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贤孝 编辑

中国曲艺

凉州贤孝凉州贤孝

州贤孝, 又称凉州劝善书,流行于甘肃省武威市的古浪、民勤、金昌市、白银市的景泰等地区,主要传承地在武威市的凉州区。

凉州贤孝艺术的唱词具有灵活性,演唱的灵活性以及演出场地的灵活性。凉州贤孝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普通民众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代表剧目有《丁郎刻母》等。

2006年5月20日,“凉州贤孝”被收录在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项目编号为Ⅴ-19。 冯兰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贤孝(凉州贤孝)代表性传承人。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凉州区文化馆获得凉州贤孝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凉州贤孝

别名:凉州劝善书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Ⅴ-19

保护单位:凉州区文化馆

代表人物:冯兰芳

经典剧目:《丁郎刻母》

流行地区:武威市凉州区、古浪、民勤、金昌市、白银市的景泰

历史沿革

编辑

冯兰芳(右)、徐常辉(左)冯兰芳(右)、徐常辉(左)

范生福范生福

赵文军赵文军

元末明初,是凉州贤孝最迟可追溯的形成年代。

清代中叶,该曲艺形式被冠名为凉州贤孝。

1802年(嘉庆七年),大旱,灾民吃不上饭的时候,还有人演唱凉州贤孝进行乞讨;凉州贤孝的传统内容和形式有所改变,艺人不再挨家挨户乞讨,而是在人多、宽阔的地方演唱,吸引听众的人数也有增多。

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化部门数次对贤孝艺人进行登记、培训,并审定了一批曲目,禁唱了一些低级趣味的曲目,同时提倡创新,鼓励艺人编唱新曲,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电台也常选播一些优秀曲目,文艺工作者亦积极创作,优秀艺人多次被汇集排演,参加全省及全国性的文艺演出活动,新段子间有流传,贤孝艺术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80年代,凉州贤孝的听众基础逐渐失去,演出的固定场所逐渐减少。

李林洪(左)、贾福山(右)李林洪(左)、贾福山(右)

李林洪(右)、李多元(中)、李朋元(左)李林洪(右)、李多元(中)、李朋元(左)

李林洪(中)、李多元(右)、李朋元(左)李林洪(中)、李多元(右)、李朋元(左)

艺术特点

编辑

表演特点

凉州贤孝艺术的唱词具有灵活性,演唱的灵活性以及演出场地的灵活性。唱词的随意性能够容易适应艺人的演唱,加上衬字的随性使演唱更为灵活,二者相辅相成;演出场地的灵活性与伴奏乐器有很大的关系。 凉州贤孝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自行伴奏说唱,即说白、诵唱和伴奏一般都由一人完成。唱词语言以凉州方言为主,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表演中,艺人们边与听众交流,边有即兴发挥,往往妙语连珠。

王月王月

曲牌特点

曲牌命名

凉州贤孝既可以根据不同音乐情绪特征命名不同曲牌正名称谓,同时又可根据同一音乐情绪特征而不同音乐情愫命名同一曲牌的不同变体名称。凉州贤孝的诸多曲牌既有正名,又有别称,还有变体,且曲牌曲调及其变体的名称,无论是字面释义还是音乐情绪特征都比较接近。

曲牌分类

凉州贤孝曲牌,可分为唱腔曲牌和器乐曲牌两大类。

唱腔曲牌又可分为传统唱腔曲牌和杂调唱腔曲牌,器乐曲牌又可分为传统器乐曲牌和杂调器乐曲牌。

传统唱腔曲牌、器乐曲牌指“自元末明初,凉州贤孝形成以来”,由世代盲艺人相传下来的、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曲牌。

传统器乐曲牌:

“行路观调”;“启程绣灯调”等。

传统唱腔曲牌:

曲牌

别名

变体

悲音

悲音述调、悲调

苦悲音、甜悲音、甘悲音

苦音

苦音述调、哭音泣调

哭音、平哭音

泪音

泪音述调

-

甜音

甜音述调

甜述音、甘音、喉音

平述音

平调

-

紧述音

紧述

紧诉、紧音

长述音

长述调

-

起述音

起述调

-

贤孝调

-

-

古词调

佛曲

-

参考资料:

唱词特点

凉州贤孝的唱词具有鲜明的口语性特点。凉州贤孝大量使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凉州方言土语、俚语和粗鄙词语,句式长短不一,完全根据表达的需要或长或短,自由灵活,但以七字句、八字句为主。有时押韵,有时不押韵。凉州贤孝唱词的内容,主要以述颂英雄贤士、烈妇淑女、孝子贤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为主,寓隐恶扬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为贤行孝等宗旨于其中,是歌颂孝子贤人故事的善书贤传,是对中国传统忠孝文化的传承与宣扬。

