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献廷 编辑

清初地理学家

刘献廷(1648年9月13日-1695年8月15日),清初地理学家。字君贤,一字继庄,别号广阳子。祖籍江苏县,父官太医,遂家居顺天府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区)。 刘献廷喜研究佛经,读《华严经》,参入梵语、拉丁语、蒙古语而体会到四声之变,尝作《新韵谱》,称声母为“韵母”,称韵母为“韵父”。刘献廷善于接受新思想新学说,具有强烈的民族、民主思想,有人称以他为代表的学者为“广阳学派”。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刘献廷

别名:广阳子

国籍:清朝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648年9月13日

逝世日期:1695年8月15日

职业:地理学家

出生地:顺天府大兴

代表作品:《广阳杂记》

生平简介

编辑

生于顺治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好读书,常至通宵达旦,终至一眼失明。《庄子》一书为其最爱,因此其字取为“继庄”。康熙五年(1666年),吴三桂弑南明桂王,时献廷十九岁,双亲已逝,举家南隐於吴江,并因不时济贫以致倾家荡产。此後南隐吴江,直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为止。三藩之乱定後,献廷妻死,献廷遂抛家别子过著浪迹天涯的生活。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献廷因万斯同之荐,北上应徐乾学聘,入京参明史馆事,增订《明史·历志》和《大清一统志·河南志》,“遍历九州,览其山川形势”,并结识当时名闻遐迩的学者,如王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离京返吴。次年七、八月之际,溯江西行。冬天时,抵湖南衡州,在衡州司马茹仪凤(字紫廷)延之署中过年。翌年正月十八日,开始游南岳,此游得识王夫之,并且十分推崇他。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四月,献廷由昭陵(即湖南昭陵,在株洲南三十公里湘江东滨)。冬至日到湖南,于此写下许多有关当地风土人情的文字,直至翌日四月始离此东归。经过汉阳时受到汉阳令张寿民的款待,但张氏绝口不提复兴事,献廷暗自慨叹。之後他又自汉阳东行,在江西停留甚久,始返家乡。康熙三十四年(1695)春,献廷重游西湖。是年七月六日,病殁,与妻张氏合葬於吴江墓山。

著作多佚,仅存《广阳杂记》5卷。

学术成就

编辑

刘献廷主张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利济天下后世,并注重实地考察,对历法、数学、音韵等都有贡献,在地理方面尤大。据《广阳杂记》记载,他对古今气候变迁、各地物候的异同、河流侵蚀作用,地理位置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都有独到见解;认为地理书籍按照固定项目只讲“人事”是不够的,还必须阐述“天地之故”,即要探讨自然规律,为如何研究地理学指出了方向。

著作名录

编辑

地理

刘献廷《广阳杂记》刘献廷《广阳杂记》

(1)《秦边九卫图》佚 (2)《楚水图记》佚 (3)《水经注疏》未成 (4)《江汉沅湘记》佚

历史

(1)《明史》未成 (2)《明初官制》佚 (3)《升官图说》佚 (4)《续竹书纪年草稿》佚 (5)《纲目纪年》佚 (6)《论宗法》未成

音韵学

(1)《新韵谱》佚

文学

(1)《广阳集》佚 (2)《广阳诗集》疑尚存 (3)《离骚经讲录》佚

其他信息

(1)《日记》:由《广阳杂记》摘录选辑而成,佚 (2)《广阳杂记》佚 (3)《日知录》佚 (4)《友谱》佚

其中《新韵谱》、《明史》、《水经注疏》三书,为其一生极欲完成者,结果三书中只成《新韵谱》一书,其二书之所以不成,诚如全祖望所言:“凡继庄所撰著,其运量皆非一人一时所能成。”

出版图书

编辑

广阳杂记

作者名称 刘献廷

作品时间2007-8-1

《广阳杂记》为“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为清初刘献廷撰,共五卷。此书不编类,是随手记录之作,内容涉及“礼乐、象纬、医药、书数、法律、农桑、火攻、器制”等,以“杂”为特征。所记翔实可信。但此书论识精当,记述精细,固又不可以“杂”而略之。

