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州 编辑

古代地名

洮州洮州

洮州,又称临潭,地处中国内陆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坐标为东经103°52′,北纬34°10′-103°52′。东邻岷县,北接康乐、渭两县,与卓尼县插花接壤。全县总面积1557.68平方公里,东西最大距离60公里,南北最大距离83公里。临潭县地形西高东低,大多地区属高山丘陵地带,洮河、冶木河、羊沙河流域切割较深,峰峦重叠。白石山、莲花山、大岭山为主要山峰,海拔在2209-3926米之间,平均海拔2825米。气候属高寒干旱区,年平均气温3.2℃,降水量518毫米,无霜期65天。干旱、冰雹、霜冻、洪涝等灾害频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洮州

别名:临潭

行政区类别:县级

面积:1557.68 km²

历史沿革

编辑

临潭

临潭历史悠久,废置多变。从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年)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夏为雍州之域,商、周为羌人所据,秦为陇西郡临洮县地。

汉乃称临洮县,属凉州刺史部陇西郡所辖,始置洮阳、候和二城。

西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置洮阳县。

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二月首置洮州,继置洮阳郡和泛潭县。两晋、南北朝吐谷浑入居。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泛潭县为临潭县,由于在县城北城墙外,不远处有一潭,一年四季水深而绿,当地人俗称‘‘海眼’’ 望不到底,至今如此,因此改名临潭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仍称临洮,后陷入吐蕃,战乱频仍。

宋为唃厮罗政权占据,称洮州为临洮城。绍兴四年(1134年)为金占据,仍称洮州,属临洮路。

元、明仍称洮州。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升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洮州厅。

民国二年(1913年)改称临潭县至今。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专员公署从临洮移至岷县,临潭县属第一区管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卓尼设治局成立,脱离临潭历代之属。

1949年9月11日临潭解放,录属岷县专区。1950年5月,又归临夏专区。1953年6月11日,县驻地由新城迁至旧城。同年11月21日,临潭县划归甘南藏族自治州隶属至今。

地理优势

编辑

临潭地处“西控番戎,东蔽湟陇”、“南接生番,北抵石岭”之要冲,自古以来,由于战争、屯垦等原因,使众多民族在洮州杂居融合。明初,朱元璋为休养生息和巩固边疆,“移福京(南京)无地农民三万五千于诸卫所”,大量应天府(南京)和安徽风阳、江苏定远一带的居民迁入临潭,加上随明将沐英西征留守洮州的部分士兵,使大量汉族流入临潭,成为临潭人口的主体,与藏族土著民族、元明时期流入的回族一起,为临潭县主要民族构成。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相互融合,团结一致,互相贸易,发展各业,形成了唐宋至元明时期商贾云集、经贸兴旺的“茶马互市”,创造了灿烂的多民族文化。

洮州风韵

编辑

据史籍记载,洮州的汉民,大多是从江淮一带迁徙而来。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曾于1937年至1938年间来临潭、卓尼等地考察教育,他在《西北考察日记》中写道:“此间汉回人士,问其由来,不出南京、徐州、凤阳等三地,盖明初以战乱来此,遂占田为土著。”从西汉到明洪武年间两次大的移民迁徙和屯军驻扎等原因可知,远离故土来洮州的江淮人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传统文化和服饰习俗,故当地人至今仍保留江淮遗风,其突出的特点体现在汉族妇女服饰上。

洮州卫城

编辑

在今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的新城镇,有一座古老的城垣,其建筑在四山环绕之中。城北有大石山(也叫朵山)、三角石山、凤凰山等,城西南有烟墩山,东南是仁寿山(俗称墩坡山),东南是紫螃山(俗称雷祖山·丁家山)正南是红桦山,它们都是西倾山中支的余脉。城体依山而筑,东北高而西南低;南门河自西向东绕城而过。城墙周长有4000多米。有雉堞2050个。东、南、西三面墙体笔直,东北、北、西北沿山脊而筑,蜿蜒于东陇山数座山峰上。各峰头尚有数座烽火墩台遗迹。全城气势雄伟,就如巨龙盘绕。

这就是目前中国现存最大的卫城——洮州卫城。

洮州卫城,东距临潭县县城35公里。该城最早建于北魏太和五年(481),为吐谷浑11世14传王符连筹所建筑。古时称为洪和城,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唐代建国后,为了固边安民和发展经济的需要,曾经开通了以国都长安为中心通往边地甚至国外的商贸通道,除中外有名的“丝绸之路”外,还有一条通往西藏的道路叫“唐蕃古道”。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11),文成公主嫁吐蕃赞布松赞干布时,即由此路进入西藏。它对促进汉藏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现在的新城,就是当年两地物资交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也是唐蕃使臣往返的驿马站。

从唐末、五代、到北宋末,洮州为吐蕃占领。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宋将王绍攻克武胜关后,夺取了熙河六州,吐蕃守将鬼章联合西夏攻宋,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一举攻破洮州,并挥众加固了城池。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洮州陷于金朝。以后金朝曾在这里三置榷场,开展贸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2年),忽必烈兵伐大理(云南),曾在这里驻跸一月之久,设牙帐于隍庙原址,故民间传说称原鬼章行宫(即隍庙原址)为“鞑王金銮殿”。

