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防御 编辑

军事术语

积极防御又称攻势防御、决战防御,是指为了反攻或进攻采取积极的攻势行动,挫败进攻之敌的防御。积极防御既可以是战略指导思想,又可以是战役、战斗的作战原则。

引证解释

这种以攻势行动为特征的防御作战,能从被动中争取主动,给防御增添活力,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既可作为战略思想用于指导战争,亦可作为战役战术原则用于指导战役战斗。当用于战略指导时,通常是在总体防御的态势下,灵活运用多种作战形式和战法,积极进行战役战斗乃至战略上的攻势作战,逐步改变战略形势,通过战略决战,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或挫败敌人的进攻,迫其停战,结束战争。用于战役战斗指导时,以阵前出击、火力反击、反冲击、反突击、反空降、纵深打击等各种战法,积极主动地打击敌人,为辅助进攻或为转入进攻创造条件。在古代的战争实践中,朴素的积极防御思想就已产生。中国古代许多有名的战例,都是弱者先让一步,待彼竭己盈之时转入进攻,因而取胜。如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就是晋军运用积极防御战胜强敌的一个范例。晋军退避三舍,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集结兵力,首先诱敌就范,歼灭较弱的楚右军,尔后各个击破楚左军和中军,战胜了强大的敌人。中国古代兵书中,如《孙子》中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的“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历代名将言行录》中的“我以退为守,则守不足,我以攻为守,则守有余”;《百战奇法》中的“凡战,若敌强我弱,敌初来气锐,且当避之,伺其疲敝而击之,则胜”等,都体现了积极防御思想。在世界战争史上,运用积极防御取胜的战争,也不乏其例。如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之战,希腊军队以攻为守,打败了强大的波斯军队。古代朴素的积极防御思想,体现了弱军战胜强军的一般原则和攻防关系。在近代,一些军事家提出了积极防御与消极防御的概念,论述了积极防御在战略和战术上的指导意义,还对攻防结合及其优越性作了精辟论述。积极防御这个概念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C.von克劳塞维茨提出来的。他在讲授防御的一般原则,列举了若干战例之后写道:“这些会战都是积极防御”(《战争论》第3卷第1309页)。他明确指出,防御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应该把转入反攻看作是防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防御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迅速而猛烈地转入进攻(这是闪闪发光的复仇利剑)是防御的最光彩的部分”(同前,第2卷第670页)。瑞土军事家A.-H.若米尼指出,“积极防御,即同时也要实施突然进攻的防御”“可以利用攻防两种优势”“不论在战略或战术上,都是有利的”(《战争艺术概论》第92~93页)。在近代战争史上,以积极防御取胜的战例也比较多。如1812年的俄法战争,俄军在法军进攻下,主动撤出莫斯科,坚壁清野,积极袭扰,消耗敌人,尔后转入进攻,打败了侵略者。K.马克思和F.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总结了防御作战的历史经验,深刻阐明了积极防御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原则,为无产阶级进行防御性战争和防御性军事行动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指出:“防御战争并不排斥‘战争事变的进程’所要求采取的攻势行动。”(《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5卷第367页)恩格斯强调:“防御不应当只是消极的,而应当从机动中吸取力量,并且只要一有机会,防御者就应当采取进攻行动。”(同前,第1卷第334页)“最有效的防御仍然是以攻势来进行的积极防御。”(同前,第4卷第327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J.斯大林运用积极防御成功地组织了若干防御战役,其中最著名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在德军优势兵力猛攻下,顽强抗击,积极反击,顿挫其锐气,尔后从两翼发起进攻,歼灭敌重兵集团,夺取了胜利。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坚决反对消极防御错误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吸取古今中外有益的战争经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指导战争全局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并依据这一战略思想,针对每次战争的不同情况,规定了不同的战略方针、战略阶段、作战形式和作战原则,巧妙地把战争由胜利引向新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抗美援朝战争和历次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以及国防建设、维护和平的斗争中,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发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敌方力量强大。红军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保存军力,待机破敌,在“围剿”和反“围剿”的长期反复斗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毛泽东等人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初期的作战经验,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它包含了反“围剿”的基本原则,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两个阶段,在防御时又包含了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两个阶段。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时,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取得了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5年2月,中央政治局在总结第五次反“围剿”教训时指出:“我们的战略路线应该是决战防御(攻势防御),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在运动战中,有把握的去消灭敌人的一部或大部,以各个击破敌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第454页)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总结这一时期的战争经验时,精辟地论述了积极防御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划清了积极防御与消极防御的界限,奠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理论基础。