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服 编辑

古代中国的一种礼服名称

冕服冕服

冕服,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礼服名称。出现于夏代。主要由冕冠、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构成。是古代天子举行重大仪式所穿戴的礼服。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纁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即所谓的“十二纹章” 纹样。另外,还有中单、蔽膝。均织织藻、粉米、黼、黻纹。此外还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大绶和小绶,玉钩、玉佩,金钩、玉环及赤色袜、舄。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冕服

构成:冠、上衣、下裳、靴、蔽膝、绶

释义: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与服饰

出处:礼记

词语概念

编辑

拼音: miǎn fú

释义: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与服饰。凡吉礼皆戴冕,而服饰随事而语出:《礼记·杂记上》:“复,诸侯以褒衣;冕服,爵弁服。”

详细解释

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与服饰。凡吉礼皆戴冕,而服饰随事而异。据《周礼·春官·司服》载:“王之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羣小祀则玄冕。”《书·太甲中》:“ 伊尹 以冕服,奉嗣王归于 亳 。”《国语·周语上》:“太宰以王命命冕服。” 韦昭 注:“冕,大冠;服,鷩衣。”《宋史·舆服志四》:“冕服悉因祀大小神鬼,以为制度。”

构造

编辑

冕(miǎn)服

天河带

衣裳

交领右衽

袂(mèi)

大带

革带

蔽膝

纹章:日、月、星、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赤舄

冕冠

綖(yán)

旒(liú)

帽卷

玉衡

玉簪

武冠

朱缨

朱紘(hóng)

充耳

基本含义

编辑

纹章

冕服冕服

冕服亦是汉服的一大种类。而汉服的纹章及其丰富,周礼“以纹为贵”代表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千古的服饰文化思想之表徵,勉人向善,在在充满尊天、隆祖、明礼、尚义之义涵。黄帝的黻衣是最早的带有纹章的上衣,黻即指两色相背的纹章。《诗经》云:“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虞皇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纹章中,日、月、星辰昭明,象发生万物、养成万物。山龙兴云雨、能适应沾物济众以配天。火明而炎上,强调明理崇礼精神。又如虎,严猛;蜼,智慧,象神武定乱。粉米粒民。黼象割断能决。韍象背拂於非义,或君臣可否相济。其次,《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文官官服章纹,有鸾衔长绶、鹤衔灵芝、鹊衔瑞草、雁衔威仪、俊鹘衔花、地黄交枝等名目。

历史沿革

夏代出现了君王祭祀用的冕服,商代可能已经拥有冕服制度,至周代定制规范、完善,自汉代以来历代沿袭,远流长,虽冕服的种类、使用的范围、章纹的分布等等屡有更定、演变,各朝不一,情况较为繁复,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剃发易服”在中国亦随之终结。

等级之分

冕服等级从高到低分为六种,主要以冕冠上“旒”的数量、长度与衣、裳上装饰的“章纹”种 类、个数等内容相区别,但都是黑色上衣配红色下裳,即所谓的玄衣纁裳(注:此六冕之制,后世各代多不完照搬)。

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所用,配十二旒冕冠,大裘、玄衣纁裳。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纹,下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纹,共十二章,因此又称十二章服。 大裘冕系六冕制度里头至尊贵嗰衣裳,一般系搦材质上乘嗰黑羊羔皮做嗰。大裘拣乌色,系因为「取其与冕服玄衣相承」;用羔皮,系因为羔羊「跪乳驯顺」、「群而不失其类」。裘衣又拕分做好几只级别。依得穿着场合、人员身份、衣裳用途做工,裘衣拕分做大裘、良裘、功裘、廞裘四款。做为裘衣里头嗰至高等级,大裘光系做为天子祭天嗰时间著嗰祭服。《司裘》话「裘言大者,以其祭天地之服,故以大言之,非谓裘体侈大,则义同于大射也。」古时间诸侯不得祭天,天子不得搦大裘赏赐把诸侯。《礼记·玉藻》话「服之裘也,充美也」。大裘嗰外首得着裼衣,即「裼,谓裘上又加衣也」。古人觉得文身盈充才克气。有身份嗰人走门嗰时间不得光穿裘衣,故系《玉藻》话「表裘不入公门」。裼衣嗰外首哈有上衣,「与裘同色」,「当以衮龙十二章为袭」。

