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公亮 编辑

北宋政治家、学者

曾公亮曾公亮

曾公亮(999年3月15日-1078年3月9/10日 ),字明仲,号乐正。福建路泉州晋江县(今福建省泉州市)人 。北宋政治家 、学者 。

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进士第,授会稽知县。他自地方官员累升至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等职,在嘉祐六年(1061年)以吏部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相。宋英宗即位后,加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宋神宗即位后,再加至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之后因年迈罢相,带司空兼侍中出镇河阳三城,又判永兴军,最终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1078年),曾公亮去世,享年八十岁。获赠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赐谥“宣靖”。 宋理宗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曾公亮曾参加编撰《新唐书》,又与丁度合编《武经总要》。《武经总要》为北宋中期官方编纂的综合性兵书,是中国古代军事技术全面、系统的反映 。有文集三十卷,《元日唱和诗》一卷,已佚。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曾公亮

别名:曾鲁公、曾宣靖

字:明仲

号:乐正

谥号:宣靖

封号:兖国公→鲁国公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福建路泉州晋江县(今福建省泉州市)

出生日期:999年3月15日

逝世日期:1078年3月9日(一说3月10日)

主要成就:所历官任均有成绩参与编撰《武经总要》

主要作品:武经总要、元日唱和诗

最高官职:太傅,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等→太师、中书令(赠)

人物生平

编辑

高中甲科

曾公亮泉州塑像曾公亮泉州塑像

曾公亮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二月二十五日(999年3月15日)。 他是刑部郎中曾会的次子,他自少时起就颇有抱负,且器度不凡,为人“方厚庄重,沈深周密”。

乾兴元年(1022年),曾公亮受父命奉表晋京祝贺宋仁宗登基,仁宗任命其为大理评事,但他立志从正途登官,不愿以斜封入仕,故未赴调。

天圣二年(1024年)三月,曾公亮入京参加会试,以进士甲科第五名及第。八月,授太常寺奉礼郎、节察推官,知杭州临安县。未行,改知越州会稽县。

为官有能

在会稽任上,曾公亮治理镜湖,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使湖边民田免受水涝之苦。次年(1029年),因父亲在会稽境内买田,曾公亮被贬为监湖州酒务。

天圣九年(1031年),因“岁课大溢”,曾公亮被任命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翌年(1032年)十一月,任秘书丞。明道二年(1033年),因曾会去世,离职为父服丧,至景祐三年(1036年)丁忧期满,授监京都商税院。

景祐四年(1037年),升任太常博士。宝元二年(1039年)初,因上书议论边事,授国子监直讲。康定元年(1040年),调屯田员外郎。此时,曾公亮应当按照旧例考试馆职,但他凭借进献自己所写的文章,就在庆历元年(1041年)八月七日被免试授为集贤校理。十一日,任考试锁厅举人。庆历三年(1043年)十月,兼天章阁侍讲、史馆检讨。 同时兼修起居注。

庆历四年(1044年)二月二十三日,为仁宗讲《毛诗》。三月十二日,上疏对范仲淹改革学校事宜发表意见。十月二十三日,提出修改辍朝礼。庆历五年(1045年)闰五月十五日,参与编修《唐书》(即《新唐书》)。庆历七年(1047年)正月二十四日,因修《庆历编敕》成,受赐赏。

后升天章阁待制,获赐金紫。在此之前,待制不改变服装,仁宗当面赐给曾公亮金紫衣,说:“朕于讲席赏赐你,是由于尊重宠爱儒臣。”曾公亮于是以知制诰兼任史馆修撰。皇祐二年(1050年)四月二十九日,改任翰林学士、管勾三班院,封庐陵郡开国侯,加食邑。三班院的属吏多而杂,如果不加以贿赂就辞谢不可,贵族子弟大多依靠势力请求拜见。曾公亮选取前后章程,依据情况办事,属吏不能插手。 八月十七日,为契丹国母生辰使。十月十三日,提出处理诸道编管罪犯的意见。

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二日,以翰林学士权知贡举。

至和元年(1054年)九月,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出知郑州,他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辖境之内出现“夜不闭户”的现象,人称其为“曾开门” 。曾经有朝廷使者因在郑州境内丢失财物,移书曾公亮,诘查有盗贼一事,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被随从藏匿起来。”使者进行搜查,果如曾公亮所料。

