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说 编辑

殷商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傅说傅说

傅说(yuè)(约公元前1335-约公元前1246年),殷商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国,形成了历史上有名“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留有“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名句,被尊称为“圣人”。

传说为傅岩筑墙之奴隶。武丁梦得圣人,名曰说,求于野。乃于傅岩得之,举以为相,国大治。据正史典籍、近年考古发现及傅氏早期家谱等文献记载,他是中华汉族傅氏家族的始祖 。《庄子·大宗师》:“傅说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箕尾为苍龙星宿之尾星,传说商代贤相傅说死后即乘苍龙之箕尾升天。

(注:概述傅说图头像来:中华英烈祠 )

基本信息

编辑

别名:傅氏始祖

所处时代:殷商时期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山西平陆县

出生日期:公元前 1335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 1246年

主要成就:武丁中兴

主要作品:说命

本名:傅说

读音:fù yuè

身份:商王武丁的相

职位:丞相

人物生平

编辑

傅说傅说

傅说本无姓或氏,依武丁诏书,赐姓傅,中国古代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他作为商代宰相,辅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国,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武丁中兴”,留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名句,被尊称为“圣人”。而这位颇具传奇色彩、奴隶出身的宰相,当年就隐居在如今的林州市的王相岩。

傅说,商帝武丁的大臣。因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地方从事版筑,被武丁起用,故以傅为姓。

傅说从政之前,身为奴隶,在傅岩做苦役。那里是虞、虢两地交界之处,又是交通要道,因山涧的流水常常冲坏道路,奴隶们就在这里版筑护路。傅说就靠从事版筑维持生计,虽有才干,无从施展。

主要影响

编辑

官拜丞相

武丁非常喜欢傅说,他们一起劳动,还从傅说那里学会了不少本领。临行时,武丁与之结成了好友。

武丁即位后,设法找到了他并拜傅说为宰相。傅说从整饬朝纲开始,规劝武丁祭祀时减少贡品,以为榜样。

国家大治

武丁言听计从,从王室开刀,整治腐败,大力推行新政。傅说不负众望,极尽文韬武略之才华,

朝廷内外秩序井然。在国内恢复生机的同时,他还积极与周边方国修好关系,

严惩那些敢于进犯的小方国。终于,国家富强起来,国势再度复兴,一时间成为世界东方的第一强国。

思想文化

傅说文化傅说文化

傅说是我国殷商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辅佐高宗武丁安邦治国,缔造了历史上有名“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尚书·说命》三篇有关于傅说的记载。

本次文化高峰论坛就“父乙就是傅说”“傅和父”“说和兑”“父兑和父乙”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与会专家认为,与傅说有关的古迹都在在山西省平陆县境内,此次对傅说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评价

编辑
傅说是商王武丁最主要的辅相:他对商王的谏诤言论,大胆泼辣,精辟深刻,成为商王治国的座右铭;特别是他亲自实践,辅佐商王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富国强兵,传达王命,调兵遣将,征伐常来侵扰的周边游牧部落和氏族、方国,扩大疆土,四方归服,成为商朝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傅说以他思想理论的精辟深刻和行政实践的光辉业绩,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圣人”。他与东周时代历来被尊为“圣人”的孔子,在上古三代一前一后、一西一东,各自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突出贡献,在当时及后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长期以来,由于傅圣的历史资料比较分散,研究和宣传不够,特别是古文《尚书》的冤假错案影响深广,使傅圣事迹的宣传更增添了阻力。如今,学者们稽古钩沉,正本清源,让中国历史上最早“圣人”的思想理论和治政业绩大白于天下,这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孔子评价傅说是“见德之有报”的名相,庄子也对他极为推崇。

轶事典故

编辑

武丁举贤

傅说傅说

典故所载故事梗概

武丁举傅说的故事先秦时期已经非常流行,是圣王举贤不择贵贱的典范故事之一,《尚书》、《国语》、《墨子》、《孟子》、《尸子》、《庄子》、《楚辞》、《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史记》、《汉书》、《论衡》、《帝王世纪》、《水经注》等许多传世典籍中多有记载。故事大致如下:

在武丁的伯父小辛和父亲小乙的时候,殷商已经很是衰弱,武丁即位后,想重振殷商,但是没有贤臣辅佐,所以他三年都不说话,国事都交给冢宰来管理,自己则观察国风。一日,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贤人,说:“我是一个囚徒,姓傅,名说。天下如果有能找到我的,就会知道我不仅仅是个囚徒了。”武丁醒来后分析:“傅”是辅佐的意思,“说”是欢悦的意思,天下是不是有一个人,既能辅佐我又能让百姓欢悦呢?于是就让画工根据梦中的印象画了图形,派人到处寻找,结果在北海附近的虞、虢之间的傅岩找到了一个叫说的囚徒,和图画很像。说本来是个很有才能的贤人,隐居在傅岩,因生活穷厄,就自卖自身,住在北海之州的圜土(监狱)里,穿着粗麻布衣服,带着索链,在傅岩筑城以求衣食,《韩非子·难言》说“傅说转鬻,舂于深岩以自给”就是这个意思。《尚书·说命》的《孔传》认为是虞、虢之间的傅岩本是交通要道,因为涧水经常泛滥冲坏道路,所以需要发动囚犯刑徒修筑,傅说是当地的隐士,也自愿和刑徒一起筑路,目的就是能吃饱肚子。说被带到商,武丁见了他,和他交谈了一番,认定他就是梦中的那个贤人,就起用为相,结果殷商因此重新振兴起来。《史记·殷本纪》认为傅说原无姓氏,唯名“说”,因为他是在傅岩这里被找到的,所以就以“傅”为他的姓氏,称为“傅说”。

