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发酵 编辑

氨基酸发酵氨基酸发酵

1908年经池田菊苗鉴定,日本传统上用作调味品的一种海藻昆布的增味特性是由L一谷氨酸产生的。此发现导致第二年由味之素公司工业生产L一谷氨酸;在那时,水解麦鼓和大豆蛋白质得到L一谷氨酸。1957年木下祝郎等分得一株L一谷氨酸产生菌,并用发酵法工业生产L一谷氨酸,并相继研究出发酵技术,从此开创了氨基酸发酵的历史。

1.氨基酸的用途

①食品工业 : 增鲜剂,甜味剂 ②医药上的应用 :营养型用药 治疗型用药

③饲料行业 ④化学工业 :洗涤剂

⑤农业 ⑥化妆品:护发素 面霜

2.氨基酸的生产方法

氨基酸发酵,就是以糖类和铵盐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中培养微生物,积累特定的氨基酸。

①发酵法:直接发酵法和添加前体发酵法

②提取法(extraction):蛋白质水解,从水解液中提取。胱氨酸、半胱氨酸和酪氨酸。

③酶法(Enzyme):利用微生物细胞(微生物)产生的酶来制造氨基酸。

④合成法(synthesis):DL-蛋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

3.国内外氨基酸生产企业

日本Ajinomoto 、韩国cJ、日本Kyowa Hakko以及韩国BASF和美国ADM及德国Degussa

4.学习氨基酸工艺学的目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内容

氨基酸发酵工业:是利用发酵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生产各种氨基酸的现代工业 。

研究目的:探讨氨基酸发酵工厂的生产技术。

研究对象:生产过程、微生物生化问题、分析设备问题。

学习任务:生产中的具体问题、育种问题、代谢控制问题、分离精制的原理方法、具有育种、探索新工艺、科研能力。

5.谷氨酸发酵的水解糖液必需具备的条件

①淀粉质量好,不能有霉变

②淀粉浓度尽可能低

③糖液中不含糊精

④糖液要清,色泽要浅

⑤糖液要新

⑥蛋白质含量-高时易产生泡沫

⑦水解糖的质量标准:色泽要浅黄色,透明,无糊精,还原糖98%左右,DE值90%以上,透光率60%以上,pH4.6-4.8。

6.淀粉的水解方法

①酸解法:特点:工艺简单、水解时间短,生产效率高,设备周转快

②酸酶法 特点: 采用酸酶法水解淀粉制糖,具有酸液化速度快的优点。糖化是由酶来完成的,因而可采用较高的淀粉乳浓度,提高生产效率。用此法,酸用量少,产品颜色浅,糖液质量高。

③双酶法 优点:

(1)水解糖液纯度高,DE值可达98%以上,使糖液得到充分利用。

(2)反应条件较温和。

(3)可以在较高的淀粉浓度下水解

(4)可用粗原料。

(5)双酶法制得的糖液颜色浅,较纯净,无苦味,质量高。

(6)减少粮食消耗。

缺点:

(1)酶反应时间长,生产周期长,夏天糖液容易变质

(2)酶本身是蛋白质,引起糖液过滤困难。

(3)要求设备较多,水解条件要求严格。

7.淀粉酸水解的化学反应分复合反应、分解反应、酸解。

8.谷氨酸的生物合成包括酵解途径(EMP)、磷酸戊糖途径(HMP途径)、三羧酸循环(TCA循环)、乙醛酸循环、伍德-沃克曼反应(CO2固定反应等)。

9.生成谷氨酸的主要酶促反应

(1)谷氨酸脱氢酶(GHD)所催化的还原氨基化反应

α-酮戊二酸+NH4+ +NADPH2——→谷氨酸+H2O+NADP

GHD

(2)转氨酶(AT)催化的转氨反应

(3)谷氨酸合成酶(Gs)催化的反应

10.谷氨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一、优先合成与反馈调节

(1) 、优先合成

(2) 、反馈调节

①谷氨酸脱氢酶(GDH)的调节 谷氨酸对谷氨酸脱氢酶存在着反馈抑制和反馈阻遏。

②柠檬酸合成酶的调节 柠檬酸合成酶是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除受能荷调节外,还受谷氨酸的反馈阻遏和乌头酸的反馈抑制。

③异柠檬酸脱氢酶的调节 异柠檬酸脱氢酶催化的异柠檬酸脱氢脱羧生成aα-酮戊二酸的反应和谷氨酸脱氢酶催化的aα-酮戊二酸还原氨基化生成谷氨酸的反应是一对氧化还原共轭反应,细胞内aα -酮戊二酸的量与异柠檬酸的量需维持平衡。当aα -酮戊二酸过量时对异柠檬酸脱氢酶发生反馈抑制作用,停止合成。