老成练达

曾公亮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曾公亮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嘉祐元年(1056年)四月五日,曾公亮迁官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仍知郑州。八月十六日,入朝任翰林学士、尚书左司郎中、知制诰、权知审刑院。是月,以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十二月五日,为给事中、参知政事(副相)。

嘉祐二年(1057年)八月三日,以参知政事同提点详定《编敕》。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七日,加礼部侍郎。九月五日,讨论茶法。嘉祐四年(1059年)五月四日,为桥道顿递使。八月十二日,讨论郭皇后祔庙一事。

嘉祐五年(1060年)七月,《唐书》修成,曾公亮上表奏陈。十一月十六日,授检校太傅,充枢密使。

嘉祐六年(1061年)闰八月二十日,曾公亮升任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大学士,与另一宰相韩琦共同主持朝中政事。

曾公亮明练文法,为官多年,熟知朝廷台阁的规章制度,首相韩琦经常向他询访相关规制。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确立国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盛产银,有人偷取银钱,大理寺判定他们为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银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展开争论,于是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盗取银子不判死刑。起初,东州人大多因此法被处死刑,从这以后就没有死刑了。

辽朝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边境官吏不敢禁止,都说:“与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就不禁止,以后该怎么办呢?知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此事。”于是派人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仁宗驾崩,曾公亮负责撰写册文。 同日,宋英宗即位,于四月十三日加授曾公亮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

治平元年(1064年)闰五月三日,迁户部侍郎。治平二年(1065年)五月二十五日,权兼枢密院公事。是年,参与“濮议”论争。治平三年(1066年)正月,御史弹劾曾公亮等“濮议”中的执政派。十月十三日,曾公亮向英宗举荐人才。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初一日,辽朝使者来聘,英宗体弱多病,因此不能接见辽使。曾公亮奉命在馆中设宴款待使者,使者却不肯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君主患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你能安然处之吗?”使者听罢,即刻赴宴。 初八日,英宗驾崩,太子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十八日,晋封英国公。闰三月二十二日,为翰林学士王安石辩护。四月,因不赴文德殿押班事受到御史弹劾。七月十九日,举荐吕惠卿。九月,加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成为首相。

熙宁元年(1068年)五月,开始编修《英宗实录》。八月,请罢南郊礼毕赏赐,引起争论。

熙宁二年(1069年)正月二十三日,奉诏处理王广渊条奏置义仓事。二月,在曾公亮的推荐下,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四月八日,与富弼、王安石等讨论中书置属人员问题。十七日,为西京奉安仁宗、英宗玉容礼仪使。七月二十五日,修成《英宗实录》。八月十八日,举荐亲侄曾孝广为官。十月五日,与神宗等商议简兵事宜。 同年,进授昭文馆大学士,累封爵位为鲁国公。

辞相起复

明《唐宋名臣半身像册》中的曾公亮像及题字,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唐宋名臣半身像册》中的曾公亮像及题字,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二日,与王安石辩论坊郭俵钱事。六月七日,与神宗、王安石讨论边防事。十八日,与王安石在判案方面发生分歧。七月四日,举荐司马光为枢密使。七月九日,参与宗室改革的讨论;讨论李定的任免问题。八月一日,在郭逵加官及任用傅尧俞问题上与王安石发生分歧。二十一日,与王安石在川、广等路官员的差除问题上发生分歧。二十六日,与王安石在三司选人问题上发生分歧。九月十三日,因曾公亮屡次以年迈为由辞去相位,神宗最终允准,命其以司空兼侍中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

熙宁四年(1071年)正月,反对变卖广惠仓田。四月二十六日,判永兴军。 此前,庆州士兵叛乱伏诛,但其余党窜逃,自陕西以西都为之戒备。朝廷检阅义勇,增加边境守兵,移内地租赋,使得人情骚动。曾公亮镇静对待,依次上奏罢免,专门裁抑多余的支出。长安豪强喜欢制造谣言,声称士兵埋怨削减费用,打算在元宵夜勾结其他军队发动叛乱,长安官民十分恐慌。有人劝曾公亮不要出游,曾公亮不为所动,张灯尽情观赏,和宾客佐僚直到傍晚才回来。

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十三日,曾公亮被授为集禧观使。六月四日,回到开封的曾公亮正式以太傅之衔致仕。

