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雅风 编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冰川学家

施雅风施雅风

施雅风(1919年3月21日-2011年2月13日),笔名厦峰、蒲良,江苏海门人。著名地理学家、冰川学家,中国冰川学的奠基人,中国冻土学和泥石流研究的开创者,被誉为中国现代冰川之父。

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44年获浙江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施雅风一生致力于冰川学和地理学研究,领导和促进开展冻土学与泥石流的研究,在发展中国地貌学、干旱区水文学、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第四纪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施雅风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

出生日期:1919年3月21日

逝世日期:2011年2月13日

毕业院校:南通中学,浙江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中国冰川与环境》《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环境问题》和《喀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考察与研究》、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前身地理知识创刊人

主要成就:中国现代冰川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人

人物生平

编辑

施雅风

民国八年(1919年)3月21日,施雅风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新河镇西南(原树勋乡新海村)的一户农家。

民国十三年(1924年),入新河镇初小学习。

民国十八年(1929年),在麒麟镇北私立启秀高小就读。

民国二十年(1931年),高小毕业进入启秀初中。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考入省立南通中学。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于南通中学毕业,考入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深造。

民国三十年(1941年),拜著名地质学家叶良辅为导师,翌年完成毕业论文《遵义南部地形》,获教育部嘉奖。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在黄秉维教授指导下完成论文《华中水理概要》,9月到重庆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

1945年-1949年,在中国地理研究所工作期间,相继发表了《川东鄂西区域发展史》《川西地理考察记》《三峡水库区经济调查报告》《三峡区鹞子砾岩成因探讨》《成都平原之土地利用》等论著。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施雅风随资委员会去四川西部进行水利经济调查。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编在地下党的情报系统内,从事科技界革命活动 ,乃中国地学界为数不多的中共地下党员之一。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底,施雅风受命收集一批长江水流量、流速、航道的资料。直到20世纪80年代,施雅风才知道,这些资料为第二野战军渡江提供了重要的作战参考。

1949年,南京解放后,施雅风等人参与创办《地理知识》月刊(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

1953年,调北京任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地貌区划研究。

1954年,兼任中科院生物地学部副学术秘书,在竺可桢领导下从事地学发展规划研究和组织工作。

1957年6月,施雅风和两位年轻同事前往甘肃,考察河西走廊和祁连山西脉。他和蒙古族向导的考察队一行4人花费了两天时间,沿着一条卵石溪谷,攀登上海拔4500米的马厂雪山,这实际上是党河南山北坡的冰斗冰川。

1958年,到兰州,组织中国西部高山冰川考察,先后任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副队长、冰川冻土研究室主任、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副所长、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兰州分院副院长兼研究员。

1959年至1962年,施雅风克服了中国经济面临暂时困难带来的影响,决心安家兰州。同时,主持组织了天山山系的冰川考察研究。

1966年初夏,为完成成昆铁路定线的任务,他带领10多个同事到西昌地区调查泥石流可能对成昆铁路产生的危害和预防办法。

1974年,施雅风领导组织的对盘桓在喀喇昆仑西南侧、巴基斯坦境内的巴托拉冰川考察研究,为中巴公路的修建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8年,施雅风组织中国冰川学家开始了中国冰川目录的系统编制工作。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地学部副主任。

1984年后,改任冰川冻土研究所(现为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名誉所长,兼任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并聘为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河海大学名誉教授。

1988年,近七旬高龄的施雅风乘飞机环绕半个地球,经南美洲的智利飞抵南极大陆,到达中国长城科学站,回国后,他写出论文《南极洲:国际科学竞技场》。

2008年,在即将迎来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之际,在施雅风的努力下,促成了江苏浙江大学校友会的五四纪念活动。

2009年10月1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兰州施雅风家中探望。年过九旬的施雅风当面向温家宝提了两条建议,其中之一即是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希望中央领导加快中国政治改革的步伐。

2010年3月,耄耋之年的施雅风由于心衰加重,住进了医院。尽管他时常经受着心衰所带来的呕吐、便秘等一系列病痛折磨,但他仍坚持在病床上完成了《中国第四纪冰川新论》的审稿,并撰写了《回顾泥石流科学研究的开创与科学普及》一文。

2011年2月13日18时35分,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不幸逝世,终年93岁。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施雅风开创和推动了中国冰川物理、冰川水文、冰芯与环境、冰雪灾害、第四纪冰川等方面的研究,系统地发展了中国冰川学理论,把中国冰川学研究不断推向世界前沿。

施雅风他考察并领导编著了祁连山、天山、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的冰川考察报告和综合性专著;预报了喀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的变化,并确定了中巴公路通过方案;提出中国西部山区小冰期、末次冰期与最大冰期遗迹和特征。