他明确指出:“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消极防御,又叫专守防御,又叫单纯防御。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98页)“反攻是一个长过程,是防御战的最精彩最活跃的阶段,也就是防御战的最后阶段。所谓积极防御,主要地就是指的这种带决战性的战略的反攻。”(同前,第214~215页)“只有决战,才能解决两军之间谁胜谁败的问题。”(同前,第214页)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根据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持久战的总方针,划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同时,对正面战场提出了高度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对敌后战场制定了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要求在战略上实行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在战役战斗上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将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使之与正规战相结合,歼灭战和消耗战相结合,逐步改变力量对比,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中,提出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49页)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这些都丰富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战爆发前揭露蒋介石内战阴谋,力争和平的同时,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做了自卫战争准备。全面内战爆发后,针对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毛泽东制定了以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战略方针。在战略防御阶段,规定了内线作战的方针,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在大踏步进退中,捕捉和创造战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逐步改变战略形势。在敌人尚未停止重点进攻,力量对比尚未发生根本变化,但已出现有利战机时,千里跃进大别山,把战争引向蒋管区,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在战略进攻阶段,提出了以歼灭战为核心的十大军事原则,要求逐次决战,各个歼灭敌方重兵集团,以大规模的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实行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夺取战争的全面胜利。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发展了战略进攻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略反攻阶段,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敌后游击战相结合的战略方针为指导,与朝鲜人民军共同进行了战略反攻,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扭转了战局。在战略防御阶段,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进行了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阵地防御战,采取“零敲牛皮糖”,即打小歼灭战的方法,成功地进行了战术战役反击作战。同时,把军事打击与停战谈判结合起来,以打促谈,迫使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停战求和,结束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指导下,以劣势装备与现代化敌人作战,取得了许多新经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次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坚持军事斗争为政治、外交斗争服务,以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确定打、停、进、撤;坚持守反结合,或退让一步,尔后反击,或顽强坚守,寸土不让,或进行有限目的的进攻,速战速决速撤,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主要是提出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方针、原则;强调质量建军,走精兵之路,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发展高新技术,改善武器装备;实行重点设防,重点守备,搞好战场建设,完善防御体系;保持良好的战备水平,侧重于对付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在未来作战指导上,确立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的思想,强调诸军种、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快速反应、精确打击、体系破击等。中国积极防御的理论既体现了战略上后发制人,战役战斗上积极主动打击敌人,攻防结合,充分准备等一般原则,又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克敌制胜的思想武器。切实的战争准备有助于慑止战争,使对方不敢轻举妄动,即使一旦爆发战争,也能有把握打赢战争,使己方立于不败之地。战争准备越充分,取胜的把握就越大。反之,必将蒙受重大损失。不同的历史时期,战争准备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当代新技术革命广泛兴起,并对军队武器装备和战争形态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下,发展综合国力,成为现代战争准备的根本着眼点。战争准备主要内容是:①建立适应战争需要的平战结合、精干高效的国防领导体制,这是国家平时做好战争准备和战时有效实施战争的关键环节。②居安思危,加强国防教育,使全国军民树立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增强国防意识和保卫祖国的荣誉心、责任感。③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科技力量,提高由经济科技实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水平,保障战争需要。④加强武装力量建设,改善武器装备,优化军队组织结构,加强教育训练,培养合格军事人才,提高军队的科技素质,加速军队现代化进程。