思想观点

编辑

气概

其思想最大特色,就是表现了知识份子的气概。以当时知识份子不敢踏出书房一步为耻,以为今之学者率知古而不知今,纵使博极羣书,亦祇算半个学者。其中尤为厌恶知识份子唯利是图,认为人即是上天的具体化,可以为天主持公道,将天的好生之德广被人间。而人生於气运流行中,当人与气运搏斗,个人家庭是可以弃而不顾的,因为王道重人情,是站在天下人的立场而言。

学道方面

另外读书方面,献廷涉略的书籍很广,除了经、史、子、集外,还读了佛经与道藏,其中佛经里,最看重盛行明朝中叶的等韵学。学道方面,献廷则欣赏性命双修的道家北宗。

清史文载

编辑

生平

先世本吴人,寓吴江甚久。自其少时,好读书,辄竟夜不寐,父母怜之,禁绝其膏火,则燃香以代,因眇一目。又折其左肱。居恒落落,蹑敝衣冠,踯躅风尘中。遭际国变,亟亟以经世为务,故洁身独行,不为好爵所縻。其学自象纬、律历、边塞、关要、财赋、军政之属,旁及岐黄、释老家言,无不穷究。

先生性慷慨,尝毁产济人。妻卒,室家荡然。于是欲遍历九州,览其山川形势。访遗佚,交其豪杰,观其土俗;博采轶事,以益其闻见,而质证其所学。徐乾学家多藏书,大江南北宿老争赴之,先生游其间,别有心得,不与人同。万斯同于书无所不读,独心折先生,引参《明史》。顾祖禹黄仪咸长舆地,亦引先生预《一统志》事。先生谓:“诸公考古有余,而未切干实用。”独许王源,日与讨论天地阴阳之变,伯王大略,兵法,文章,典制,方域要害,古今兴亡之故,近代人才邪正。

先生自谓于声音之道,别有所窥,足究造化之奥,百世而不惑。尝作《新韵谱》,其悟自《华严》入,而参以天竺陀罗尼,泰西腊丁语,小西天梵书,暨天方、蒙古、女真等音;又证以辽人林益长之说,而益自信。其法:先立鼻音二,以为韵本;有开有合,各转阴阳上去入之五音;——阴阳即上下二平——共十声,而不历喉腭舌齿唇之七位,故有横转无直送;则等韵重叠之失去矣。次定喉音四,为诸韵之宗;而后知腊丁话、女真国书、梵音,尚有未精者;以四者为正喉音,而从此得半音、转音、伏音、送音、变喉音。又以二鼻音分配之,一为东北韵宗,一为西南韵宗,八韵立而四海之音可齐。于是以喉音互相合,凡得音十七;喉音与鼻音互相合,凡得音十;又以有余不尽者三合之,凡得音五。共计三十音为韵父。而韵历二十二位为韵母,横转备有五字;而万有不齐之声摄于此矣。又欲谱四方土音,以穷宇宙元音之变,乃取《新韵谱》为主,而以四方立音填之,逢人便可印正。

先生又谓朱子《纲目》非亲笔,故迂而不切,当别作《纪年》一书。又谓方舆书以北极出地为主。其说皆前此所未发。然卒以其所撰著之运量皆非一人一时所能成,故虽言之甚段,而终其身未见有成书。

