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学勤 编辑
李学勤(1933年3月28日—2019年2月24日),出生于北京,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教育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李学勤于1951年入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1953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54年—2003年7月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5年—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1991年—199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2年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03年任教于清华大学,历任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2008年任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 ;2011年9月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 ;2018年当选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2019年2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李学勤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及铭文、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领域均有建树。
中文名:李学勤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33年3月28日
逝世日期:2019年2月24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代表作品:《殷代地理简论》、《东周与秦代文明》、《新出青铜器研究》、《清华简及古代文明》、《四海寻珍》
性别:男
1951年,入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
1952年—1953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954年—2003年7月,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
1985年—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1991年—199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02年,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2003年,任教于清华大学,历任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2008年,任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
2011年9月,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
2018年,当选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2019年2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李学勤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李学勤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在多学科领域都做出了贡献,引领和推进了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发展。在甲骨学研究方面,他建立了殷墟甲骨“两系说”的分期理论,发展了“非王卜辞”的研究,并首先鉴识出西周甲骨文;在青铜器研究方面,他从“形制、纹饰、铭文、字体、功能、组合和铸造工艺”等方面开展综合性研究,重视新出青铜器资料的考释和研究工作,推进了商周年代学的建立和商周史研究的发展;在战国文字研究方面,他提出战国文字“五系说”,推进了这一古文字分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在简帛研究方面,他参加了马王堆帛书、定县汉简、张家山汉简的整理,并主持了睡虎地秦简、五一广场东汉简等多种珍贵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尤其是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收藏、保护、整理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并提出了“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走出疑古时代”等学术主张,倡导开展比较考古学和比较文明史研究、国际汉学研究和重写学术史。
李学勤主持和参加过马王堆汉墓帛书、银雀山汉简、定县汉简、云梦秦简、张家山汉简等的整理,在上述简帛以及长沙楚帛书、包山楚简、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楚简的研究中,以及在甲骨学、青铜器研究鉴定等方面,都作出过贡献。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2月,李学勤共发表论文2000余篇,编著出版著作40余部。
时间 | 著作名称 | 出版社 | 备注 |
---|---|---|---|
1955年 | 《殷虚文字缀合》 | 科学出版社 | 与郭若愚、曾毅公合作 |
1959年 | 《殷代地理简论》 | 科学出版社 | |
1980年 | 《中国青铜器的奥秘》 | 外文出版社 | |
1984年 | 《东周与秦代文明》 | 文物出版社 | |
1985年 | 《古文字学初阶》 | 中华书局 | |
1985年 | 《马王堆汉墓帛书》 | 文物出版社 | |
1985年、1986年 | 《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 | 文物出版社 | |
1986年、1992年 | 《英国所藏甲骨集》 | 中华书局 | 与齐文心、艾兰合作 |
1989年 | 《李学勤集》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
1990年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文物出版社 | |
1990年 | 《新出青铜器研究》 | 文物出版社 | |
1991年 | 《比较考古学随笔》 | 中华书局(香港) | |
1992 年 | 《周易经传溯源》 | 长春出版社 | |
1994年 | 《走出疑古时代》 | 辽宁大学出版社 | |
1994年 |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 | 时报出版(台湾) | |
1995年 | 《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 | 文物出版社 | 与艾兰合作 |
1995年 | 《中国青铜器概说》 | 外文出版社 | |
1996 年 |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与彭裕商合作 |
1996年 | 《古文献从论》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
1997年 | 《失落的文明》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
1998年 | 《缀古集》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1998年 | 《四海寻珍》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1999年 | 《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
1999年 |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
1999年 | 《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博物馆所藏甲骨集》 | 中华书局 | 与齐文心、艾兰合作 |
1999年 | 《夏商周年代学札记》 | 辽宁大学出版社 | |
1999年 | 《拥篲集》 | 三秦出版社 | |
2000年 | 《甲骨百年话沧桑》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
2000年 | 《中国青铜器萃赏》 |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 | |
2001年 | 《张家山汉墓竹简》 | 文物出版社 | |
2001年 | 《重写学术史》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
2002年 | 《中国古史寻证》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与郭志坤合作 |
