)成立于2012年6月,是按照中宣部、文化部和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关于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通知要求,根据2012年5月10日大埔县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大埔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大埔县汉剧团体制改革方案”而设立。归属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管理,属正股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40名,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由财政全额拨给。 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传承保护广东汉剧;研究、发展、创新广东汉剧;培养汉剧人才,打造汉剧名家;开展示范性演出,活跃文化舞台;完成县委、政府交办任务等。 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现有在职人员33人、临聘人员10人。内设:人秘组、研创组、演员组、音乐组、舞台、后勤保障组。其中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1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10人,中级技工4人,省市音协、剧协会员多人。
“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2012年由“大埔汉剧团”改革转制而成的。大埔汉剧团成立40多年来,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但无论是顺境还是困境,剧团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坚持把传承和发展汉剧艺术,并把这“南国牡丹”奉献给广大观众作为根本任务,从而迈着坚实的脚步走了过来。从1959年至2012年,共上演移植、整理、改编的古装汉剧65台,传统汉剧节目19台,现代戏37台。每年演出85场以上。主要剧目有:《十五贯》、《广东案》、《翁万达》、《高文举》、《梁四珍与赵玉粦》、《花灯案》、《柜中缘》、《打锅记》、《百里奚认妻》、《悲风》、《风筝误》、《清河案》、《白兔记》、《智审》、《打花鼓》、《蓝继子救嫂》、《潘金莲新传》、《柜中缘》、《盘夫》、《母老虎上轿》、《正心亭》、《蓝继子救嫂》、《巧断奇缘》等。此外,还有现代歌舞、小品、小戏等。在汉剧艺术的挖掘、保护、传承、创新上也做了大量工作。
2007年1月,大埔广东汉剧被大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9年4月,大埔广东汉剧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9年11月,大埔广东汉剧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2年5月,在我国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中,大埔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同意将大埔汉剧团改革转制为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
2013年5月,县政府发文批复:同意大埔县木偶剧团改革转制,撤销县木偶剧团,在编及退休人员关系转入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
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的主要职能是:传承保护广东汉剧,研究、发展、创新广东汉剧;培养汉剧人才,打造汉剧名家;开展示范性演出,活跃文化舞台。“中心”成立以来,创编了传统汉剧《巧断奇冤》、《桑园寄子》、《正气在人间》,小汉剧《阵前交战把线牵》、《最美小城引仙来》以及器乐串烧表演、五句板《三打两建就是好》等30多件作品,超额完成了全年一台大戏,10个小节目的任务。全年演出100多场。2012年,“中心”郑永华等四人参加广东省第七届戏剧演艺大赛获一金三铜的历史最好成绩。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梅州广播电视台
上一篇 惠州市广东汉剧(汉乐)艺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