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梦莘 编辑
徐梦莘(1126年-1207年),字商老, 临江军清江(今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人。南宋官员、史学家。
徐梦莘幼年好学,“耽嗜经史,下至稗官小说,寓目成诵。”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授左迪功郎、洪州新建县尉,因父丧未赴任,后调广西郁林州司户参军。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历官南安军教授,改知湘阴县。徐梦莘长期在地方为官,但他“廉静乐道,好学不衰”,将精力都投入于史书修纂之上。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他撰成《三朝北盟会编》250卷。成书后,皇帝特为嘉许,擢升他为直秘阁。宋宁宗开禧元年(1207年)秋八月,徐梦莘去世,终年82岁。
徐梦莘的平生勤于著述,有《集医录》《集仙录》《集仙后录》《读书记志》等,今皆失传。传世者仅《三朝北盟会编》250卷,为中国古代史学名著,研究宋金关系史的基本参考史籍。其作的史志在“自成一家之书”,在《会编》中,他仿《春秋》义例笔法,提倡忠君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把它作为治史的目的,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国耻,冀图恢复中原。在史学方法上,力主“宁失于繁,勿失于略”的取材原则,他选用材料,一因原本之旧,不私为去取,不妄立褒贬。叙一事必集众家之说。将自己的观点贯穿于材料去取之中。
字:商老
所处时代: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清江
出生日期:1126年
逝世日期:1207年
主要作品:《三朝北盟会编》
本名:徐梦莘
职业:文学家、官员
早期经历
徐梦莘,幼时聪慧,嗜好经史,下至稗官小说,皆能过目成诵。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考中进士,历官为南安军教授。后改知湘阴县。当时,湖南施行括田,号增耕地税,许多县邑奉令照办。只有徐梦莘说自己所管之县没有新田,租税无从出。上司怨恨徐梦莘讨好于民,想从簿书中找到证据以揭其过错,但到底未能查到,由此反而更加器重徐梦莘。
知政广西
不久,徐梦莘主管广西转运司文字。时朝廷考虑更改两广盐法,派遣广西安抚司干官胡廷直与东西漕臣共同商议。徐梦莘随行,他认为:“广西多山,只能仍行官般法,则百姓不致受害;而广东诸郡靠江,可容许盐客贩卖,因此,不宜使两广同行一法。”徐梦莘的建议与胡廷直不合。胡廷直完全撇开徐梦莘的意见,以客贩变法得为两广转运使。徐梦莘既知宾州,尤以他以前的建议为阻挠法律的实施,被罢归。不到三年,两广商贾毁业,民苦无盐,只得重行官般法。
致力史书
徐梦莘淡于营进,每念自己生于靖康之乱世,四岁时,在江西遭金人围追,是母亲抱着他逃亡才幸免于难的。这些抹不去的印象,使他加深了对那段历史的认识,潜心收罗,编成《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皇帝特为嘉勉徐梦莘,擢升他为直秘阁。
徐梦莘嗜学博文,孜孜以求,死而后已。于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秋八月去世,终年八十二岁。
徐梦莘注意收罗旧闻,然后,会粹同异,编成《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上起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海上之盟,下至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完颜亮之死,跨度为四十五年,凡曰敕、曰制、诰、诏、国书、书疏、奏议、记序、碑志,皆登载不遗漏。 他在序言中说写该书的目的,是要“使忠臣义士、乱臣贼子善恶之迹,万世之下不得而掩没也”。
其中徐梦莘引用大量文献,把45年间宋金和战的重大社会事件不遗余力地进行了系列性报道,全方位地记录、多角度地剖析,意在探讨靖康之难的成因、经过以及这种重大社会事实的历史意义。《北盟》通篇没有徐梦莘自己明显的刻意的评论,没有《资治通鉴》中大量的“臣光曰”文字(司马光的评论),但历史是主客一体的,史家的观点主要隐含于材料的取舍之中。全书250卷,是一部重要的宋代史书。 徐梦莘一生著述很多,有《集补》、《会录》、《读书记志》、《集医录》、《集仙录》,皆以“儒荣”二字冠之。
元·脱脱等《宋史》:其嗜学博文,盖孜孜焉死而后已者。
弟:徐得之,字思叔,淳熙十年进士。著有《静安作具》十四卷,别集十卷,《郴江志》八卷,《西园鼓吹》二卷,均《文献通考》并传于世。
从子:徐天麟,字仲祥,开禧元年进士。著《西汉会要》七十卷、《东汉会要》四十卷、《汉兵本末》一卷、《西汉地理疏》六卷、《山经》三十卷。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