施雅风在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方面,参与领导了50年代中国地貌区划的研究,并负责华北、西北等地区的区划和地貌图的编制。他首先指出中国西部山区小冰期与末次冰期遗迹位置和特征,并为14C年龄资料所证实。初步提出西部几个山区的冰期划分和对比意见。80年代与合作者提出了庐山等中国东部中低山地面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意见。在历史地理与科学史方面,较深入地探讨了川东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还发起和参与编辑了《竺可桢文集》。

学术论著

施雅风著作

《喀喇昆仑山巴托核冰川考察与研究》(主编),科学出版社,1980年。

《中国冰川概论》(主编),科学出版社,1988年。

《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第一主编),科学出版社,1989年。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主编),海洋出版社,1992年。

《气候变化西北、华北水资源的影响》(主编),山东科技出版社,1995年。

《中国冰川学的成长》,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年。

《冰川的召唤》,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化》(第一主编),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年。

《地理环境与冰川研究”(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冰川对21世纪全球变暖响应的预估”》,《科学通报》,2000年,45卷4期。

人才培养

经施雅风亲自选拔和培养的著名科学家有中科院院士李吉均、程国栋和秦大河姚檀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另外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教授级科学家,如北京大学教授崔之久,及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何元庆研究员。

获奖记录

编辑
所获奖项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作品获奖结果
2006获得了甘肃省科技功臣奖 获奖
2006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冰川目录》 获奖
2005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冰川目录》 获奖
1997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获奖
1987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获奖

出版图书

编辑

简明中国冰川目录

作者名称 施雅风

作品时间2005-7-1

该书系《中国冰川目录》12卷22册的综合简明本。它既将详细冰川目录的大量数据删繁就简,以便于利用,又补充了冰川编目以来各区冰川和环境变化的新信息,指明冰川变化及其对水资源影响的新认识。全书共九章,内容包括中国冰川在各山脉和流域中的数量分布、冰川变化及其融水径流等,重点是对分水系进行较深入的论述...

中国冰川与环境

作者名称 施雅风

作品时间2000-11

《中国冰川与环境》是200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施雅风。这本书将冰川学有关的知识与环境方向相联系, 内容系统全面、资料丰富新颖,是一本值得相关研究人员参考的书籍。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

作者名称 施雅风

作品时间1992-12-01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是1992年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施雅风。

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问题评估

作者名称 施雅风

作品时间2003-3

《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问题评估》是2003年由气象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施雅风

冰川的召唤

作者名称 施雅风

作品时间2008-8-1

《冰川的召唤》是2008年5月1日在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查看更多书籍

社会任职

编辑

曾当选为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冰川冻土分会主任、中国第四纪研委会副主任、竺可桢研究会理事长、国际冰川学会理事、皇家伦敦地质学会名誉会员等。同时,还兼任《冰川冻土》《地理学报》《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期刊的主编、副主编、编委。

曾任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国际冻土协会国家通讯员,国际山地学会顾问,国际冻土协会理事,国际冰川学会理事,名誉会员,国际第四纪协会和皇家伦敦地质学会名誉会员等职。

人物评价

编辑

国际冰川主席莫瑞:他是一位有魅力的科学家,他把中国冰川和冰川研究事业介绍给了世界。

刘东生院士:施先生首先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奉献精神的革命者、共产党员,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科学领导者,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奋斗在冰川研究一线的科学实践者。他所体现出的无私奉献、不断创新、勤恳实践的精神,值得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年轻人学习。他对科学工作高瞻远瞩,很有远见,既能争取很多长者加入他的科学团队,又培养了很多年轻人,他是中国知识分子一个时代的代表。

中科院寒旱所所长王涛研究员:先生是中国现代冰川、冻土和泥石流研究的开创者,领导并推动了中国冰川物理、冰川水文、冰芯与环境、冰雪灾害、第四纪冰川等方面的研究,系统发展了冰川学理论,为中国冰川科学跻身世界冰川研究先列奠定了基础。先生开创的冰川冻土事业对于中国干旱区水资源合理利用、泥石流及冰雪灾害预防和寒区重大工程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影响深远,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巨大。先生始终以服务国家建设和发展为己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始终在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

中科院兰州分院原院长程国栋院士:施老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冰川冻土研究所创始人,先生从事业发展的角度提出新所的定名—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这个定名为我们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施老有很敏锐的学术眼光,他很早以前亲身实践的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所以,我们要学习施老以超前的眼光审视我们事业的发展。

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秦大河院士:先生开创的中国寒区旱区科学研究始于甘肃,在惠及西部、产生国际影响的同时,也为甘肃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先生的领导推动下,兰州已成为中国地球科学研究的三大基地(北京、南京、兰州)之一以及国际冰川冻土研究中心之一。以寒旱所为代表的中国西部生态环境研究已形成集冰川、冻土、沙漠、高原大气、水土资源、生态农业和遥感信息为一体的研究体系,作为这一事业的开拓者和创造人,先生的贡献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显著,利在当代,功在未来。

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赖远明院士:先生70余载的科研生涯,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开创中国现代冰川学研究、打开中国冰川学国际合作研究的大门。

下一篇 李灿

上一篇 柴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