先生归吴江即卒,年四十有八。门人黄宗夏辑其涉笔漫录之作成《广阳杂记》数卷传世。

小传

刘继庄者,名献廷。字君贤。顺天大兴县人也。先世本吴人。以官太医。遂家顺天。继庄年十九。复寓吴中。其后居吴江者三十年。晚更游楚。寻复至吴。垂老始北归。竟反吴卒焉。昆山徐尚书善下士。又多藏书。大江南北宿老争赴之。继庄游其间。别有心得。不与人同。万隐君季野。于书无所不读。乃最心折于继庄。引参《明史》馆事。顾隐君景范。黄隐君子鸿。长于舆地。亦引继庄参《一统志》事。继庄谓诸公考古有余。而未切实用。及其归也。万先生尤惜之。予独疑继庄出于改步之后。遭遇昆山兄弟。而卒老死于布衣。又其栖栖吴头楚尾间。漠不为枌榆之念。将无近于避人亡命者之所为。是不可以无稽也。而竟莫之能稽。且诸公著述。皆流布海内。而继庄之书。独不甚传。因求之几二十年不可得。近始得见其《广阳杂记》于杭之赵氏。盖薛季宣、王道甫一流。呜呼。如此人才。而姓氏将沦于狐貉之口。可不惧哉。继庄之学。主于经世。自象纬、律历、以及边塞、关要、财赋、军器之属。旁而岐黄者流。以及释道之言。无不留心。深恶雕虫之技。其生平自谓于声音之道。别有所窥。足穷造化之奥。百世而不惑。尝作新韵谱。其悟自华严字母入。而参之以天竺陀罗尼。泰西蜡顶话。小西天梵书。暨天方、蒙古、女直等音。又证之以辽人林益长之说。而益自信。同时吴修龄自谓苍颉以后第一人。继庄则曰。是其于天竺以下书皆未得通。而但略见华严之旨者也。继庄之法。先立鼻音二。以鼻音为韵本。有开有合。各转阴阳上去入之五音。阴阳即上下二平。共十声。而不历喉腭舌齿唇之七位。故有横转无直送。则等韵重叠之失去矣。次定喉音四。为诸韵之宗。而后知泰西蜡顶话。女直国书梵音。尚有未精者。以四者为正喉音。而从此得半音转音伏音送音变喉音。又以二鼻音分配之。一为东北韵宗。一为西南韵宗。八韵立而四海之音可齐。于是以喉音互相合。凡得音十七。喉音与鼻音互相合。凡得音十。又以有余不尽者三合之。凡得音五。共三十二音。为韵父。而韵历二十二位为韵母。横转各有五子。而万有不齐之声。摄于此矣。尝闻康甲夫家有红毛文字。惜不得观之。以合泰西蜡顶语之异同。又欲谱四方土音。以穷宇宙元音之变。乃取新韵谱为主。而以四方土音填之。逢人便可印正。盖继庄是书多得之大荒以外者。囊括浩博。学者骤见。而或未能通也。其论向来方舆之书。大抵详于人事。而天地之故。概未有闻。当于疆场之前。别添数则。先以诸方之北极出地为主。定简平仪之度制。为正切线表。而气节之后先。日蚀之分秒。五星之陵犯占验。皆可推矣。诸方七十二候。各各不同。如岭南之梅。十月已开。桃李腊月已开。而吴下梅开于惊蛰。桃李开于清明。相去若此之殊。今世所传七十二候。本诸《月令》。乃七国时中原之气候。今之中原。已与七国之中原不合。则历差为之。今于南北诸方。细考其气候。取其核者。详载之为一则。传之后世。天地相应之变迁。可以求其微矣。燕京吴下。水皆东南流。故必东南风而后雨。衡湘水北流。故必北风而后雨。诸方山水之向背分合。皆当按籍而列之。而风土之刚柔。暨阴阳燥湿之征。又可以次第而求矣。诸方有土音。又有俚音。盖五行气运所宣之不同。各谱之为一则。合之土产。则诸方人民性情风俗之微。皆可推而见矣。此固非一人所能为。但发其凡而分观其成。良亦古今未有之奇也。其论水利。谓西北乃二帝三王之旧都。二千余年未闻仰给于东南。何则。沟洫通而水利修也。自刘石云扰以讫金元。千有余年。人皆草草偷生。不暇远虑。相习成风。不知水利为何事。故西北非无水也。有水而不能用也。不为民利。乃为民害。旱则赤地千里。潦则漂没民居。无地可潴。无道可行。人固无如水何。水亦无如人何。虞学士始奋然言之。郭太史始毅然行之。未几竟废。三百年无过而问者。有圣人者出。经理天下。必自西北水利始。水利兴而后足食。教化可施也。西北水利。莫详于《水经》郦注。虽时移势易。十犹可得其六七。郦氏略于东南。人以此少之。不知水道之当详。正在西北。欲取二十一史关于水利农田战守者。各详考其所以。附以诸家之说。以为之疏。以为异日施行者之考证。又言朱子纲目。非其亲笔。故多迂而不切。而关系甚重者反遗之。当别作纪年一书。凡继庄所撰着。其运量皆非一人一时所能成。故虽言之甚殷。而难于毕业。是亦其好大之疵也。又言圣王之治天下。自宗法始。无宗法。天下不可得治。宜特为一书以发明之。是则儒者之至言。而惜其书亦未就。予之知继庄也以先君。先君之知继庄也以万氏。及余出游于世。而继庄同志如梁质人、王昆绳。皆前死不得见。即其高弟黄宗夏。亦不得见。故不特继庄之书。无从踪迹。而逢人问其生平颠末。杳无知者。因思当是时安溪李阁学。最留心音韵之学。自谓穷幽探微。而绝口不道继庄与修龄。咄咄怪事。绝不可晓。何况今日去之六七十年以后,并其出处本末而莫之详。益可伤矣。近者吴江征士沈彤。独为继庄立传。盖继庄侨居吴江之寿圣院最久。诸沈皆从之游。及其子死无后。即以沈氏子为后。然其所后子。今亦亡矣。故彤所为传。亦不甚详。若其谓继庄卒年四十八。亦恐非也。继庄弱冠居吴。历三十年。又之楚之燕。卒死于吴。在壬申以后。则其年多矣。盖其人踪迹。非寻常游士所阅历。故似有所讳。而不令人知。彤盖得之家庭诸老之传。以为博物者流。而未知其人。予则虽揣其人之不凡。而终未能悉其生平行事。乃即据《广阳杂记》出于宗夏所辑者。略求得其读书著书之概。因为撮拾而传之。以俟异日更有所闻而续序之。

