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地舞 编辑
多地舞,甘肃省舟曲地方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多地舞据史料记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舟曲县的羌、氐两族。多地舞形式多样,风格古朴,民族色彩浓郁。整个表演节奏鲜明,配以歌唱,曲调淳朴,动作洒脱,显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格特征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多地舞有赖萨多地、格班多地、贡边多地等十余种类型,不同的类型各有其表现形式和意义。多地舞开始时会做出头顶三下、脚跺三下的动作,以象征先民开天辟地的功绩,其后便叙述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的由来,颂扬这些自然物象的好处。表演过程中以舞姿展示自然景观的奇异变化,天上、草原、海洋等场景各有不同的舞蹈表现形态。
2008年6月7日,多地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90。
中文名:多地舞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遗产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甘肃省舟曲县
遗产编号:Ⅲ-90
多地舞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南秦岭岷山交汇处,白龙江自东南至西北纵贯县境,海拔普遍高度在1200—1500米之间,这里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山谷幽深,群山环绕,属典型的高山森林地区。独特的地理地势位置使这里气候多变,高山与河谷气候差距明显,河谷地带气候宜人,自古就有“藏乡江南”之称。据史料记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舟曲县为羌、氐族的居住地。公元756年,吐蕃东征扩占唐拢,舟曲县城俱陷,宋王朝收复拢地之时,部分吐蕃军及其家属与在战争中被裹挟的羌奴在该县一些地区入乡随俗定居下来。舟曲地处四川北部边缘“汉藏走廊”,在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通商、文化交流等活动,使这里的居民受文县白马藏族、凉山藏族、羌族等民族的生活习俗及文化影响,形成舟曲独特的语言、习俗、服饰、歌舞等。
由于舟曲地处林海幽谷,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因而多年来这里甚少收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使这里的远古文明和土著文化得以保留。舟曲藏族分布在上河区、山前区和山后区。不同区域的藏族在语言、服饰、音乐文化的表现上都有鲜明的特色。这里的人们保留着原始的自然崇拜,以古老的史诗歌舞、民俗风情、独特的民族语言表达着对自然、对人类的热爱之情。多地舞便是这样的存在。
表演形式
多地舞表演时,舞者围圆圈而舞,上身前俯后仰,随舞步的挪动前后大幅度摆动,如同“迎风摆柳”。舞蹈由一人领唱领舞,手拿马铃击打节奏,另有鼓、镲伴奏。开始一拍换一次脚,快时单脚起双脚落,由慢、稳、沉到快、稳、跃,快到极限,场内气氛热烈沸腾;又突然转慢,恢复到“迎风摆柳”的慢、稳、沉的对比效果上,如此反复循环,动律独特,声调优美。一般由长者主持,老艺人祝词,歌首领唱,舞首领舞,众人齐唱欢舞。
舟曲县是甘南藏族自治州七个辖县之一。在当地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喜庆佳节、婚嫁喜事、生产劳动,还是佛事活动,都把舞蹈作为鼓舞精神、增进团结、表达感情的手段和方式。因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舞蹈。主要有“卓”“多地”《玛谐多地》《萨热多地》《竹马多地》《贡边多地》“则柔”“羌姆”《池哥昼》《白马果卓》等。
1.《玛谐多地》
《玛谐多地》系男子舞蹈,流传于舟曲县境内,是节日期间的压台节目。舞蹈开始,长者祝词,为在历次战争中牺牲的勇士们祭祀,然后舞者手拿长刀、棍棒,有的还在刀尖、棍棒上挑上点燃的羊头、腊肉,踏着鼓、镲的节奏出场,双腿呈大八字步半蹲,背朝观众,面朝高山峻岭,嘴里高喊,双手举起落下,别具特色。舞蹈结束时,舞者冲向村头峡谷,将点燃的肉食扔进沟里,此时动作大步跳窜,达到高潮。
2.《萨热多地》
《萨热多地》流传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迭部、卓尼一带,是表现古代脚户生活的男子舞蹈。山区人民为了交换和运输需要,经常有马帮、驮队来往于此间,趁歇息之际卸下骡马脖子上的串串马铃,翩翩起舞,尽情欢乐,以驱散旅途中的困倦和疲乏,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舞蹈,并传承发展到当下。
3.《竹马多地》