2003年 |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2004年 | 《清路集》 | 团结出版社 | |
2005年 |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2005年 | 《青铜器与古代史》 | 联经(台湾) | |
参考资料 |
承担项目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担任角色 |
---|---|---|
夏商周断代工程 | 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 项目主持人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 | 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 项目主持人 |
人才培养
讲授课程
李学勤讲授的课程有“出土文献选读”等。
指导学生
截至2019年2月,李学勤指导培养的中国国内外的访问学者、博士后等100余名,他们中很多人已成为中国国内外学术界的中坚力量 ,如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国忠等都是他的学生。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84年 |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国家人事部 |
1991年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1997年 |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 国际欧亚科学院 |
2001年 |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 | |
2011年 | 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 | 清华大学 |
2013年 | 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 | 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 |
2013年 | 孔子文化奖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 |
2014年 | 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 | |
2015年 | 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 |
2017年 | 会林文化奖 | 会林文化基金、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 |
2018年 |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 清华大学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6年 |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 |
1998年3月—2003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第二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 |
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 |
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 |
英国剑桥大学克莱亚堂客座院士 | |
日本关西大学客座教授 | |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远东史系客座教授 | |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校聘教授 | |
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名誉教授 | |
美国达特默思学院蒙哥马利教授 | |
韩国明知大学客座教授 | |
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 | |
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 | |
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理事长 | |
楚文化研究会会长 | |
楚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
家世背景
李学勤的父亲在协和医院工作。李学勤是独生子,加上从小体质纤弱,儿时的他没有什么玩伴。好在母亲很早就教他认字,四岁之前已可识字读书。父亲专门给李学勤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他用两年时间学完了小学教材。由于课堂内容远不能满足其求知欲,上课之余,他阅读了众多的课外书籍。因为他的兴趣爱好广泛,读书范围也非常广泛,由于家里经济条件有限,他经常不吃早饭或午饭,省吃俭用,去书店和书摊买旧书,看完后再卖掉,换买其他的书来读。
婚姻家庭
李学勤的妻子的名字是徐维莹。
“李学勤是战国文字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作出过令人瞩目的贡献,是中国国内外学界公认的中国古文字学研究权威。”(中国社会科学网评)
“在出土文献和古文字领域,李先生(李学勤)不但个人有丰硕成果,而且其引领推动之功,无人可相提并论。”(古文字学家裘锡圭评)
“李先生(李学勤)为清华大学文科建设作出了诸多卓越贡献,是新世纪清华人文学科的旗帜与领军人物。”(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评)
“李先生(李学勤)对清华文科,特别是基础文科的复建有着巨大贡献,他不论是在为人为师,还是为学上,都是清华人文学科和学人前进的标杆。”(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万俊人评)
“李学勤毕生从事学术研究,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中国的学术事业;他治学领域宽广,很多学术领域都有所研究;他学术贡献巨大,在很多学科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他是德高望重、道德文章皆为世人楷模的学术大师;他的学术影响深远,必将成为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座丰碑。”(《中国科学报》评)
“李学勤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和教育家,被学术界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享有崇高的学术威望。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在多学科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引领和推进了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发展。”(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评)
“他(李学勤)从先秦追到远古,一辈子破译符号背后的文明密码,探究中华文明的源头。他治学六十余年,从逻辑到哲学,从甲骨到青铜,从战国文字到简帛文献,从思想史到学术史,从夏商周断代到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领域众多,研究论著宏富,研究贡献巨大。他是中国古文字学界的权威,大陆历史学家的旗帜。”(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组委会评)
“先生(李学勤)始终以科学之方法、进取之精神、乐观之态度积极投入科研工作,是当代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清华大学教授刘国忠评)
“历史在增厚,文明在传承。李学勤探寻历史、探源文明的足迹,犹如在前进的道路上为后辈的学者点亮了一盏盏明灯。正是有了这样的学者,文明与历史才不会老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评)
人物图书
2021年4月,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学勤文集》首发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李学勤文集》收录了李学勤自1956年至2018年所撰写的中文论著,约一千万字,分为七大类,即:古史研究(附文明起源研究,共六册)、甲骨学研究(附文字起源研究,共四册)、青铜器研究(附铜镜研究,共六册)、战国文字研究(附古文字学通论,共一册)、简帛学研究(共三册)、学术史研究(附国际汉学研究,共三册)、序跋杂文(共六册)。全套文集共三十册,最后一册为目录和索引。
纪念馆室
2021年4月,李学勤先生纪念室揭牌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纪念室展出“李学勤先生生平纪念展”,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现了李学勤的人生经历,以及成就与学术贡献。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