④a -酮戊二酸脱氢酶在谷氨酸产生菌中先天性地丧失或微弱。

⑤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调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受天冬氨酸的反馈抑制,受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反馈阻遏。

二、糖代谢的调节

1、能荷控制(细胞内的能量水平)

2.生物素对糖代谢的调节

(1)生物素对糖代谢速度的影响

生物素对糖代谢的影响主要是影响糖解速度

(2)生物素对CO 2固定反应的影响

①由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催化的反应

②由丙酮酸羧化酶催化的反应

③先由苹果酸酶所催化,进行还原羧化作用,生成苹果酸。然后再生成草酰乙酸:

(3)生物素对乙醛酸循环的影响

乙醛酸循环中关键酶是异柠檬酸裂解酶和苹果酸合成酶。

①异柠檬酸裂解酶催化的反应

②苹果酸合成酶催化的反应

三、氮代谢的调节

控制谷氨酸发酵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降低蛋白质的合成能力,使合成的谷氨酸不去转化成其它氨基酸和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四、其它调节

除了上述调节机制外,发现在以醋酸或石蜡为碳时,铜离子对谷氨酸的生物合成具有调节作用。

11.以葡萄糖为原料发酵生产谷氨酸时,几乎看不到异柠檬酸裂解酶的活性的原因

原因:①丙酮酸氧化能力下降,醋酸的生成速度慢,所以为醋酸所诱导形成的异柠檬酸 裂解酶就很少。②由于该酶受琥珀酸阻遏,在生物素亚适量条件下,因琥珀酸氧化能力降低而积累的琥珀酸就会反馈抑制该酶的活性,并阻遏该酶的生成,乙醛酸循环基本上是封闭的。这样就使代谢流向异柠檬酸g a-酮戊二酸g谷氨酸的方向高效率地移动。

12.淀粉酸水解原理

原理:酸作用于淀粉能生成糖,最后生成葡萄糖。

酸 分解 氨基酸

酸法:淀粉--→葡萄糖——→5-羟甲基糠醛——→色素

↓复合反应

二糖

13.控制磷脂的合成,导致形成磷脂合成不足的不完全的细胞膜(在谷氨酸发酵中如何控制细胞膜渗透性)

一.a、生物素缺陷型(使用生物素缺陷型菌种进行生产的时候,必须控制生物素的用量)

1.作用机制

生物素作为催化脂肪酸生物合成最初反应的关键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辅酶,参与了脂肪酸的合成,进而影响磷脂的合成。

当磷脂合成减少到正常量的1/2左右时,细胞变形,谷氨酸向膜外漏出,积累于发酵液中。

2.控制的关键

必须亚适量控制生物素

如果生物素过剩,就会出现只是长菌而不产酸的现象或者长菌好而产酸低。

b.添加表面活性剂(吐温)或者饱和脂肪酸

使用生物素过量的糖蜜原料发酵生产谷氨酸时,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或者高级饱和脂肪酸(C16-18)及其亲水聚醇酯类,同样能清除渗透屏障物,积累谷氨酸。

1.作用机制

在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过程中,作为抗代谢物具有抑制作用,对生物素有拮抗作用。通过拮抗生物素的生物合成,导致磷脂合成不足,结果形成磷脂不足的细胞膜。提高了细胞膜对脂肪酸的渗透性。

2.影响产酸的关键 必须控制好添加表面活性剂、不饱和脂肪酸的时间与浓度,必须在药剂添加之后

C.油酸缺陷型 使用油酸缺陷型菌株进行谷氨酸发酵时,必须限制发酵培养基中油酸的浓度

油酸过量时,只长菌不产酸,或者长菌好而产酸低

d.甘油缺陷型 使用甘油缺陷型菌株进行谷氨酸发酵时,必须限制发酵培养基终甘油的浓度

二.阻碍谷氨酸菌细胞壁的合成,形成不完全的细胞壁,进而导致形成不完全的细胞膜

第一.①、作用机制

添加青霉素是抑制谷氨酸生产菌细胞壁的后期合成,主要是抑制糖肽转移酶,影响细胞壁糖肽的合成。

②、影响产酸的关键

在生长的对数期阶段添加青霉素是影响产酸的关键。

第二.物理控制方法 利用温度敏感型细胞进行谷氨酸发酵时,由于仅仅控制温度就能实现谷氨 酸的生产,所以我们把这种新工艺称为物理控制方法。

F(1)突变位置

(2)影响产酸的关键 在生长的什么阶段转化温度是影响产酸的关键

第三、强制控制工艺的要点和实例

14.谷氨酸生产菌主要是棒杆菌、短杆菌、小杆菌及节杆菌。

15.谷氨酸发酵的代谢控制育种日常菌种工作

①、定期分纯(一般1~2个月分纯一次)