《拾遗记》所载版本考论

《拾遗记》卷二里的记载更具神异色彩,说当初傅说穷困,自卖自身为“赭衣者”,赭衣是古代囚犯穿的红褐色衣服,赭衣者就是囚徒,去当苦力,在傅岩筑城。这期间,他也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腾云驾雾,绕着太阳飞行。醒来以后,很奇怪,去找人打卦占卜,得了个屯卦的卦辞:“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就是大吉大利,不要着急,很快就会到一个地方去,有利于成为公侯。因为太阳是代表君主,绕着太阳飞翔,就是说将来要为君王服务。过了一年,果然被武丁(原文讹作“汤”)重金聘请到殷商去,当了阿衡,是一个和伊尹一样的官职,相当于相。

也有学者认为《拾遗记》这段说的伊尹的故事,“傅说”是“伊尹”之误,比如李白的诗《行路难》里说“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据《李太白集》的《集注》解释,前一句是说吕望的故事,后一句引《宋书》认为是伊挚(即伊尹)的故事, 其实其出典就是《拾遗记》。但古书里从来没有记载伊尹曾经当过囚犯,更没有人说过伊尹筑城的事,所以这肯定说的是傅说的故事。很可能《拾遗记》原文是记载了汤举伊尹和武丁举傅说两个故事,只不过在流传中发生了文字残缺讹谬,两个故事掺混在了一起,故举傅说的那个“汤”应该作“武丁”。

比于列星

傅说星由来

傅说为殷商操劳,辅助武丁复兴了殷商,厥功甚伟,据说死了之后上了天,变成一颗星,《庄子·大宗师》说:“傅说得之(道),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是说傅说后来得道成神,变成了一颗星,即“傅说星”,骑在箕星之上。《淮南子·览冥训》就此事大大地阐发了一番,说“故圣人在位,怀道而不言,泽及万民”云云说了好长的一大段道德之言,最后的结论是“此傅说之所以骑辰尾也”,就是圣人得道,惠及天下万物,所以才能得道成神,变成星辰骑在辰尾上。“辰”就是大辰房、心、尾,属于东宫苍龙七宿,辰尾就是指尾宿,傅说这颗星在箕、尾宿之间,这二宿都属于东宫苍龙的尾部,所以《庄子》说“骑箕尾”,《淮南子》说“骑辰尾”,其实是一个意思。

典故记载

傅说星又名天策星,《左传·僖公五年》:“鹑之贲贲,天策焞焞”,杜预注:“天策,傅说星。”孔颖达《正义》:“‘天策,傅说星’,《史记·天官书》之文。《庄子》云:‘傅说得之,以骑箕尾。’傅说,殷高宗之相,死而讬神於此星,故名为傅说星也。”

古代历史中的人物,死后变成星星的不多见,不过就是傅说、王良(造父)二人而已。

汉代的郗萌写的星占书里说“傅说星光明,王命兴,辅佐出”,就是说傅说星如果非常明亮,君王的基业就兴盛,还会有很好的辅佐大臣来帮忙,和傅说的传说很相吻合。

不过大部分星占书里不是这么说的,比如《黄帝占》就说,傅说星是帝王后宫后妃们祭祀的星,她们向傅说星祷告祈求,可以求得福庆,还能保佑子孙繁昌;如果傅说星不明或看不见,后宫的人就会有很多生病的,子孙也凶险,会有很多死亡。《春秋纬元命苞》认为“傅说,盖女巫也”,是主“祝章”的星,“祝”是祝祷,“章”就是大声祈求的声音,王后祭祀它,以祈求子孙众多。

天文学考论

这些说法都是很奇怪的,是否有古代的传说故事在里面已经不可确知。从天文学上讲,很可能傅说星本属于尾宿,《石氏星经》里说“尾者,后宫之场也,妃后之府也。”《二十八宿山经》里说“尾,天子之九子也”,《史记·天官书》里也说“尾为九子”,《正义》说“尾九星为后宫,亦为九子”,尾宿与后妃和帝王的子嗣有关,那么傅说星也与后妃、子嗣有关就在情理之中了,并不是说在古代传说里傅说就是个女巫,或者是帝王的后妃。曾经有人根据这个揣测说傅说可能是位女性,类似武丁的王后妇好之类,根据很不充分。

卜辞考证

编辑
虽然典籍中说傅说是武丁时期的重要大臣,但是在殷墟卜辞中却见不到“傅说”之名,故此人的有无,一直也是学界争论探讨的问题。

林小安先生在《古文字研究》第29辑发表了一篇文章《殷王卜辞傅说考刍议》, 认为武丁时期的卜辞中常见的大臣“雀”就是傅说。在武丁时期的卜辞中,雀的确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人物,有关他的卜辞多达300多条,要根据《〈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徵》一书统计,则近400条,排在第二位。 不过,从读音上看,“雀”古音是在精纽沃部,“说”是在喻纽月部,二字读音有差距。林小安先生认为在上古音中二字读音相近,因为“

下一篇 班贾

上一篇 迪志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