《竹马多地》主要流传在高山林区的舟曲县南岭乡骡地坪队,系男子舞蹈。舞蹈中,青年小伙子们在采伐期间摹拟猴子的动态,手操棍棒跳上跳下,活泼机灵、幽默、滑稽。
4.《贡边多地》
《贡边多地》是流传在舟曲县博峪乡的传统舞蹈。该舞蹈形式独特,富有浓烈的林区风貌,舞蹈语汇稳健优美,肃穆庄重,舞蹈以横挪步悠摆、双膝半蹲为主要动律。舞者联臂拉手,动作整齐划一,虽然简单,但各村均有专用舞步,集中在舞场上表演,显得丰富多彩。
5.《格班多地》
《格班多地》流传于舟曲县的巴楞乡、武坪乡、三角坪乡的藏族村寨。舞蹈语汇简单淳朴,稳重矫健。舞步主要是挪步半蹲,挪一步跺一下,一蹲即起,以脚掌碾转拍地,身体动作自然协调。尤其是带有弹性柔韧的膝盖伸屈,婀娜多姿的左右晃荡,配以特殊的服饰,有一种古朴的原始之美。舞队站成一横排、面相对站两排和圆圈、半圆型为多。围圆而舞时,要以逆时针方向向右移动。
剧情内容
舟曲多地舞融“舞、歌、诗、史”为一体,在不同的场合呈现出差异化的情感思想。部分多地舞主要是在逢年过节期间表演,传达庆祝、祝福、喜悦、期盼之类的情感,诸如格班多地主要是丰年村里遇到过年、过节、结婚等重大活动时进行表演。一些舞者曾唱到:“在这吉祥日子里,绸缎衣裳穿身上。在这祥和日子里,白米好面都吃上。今天相逢太短暂,祝愿来日相聚长。今天欢庆舞不够,祝愿来日舞欢畅。”这充分展现了人们庆祝、喜悦、期盼的心情。部分多地舞主要是在祭祀、法会期间表演,传达出赞扬、歌颂、感谢之类的情感思想,诸如贡边多地主要是在博峪乡端午采花节期间表演,以颂赞自然神灵赐予民众美好的生活环境。舞者唱到:“人间的乐园在这里建成,感谢神灵的恩赐,六畜的兴旺在这里繁衍,感谢神灵的赐福”。部分多地舞则是在士兵训练、战前动员期间表演,传达出对英雄的崇拜、对胜利的渴望、对于神灵保护的期盼,诸如玛西多地具有“武舞”特质,表现先民动员、祭祀、摆阵、战斗的场景。里面唱到:“英雄身穿铁铠甲,身后把那火枪挎。右手握着锋宝剑,左手长枪紧紧攥。”除此之外,萨热多地、姜拉多地则是人们自娱自乐时表演的舞蹈,往往传达出的是开心、愉悦的情感。
服装特征
舟曲多地舞主要是在各类节庆、祭祀、自娱活动中所表演的一种集体性舞蹈,因此舞者在临时、自发地参加多地舞表演的时候,往往穿着色泽艳丽、精致华美的民族传统服饰。以格班多地为例,女性舞者参与该民间舞表演时,往往是上身穿着蓝色、红色、绿色、白色、黄色丝线绣成丰富图案的立领斜襟短袄或者是短褂,胸口处系着绣有各种颜色花朵的白色的丝巾,挂着一些香包和金制、银制的饰品,从胸口垂下来的丝巾插入腰间宽织锦带里面。部分舞者身后也会披着一条绣有各种花朵的白色丝巾,其外面罩着一件黑色或者是彩色的马甲。头发梳成一根三股辫,头上往往戴着由长长的黑绸挽成的头巾,耳朵上挂着大大的银制耳饰,脚下穿着蓝色或者是黑色的绣花布鞋。男性舞者则穿着蓝色的绸布短褂,上面采用黄线绣有精美的动物、植物图案,腰下左右开叉,衣边绣有吉祥纹样的带状边块,腰间系着黄色的绸带,挂着香囊之类的饰物,头戴白色帽子或者是采用黑绸挽成的帽子,下面是红色或者是黑色的裤子,蹬着皮制靴子。舞者大都是徒手而舞,偶尔也会拿着白色、红色、黄色的哈达。这种具有浓郁藏族民族特色的服饰装扮也成为舟曲多地舞表演的一大文化载体和艺术特色,成为人们观看、欣赏多地舞表演的重要审美主体。
传承价值
多地舞是羌文化和藏文化交融的产物,在藏羌文化起源、发展的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舞蹈中积淀了藏族人民的社会文化心理,在凝聚舟曲群众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承状况
由于大众传媒的普及,多地舞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越来越小,正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政府部门适当投入力量,予以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李扎西,男,1946年9月出生,甘肃省舟曲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多地舞,申报地区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
保护措施
舟曲县在2007年开始组织人员对多地舞进行了普查,于2008年制定了《舟曲“多地”舞蹈艺术保护法规》,2010年初,舟曲县建立了“多地舞蹈艺术保护中心”。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舟曲县文化馆获得“多地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多地舞项目保护单位舟曲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重要活动
2017年2月2日,在舟曲县老城区同舟园,以社火、多地舞等传统文化形式开展民间民俗活动,丰富广大群众春节期间的业余文化生活。活动上表演了多地舞。
2017年6月30日上午,第四届舟曲民俗风情楹联文化节暨“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高峰论坛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开幕。活动上表演了多地舞。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