②、小剂量诱变刺激(紫外线、通电、激光)

③、高产菌制作安瓿管

16.选育耐高渗透压菌株

①.耐高糖: 选在20~30%葡萄糖的平板上生长好的突变株

②.耐高谷氨酸 :选育在15~20%味精的平板上生长好的突变株

③.耐高糖、高谷氨酸 :选育在20%葡萄糖加15%味精的平板上生良好的突变株。

17.选育不分解利用谷氨酸的突变株

以谷氨酸为唯一碳源菌体不长或生长微弱的突变株

(1)平板法 :选育不长或生长微弱的菌。

(2)摇瓶法 :选育OD值净增极少的菌。

18.发酵培养基:谷氨酸发酵培养基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及水等。

19.发酵培养基,温度,PH值,供氧,二氧化碳,泡沫等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

一.培养基

谷氨酸发酵培养基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及水等。

培养基中糖浓度对发酵的影响

培养基中糖浓度对谷氨酸发酵有很大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谷氨酸产量随糖浓度增加而增加,但糖浓度过高对菌体生长和发酵均不利。

氮源

氮源是合成菌体蛋白质、核酸等含氮物质和合成谷氨酸氨基的来源;另一部分氨用于调节PH值,形成谷氨酸氨盐。谷氨酸发酵的碳氮比为100:15~30。当碳氮比在100:11以上才开始累积谷氨酸

常用氮源 无机氮 有机氮

(1)尿素 蛋白质

(2)液氨 胨

(3)碳酸氢铵 氨基酸

尿素的用途:组成菌体含氮部分

组成谷氨酸的氨基

调节pH值,形成谷氨酰胺

无机盐:

无机盐是微生物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其主要功能是构成菌体成分;作为酶的组成部分;酶的激活剂或抑制剂;调节培养基的渗透压;调节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等。

①磷酸盐

磷是某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成成分。腺二磷(ADP)、腺三磷(ATP)是重要的能量传递者。参与一系列的代谢反应。磷酸盐在培养基中还具有缓冲作用。

磷量对谷氨酸发酵影响很大。磷浓度过高时,菌体的代谢转向合成缬氨酸,但磷含量过低,菌体生长不好。

②硫酸镁

镁是某些细菌的叶绿素的组成成分,此外并不参与任何细胞结构物质的组成,但它的离子状态是许多重要的酶(如己糖磷酸化酶、异柠檬酸脱氢酶、羧化酶等)的激活剂。

硫存在于细胞的蛋白质中,是含硫氨酸酸的组成成分。硫是构成一些酶的活性基团。

③钾盐

钾不参与细胞结构物质的组成。它是许多酶的激活剂。谷氨酸发酵产物生成所需要的钾盐比菌体生长需要量高。

菌体生长需钾量约为0.1g/L (以K 2SO4计),谷氨酸积累需钾量为0. 2~ 1.0g/L 。钾对谷氨酸发酵有影响,钾盐不足时长菌体,钾盐充足时产谷氨酸。

④微量元素

一般作为碳氮源的农副产物天然原料中,本身就含有某些微量元素,不必另加。

某些金属离子,特别是汞和铜离子,具有明显的毒性,抑制菌体生长和影响谷氨酸的合成,因此,必须避免有害离子加入到培养基中。

生长因子

①生物素

如果生物素过量,就大量繁殖而不产或少产谷氨酸,而产乳酸或琥珀酸。在生产 中表现为长菌快,耗糖快,pH值低,尿素消耗多。

若生物素不足,菌体生长不好,谷氨酸产量也低。表现为长菌慢,耗糖慢,发酵周期长。

②维生素B1(硫胺素)

维生素B1对某些谷氨酸菌种的发酵有促进作用

二.温度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

正面影响

从酶反应动力学来看,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生长速度快,产物生成提前。

负面影响

①酶是蛋白质,受热容易失活,温度愈高失活愈快。 ②温度高,菌体易衰老。 ③温度还通过影响发酵液的性质来间接影响发酵。

谷氨酸发酵

最适温度为35~37℃,温度高,菌体易衰老,表现为OD值增长慢,耗糖慢,pH值升高,发酵周期长,谷氨酸生成少。

三.pH值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

①影响酶的活性

②影响微生物细胞膜所带电荷,从而改变细胞膜的渗透性,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泄。

