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庙闸 编辑
武庙闸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玄武湖解放门附近,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东吴时期,吴后主孙皓引玄武湖水进宫,明朝时期,朱元璋修建南京明城墙并利用秦淮河和玄武湖等水系作为护城河,为了控制城内河道的水位修建武庙闸。武庙闸的工程设计在当时是世界水平,仍在使用,是南京使用时间最长的水闸,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武庙闸
馆藏地点:南京市玄武区玄武湖解放门附近
开放时间:6:00至20:00
景点级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门票价格:免费
保护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庙闸
武庙闸的水道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东吴时期,吴后主孙皓引玄武湖水进宫,所以当时就有了这条水道。孙吴宝鼎二年(267年),孙皓在此开城北渠,引湖水入城。
刘宋大明三年(459年),在此开“大窦”,引水入华林园的玄渊池。
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利用秦淮河和玄武湖等水系作为护城河,也为了控制城内河道的水位,避免水患,在秦淮河、玄武湖及其他河流入水口处,设置了水关、涵闸、涵洞20多处,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武庙闸以及东水关、西水关。建成之初,武庙闸被称为通心水坝或通心沟水坝,民间俗称为台城水关,清代治图中则称其为北水关。
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因为武庙移于府学园内东侧,也就是水闸位置的城墙南侧,这里改名为“武庙闸”。
武庙闸结构示意图
整个水关由两个半圆形闸道组成,湖水通过第一个闸道,经过过滤网,垃圾和水草被拦截下来。随后,湖水湍流直下,进入下一个闸道,穿过涵洞,向城墙下方流去,闸道上的砖块已长满青苔。武庙闸核心部分主要是用巨型条石砌筑的方形深井,深井宽31米、长7米。深井上方平台设有四块两两相对的绞关石,用以承担绞关,悬吊铜闸。这一深井型构筑物修筑的方式和城墙一般,严丝合缝,整体极为稳固。其东西两壁上还可以看到明显的两条闸槽,也是明代的原制,用来固定上下滑动的水闸,使其在移动过程中不会发生偏移。
武庙闸内部是总长140米的隧道,全由直径0.92米的铸铜管(103米)和铸铁管(37米)组成。直到1971年,为了疏通武庙闸涵道,才将100多节明代金属管道拆除,更换为水泥涵管。增加了一个直接进水口,废弃了原有闸门。武庙闸原有两个入水口,为了减缓水流冲击,两边砖墙乃至整个水道都呈“之”字形弯曲,减低流速。尤其是隧道内都装有镞刀,刀随水流而转,用以切碎随湖水而来的水草,防止闸口被堵,又可防敌潜水入城。
铜闸设计极为罕见,上下两板咬合式创意令其经久耐用
武庙闸最令人惊叹的是650多年前建造的深井中,两套双合铜水闸竟然保存得极为完好。铜水闸平面呈方形,边长1.30米、厚0.25米,重约5.5吨。上合正中有一直径0.09米绳孔的铜钮,以铁索连接地面上的绞关启动。下合位置为石质泄水拱洞,向城墙方向延伸约5米处,与铸铁涵管相连。设计的特殊之处在于下合装在条石砌成的方框内,内凹有直径1.10米的阴穴,穴内穿5孔,中孔直径0.28米,四边四孔直径为0.21米;上合呈反“凸”字形与下合相合,即为合闸断流。上下两板咬合的方式——当上合落下,下合面的5个空洞被封堵,因为水压的力量,下方的水无法将上合顶开,从而形成密闭。开闸放水时,因为玄武湖水面要高于涵道内水位,从而压迫水流进入铜管涵道,继而调节水位。这种方式使得铜闸不会因为水正面的冲击而变形,故而更经久耐用,至出土时形制都没有改变。
放眼全国,这种铜闸的设计都是极为罕见的。郭湖生先生在《中华古都》中称赞说:“此种铜闸,在故宫内五龙桥金水河穿过宫城处也有发现。国内罕见,仅南京明城有此数处遗物,表现了明代的科学技术高超水平,非常珍贵。”1971年2月为了疏通涵洞,铜水闸被取出,换成了水泥涵管。原物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进水口直线水道改为之字形,大大减少水流冲击力度
在深井水闸的北侧形成了一个较大的高度差,下面是扇形的进水口,因为常年受湖水冲击,进水口往往是水闸最易损毁的位置。武庙闸进水口的设计更为适应湖水冲击,设计中改变了以往水流直接冲入水闸的方式,人为地将直线水道改建成弯曲的“之”字形。水流在水道中曲折前进,流速减缓,自然就减少了整体水闸受到的冲击力,从而降低闸体受损率。
闸口安装绞刀,提前清理杂物可有效防止淤塞
除了防御水流冲击的影响,武庙闸还有应对管道淤塞的设置:两处闸口都安装了绞刀,刀随水流的作用运转,用以切碎随湖水而来的湖草和其他杂物。有了这一重的清理,水流进入直径近1米的涵管之后,就可以迅速通过,减少了管道淤塞的可能。
穿城管道上方有精巧保护层,还配有维修间
除了地面可见的结构,武庙闸的涵洞也分两部分:北侧为铸铁涵管,与石质泄水拱洞相连,由数节组成,每节长度为0.82米,总长度37.04米;在临近城墙的地方,改为铜管相接引入城内,同样由数节组成,每节长度为0.85米,总长度103.11米。穿城金属涵管总长140.15米,内径为0.92米。涵洞穿城而过之处称作“灵福洞”。《南京城墙志》中记载“灵福洞”三字曾有钟鼎篆文金书。这些贯通城墙的管道也采用特殊方式进行了保护。经过考古发现,管道上方有保护砖,且十分精细地分两种方法放置:水闸之间用三券三伏(三层砖),相当于水窗做法;到城垣处改为五券五伏(五层砖),相当于城门做法。这样,城墙的重量便被涵管上方支撑起来的砖券分担,管道只承受其周围填土的重量。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这些管道均完好无损,说明这种科学的设计保护了管道的安全。
1971年疏通涵洞时,人们在穿城涵管上方的城墙内发现了瓮室一座。这个小房间为拱顶、南北向,高约4.50米、长9.70米,壁面城砖侧面和城墙常用城砖不同,均无南京城墙砖常见的铭文,且城砖尺寸较大,以青砖为多。专家推测,这座瓮室很有可能就是为了方便检查和维护涵管而专门设置的“维修间”。
武庙闸
武庙闸是玄武湖主要出水口,承担防旱排涝的作用,仍承担着对秦淮河等城市水道水位的控制和冲洗工作。此外,它还是连接玄武湖、内秦淮河的重要引水体系。2021年12月,入选《江苏省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