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村古建筑群 编辑
丁村古建筑群在山西省襄汾县城南4公里汾河东岸,是典型的明清民宅建筑群。村内有明清民宅院落33座,房舍498 间,占村庄大部分面积,基本是明清时期丁村的原有布局。各院落建筑布列不同,造型雕刻亦异。多数建筑上留有年款题记和匠师姓名,是研究中国北方村庄民宅布局和建筑形式的重要实例。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丁村古建筑群
地理位置:山西省襄汾县
景点级别:国家级
类型:建筑
丁村古建筑群民宅群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分北院、中院、南院、西院四大组。由于宗族的繁衍发展,反映在院群座落上的时代差异特别明显。这四大群组以村中心明代建筑观音堂为领首,以丁字小街为经纬,分落于北南西三方。
丁村古建筑群
这些民宅布局合理,建筑气派讲究,横径曲巷,院院贯通,连接巧妙,在建筑的时代风格上各有不同。北院以明代建筑为主,中院为清代雍乾朝者为多,南院则以道咸者居首,西北院皆为乾嘉时所筑。这些建筑突出的特点是注重装饰,在建筑的各个部位,大多有木、石、砖雕,尤其是木雕,举目皆是。在斗拱、雀替、博风板、栏额、门楣、窗棂、影壁、匾额上,无处不点缀着雕品,就连柱础、阶石和小小门墩儿上,都装饰得美观大方。
民宅
那些琳琅满目的浮雕、阴雕、阳雕;人物、鸟兽、花草、静物;单幅雕、组雕、连环雕,都巧奇天工。反映民间故事的《司马光打缸》、《鹬蚌相争》;显示忠孝节义的传统戏曲《单刀赴会》;愿吉祥如意的《龙凤呈祥》、《鹿鹤同春》、《五福临门》、《百寿图》;鼓舞人们意志的《松竹梅》、《春兰秋菊》以及表现民俗的《闹社火》等雕刻,无一不是构图缜密,玲珑剔透,为古色古香的建筑,增添着锦绣和光辉。
丁村民宅作为中国北方汉民族四合院建筑的典型标本,其历史年代跨度大,建造别致,风格各异,且价值意义是多元体的。民宅建造布局和实用性较完备,丁村民俗博物馆反映了晋南地区汉民族的心理、爱好、信仰、风尚和习俗及情操,它是研究传统建筑民俗的珍贵标本;从建筑艺术角度上讲,它采众家之长,适一方水土之要求。木雕、砖雕、石刻表现在建筑构件上,多而不絮,精美大方,内容丰富多彩。从生活到礼法,寓意深刻;从戏曲到社火,华而朴实;从民俗到治家洋洋大方,是中国珍贵的古代民俗“活化石”。丁村古建筑群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出土有属早期智人阶段的丁村人牙齿化石三枚,旧石器二千零五件,哺乳动物化石──梅氏犀、披毛犀、野马、纳玛象、斑鹿、方氏鼢鼠、原始牛等二十八种。
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发曹于丁村,故名丁村人。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种相近而与白种人相差较远。石器原料主要为角页岩,属石片石器系统。石器较粗壮,以直接丁击支打制。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球等。三棱大尖状器有显著特点,故命名为丁村文化。丁村人及主休的地质时代居晚更新世早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我国旧石时代中期的文化,主要以丁村文化为代表。
艺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人类文化。1953年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1954年以来共发现化石地点14处,石器地点11处,同时发现了人类化石,计门齿2颗、臼齿一颗,1976年又发现婴儿顶骨一件。根据哺乳动物化石确定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
是一片片断崖沟壑中的沙砾地,就在这里,发掘出我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化石而闻名中外。丁村遗址是1953年的挖沙工程中发现的。1954年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山西省的专业考古人员组成挖掘队在丁村长约11公里、宽5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考察发掘。从黄土下的古代河流沙砾层中,发现了3枚丁村人的牙齿化石,两千多件丁村人打制的石器,丁村石器多以角页岩为原料,占总数的95%以左右,少量为燧石、石灰岩、玄武岩、石英、石英岩、闪长岩制成。丁村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数量较少,其数量略少于总量的1/3。大部分石片均有使用痕迹,很少进行第二步加工,多以碰砧法制成。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和石球等,其中厚三棱尖状器为其所特有。丁村石器类型区别较明显,有些尖状器修整得较平整,部分石片较规则等,表现了丁村石器的进步性。但以单面加工为主,尖状器数量较大,而且保持着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特点。与蓝田人文化与匼河文化有较密切的关系。还发现同丁村人同时生存的28种哺乳动物,5种鱼类和30种软体动物化石。从这些化石的特征和地层堆积的情况判断,含化石及石器砂砾地质时代为上更新世下部,距今约有10万年之久。因此,丁村被定为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这个时代,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较接近于现代黄种人。1976年又发现一块小孩右顶骨化石,更加证实了丁村人存在的事实。
丁村,还存有明清两代民居。这些明代四合院,房架不高,朴实无华,舒适幽雅,里外都有彩画。清代四合院,院小房高,端庄大方,装饰华丽,注重雕刻,雕刻成组配套,栩栩如生。一座座古老的建筑,一件件精美的雕刻,都放射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从临汾市丁村民俗博物馆获悉,在国家文物局近期发布的《关于更新的通知》中,丁村古建筑群与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古建筑群联合申报的“山陕古民居”榜上有名,位列《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第6项。我省此次列入预备名单的还有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汾酒老作坊、山西应县木塔、山西省运城市关圣文化建筑群。
据了解,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预备名单》是申报世界遗产的先决条件,至少每10年修订一次。我国首批《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第二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由国家文物局于2006年12月15日公布并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其中包括文化遗产35项。最新一版的45项不同类型文化遗产,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于2012年11月17日正式公布。列入新名单的45个项目分布于我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涵盖了古建筑、考古遗址、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历史村镇、农业遗产、工业遗产等多种文化遗产类型。
从1987年至2012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所列遗产中已有27处世界文化遗产和3处世界文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遗产名录》,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冈石窟分别于1997年、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山西的五台山于1996年被列为世界文化景观。
丁村民宅是我国北方以四合院为格局的民用建筑群,历史年代跨度大,建筑精巧,规模宏大,风格各异,现保存完好的有40座院落,与著名的旧石器时代丁村遗址同处一地,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位。1961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丁村古建筑群与陕西省党家村古建筑群合为“山陕古民居”,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此次丁村古建筑群的再度入列,进一步提升了我市文物大市和历史古都的地位和知名度,进一步促进了我市文化、经济的对外交流和对外开放,为下一步申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