③影响培养基某些营养物质和中间代谢产物的离解,进而影响微生物对这些物质的吸收。

④ pH值的改变,引起菌体代路途径的改变,使代谢产物发生变化。

pH值的调节方法:(1)添加碳酸钙法。(2)液氨或氨水添加法。(3)尿素流加法

四.供氧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

糖浓度高、生物素含量高,需氧量大。

糖浓度低、生物素含量低、需氧量小。

CO2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

(1)促进固定反应

由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生成草酰乙酸,提供合成谷氨酸所必须的四碳二羧酸,无CO2 存在时,这一步无法进行。

(2)CO2过高,影响菌体正常呼吸

(3)与供氧相比, CO2的作用很小

五.泡沫 泡沫是空气溶解在发酵液中和产生二氧化碳的结果

泡沫的消除方法 ①物理方法:改变温度

②机械法:优点:可节省原料;防止污染。

缺点: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引起泡沫稳定的因素。

③化学消泡剂 优点:消泡效果好,作用快。

缺点:需消泡剂,可增加染菌机会;氧的传递及菌体代谢;

20.发酵热:引起发酵过程温度变化的原因是发酵过程所产生的热量

发酵热包括生物热、搅拌热、蒸发热和辐射热等。

21.提炼:将谷氨酸生产菌在发酵液中积累的谷氨酸提取出来,再进一步中和、除铁、加工精制成谷氨酸单钠盐(俗称味精)这个过程叫提炼。

22.谷氨酸的提取原理:谷氨酸在生产上可以分为谷氨酸提取与精制两个阶段。谷氨酸的分离提纯通常应用它的两性电解质的性质,谷氨酸的溶解度、分子大小、吸附剂的作用以及谷氨酸的成盐作用等,可以把发酵液中的谷氨酸提取出来。

23.谷氨酸的提取工艺

(1)等电点法 将发酵液加盐酸调节pH至谷氨酸的等电点,使谷氨酸沉淀析出,其收率可以达到60%~70%。如果采用冷冻低温等电点法,液温冷冻至5℃以下,收率可以达到78%左右。

(2)离子交换法 先将发酵液稀释至一定浓度,用盐酸将发酵液调至一定的pH, 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谷氨酸,然后用洗脱剂将谷氨酸从树脂上洗脱下来,达到浓缩和提纯的目的

(3)金属盐法 金属盐法包括锌盐法和钙盐法,既利用谷氨酸与锌离子、钙离子、钴离子等金属离子作用,生成难溶于水的谷氨酸金属盐,沉淀析出,在酸性环境中谷氨酸金属盐被分解,在pH2.4时,谷氨酸溶解度最小,重新以谷氨酸形式结晶析出。

(4)盐酸水解-等电点法 发酵液经浓缩后加盐酸水解,可回收部分谷氨酸,从而使谷氨酸的提取收率和谷氨酸质量得到提高

(5)离子交换膜电渗析法提取谷氨酸 根据渗透膜对各种离子的选择渗透性不同而将谷氨酸分离,如电渗析和反渗透法。

24.发酵液的主要成分

(1) 谷氨酸为L-型,以谷氨酸铁盐形式存在

(2) 无机盐,有K+ 、N a+ 、NH4+ 、Mg++ 、Ca++ 、Fe++ 、Cl-、SO32-、PO43-等、还有残糖、色素、尿素及消泡用的花少油、豆油或合成消泡剂等

(3)大量菌体、蛋白质等固形物质悬浮在发酵液中,湿菌体约占发酵液的5—8%。

(4) 发酵副产物,如:有机酸类、氨基酸类。

(5) NH4+0.6~0.8%、残糖1%以下。

(6)核苷酸类物质及其降解产物

25.谷氨酸的结晶 : α -型结晶 。β-型结晶

26.影响谷氨酸结晶的主要因素

(1)谷氨酸含量对结晶晶型的影响

(2)温度与降温速度对谷氨酸发酵:结晶析出温度小于30 ℃控制液温缓慢下降,不可回升

(3)加酸速度与终pH的影响:当pH>5时,可以快些;pH<5时,加酸速度要慢,出现晶核时,要立即停止加酸

(4)投晶种与育晶 投晶种要控制投入时间和pH

(5)搅拌的影响:有利于晶体长大,搅拌太快引起晶体的磨损,结晶细小。太慢晶体下沉,形成微晶细核。

(6)菌体的影响 菌体影响谷氨酸结晶,不易与谷氨酸分离。

(7)残糖的影响

(8)L-谷氨酰胺对晶型的影响

(9)杂菌和噬菌体的影响

(10)水解糖液质量对晶型的影响

(11)发酵液pH值对晶型的影响

(12)不同菌种对提取的影响

27.等电点工艺的类型

带菌体直接常温等电点;