衮冕:王之吉服,配九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纹,共九章。

鷩冕:王祭先公、飨射所用,配七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华虫、火、宗彝三章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纹,共七章。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

毳冕:王祀四望山川所用,配五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宗彝、藻、粉米三章纹,裳绣黼、黻二章纹,共五章。

絺冕:王祭社稷、先王所用,配四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绣粉米一章纹,裳绣黼、黻二章纹。

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时所用,配三旒冕冠、玄衣纁裳,衣无章纹,裳绣黻一章纹。

十二文章

《周礼》:「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文」系不同色气颜色交错在一起,「章」即颜色艳丽的纹样。「文章」两字起源可以追溯到《左传》「昭文章,明贵贱」,《楚辞》的「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冕服上头的文章即为得标明阶级之间的等差,董仲舒说过:「是以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势位」。天子穿戴的要有十二旒、十二章,「十二」是古人思想里面的至大之数。《尚书》就记载过在舜那的时候,「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十二文章的排列分布最早可以从《隋书》里找到,「具依此,于左右髆上为日月各一,当后领下而为星辰,又山、龙九物,各重行十二。」末后历代的记载着逐渐丰富,但各自有朝代,时间等不同。明朝时,十二文章的排列最终定型。1405年,永乐皇帝朱棣规定「玄衣八章,日、月、龙在肩,星辰、山在背,火、华虫、宗彝在袖;裳四章,织藻、粉米、黼、黻各二。」

文化意蕴

冕服制度的奠定是华夏中央集权社会的象征。各自利益集团形成差别等级、阶层,承认自简所属的价值地位。天子通过统治等级秩序统治四方,他的服饰让他与别的社会人群区分开,是不得僭越的规章。冕服是王公贵胄的专有服饰,不同等级的贵族又拕配以不共样的冕服,皇帝也揸得出席场合的不同穿着相配的冕服。故是《后汉书》曰: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顺则上下有序,德薄者退,德盛者缛。故圣人处乎天子之位,服玉藻邃延,日月升龙,山车金根饰,黄屋左纛,所以副其德,章其功也。贤仁佐圣,封国受民,黼黻文绣,降龙路车,所以显其仁,光其能也。

其它相关

明代皇帝衮冕

因本节叙述内容各朝均有不同定制,情况较复杂,现选取明代皇帝衮冕为例。

明代皇帝只用衮冕,废除其余五冕,为十二旒冕十二章服,用于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先农、册拜、正旦、冬至、圣节等场合。皇太子,亲王,朝鲜国王,用九旒冕九章服、世子用八旒冕七章服、郡王用七旒冕五章服。朝鲜所谓"世子“本不可用冕,只可用梁,但之后赐予冕服。

明代皇帝衮冕之制(万历重修《明会典》卷六十载有洪武十六年、洪武二十六年、永乐三年、嘉靖八年四次制定的皇帝衮冕制度,摘录永乐三年与嘉靖八年二制):

永乐三年定:

冕冠,十有二旒,冠以皂纱为之,上覆曰綖。,桐板为质,衣之以绮,玄表朱里,前圆后方。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 前后各十有二旒,每旒各五采缫,十有二就,贯五采玉珠十二,赤、白、青、黄、黑相次,以玉衡维冠,玉簪贯纽,纽与冠武,并系缨处,皆饰以金,綖以左右垂黈纩充耳【用黄玉】,系以玄紞,承以白玉瑱,朱纮。

玉圭,长一尺二寸,剡其上,刻山四,盖周礼“镇圭”之制,以黄绮约其下,别以袋韬之,金龙文。

衮服十有二章。玄衣八章:日、月、龙、在肩,星辰、山、在背,火、华虫、宗彝在袖【每袖各三】,皆织成,本色领褾襈裾;

下一篇 辛旽

上一篇 拔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