洪武十二年(1379年)正月,洮州十八族头目发动了叛乱,据纳邻七站之地与明廷抗衡。朱元璋派平西将军沐英、都督府佥事奉国将军金朝兴率京、秦、豫、鲁各路兵马进剿,并派曹国公李文忠往筹军事,叛乱很快被平息。捷报到京,朱元璋非常高兴,亲下诏谕说:“洮州,西番门户,筑城戍守,扼其咽喉。”根据这个诏谕,李文忠委派金朝兴在当地藏族头目南秀节的大力协助下,在原洪和城的基础上扩建、增高,修筑了洮州卫城。朱元璋鉴于洮州在战略上的需要,降旨李文忠等留守,遂将江淮一带军士留在当地开荒种田,战时为兵,平时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后陆续将屯军家属迁来定居,遂在这里长住下来,成为当地的永久居民。在以后六百多年间,藏、汉、回各族人民相依为命,繁衍生息,劳动开拓,融合发展,在洮州这块土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多元的历史文化。

洮河砚

编辑

基本简介

洮河砚产于我国甘肃省临潭县境内洮河,故而得名,它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洮河砚取材于深水之中,非常难得,是珍贵的砚材之一。洮河石质地细密晶莹,石纹如丝,似浪滚云涌,清丽动人。

洮石有绿洮、红洮两种,其中尤以绿洮为贵。洮砚适用于雕刻大面积的图意,雕刻手法有浮雕、透雕、高浮雕等,其雕工质朴,清晰感强。

发展历史

洮砚在宋朝时已闻名全国,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开采历史。相传,宋初即有人从临潭、临洮附近的洮河河底采石制砚。后来,因洮河泛滥,河流改道,可采石的地方找不到了。南宋赵希鹄《古砚辨》中写道:“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为贵重,绿如兰、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耆旧相传,虽知有洮砚,然目所未睹。”

制作材料

制作洮砚的洮石有数种,一是鸭头绿,也称“绿漪石”,色泽绿,有水波状纹路,石质坚细,莹润如玉,是洮石上品。如在绿色纹路中夹杂黄色痕迹者,则更名贵。二是鹦鹉绿,色泽深绿,石质细润,其中带有深色“湔墨点”的惹人喜爱。三是柳叶青,色绿而又带有朱砂点,石质坚硬。四是淡绿色洮石,具有渗水缓慢的特点。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或“洮河绿石”,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砚材产自洮河,洮河源于古时洮州,故名“洮河石砚”,简称“洮砚”。用洮河之石制作的洮砚,发墨快、研墨细、不伤笔毫。洮砚之名贵除了石质优良和色彩绚丽的优点外,还由于砚形繁多,雕刻精细。洮砚的砚式端庄厚重,古朴典雅,在工艺上有不同于其它石砚的独特风格。在所刻粗细得当的线条内填上黑色,这是洮砚不同于其它石砚的一大特点。

鉴赏艺术

宋代著名鉴赏家赵喜鹊在《洞天清禄集》中高度称赞洮砚:“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为珍贵,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据《卓尼县志》记载,洮砚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以质优品高而驰名中外,与广东省的端砚、安徽省的歙砚并称为中国三大名砚(原为四大名砚,因山西省的澄泥砚现已失传)。

洮砚产于甘肃省洮河流域卓尼县境内。历史上,卓尼属洮州管辖,洮砚由此得名。洮砚以其石质细腻,淬笔坚硬,贮水不耗,久存不变质,历寒不冰,发墨快,研墨细,不损笔等优良特点而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称赞洮砚“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宋代著名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赞赏洮砚:“洮河绿石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当代著名书法家、前中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对洮砚更是钟爱有加,赋诗盛赞:“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故人万里意殷勤,胜我荒斋九年蓄,西北东南辟砚田。精工方欲夺前贤。看教墨海翻澜处,喷薄风雷震大千。”

独特功能

洮砚独特的涵水功能和保鲜功能,是文人墨客非常喜爱的又一个原因。相传古时一书法家为检验洮砚存储功能,特地揉制一面团放置带盖的洮砚中,月余之后,面团柔软如初,光泽依旧。洮砚因此名声更加大振,传播远扬。

洮砚又称绿漪石、鸭头绿、鹦哥绿等。洮石以青绿色为多,有翠绿、深绿、墨绿、淡绿、灰绿等,兼有褐色、黄色。其中,以褐色鸡血石也称洮河紫石最为珍贵,绿漪石为上品,灰绿色鹦哥绿和淡绿色柳叶青次之。洮石质坚而细,色彩典雅,雅丽珍奇,莹润如玉;发墨细长,保湿利笔;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故素有“洮州石贵双赵璧,端溪歙州无此色”之誉。

洮砚形状各不相同。有方形、圆形、椭圆形、弧瓢形,等等。洮砚图案更是千姿百态,应有尽有。有人物山水,花草虫鸟,林荫树木,飞禽走兽,古币珍玩、田园风光等。洮砚大小也各不相同,有的洮砚重达数百公斤,小的洮砚仅有几百克。

制作工艺

洮砚制作工艺考究,工序繁杂。要经过严格的选材、设计构图、雕刻切削、打磨抛光等十多道程序。制作一方普通的洮砚一般需要两三天时间,制作一方大型洮砚往往需要花费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时间。著名洮砚雕刻师刘爱军先生制作的一方“千龙戏海”砚,就耗时达5年之久。

石砚产地

洮河石砚,产于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洮河砚的石料取自当地的临洮大河,所制之砚地为名,称为洮河石砚。由于洮河石长年被水浸蚀,因而石质细腻,肤理缜密,发墨而不损毫,磨面不光,呵气即湿。洮河石砚质地细润晶莹,色泽碧绿,石面呈现微黑色的水波状花纹,以波浪翻滚、卷云连绵、千姿百态、清丽动人,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

下一篇 番族

上一篇 毡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