带菌体冷冻低温一次等电点:

除菌体常温等电点;

浓缩水解等电点

低温浓缩等电点等。

28.732#阳离子交换树脂,发酵液中不同阳离子在交换树脂中的分层比较明显。按其对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大小,程序依次为:Ca++>Mg+> K+>NH4+> Na+碱性氨基酸> 中性氨基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

29.产生DL-谷氨酸钠的原因

①中和操作过程中,先加碱,后加谷氨酸,在高温度下,长时间处于强碱性,使L-谷氨酸钠转为DL-谷氨酸钠消旋化反应,使谷氨酸钠含量下降。

② pH值对味精含量的影响 谷氨酸钠溶液随pH升高,在高温下,长时间加热,谷氨酸钠破坏也随着增加。且随pH升高,碱性增加,消旋化程度增加。

③不同加热时间对味精含量的变化曲线 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DL-谷氨酸钠的含量增加。

30.谷酸中和的工艺条件

(1)投料比

湿谷氨酸∶水(或渣水)≈1∶2

湿谷氨酸∶纯碱≈1∶0.3~0.34

湿谷氨酸∶活性炭≈1∶0.01(旧炭或新炭)

(2)中和温度:夏天60℃,冬天65℃。

(3)中和pH值要求:中性pH6.96

(4)中和液浓度:21~23°Bé。

31.中和液中铁、锌离子的来源

铁离子的来源①生产原材料不纯 设备的腐蚀

锌离子的来源:提取工艺采用锌盐法

32.除铁的方法

(1)硫化钠除铁 (2)树脂除铁

33. 谷氨酸中和液的脱色

色素带入味精成品中,会影响味精的色泽和纯度

一、色素的来源

(1)生产过程的化学反应产生有色物质

淀粉水解

葡萄糖与氨基酸结合(热)

(2)生产过程中操作不当

硫化碱用量不当(中和)

脱色的方法 :1、活性炭脱色 2、离子交换树脂的脱色

34.工业生产中都是采用蒸发的方法进行中和液的浓缩

蒸发方法: 蒸发有常压蒸发和减压蒸发两种

35.蒸发过程中产生焦谷氨酸钠

产生原因:蒸发过程中谷氨酸-钠溶液加热脱水环化

36.结晶包括3个过程:(1)形成饱和溶液;(2)晶核形成;(3)晶体生长。

37.工业生产上结晶有三种不同起晶方法

(1)自然起晶法 (2)刺激起晶法 (3)晶种起晶法

38.味精发红的原因

(1)母液除铁不净,含有铁离子;

(2)母液接触铁器,或味精接触铁器;

(3)GH-15颗粒炭盐酸再生不完全,解析铁离子不彻底,带入母液中。

39.味精发灰主要是压滤过程活性炭粉末带入母液中或GH-15颗粒炭清洗不净,留有活性炭末子,特别遇到炭柱沥干,上柱使大量空气进入,产生气泡,打乱碳层,使炭末带入脱色液中,使制成味精出现灰色。

40.味精发青主要是母液除铁硫化钠过量的原因。

41.味粉混浊的原因

①、硫化钠过量产生混浊

②、消泡油过量产生混浊

③、味粉中夹带DL-谷氨酸钠使溶液混浊

④、原材料质量差产生混浊

42.赖氨酸学名2,6-二氨基己酸,有L型和D型两种构型。

43.赖氨酸生产菌及扩大培养

生产菌株

细菌: 棒杆菌、短杆菌、假单胞菌、埃希氏菌、芽孢杆菌

真菌: 酵母、假丝酵母、隐球酵母

44.赖氨酸发酵工艺条件

①、温度

前期32 ℃ ,中后期34℃

②、pH控制

赖氨酸发酵控制pH6.5~7.5,最适6.5~7.0。在整个发酵过程控制pH平稳为好。

③、种龄和种量

二级种子,约2%,种龄为8~12h;三级种子,约10%,种龄6~8h;总之以对数生长期的种子为好。

④、供氧对赖氨酸发酵的影响

控制供氧充足,培养基丰富,耗氧量大。

下一篇 单细胞蛋白

上一篇 微生物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