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兰忽失温之战 编辑

1414年明军与瓦剌军的战争

忽兰忽失温之战忽兰忽失温之战

忽兰忽失温之战是发生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朱棣与瓦剌部首领马哈木之间的重要战役。

永乐十二年六月,明军主力抵达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瓦剌军3万余人在此迎战。朱棣亲自率领精骑与瓦剌军交战,战斗中,明军杀死了瓦剌王子10余人,杀伤瓦剌军万余人,迫使瓦剌军撤退。明军随后继续追击,彻底击败瓦剌军主力军。此战虽然重创了瓦剌军,但明军也遭受了不小的伤亡。因此,朱棣下令班师回朝。

忽兰忽失温之战,明军既准备充分,进军途中,又抓住战机,迅速出击。遭遇后,诱敌脱离有利地形,然后实施正面突击与两翼包抄,机动部队相机投入,终予瓦剌部以沉重打击。

基本信息

编辑

名称:忽兰忽失温之战

发生时间:1414年6月

地点: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

参战方:明军、瓦剌军

结果:明军重创瓦剌,自身也伤亡不少

参战方兵力:明军50万、瓦剌军3万有余

伤亡情况:明军杀瓦剌王子10余人、杀伤瓦剌军万余人

主要指挥官:朱棣、马哈木

战役背景

编辑

明朝方面

永乐年初,明成祖朱棣刚刚登上皇位,为了巩固统治地位而忙于平息内部战争,无暇顾及蒙古。随着永乐帝皇位的巩固和势力的增强,他对蒙古也恢复了洪武时期武力征讨的政策。同时还沿用了“以夷制夷”的手段,尽力维持蒙古内部的争斗局面。蒙古内部以瓦剌部和阿速特部为代表的各派势力,为了消灭对方,不得不借助明朝的力量。

明朝一面与阿速特部的阿鲁台保持信史来往,一方面又给瓦剌部的马哈木等赠送兵器。

瓦剌方面

永乐十一年(1413)七月,鞑靼可汗本雅失里被瓦刺部攻杀,阿鲁台势穷内附,请兵为故主复仇。朱棣见鞑靼终于愿意臣服,遂封阿鲁台为和宁王,并大加赏赐,规格甚至超过当初瓦剌三王。这样一来,瓦剌那边不仅朝贡断绝,也不再派遣使者,同时开始对明境进行袭扰。永乐帝为之大怒,开始酝酿对瓦剌的征伐。阿鲁台被明朝封王,瓦剌却不买账,依旧穷追猛打,一直打到饮马河。阿鲁台向明廷求救,成祖也正有收拾瓦剌之意,于是引出第二次远征。

挑选忽兰忽失温为战场,马哈木有着充分的考虑,忽兰忽失温附近多山,利于骑兵部队隐藏,且将骑兵藏于山上另一大优势是一旦发现明军,可借助山势直冲而下, 以猛虎难挡之势一举冲垮敌军阵形,只要敌军阵形一乱,即使兵多将广亦无计可施,只能乖乖地任自己宰割。

战役起因

编辑

公元1403年左右,以本雅失里为首的成吉思汗后裔重新复辟。随后,阿鲁台也站在了他们这一边,而马哈木则与明朝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对于此次复辟,永乐大帝深表忧虑,于是在要求对方称臣遭拒后,派遣大军攻打蒙军。阿鲁台与本雅失里的大军在斡难河草原被明军击败,使得本雅失里这位复辟可汗的威信大受影响。1412年,马哈木在明军的支持下彻底打败本雅失里,成为蒙古草原上最大的霸主。

而大获全胜的马哈木刚开始未与明朝决裂,他知道,只有依靠明朝的实力,才能对抗忽必烈的后裔以及其他蒙古部落首领。但一切只是短暂的美好,逐渐强大起来的马哈木还是没能经得起权力的诱惑, 从而选择与明朝分道扬镳。公元1414年,马哈木受到了冲动的惩罚。因为盛怒之下的朱棣在马哈木反水之后,便立即派遣大军攻打他,而刚刚成长起来的马哈木自然不是明军的对手。

战役经过

编辑

永乐十二年(1414年)三月十七日,朱棣带着皇长孙朱瞻基,亲率五十万大军再度出征漠北。有了第一次征伐的经验,这次进军更为顺利,比上次提前十天抵达饮河。但此次瓦剌得知朱棣亲征,几乎倾巢而出,相比上次鞑靼部一分为二,这次敌人实力要强大得多。

瓦剌军盘踞于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境内),以逸待劳。六月初七,明军一路碾压而至,瓦剌部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等率兵3万,依山阻击,但明军排列整齐、进退有序,令瓦剌军未敢轻易进攻,两军成对峙局面。随后朱棣派人挑衅,瓦剌军终于按捺不住,如潮水般由山上倾泻而下,直卷明军。这次冲锋正中了朱棣布下的圈套,他下令让安远侯柳升统领神机营出击,顿时火器齐发,铳声大作,烟尘蔽天,瓦剌骑兵纷纷中弹落马,马匹也为枪炮声所惊,一片混乱。

