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编辑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Shanghai Medical College of Fudan University)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托管 ,是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 、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创始成员 。
学院始建于1927年,创立时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是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医学院;1932年独立为国立上海医学院;1952年,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医科大学;2000年,上海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合并办学,组建成为新的复旦大学;2012年,新的上海医学院成立,作为复旦大学党政的派出机构,行使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2018年12月21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约,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
据2024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直属院所平台14个,开设10个本科专业;有专任教师753人,全院在校生12285人。
中文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外文名:Shanghai Medical College of Fudan University
简称:复旦上医
创办时间:1927年
创办人:颜福庆
办学性质:二级学院(保留独立法人资格)
学校特色: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2年)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创始成员单位(2018年)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2022年)
主管部门:复旦大学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袁正宏、院长:金力
专职院士数: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
专职院士数: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
本科专业:10个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3个二级学科12个
院系设置:直属院系14个
院训:正谊明道
院庆日:10月22日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医学院路138号
院校代码:19246
源起苏州
1912年11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江苏公立医学专门学校筹建,校舍在沧浪亭高等学堂旧址,附属医院在燕家巷苏州学务公所(旧提学司署)。
1925年,江苏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升格为公立江苏医科大学,校址迁上海。
1927年4月间该校校长离职,校务由校友会维持。后由江苏教育厅派督学汪懋祖前往调查,见校友会有难以维持之势。
创校吴淞
上医吴淞校址
1927年6月9日,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颁布“大学区制”,将江苏境内专科以上的9所公立学校合并,组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医科大学改组成为其医学院。7月18日江苏教育厅函请颜福庆、牛惠霖、乐文照、高镜郎前往接收。同时,国民政府指定江苏法政大学校址为四中大医学院院址。1928年2月27日,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医学院行政上仍隶属于大学,院长颜福庆;医学院的办院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给中央大学的拨款,颜福庆还向美国洛氏基金会请求资助,该基金会给医学院拨款26万元;同时,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同意补贴医学院9万元,分3年划拨。
独立建院
1932年7月,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被国民政府批准独立建院,更名为国立上海医学院;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更名为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作为学校的实习医院。
1933年1月,设澄衷肺病疗养院(今上海市肺科医院),为上医第二所实习医院。
1936年,新院舍和附属中山医院在枫林桥落成。
抗战西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枫林桥上海医学院校舍沦陷,学校移至海格路红十字会医院(现华山路华山医院)进行教学 ;全院师生在颜福庆院长带领下参加前线救护和伤兵医院工作,同时内迁滇渝,护校办学,先后在云南昆明白龙潭和重庆歌乐山办学,继续维系医学教育的同时,也协助了大后方的疾病控制与医学科研实践。
1946年8月底,抗战胜利后,在重庆的上医师生员工全部返沪。
心系家国
1950年,中法大学药科并入上海医学院药科。
上海第一医学院时期校门
1952年,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并入上海医学院药学院;同年,创办药物化学专业 ;同年10月8日,学校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隶属卫生部领导;同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相继成立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医学院药学院、内科学院、外科学院、妇产科学院、儿科学院、耳鼻喉科学院。1955年,浙江医学院药学系部分师生并入上海第一医学院 ;同年4月,根据卫生部指示学校派出406名教师、医师、干部赴渝,组建重庆医学院(今重庆医科大学前身)。
1959年,被认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高校之一,进入国家重点建设大学之列。
继往开来
1978年2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上医再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1981年,国家实行学位制度,上医获准为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5年,经卫生部党组批准,正式更名上海医科大学。
1994年,成为全国首批“211工程”高校。
2000年4月27日,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组建新的复旦大学。
2012年,新的上海医学院成立,作为复旦大学党政的派出机构,根据学校的授权,在大医口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发展规划、资源配置、对外交流等方面,行使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
2017年,中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工作委员会成立,是学校党委的派出机构。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2018年12月21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约,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上海市赋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将其纳入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
2019年6月14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领导班子宣布会议举行。上海市委决定,建立中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委员会和中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正式启动。
2024年4月13日,晋江市人民政府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将合作共建晋江市第二医院,并挂牌成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晋江医学发展中心。
院系专业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设有直属院所平台14个,开设10个本科专业。
直属院系: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实验动物科学部
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六年制)、口腔医学、基础医学、法医学、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药学、护理学.
