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 编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生物学家

鞠躬鞠躬

鞠躬,男,1929年11月生于上海,安徽绩溪人,神经生物学家,医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四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鞠躬于1952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1953年起任教于第四军医大学,历任解剖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组织胚胎学教研室教授;1985年建立神经生物学研究室并任主任;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在第四军医大学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并任所长;1996年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首届一代名师称号;2001年4月被授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

鞠躬主要从事中枢神经系束路学研究、脑下垂体前叶的调节及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鞠躬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29年11月

毕业院校:湘雅医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籍贯:安徽绩溪

人物经历

编辑

1929年11月,鞠躬出生于上海,籍贯安徽绩溪。

1947年,18岁的鞠躬考入了由美国人创办的湘雅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1952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

1953年,任教于第四军医大学,历任解剖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组织胚胎学教研室教授。

1983年,被教育部特批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此时为副教授)。

1985年,建立神经生物学研究室,任主任。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2年,在第四军医大学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并任所长。

鞠躬相关报道鞠躬相关报道

鞠躬工作照鞠躬工作照

鞠躬合影鞠躬合影

鞠躬活动照鞠躬活动照

鞠躬鞠躬

鞠躬鞠躬

鞠躬鞠躬

鞠躬相关报道鞠躬相关报道

鞠躬活动照鞠躬活动照

鞠躬活动照鞠躬活动照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60年代初,鞠躬的神经形态学家的声誉主要建立在其中枢神经系的束路学、终纹床核的构筑学及背根神经免疫组织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其后,鞠躬及其同事在哺乳动物脑下垂体前叶腺细胞周围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神经。他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的纤维联系,发现了中缝核向脊髓投射的局部定位关系、脊髓向下丘脑的直接投射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鞠躬从事神经内分泌学研究,发现哺乳动物脑下垂体前叶腺细胞,可直接受神经纤维的调节,从而提出了垂体前叶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的假说,修正了以往的理论,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2002年,依托解放军昆明总医院脊髓损伤科,对30例最严重的全瘫患者实施了脊髓挫伤早期神经外科手术。

鞠躬还领导了脑对免疫系统调节的研究,其主要成果之一是证明了催产素是一种免疫激素,集中研究脊髓再生。

学术论著

据2020年10月同济大学校史馆网站显示,鞠躬主编专著2部,共发表论文364余篇,其中国际期刊发表105篇,据SCI检索到2004年底,他的第一作者或通讯著者的论文在国际上被他引2258次;2000年美国科学信讯研究所(ISI)进行了一项调查,从1981—1998年十八年间有高影响的76998篇论文中,全部由中国人在中国国内进行的研究,计47篇中神经科学类有一篇其通讯作者是鞠躬。

科研项目

据2020年10月同济大学校史馆网站显示,鞠躬获“973”及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4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2项,承担国家、军队科研项目3项。

科研成果奖励

据2020年10月同济大学校史馆网站显示,鞠躬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等。

学术交流

据2020年10月同济大学校史馆网站显示,鞠躬曾应邀赴12个国家46所院校作47次专题报告,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作大会或专题报告9次。2002年曾应邀赴瑞典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人才培养

学生培养

截至2018年11月,在从教65年的时间里,鞠躬带出了67名博士、65名硕士,还有不计其数的本科生,他的学生张旭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鞠躬于2010年招收的研究生樊洪在博士毕业后,在通过特殊的技术,给已经断裂的脊柱两端架上一座桥梁,让营养和神经通过,这一创新手段填补了中国国内神经解剖学的空白。

培养理念

在对学生的培养上,鞠躬始终要求非常严格,甚至给研究生立下规矩:凡违背科研道德的一律开除。“与真理为友”,是鞠躬经常鼓励学生的话,他的创新思维让一代又一代学子受益。

平台建设

1985年,鞠躬建立了中国首个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鞠躬创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已建成神经形态学研究室、神经超微结构学研究室、神经生理学研究室、细胞及分子神经生物学研究室、神经免疫调节学研究室、神经内分泌学研究中心及脊髓损伤修复研究中心,并有属研究所的共聚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该研究所已成为中国国内院校中综合研究能力最强的神经生物学单位之一。

荣誉表彰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1991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5年

“八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

1996年

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1996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第四军医大学首届教学终身成就奖

参考资料来

社会任职

编辑

鞠躬是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任国际神经内分泌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地区代表,含大陆、香港、台湾)、中国解剖学会终生名誉理事、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学科(专业)组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基础医学)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专家咨询组成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总后勤部科技咨询人才评鉴委员会委员。自1987年起任《Neuroscience》编委。

2001年4月,鞠躬被授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2016年9月25日,受聘为锦州医科大学客座教授。

个人生活

编辑

家庭背景

鞠躬出身书香门第,他的舅公是胡适。鞠躬的祖父是位茶叶商,父亲索非和巴金是好友。

名字来源

父亲给他起名鞠躬,“大概是希望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只是一个没有姓的名字,待到我生儿育女后要报户口时就成问题了。他们姓什么?如果不姓鞠,那他们是谁生的?领养的?不得已,我的儿孙一律姓鞠了,好在百家姓中有‘鞠’。”

兴趣爱好

鞠躬懂多国语言,英文尤其精通,他的很多医学笔记都是用外文来记录的。他尤其爱听古典音乐,喝咖啡听古典乐依然是他闲暇时最爱的享受。

准时上班

2018年,89岁的鞠躬每天8点准时上班。

人物评价

编辑

鞠躬是中国现代神经解剖学奠基人。作为科学家,鞠躬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鞠躬提出的“垂体前叶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学说”,打破了垂体前叶不受神经直接调节的半个世纪的定论,这一成果,让鞠躬在国际上享有了极高的声望。(央视网评)

鞠躬院士在医学学术研究领域贡献卓越,特别是在神经科学研究领域造诣精深,鞠躬院士的科学态度、治学精神和工作作风是后辈学习的榜样。(锦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吕刚评)

下一篇 翟光明

上一篇 洪德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