⑤搞好战场准备,完善防御设施,加强预备役训练,健全动员机制,做好必要的战时政治动员、经济动员、兵员动员和国家转入战时体制等准备工作。在相对和平时期,以积极主动的各种军事与非军事手段控制危机、遏制战争,已成为积极防御战略指导的重要内容。基本要求是:①对危机或战争的前景做出科学预测。成功的危机和战争控制应当从长远出发,致力于从根本上防止危机和战争爆发。对国际战略形势应保持密切关注,对相关国家之间利益冲突强度及其发展趋势有客观清醒的认识,为进行精神上、物质上的准备提供必要的保证。②做好各种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应急计划和预案,建立和完善危机控制机制。应急计划和方案应充分考虑到危机的各种复杂因素,并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同时留有足够的空间,使之能够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原有的计划和方案进行适时调整。③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有效控制危机。危机控制作为重大的战略问题,必然受到政治、军事、经济、科技、外交、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和影响。应根据特定的条件和特定的政治目的,巧妙地选择运用各种军事与非军事手段,努力化解和控制危机,防止危机向冲突和战争转化。应注重军事力量的非战争方式的运用,注重战略威慑手段的运用,提高对危机和战争的控制能力。④善于运用国际法开展有利的危机控制斗争。现代国际法既为控制危机和战争提供了新的更有力的法律手段,也为各国遵守国际法的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危机或战争进行控制和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国际法的制约作用,考虑各种国际规则的影响。这是由国家的社会制度、对外政策、战争性质和目的决定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以和平谈判解决国际争端,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战争问题上中国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如果敌人把战争强加在中国人民的头上,中国人民就将奋起抵抗,直到取得最后胜利。坚持自卫立场,实行后发制人,政治上有理,得道多助。后发制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总体防御的态势下,抢占先机,从被动中争取主动,以积极的攻势行动制服敌人。力求先敌抓住各种战机,实行战役战斗的进攻作战,如果形势需要和条件对己有利时,也要坚决实施战略进攻,破坏敌人的侵略计划,打乱其进攻部署。要把战争尽可能从本土前沿向外推移,最大限度地保卫本土免遭战争破坏,避免国家经济基础、战争潜力遭受重大损失,保持国家战略全局的稳定。夺取战场控制权,历来是军队作战的基本出发点,是达成作战目的的最有效手段。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战场控制权的范围进一步拓展,夺取以制信息权为基础,包括制空权、制海权、制天权在内的战场综合控制权,成为作战指导的关注点。夺取战场综合控制权,必须集中精锐作战力量,实施灵活自主的体系破击战。现代作战不再是各作战单元之间的对抗,而是建立在各种作战单元、作战要素综合集成基础上的体系和体系的对抗。破坏敌作战体系的完整性和作战行动的有序性,采取让敌丧失整体作战能力的办法来改变战场力量对比,创造有利于保护自己、歼击敌人和赢得主动的态势和条件,是信息化战争的核心作战方法。需综合运用以中远程精确打击为重点的多种作战方式和手段,重点打击敌方信息系统、支援保障系统和武器系统等要害目标,瘫痪破坏敌作战体系,从而掌握战场综合控制权,彻底战胜敌人。军事技术和作战手段的革命,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导致战略、战役、战术目的的趋同,甚至出现由战术行动达成战略目的、初战就是决战的现象,战争的节奏和进程明显加快。为掌握战争主动权,最大限度地减少战争破坏和战争消耗,保证国家经济建设的正常进行,未来战争通常力求速战速决。当敌我力量悬殊,不具备速决的条件时,应因势利导,把战事控制在局部地区并引向相对持久。在信息化局部战争中,时间、空间的回旋余地相对缩小,弱势一方实现持久获胜的困难进一步增大。只要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做好应付各种复杂和困难局势的准备,采取积极主动的作战行动和各种有效措施,不断削弱敌人的优势,就能够打破敌人的速决企图,实现强弱、优劣的转化,最终战胜敌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行动从来不拘一格,一切以时间、地点、部队、任务和条件为转移。毛泽东将其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高度概括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一切的打和走都是为了夺取和保持军队行动的自由权。这是积极防御战略指导的灵魂和精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现代条件下,更加强调实施完全自主作战,有效控制战局,扬长击短,灵活把握作战发起的时机,灵活运用各种作战样式,灵活选择打击目标,灵活控制作战规模和强度,在作战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巧妙地打击敌人,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灵活运用兵力和战法需要做到知己知彼,尽力克服战争中的纷乱和不确实性,找出条理和确实性来;着眼于战争的特点和发展,施展计谋和策略,运用高超的指挥艺术,欺骗、迷惑、调动、分散敌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己之长,击敌之短,敌变己变,先机制敌;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不断变换战法,创造新的战法,力求以谋取胜。中国的积极防御理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严密的科学性、高度的灵活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是一种先进的军事战略理论。其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战争的客观规律确定战略战术。它要求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决战争中的攻防、强弱、优劣、主次等各种矛盾问题,做好转化工作,能动地夺取战争的胜利。它又是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之上的。人民群众是战争力量的泉,兵民是胜利之本。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防御性战争,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和支援战争,这是中国积极防御必胜的根本保证。积极防御是中国一贯坚持的战略思想,在今后的反侵略战争中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战争样式、作战手段、作战内容、作战形式和作战方法等都不断发生变革,积极防御的内容和形式,也必将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下一篇 匈奴分裂

上一篇 国家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