熙宁八年(1075年)四月,在宋辽河东地界之争中,曾公亮主张积极防御。

年迈去世

元丰元年闰正月二十三日(1078年3月9日) ,一作二十四日 (3月10日) ,曾公亮逝世,享年八十岁 。神宗闻讯后,下诏辍朝三日,并亲临其府第吊唁。三月,神宗身着素服,在禁苑中为曾公亮举哀;追赠他为太师、中书令,谥号“宣靖”,并准其配享宋英宗庙廷。 到下葬时,神宗亲自篆写曾公亮的碑首名为“两朝顾命赞策勋德之碑”,后下诏改为“两朝顾命定策亚勋之碑”。

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曾公亮的绘像被张挂于昭勋祟德阁,成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主要影响

编辑

政治成就

曾公亮重视农业,关心民瘼,无论在地方还是朝中,始终如一。他说:“政事以仁民为先”。所以实行“罢弛茶禁,归之于民籍”,“户绝田收”,则创设广惠仓储存粮食。嘉祐年间,著作佐郎何鬲、三班奉职王嘉麟上书,“请罢给茶本钱,纵园户贸易,而官收租钱与所在征算,归榷货务以偿边籴之费”,以此“疏利、宽民力”。当时曾公亮执政,同意他们的看法,极力向仁宗陈述此事。皇祐三年(1051年),福建闽南一带灾害严重,曾公亮查明实情,立即减少了漳州、泉州、兴化军需要缴纳的丁米。曾公亮就是如此从各方面采取直接、实惠、有效的措施,关心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即如罪人,史载“旧多配沙门岛,至者多死。”曾公亮查明情况,便极力“疏理天下系囚”,“于是多所宽纵”。

针对北宋吏治混乱的弊端,曾公亮提出废除“磨勘法”,对各级官的任用和升迁采取考课督察的办法,即“三考有善政者,则升其官资,两任有善政者,则升其任使,无成绩者则罢黜。”同时他又提出裁减冗兵的方案,以减轻国家财政支出。

曾公亮作为北宋政坛上的三朝元老,影响力极大。早年即有变革之心的他,不但在王安石变法中大力举荐王安石主持变法大局,而且在变法过程中还给予王安石相当程度地支持,这对变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后因与王安石在变法认识上的分歧,加之其它方面的原因,最终没能成为坚定的变法派。

军事思想

军政建言

曾公亮画像曾公亮画像

天圣年间,西夏叛宋,朝议兴兵讨伐,仁宗和战不定。曾公亮上奏《征怀书》,认为治天下之根本,当采取先怀柔、后征伐的策略,否则,师出无功,敌寇愈加猖狂而劳损官军。仁宗采用怀柔政策,西夏率服。

庆历年间,曾公亮针对时弊提出“择将帅”以加强武备的主张。他认为:择将之道,唯审其才之可用,不以远而遗,不以贱而弃,不以诈而疏,不以罪而废。他认为造成将不称职的原因,并非世无将才,而是选之不得其要,或用人不能尽其才。他建议选将必先试其才,所试有效,方给显官厚禄以重其任,然后委其命而勿制约,用其策而无怀疑。

编修《武经总要》

庆历三年(1043年)十月至庆历七年(1047 年)四月至六月之间,曾公亮与丁度、杨惟德、朱寀等人奉敕修撰了一部大型兵书。书成之后,宋仁宗专为其写了序言,并命名为《武经总要》。

《武经总要》书影《武经总要》书影

《武经总要》是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共四卷,分前、后两集(各二十卷)。书中保存了许多有科学价值的资料和珍贵的史料。特别是兵器的记载十分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是砲和弩,砲有“砲车”“车行砲”“单梢砲”“虎蹲砲”“旋风车砲”“火砲”等,砲不仅用于守城,也可用于野战,可以抛射石弹、燃烧物、火药等;弩有“木弩”“白桦弩”“大合蝉弩”“二弓弩”“手射弩”“双弓床弩”等,弓弩相比较而言,弩比弓的射程更远,命中率更高,威力更大。

除记载各种冷兵器、筑城与攻城器械、战船、战车之外,《武经总要》还有许多制造火药配方和火药武器的记载。其中关于制造火药的三个详细配方(火炮火药法、毒药烟球火药法和蒺藜火球火药法),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火药配方和工艺程序的文献;火药武器有“引火毯”“霹雳火求”“蒺藜火球”等,并附有插图说明。

