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寨 编辑
苗寨,即苗族的人居住的村寨。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蚩尤和炎帝、黄帝一同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即中华三祖)。
中文名:苗寨
外文名:Hmong Village
所属地区:苗族聚居地区
苗寨代表:西江千户苗寨
居住族群:以苗族为主
卡拉苗寨
中国鸟笼之乡——卡拉,卡拉苗寨位于丹寨县城东部,距县城3公里,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民族村寨。在南方的少数民族中,多有爱鸟养鸟的习俗,而鸟笼成为必不可少的用具。卡拉苗寨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古老手工编制鸟笼专业村寨,卡拉村苗族同胞编制鸟笼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卡拉苗寨的主要经济收入靠的就是传统鸟笼手工艺,素以鸟笼编制技艺见长。别具特色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为卡拉苗寨搭建了平台,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他们编制的鸟笼,主要以楠竹、金竹、雷竹等为原材料,坚固耐用而且不变形。其主要工序是:砍竹、选竹、破竹、除湿、定型、编织、上色等;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篾刀、钻子、锯子、夹子、标尺等。鸟笼制作精巧,深受人们喜爱,不仅畅销大陆省内外,还远销香港、台湾,以及国外新加坡、日本以及欧美等地。鸟笼品种繁多,规格各异,形状多样。除了普通鸟笼外,还有集编制、雕刻、蜡染、刺绣、书法、绘画等艺术为一体的精品鸟笼,堪称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稀世艺术珍品。苗族人民喜好养鸟,源远流长。凡好养鸟者,最讲究称心如意的鸟笼。一提起鸟笼,人们自然就想起以盛产鸟笼而远近闻名的卡拉寨。由于其生产鸟笼的历史悠久而久负盛名, 其精湛的编制技艺赢得了中外用户的赞赏和青睐。因而,卡拉村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中国鸟笼编织艺术之乡”的称号。
中国最北苗寨
(陕西镇巴)
镇巴县现有苗族同胞42户、255人,原来主要分布在距离镇巴县北部50公里以外、海拔1400米以上的青水乡和大槠、仁和等地,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民聚居地。据当地的文献资料记载,这些苗民是在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因躲避战乱兵荒从贵州遵义一带长途迁徙而来,当时主要有熊、陶、李、吴、杨、马六姓,主要分布在凉桥乡一带。当时因“民族歧视”,这些苗民就携家带口到了属于高寒边远山区的大槠、仁和深山老林一带居住。
苗民们原来大多住的是山洞和茅草房,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给其生产、生活及子女上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一度曾严重制约了苗民素质的提高和经济发展。
西江苗寨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凯里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位于雷公山东北面,距州府凯里39公里。是全国最大的苗寨,有5600多人,1250多户。所以称为“千户苗寨”。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世居者均为苗族,自称“嘎闹”。西江苗寨位于雷山东北36千米处。这里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
西江苗寨,全寨苗族占99%。黎平肇兴侗寨有900多户 西江苗寨人家、3800余人,故有“侗乡第一寨”之称。全寨有5个家族,每个家族有一座鼓楼,共5座鼓楼、5座花桥、5座侗戏楼,这些极富侗族建筑特点的建筑物保存完好。
在西江苗寨可以享用苗家风味特色晚餐,席间接受苗家少女飞歌敬酒,在苗家吊角楼美人靠
在麻江县宣威镇的东部有一个苗寨——城中苗寨。这个苗寨的门前是一条名叫翁城河的大河。河的对岸是丹寨县的边界。河面上的拱型桥是宣威镇通往丹寨县的要道。这里山环水绕,蝉噪鸟鸣,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苗寨。站在桥上远眺,苗寨门前静静流淌的瓮城河是那样的安详,那样的碧绿,像一条玉带环绕着苗寨。在那墨绿的山脚下,苗寨独特的吊脚木楼明明朗朗,墨黄相间,透出了古朴的风韵。 在苗寨形如一张“八仙桌”的小坡上,长有一棵古老而珍稀的“保寨”树。这棵树在枝繁叶茂的树木中,显露出高大的身姿,粗大的树干上长出弯曲的枝桠,犹如人的手臂。有几枝树桠光秃秃的,无树皮包裹,显然完全失去了生命,但是仍然矫立着。从而见证了几百年来这棵树的沧桑经历。只要认真观察,你会发现这棵树的叶子形如杏核,树皮如倒生的鳞片,且开口朝下,非常罕见。当地人惯称“倒鳞树”。听当地人介绍,“倒鳞树”木质无比坚硬,是树中之王。俯视桥下,河水浅的地方清澈见底,拳头般大小的鹅卵石铺成整个河床。水流或急或缓,或素湍飘飞,或动中衔静。其中可见小鱼往来,浮沉不定,怡然自得。河床下湾处形成绿滩,深不可测,宛若翡翠,有如大海深沉。河床上的一块绿洲上,五、六头皮毛油亮的水牛,三、五匹骏马在享受着大自然给的恩惠。几个牧童坐在青草地上望着欢快流淌的河水,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桥的下河岸散落着几户农家乐。这些农家乐都是地道的苗家人开的。他们经营的都是本地野生河鱼,或土鸡,或土鸭等等。全是苗家的煮法,汤鲜味美。在这里凭借潺潺的流水声、清幽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风情享受苗家绿色美味佳肴,心情格外的爽。路经这里的各地客人,总是要停下车饱餐一顿。这里成了麻江人和丹寨人交往的纽带。一有时间,双方电话相约,彼此相聚,相互倾吐,交流经验。既促工作,又增友谊。
城中苗寨均为苗族的一个族种,在苗族中称“半子莲”,他们纯朴善良,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他们穿的服饰与其他苗族服饰相比,显得简洁明快些。一般妇女穿的服饰均为谈绿色或天蓝色,并在衣襟和袖口绣上几道不同颜色的花图案。看上去,十分俏丽。
城中村的苗族妇女用五颜六色的线织成大小不一的苗带,缝成服装,非常精致美观。到城中村苗家喝喜酒的时候,主人家会给你一根作为纪念。苗带那是当地苗族妇女每天晚上熬夜才织成的,她们白天干活很繁忙没有空余时间,只有在晚上睡觉之前才抽出点时间来织苗带,这是她们最好的一份心意。
村里本土特色有自产自酿的酸辣椒酱、白豆腐、米酒、咸菜等。到村里有机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东西,如酸汤河鱼、土鸡、土鸭等农家美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