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婚俗(裕固族传统婚俗) 编辑
婚俗(裕固族传统婚俗),甘肃省张掖市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裕固族婚俗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也有自由恋爱。到了婚龄,由男方准备聘礼,明媒正娶,举行隆重的婚礼仪式。裕固族婚礼仪式繁多而隆重,主要有:求亲订婚、选人请客、娘家宴请、姑娘戴头面、惜别送亲、打尖迎亲、马踏帐房、射箭拜天地、冠戴新郎、看验酒席、酒宴颂歌、新娘打茶、回亲等十几项程序28个礼节。主要程序要进行3天,第一天在女方家举行出嫁仪式,第二天在男方家进行婚娶仪式,第三天结束。
2011年5月裕固族婚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Ⅹ-139。
中文名:婚俗(裕固族传统婚俗)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甘肃省张掖市
遗产类别:民俗
批准时间:2011年
保护单位: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遗产编号:Ⅹ-139
裕固族婚俗的形成与其特殊的历史经历有关,先人信奉的宗教演变又与裕固族婚俗文化的构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裕固族婚俗中的很多方面都源于宗教因素,尤其是佛教和萨满教文化相互融合,佛教内容既有较早经西域传入的印度佛教文化,也有后来经藏族文化改造而形成的藏传佛教文化;有萨满教的自然崇拜因素,也有汉民族多子多财的农业文化色彩。这诸种宗教观念相互吸收,汇集在婚俗中,形成裕固族文化的核心。
裕固族婚俗
主要程序要进行3天,第一天在女方家举行出嫁仪式,当启明星冉冉升起,首先要举行戴头面仪式,戴头面由两位少妇主持。舅舅或歌手们唱起典雅的《戴头面歌》,在悠扬的歌声中,即将出嫁的姑娘,在两位少妇精心打扮下,改变发式,戴上红缨毡帽,佩戴胸饰和青饰戴上用银牌、玉石、珊瑚、玛瑙、海贝等编制成的头面。这个仪式意味着姑娘已经结束了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走向新的生活。
酒宴颂歌
第二天在男方家进行婚娶仪式,主要是打尖仪式,当送亲队伍快到男方家的帐篷时,新郎要委托几位能说会道、娴于骑术的人,在途中铺上一条毛毡,摆上羊肉、烧馍以及酒和哈达等物迎候,并邀请送亲的人们下马饮酒吃饭,谓之“打尖”。还有射箭仪式,新郎迎新娘时,女方客人要牵一匹白马,马鬃系条哈达,男方门前要点燃两堆火,当新娘从火中间走过时,新郎用红柳做成的箭向新娘和两个伴娘射三箭,射中为吉利马踏帐房,即到男方家门时、女方善骑者在主持人的指使下,驰马、骆驼向专为新娘设置的小毡房进行冲刺,大有踏平之势。男方亲友则奋力驱逐。冲击三轮,再绕小毡房三圈方休。这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其意在考验男家对新娘的护卫能力。在婚礼上有“总东”要讲述婚俗来历的仪式,即“尧达曲克”。另外,裕固族还有一种婚俗,即东部裕固语的地区“勒系腰”婚和西裕固语地的“帐房杆子戴头面”婚,它只是一种仪式,而不是真正的婚约,现已失传。
传承价值
裕固族婚俗集中反映了裕固族的舅权制礼节、服饰习俗、饮食习俗和宗教信仰及禁忌等习俗,它包含了说唱艺术、历史变迁等内容,再现了裕固先民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观念,对于研究裕固族从母权社会向父权社会演变,原始信仰向一定的正规宗教信仰转化,以及裕固族历史文化、文学形态、哲学思想及生产生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民族学价值。
传承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裕固族传统婚俗已趋失传,懂得其中的仪式、禁忌、习俗、赞词等内容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老龄化,小轿车、摩托车替代了骆驼和马,裕固族传统婚俗面临失传。
保护单位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获得“裕固族传统婚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婚俗(裕固族传统婚俗)项目保护单位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评估合格。
衍生作品
2020年7月31日,一场裕固族传统婚礼举行。同时,张掖本地导演王旭东和他的团队,对这场婚礼的准备到举行进行了全程拍摄,拍摄了纪录片《西茂的婚礼》。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