总的来说,《武经总要》记载了从兵制到边防地理,从战略战术到武器制造,从历代用兵故事到利用地形地物,内容丰富,对于研究宋朝以前的军事思想非常重要,是中国古代军事技术全面、系统的反映。

历史评价

编辑

赵顼:“公亮谨重周密,内外无间,受遗辅政,有始有卒,可方汉张安世。”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复:“老凤池边蹲不去,饿乌台上噤无声。” (《石林燕语》引)

贾众:“曾鲁公脊骨如龙,王荆公目睛如龙。” (《宋人轶事汇编》引)

曾肇:“公以儒术吏事见推,一时履和蹈义,笃行不怠。故能奋于小官,不繇党援,周旋侍从。致位宰相,佐佑三世,有劳有能,定策受遗,功施社稷。知止克终,老而弥劭。为一代之宗臣,可谓盛哉。” (《曾太师公亮行状》)

毕仲游:“在昔仁祖,公为元龟。典谟告教,公实赞司。制度名法,公尝总持。北门西掖,斗星昭垂。中国夷夏,衡绳不欺。昔人之言,道无拾遗。公守郑国,斯言也宜。昔人之治,桴鼓不鸣。公尹京兆,大成其名。智深而通,事核而练。非徒传闻,亦某亲见。公相三朝,十有二年。公言不出,出而不愆。公事不为,为而必全。如砥之平,如玉之坚。夺人取人,不损公焉。资之予之,为公当然。仁嗣未立,公言不疑。定我英考,如山四维。谓公尚武,而不用兵。谓公不武,方隅以宁。公踰八十,实为上寿。衍食万户,公家之富。爰自中年,不疾而康。所好无二,惟德是常。考中于家,虽哀愈光。五福云备,人何可忘。自公之少,众谓老成。三十四十,遹骏其声。五十六十,邦家以平。矧复有子,持国之枢。公亲见之,近世所无。” (《祭故相曾鲁公文》)

王称:“公亮勋亚于琦(韩琦),而昧于洁身之义,怀禄不去,君子讥之。” (《东都事略》)

李焘:“公亮喜荐士,多得人,然性吝啬,殖货至钜万,持禄固宠,为世所讥。晚年昏病,以歌舞沈日夜。” (《续资治通鉴长编》)

王淮:“立贤无方,汤之执中也。必曰闽有章子厚、吕惠卿,不有曾公亮、苏颂蔡襄乎?” (《宋史》引)

黄震:“公自嘉祐秉政,至熙宁,熟朝廷事。尝与韩魏公共政务,去民疾苦。处西北边事,亦善谋划。年高而力不衰,台谏无非之者。其后李复圭有老凤之讥,乃致仕去。然公尝荐安石,或云以间魏公云。”

脱脱、阿鲁图等:“公亮静重镇浮,练达典宪,与韩琦并相,号称老成。升之自为言官,即著直声。然皆挟术任数,公亮疾琦专任,荐王安石以间之,升之阴助安石,阳为异同,以避清议,二人措虑如此,岂诚心谋国者乎?新法之行,何望其能正救也。” (《宋史》)

黄仲昭:“公亮方厚庄重,深沉周密,辅弼三朝,号称老成。然始荐王安石可用,及安石变法,无所异同,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八闽通志》)

王夫之:“曾公亮、王陶之琐琐者,何当荣辱,而引身遽退,虚端揆以待安石之纵横哉?” (《宋论》)

佚名:“曹玮沈勇有谋,公亮入相称职。” (《历代群英歌》)

轶事典故

编辑

救人水火

曾公亮早年未入官场时,曾游历京师,住在市侧,听到旁边的房间有悲哭之声,便询问原因。那屋的男人说曰:“我以前在某处为官,用了一些官钱。小吏紧催着还钱,只得把女儿卖给商人,拿了四十万钱。女儿将与父母诀别,所以哭的很悲切。”曾公亮说:“商人转徙不定,又不讲情谊,我是读书人,不如卖给我。”男人说:“已经写了契据,交了钱,不能退还了。”曾公亮教道:“只管把他的钱偿还了,索回契据。如果他不同意,就告到官府。”男人同意了。于是曾公亮给了男人四十万钱,约他三天后把女儿带来,自己在水门之外等候登舟。男人按照曾公亮教的方法,成功从商人手中赎回女儿。等到约期之日,男人带着女儿到岸边,却找不到曾公亮坐的船,询问旁舟之人,才知道他已经离开三天了。 宋人谢逸在《溪堂集》中感叹此事道:“公素节俭,至于周人之急,捐四十万钱不告而去,非仁人长者能若得乎。”