予又尝闻之。万先生与继庄共在徐尚书邸中。万先生终朝危坐观书。或瞑目静坐。而继庄好游。每日必出。或兼旬不返。归而以其所历。告之万先生。万先生亦以其所读书证之。语毕复出。故都下求见此二人者。得侍万先生为多。而继庄以游。罕所接。时万先生与继庄。各以馆脯所入。钞史馆秘书。连甍接架。尚书既去官。继庄亦返吴。而万先生为《明史》馆所留。继庄谓曰。不如与我归。共成所欲着之书。万先生诺之。然不果。继庄返吴不久而卒。其书星散。及万先生卒于京。其书亦无存者。继庄平生讲学之友。严事者曰梁溪顾畇滋。衡山王而农。而尤心服者曰彭躬庵。以予观之。躬庵尚平实。而继庄之恢张。殆有过之。惜乎不得尽见其书以知其人。更二三十年。直泯没矣。世有如晁子止、陈直卿者。倘附存其新韵谱之目。而以予所述其书之大意。志于其后。犹可慰继庄于身后也。继庄书中所述大兵征俄罗斯及王辅臣反平文。俱极可喜。继庄之才极矣。顾有一大不可解者。其生平极许可金圣叹。故吴人不甚知继庄。间有知之者。则以继庄与圣叹并称。又咄咄怪事也。圣叹小才耳。学无根柢。继庄何所取而许可之。乃以万季野尚有未满。而心折于圣叹。则吾无以知之。然继庄终非圣叹一流。吾不得不为别白也。(全祖望撰)

诗作集粹

编辑

王昭君

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如何定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题闺秀雪仪画嫦娥便面

素笺折叠涂云母,黛笔清新画月娥。

莫道绣奁无粉本,朝朝镜里看双螺。

下一篇 广阳杂记

上一篇 窥天外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