师资力量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拥有专任教师753人、专职科研人员206人,其中高级职称631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专职)、段树民(双聘)、杨雄里(专职)、葛均波(专职)、金力(专职)、徐国良(专职)、樊嘉(专职)、黄荷凤(双聘)、马兰(专职)、贺福初(兼职)
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专职)、闻玉梅(专职)、顾玉东(专职)、周良辅(专职)、陆道培(兼职)
国家级教学团队:医学微生物教学团队、细胞与分子医学教学团队等
国家杰出教学奖:闻玉梅
上海市教育功臣:闻玉梅等
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闻玉梅等
学科建设
学科体系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现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9个(医学门类6个,非医学门类3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3个,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公共管理(医)、护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公共管理(医)、临床医学、护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公共管理(医)、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
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类别:生物与医药、临床医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类别:工程、公共卫生、药学、护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
重点学科
据2022年4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2个,首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4个,上海高峰学科建设计划3个。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内科学(心血管病、肾病、传染病)、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药剂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首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中西医结合
上海高峰学科建设计划: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有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护理学
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基础医学、药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药物设计学、人脑解剖与影像结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医学微生物学、妇产科学B、内科学A、儿科护理学等
教学成果
“十三五”期间,学院共出版本科代表性主编教材41本,其中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3本。
附属医院
据2022年4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有附属医院18所(含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质子重离子医院、复旦大学附属青浦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筹)、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筹)。
科研平台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有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卫健委(卫生部)重点实验室9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4个。
国家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院区)、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智能化递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癌变与侵袭原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复旦大学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
国家卫健委(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糖复合物重点实验室、卫生部抗生素临床药理重点实验室、卫生部手功能重建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卫生技术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卫生部病毒性心脏病重点实验室、卫生部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周围神经显微外科重点实验室、医学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技术重点实验室、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女性生殖内分泌相关疾病重点实验室、肾脏疾病与血液净化重点实验室、视觉损害与重建重点实验室、乳腺肿瘤重点实验室、出生缺陷防治重点实验室、老年医学临床重点实验室、学表观遗传学重点实验室、肺部炎症与损伤重点实验室、脑功能重塑及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应急响应重点实验室、放射肿瘤学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00年以来累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1项。
奖项 | 成果名称 | 第一完成人 |
---|---|---|
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基于液体活检和 组学平台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 | 周俭 |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内镜微创治疗食管疾病技术体系的创建与推广 | 周平红 |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外科术式改变脑血流的基础与临床创新 | 毛颖 |
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了解青光眼 战胜青光眼 | 孙兴怀 |
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中枢神经系统重大疾病CT/MRI关键技术的创新与临床应用 | 耿道颖 |
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 秦新裕 |
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专家答疑 腰间盘突出症 | 董健 |
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脑组织修复重建和细胞示踪技术及转化应用 | 朱剑虹 |
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人脑动态建模、定位与功能保护新技术及其在神经导航中的应用 | 宋志坚 |
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新策略及关键机制 | 樊嘉 |
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新型可降解涂层冠脉药物洗脱支架的研制 | 葛均波 |
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肝癌转移机理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 钦伦秀 |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肾阳虚证的神经内分泌学基础与临床应用 | 沈自尹 |