脊骨如龙

宋仁宗庆历年间,有一位善于相面的河北道士贾众,认为曾公亮的脊骨像龙,王安石的眼睛像龙。按照相术的观点,人如果能得到龙的一个特征,都能位极人臣。

恋慕禄位

据《宋史》记载,曾公亮为人端重沉厚,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神宗曾经将他比作西汉名臣张安世。宋神宗时,曾公亮推荐王安石一同辅政,支持他变法。王安石为了感激曾公亮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其子曾孝宽入枢密院就职,以报答他。苏轼曾经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曾公亮说:“陛下和介甫(王安石字)就像一个人,这是天意。”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与宠幸。

避讳改称

北宋尚书省的文书下达到地方时,按例当称“勘会”。曾公亮为相后,朝廷为避其父曾会之讳,而改称为“勘当”。

智擒盗贼

曾公亮知郑州时,知永兴军文彦博正获召入朝,途径郑州。正当曾公亮设宴款待文彦博之时,有人来报称文彦博的银杯被盗。曾公亮说:“如果是郡人敢这么做,一定要三天将其抓获。如果是您的随从自己做的,那今天就可以抓到了。”文彦博不以为然。结果,当天盗贼就被捕获,的确是文彦博的随从。文彦博说:“您刚听说就能将其抓获,这是什么道理?”曾公亮答道:“席上有专门捕盗的人,随从不过只有一个人,阴谋一定容易败露。”文彦博听后大为叹服,将曾公亮视为神明。

一门四相

晋江曾氏仕途显达,除曾公亮、曾孝宽外,南宋又有曾怀、曾从龙等人位极人臣,一家共出了四位宰相、一位状元,有“曾半朝”或“一门四相”的说法。

人际关系

编辑
晋江曾氏部分谱系

关系

姓名

简介

七世祖

——

唐末自光州固始县避乱南下,定居泉州晋江县。

高祖父

曾瓒

十国时官至泉州录事参军。

曾祖父

曾峤

官至泉州节度掌书记。后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秦国公。

曾祖母

萧氏

追封秦国太夫人。

祖父

曾穆

官至泉州德化县令,入宋后以殿中丞致仕。后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

祖母

辛氏

追封韩国太夫人。

辛氏

追封魏国太夫人。

父亲

曾会

官至刑部郎中、集贤殿修撰等。后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

嫡母

封秦国太夫人。

生母

黄氏

封楚国太夫人。

妻子

陈氏

武信军节度使陈尧咨之女,封郑国夫人,先于曾公亮逝世。后加封鲁国夫人。

长子

曾孝宗

任尚书虞部员外郎。

次子

曾孝宽

官拜参知政事(副相),在赴吏部尚书召时去世。获赠右光禄大夫。

三子

曾孝纯

曾任殿中丞。

女儿

曾氏

嫁光禄寺丞周汰。

据曾肇《曾太师公亮行状》,曾公亮有孙至少七人,分别为曾谞、曾诜、曾说、曾诚、曾咏、曾讷、曾谊。

表格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编辑

曾公亮平生著作很多,除参加编撰《新唐书》250卷外,又私撰《唐兵志》3卷、《唐书直笔新例》1卷。见于记载的还有文集30卷、《英宗实录》30卷、《元日唱和诗》1卷、《勋德集》3卷、《演皇帝所传风后握奇阵图》和《武经总要》。宋刘斧《青琐高议》前集卷十、《宋诗拾遗》卷十二等录其诗四首。

《东轩笔录》称“其为文章,尤长于四六,虽造次柬牍,亦属对精功。”

后世纪念

编辑

曾公亮墓曾公亮墓

墓址

曾公亮墓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八千乡辛庄村南一华里处,其墓冢与“重修曾坟寺碑”尚存。元丰八年(1078年)五月,曾公亮葬于此地,其妻陈氏袝葬 。墓碑为宋神宗亲笔:“两朝顾命定策亚勋之碑”。

史料索引

编辑

《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52《曾太师公亮行状》

《东都事略》卷69

《宋史》卷312

《八闽通志》卷66

《续通志》卷337

《晋江县志》卷37

下一篇 章惇

上一篇 蔡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