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 编辑

苗族人居住的村寨

苗寨苗寨

苗寨,即苗族的人居住的村寨。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蚩尤和炎帝、黄帝一同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即中华三祖)。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苗寨

外文名:Hmong Village

所属地区:苗族聚居地区

苗寨代表:西江千户苗寨

居住族群:以苗族为主

苗寨介绍

编辑

红阳图片红阳图片

苗寨,即苗族的人居住的村寨。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蚩尤和炎帝、黄帝一同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即中华三祖)。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的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苗族青年作家、知名记者南往耶这样写到:“苗族是一个不断被驱赶甚至被消灭的民族,但他们一直没有对生命和祖先的放弃,自五千年前开始,爬山涉水,经历千难万苦,从中原逃到云贵高原和世界各地,朝着太阳落坡的地方寻找故乡,用血养育古歌和神话,没有怨恨,把悬崖峭壁当做家园,梯田依山而建,信仰万物,崇拜自然,祀奉祖先,忘却仇人。”

国内著名苗寨

编辑

卡拉苗寨

苗寨苗寨

中国鸟笼之乡——卡拉,卡拉苗寨位于丹寨县城东部,距县城3公里,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民族村寨。在南方的少数民族中,多有爱鸟养鸟的习俗,而鸟笼成为必不可少的用具。卡拉苗寨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古老手工编制鸟笼专业村寨,卡拉村苗族同胞编制鸟笼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卡拉苗寨的主要经济收入靠的就是传统鸟笼手工艺,素以鸟笼编制技艺见长。别具特色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为卡拉苗寨搭建了平台,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他们编制的鸟笼,主要以楠竹、金竹、雷竹等为原材料,坚固耐用而且不变形。其主要工序是:砍竹、选竹、破竹、除湿、定型、编织、上色等;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篾刀、钻子、锯子、夹子、标尺等。鸟笼制作精巧,深受人们喜爱,不仅畅销大陆省内外,还远销香港、台湾,以及国外新加坡、日本以及欧美等地。鸟笼品种繁多,规格各异,形状多样。除了普通鸟笼外,还有集编制、雕刻、蜡染、刺绣、书法、绘画等艺术为一体的精品鸟笼,堪称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稀世艺术珍品。

苗寨苗寨

苗寨苗寨

苗寨苗寨

苗寨苗寨

苗寨苗寨

苗寨苗寨

苗族人民喜好养鸟,远流长。凡好养鸟者,最讲究称心如意的鸟笼。一提起鸟笼,人们自然就想起以盛产鸟笼而远近闻名的卡拉寨。由于其生产鸟笼的历史悠久而久负盛名, 其精湛的编制技艺赢得了中外用户的赞赏和青睐。因而,卡拉村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中国鸟笼编织艺术之乡”的称号。

中国最北苗寨

(陕西镇巴)

镇巴县现有苗族同胞42户、255人,原来主要分布在距离镇巴县北部50公里以外、海拔1400米以上的青水乡和大槠、仁和等地,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民聚居地。据当地的文献资料记载,这些苗民是在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因躲避战乱兵荒从贵州遵义一带长途迁徙而来,当时主要有熊、陶、李、、杨、马六姓,主要分布在桥乡一带。当时因“民族歧视”,这些苗民就携家带口到了属于高寒边远山区的大槠、仁和深山老林一带居住。

中国最北苗寨

苗民们原来大多住的是山洞和茅草房,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给其生产、生活及子女上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一度曾严重制约了苗民素质的提高和经济发展。

西江苗寨

苗寨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凯里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位于雷公山东北面,距州府凯里39公里。是全国最大的苗寨,有5600多人,1250多户。所以称为“千户苗寨”。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世居者均为苗族,自称“嘎闹”。西江苗寨位于雷山东北36千米处。这里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

西江苗寨,全寨苗族占99%。黎平肇兴侗寨有900多户 西江苗寨人家、3800余人,故有“侗乡第一寨”之称。全寨有5个家族,每个家族有一座鼓楼,共5座鼓楼、5座花桥、5座侗戏楼,这些极富侗族建筑特点的建筑物保存完好。

西江苗寨

在西江苗寨可以享用苗家风味特色晚餐,席间接受苗家少女飞歌敬酒,在苗家吊角楼美人靠

在麻江县宣威镇的东部有一个苗寨——城中苗寨。这个苗寨的门前是一条名叫翁城河的大河。河的对岸是丹寨县的边界。河面上的拱型桥是宣威镇通往丹寨县的要道。这里山环水绕,蝉噪鸟鸣,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苗寨。站在桥上远眺,苗寨门前静静流淌的瓮城河是那样的安详,那样的碧绿,像一条玉带环绕着苗寨。在那墨绿的山脚下,苗寨独特的吊脚木楼明明朗朗,墨黄相间,透出了古朴的风韵。 在苗寨形如一张“八仙桌”的小坡上,长有一棵古老而珍稀的“保寨”树。这棵树在枝繁叶茂的树木中,显露出高大的身姿,粗大的树干上长出弯曲的枝桠,犹如人的手臂。有几枝树桠光秃秃的,无树皮包裹,显然完全失去了生命,但是仍然矫立着。从而见证了几百年来这棵树的沧桑经历。只要认真观察,你会发现这棵树的叶子形如杏核,树皮如倒生的鳞片,且开口朝下,非常罕见。当地人惯称“倒鳞树”。听当地人介绍,“倒鳞树”木质无比坚硬,是树中之王。

俯视桥下,河水浅的地方清澈见底,拳头般大小的鹅卵石铺成整个河床。水流或急或缓,或素湍飘飞,或动中衔静。其中可见小鱼往来,浮沉不定,怡然自得。河床下湾处形成绿滩,深不可测,宛若翡翠,有如大海深沉。河床上的一块绿洲上,五、六头皮毛油亮的水牛,三、五匹骏马在享受着大自然给的恩惠。几个牧童坐在青草地上望着欢快流淌的河水,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桥的下河岸散落着几户农家乐。这些农家乐都是地道的苗家人开的。他们经营的都是本地野生河鱼,或土鸡,或土鸭等等。全是苗家的煮法,汤鲜味美。在这里凭借潺潺的流水声、清幽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风情享受苗家绿色美味佳肴,心情格外的爽。路经这里的各地客人,总是要停下车饱餐一顿。这里成了麻江人和丹寨人交往的纽带。一有时间,双方电话相约,彼此相聚,相互倾吐,交流经验。既促工作,又增友谊。

城中苗寨均为苗族的一个族种,在苗族中称“半子莲”,他们纯朴善良,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他们穿的服饰与其他苗族服饰相比,显得简洁明快些。一般妇女穿的服饰均为谈绿色或天蓝色,并在衣襟和袖口绣上几道不同颜色的花图案。看上去,十分俏丽。

城中村的苗族妇女用五颜六色的线织成大小不一的苗带,缝成服装,非常精致美观。到城中村苗家喝喜酒的时候,主人家会给你一根作为纪念。苗带那是当地苗族妇女每天晚上熬夜才织成的,她们白天干活很繁忙没有空余时间,只有在晚上睡觉之前才抽出点时间来织苗带,这是她们最好的一份心意。

村里本土特色有自产自酿的酸辣椒酱、白豆腐、米酒、咸菜等。到村里有机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东西,如酸汤河鱼、土鸡、土鸭等农家美食。

城中苗寨

下一篇 江南古镇

上一篇 丁村古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