朱棣乘势领兵追击,但瓦剌军抵抗也十分顽强,他们退据山冈,以弓箭压制进击的明军。双方骑兵也混战到一处,明军都指挥满都阵亡,一时竟杀得胜负难分。关键时刻,柳升的神机营再次立功。明军火铳手在骑兵掩护下列于阵前,待瓦剌骑兵攻来便一起发射,随着铳声响起,一队队瓦剌骑兵坠马而亡。随后明军骑兵杀岀,在热兵器与冷兵器的双重打击下,瓦剌军终于不支溃退。尽管明军再次取胜,但付出的代价也不小,战役中甚至发生皇太孙被包围的惊险一幕。战斗结束后,朱棣将忽兰忽失温改名为"杀胡镇”,随后下令班师回朝。经此一役,瓦剌元气大伤,很长时间无力犯边。

战役结果与后续

编辑

永乐十二年(1414年),成祖率师亲征,追到土拉河,马哈木败遁, 双方打成了僵持之局。由于阿鲁台部正处于明军返回的归路上,朱棣不能轻易问罪,于是,他好好招待使者,并展示了自己的强大武力,然后“遣使赐之米百石、驴百匹、羊百牵,别赐其部属米五千石,慰抚甚厚”。朱棣有示强威慑对手的意思。这一招十分有效,阿鲁台部不敢乘明军伤了元气,攻击阻断明军归路。明军杀死了瓦剌王子10余人,杀伤瓦剌军万余人。

此后,朱棣回到京城,太子朱高炽因为没有及时迎驾,被朱棣当成发泄对象, 一顿折腾,差点被废。

这一仗对瓦剌影响也很大。马哈木决定继续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于是“特遣使贡马谢罪”。朱棣好歹在面子上赢了对手。后面几年,朱棣一面积极组织疏浚运河, 一面把重心放在迁都,一面还不忘了挑拨瓦剌、鞑靼自相攻杀。

原因分析

编辑

此役,明军既准备充分,进军途中,又抓住战机,迅速出击。遭遇后,诱敌脱离有利地形,然后实施正面突击与两翼包抄,机动部队相机投入,终予瓦剌部以沉重打击。

战役影响

编辑

对明朝的影响

明军中出现的腐败情况与战斗力下降的问题朱棣已经有所察觉,此次北征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使他深感必须对军队进行大规模整顿。永乐十二年(1414年)八月初一日,朱棣返回北京,八月初八日,他就开始了对忻城伯赵彝、都督谭青、都督朱崇的整肃。整顿完这些将领,朱棣以此为契机将目光转向了整个明军。

永乐十二年(1414年)十月十一日,他对北京的行在兵部下了一道重要的谕旨。朱棣的这道谕旨一方面充分阐述了当时明军中日趋严重的贿赂军官、队伍缺员等情况,壮丁通过贿赂军官以老弱充数又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这些问题都在朱棣第二次漠北亲征中得以充分暴露,另一方面,这道谕旨也是朱棣整顿军队决心的一种宣示,这场整顿一直持续到永乐十三年(1415年)。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朱棣进一步对军事将领进行了调整。

另一方面,虽然两次北征明军都获得了胜利,但是蒙古问题仍旧没有解决,明蒙之间关系的变化最终又引发了朱棣在晚年连续三年亲征漠北。

对瓦刺部的影响

此次战役,明军彻底击败了瓦刺军主力。自此之后几十年内,瓦刺再也不敢向明 军挑衅,明朝北方边境从此太平了一段时间。

瓦刺部受此重创,此后多年不敢犯边。次年,瓦剌向明朝贡马谢罪。

对鞑靼部的影响

鞑靼部在明朝帮他打败瓦剌后,经过数年的恢复,势力日渐强盛起来,曾两次乘瓦剌部为明重创之危击败瓦剌部。对明朝,阿鲁台改变依附政策,重新反叛明朝,轻侮或拘留明朝使节,并时常出没塞下,骚扰劫掠。

历史评价

编辑

学术界有部分学者对于成祖北伐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毛佩琦先生在其著作《毛佩琦正说永乐大帝:朱棣》认为“以朱棣的胸怀,是要做全天下之主的。他的征交陆、下西洋、出西域等等,均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唯独北征蒙古,为之留下了终生遗憾。垒土九仞,功亏一篑。每读史至此,常为惜之。”毛先生认为朱棣一生功绩卓著,唯独北征蒙古,是他人生中错误的决定,并在著作中仔细分析了北征蒙古的不可取性。

滕新才先生的论文《明成祖五征蒙古评议》对朱棣五征蒙古持全面否定态度,他认为明成祖朱棣五次北征蒙古不但劳而无功,反而因连年征战导致明朝国库空虚,北征蒙古是朱棣好大喜功的产物。

下一篇 明长陵

上一篇 火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