音乐器械

凉州贤孝使用的乐器有三弦、二胡。

经典剧目

编辑

经典剧目

《丁郎刻母》

《扒肝孝母》

《任仓葬母》

《关云长单刀赴会》

《五女兴唐传》

《包公案》

《郭居埋儿》

《鞭杆记》

《秦雪梅吊孝》

《目连僧救母》

《劈山救母》

《割肉奉亲》

《李三娘推磨》

(又名《白兔记》)

《赵兰英上京》

(又名《红灯记》)

《金钗记》

(又名《双幕孝》)

《杨月珍修绣灯》

(又名《藐灯记》)

《侯美英反朝》

《王和尚大闹棚幽寺》

《包公三下阴曹》

薛平贵大登殿》

《三姐拜寿》

薛仁贵征东》

《花灯记》

《对鞋记》

《水蛇记》

《盗桃》

《柳笆记》

《水拉杨家滩》

《日断八魂》

《打西北》

《打甘州》

《解放兰州》

参考资料:

流行地区

编辑

凉州贤孝流行于甘肃省武威市的古浪、民勤、金昌市、白银市的景泰等地区,主要传承地在武威市的凉州区。

传承保护

编辑

流传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凉州贤孝的听众基础正在逐渐失去,演出也没有了固定的场所,和其他民间艺术相同,加之艺人队伍青黄不接,生存面临考验,其传统的演唱技艺早已鲁殿灵光,精妙的表演技艺无人问津,声腔艺术流失严重,经典的曲目鲜见表演。大量抄本正在二次流失,研究资料保存手段滞后,研究缺乏基本物质保障。凉州贤孝已经开始断裂的艺术传承链出现难以弥合的可能,这将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重大损失。当前凉州贤孝表演人才严重匮乏,数百年来仍然处于创始阶段盲艺人表现的初始形态,因此培养新时期、新一代和运用现代曲艺说唱表演模式的艺人尤为迫切。(2018年)

保护措施

武威市政府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制定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结合甘肃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创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决策,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特色文化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武威项目区建设规划》,成立了“非遗”保护工程领导小组、“非遗”专家保护中心和专家委员会,建立健全了完整的组织领导机构,在特色的文化节日上,演出与宣传同时展开,形成了浓厚的保护氛围。同时,各地响应国家“非遗”保护的号召,电视台对凉州贤孝的正面宣传,上演特色的文化节目,对代表性传承人的采访,重视和关心老艺人的生活,修建专用的演出场地,举办各种类型的演出和比赛等,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不断取得进展,具有科学、严谨的保护政策体系,对凉州贤孝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武威市申报争取国家级、省级保护项目资金支持,争取各级政府专项经费投入,逐步改善现有设备条件,对凉州贤孝推出精品剧目创演、旅游宣传、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群众文化活动做到了“小型活动月月有,大型活动节节办,长年活动不断线”,对凉州贤孝的文化特色进行了挖掘整理和推广。 凉州贤孝通过对优秀贤孝表演艺术的大力培养,以挖掘继承贤孝丰富的声腔艺术和曲目为核心,强化对凉州贤孝特有声腔艺术,尤其是对表演风格的继承,达到传戏、传技、传人、保护濒危曲种的最终目的。

传承人物

冯兰芳,女,汉族,1965年出生,盲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972年-1979年跟随冯光生、陈虎全学艺。1980年从事说唱。冯兰芳的三弦演奏娴熟,还可以用二胡演奏。对“贤孝”传统曲目的演唱地道,具有代表性。1984年参加甘肃省残联调演以《盲艺人重见光明》获得一等奖。

入选非遗

2006年,凉州贤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编号为Ⅴ-19。

曲艺价值

编辑

凉州贤孝渗透了佛道精神、民俗风情、民众文化、民众心态等。凉州人的群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在贤孝中有所反映,而且包含的意义,又超越了凉州,几乎中国文化的所有信息,都在凉州贤孝中有所体现。凉州贤孝是凉州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折射出凉州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贤孝是中国民间隐文化的载体之一。作为隐文化,它能够更多地从民间角度展现出文化许多本真的东西来,真实地反映出历史文化的全貌。从贤孝中,反映出的是中国西部丰富的民间文化。贤孝是凉州的自豪和骄傲,慰藉着世代生活在那一片黄土地上所有人们的精神。 凉州贤孝是典型的人民艺术,或可以称之为“百姓艺术”,无论它的内容形式,还是立场精神都是跟老百姓的命运血肉相连。它记录的,就是当地老百姓千年来的生活、苦难、梦想和追求。贤孝中最值得称道的不仅是对苦难的叙写,更因为它对苦难有种大悲悯的情怀,其形其神,均有种佛教提倡的“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