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建立外科新技术治疗颅内难治部位的病变 | 周良辅 |
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肝癌门静脉癌栓形成机制及多模式综合治疗技术 | 樊嘉 |
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双氯芬酸类解热镇痛药生产新工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陈芬儿 |
200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近视眼手术微型角膜刀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 褚仁远 |
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转移性人肝癌模型系统的建立及其在肝癌转移研究中的应用 | 汤钊猷 |
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血管内超声和多普勒技术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研究 | 葛均波 |
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全长膈神经移位与颈7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 | 顾玉东 |
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耳外科神经功能的保护和重建 | 王正敏 |
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影像学和介入放射学新技术在肝癌诊断和治疗中的系列研究 | 周康荣 |
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病毒性心肌炎与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杨英珍 |
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 邵志敏 |
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依赖中的作用 | 马兰 |
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保护效果及免疫策略研究 | 徐志一 |
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重组链激酶(r-SK)研制、开发与临床应用 | 宋后燕 |
参考文献: |
2020年8月26日,在第十八届上海医学科技奖上,学院共有15个项目获奖,其中,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成果推广奖2项。
奖项名称 | 获奖机构 | 领衔 人员 | 获奖项目 |
---|---|---|---|
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许剑民 | 规范化的结直肠癌全过程诊疗体系的建立与推广 |
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 赵晨 | 致盲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机制研究与干预新策略 |
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丁小强 | 急性肾损伤防治理论和技术创新与推广 |
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吕迁洲 | 精细化全天候患者安全合理用药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
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曾蒙苏 | 小和微小肝癌的诊断及其生物学行为的系统影像学研究 |
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楼文晖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董智慧 |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重度肢体缺血的疗效与机制研究 |
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马昕 | 足踝部复杂畸形的功能矫形技术创新与应用 |
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脑胶质瘤分子特征可视化的创新研究及应用 | |
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 李凯 | 儿童难治性脉管性肿瘤的临床诊治及相关基础研究 |
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 卢水华 | 结核感染免疫诊断分层解决方案 |
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 徐秀 | 社区开展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适宜技术推广 |
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王春生 | 胸主动脉病变的病程进展早期预警及诊疗规范研究 |
上海医学科技奖成果推广奖 |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 迟放鲁 | 开口型人工耳蜗电极的应用及推广 |
上海医学科技奖成果推广奖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姜建元 | 基于国人解剖学研究的腰椎退变性疾病诊疗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 |
资料来源: |
据2022年4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与境外47所院校开展了短期境外交流项目,合作院校遍布加拿大、美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德国、奥地利等; 开设多个面向外国留学生招生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专业,其中以2008年开设的MBBS全英语授课临床医学六年制本科专业为特色,该项目是中国国内顶尖高校中最早开设全英文授课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在读医科专业外国留学生共300余人。
形象标识
院徽
学院院徽由上海医科大学原校徽演化而来,图案由盾牌和阿斯克勒庇俄斯蛇杖组合而成,蛇杖为医学传统象征,盾牌有上下两部,分别为字母M及U,在组成盾牌象征捍卫健康、保卫生命的同时又与图案中间S形蛇身结合为学院的英文缩写。
院徽
精神文化
院训
学院院训是“正谊明道”,出自《汉书·董仲舒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院训
院歌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歌》 词:黄炎培;曲:徐希一 人生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 服务价值何在乎?为人群灭除病苦。 可喜!可喜!病日新兮,医亦日进。 可惧!可惧!医日新兮,病亦日进。 噫,其何以完我医家责任? 歇浦兮汤汤,古塔兮朝阳;院之旗兮飘扬,院之宇兮辉煌。 勖哉诸君,利何有?功何有?其有此亚东几千万人托命之场。 |
姓名 | 备注 |
---|---|
颜福庆 | 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 |
魏曦 | 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黎鳌 | 烧伤、创伤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周维善 | 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盛志勇 | 创伤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袁正宏 |
党委副书记、院长 | 金力 |
党委副书记 | 杨伟国 |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 徐军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胡华忠 |
副院长 | 吴凡、朱同玉 |
参考资料: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