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墓 编辑

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

郑和墓郑和墓

郑和墓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牛首山南麓,墓形为回字形,南北走向,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因郑和之父名马哈麻,人称马哈只,当地人以为郑和原姓马,故称为“马回回墓”。墓冢所在之山,亦称为“回回山”。墓圹呈长方形,长约150米,东西宽约60米,墓顶高约8米,墓前台阶有四组7层28级,寓意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遍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墓盖下部雕饰祥云草叶莲花座,顶部有青石所制塔式墓盖,刻阿拉伯文“泰斯米叶”。

2012年11月,郑和墓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项目遗产点之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根据日程,2015年完成申报世界遗产准备工作,2016年正式送交世界遗产大会审议。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郑和墓

馆藏地点:南京市江宁区谷里乡周昉村牛首山南麓

开放时间:全年:周一至周日 09:00-17:00

门票价格:20元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南京市

地理位置

编辑

郑和墓近景

郑和墓踞于小山坡上,墓丘隆起不甚明显,当地群众称它为“马回回墓”。坟墓两翼有石砌坟圹,半径约200米,东西间距约百米,从坟圹的广袤上即可窥见郑墓的规制。原来距郑墓约50米处有一巨型碑座,这可以说是郑墓仅存的地面遗物,于1982年夏被人砸毁。

郑家村

郑和墓

墓园附近周围原分布有郑家的守坟田,西南边有一村落,名郑家村,这里的人大都姓郑,据说他们的先辈原不姓郑,都是郑家的守坟户

198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李士厚先生及在宁郑和后裔中年岁较长者数十人,相约瞻仰了郑和墓,在现场察看中,各人都回忆了对郑和墓的印象,为以后重修郑和墓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就以墓冢而言,原来是按汉俗,堆成馒头形,后裔们强调要按回民风俗,建成长方形,根据这一意见,又参考了扬州元代回民布哈丁墓形状重新修复。1985年是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在南京召开了全国郑和学术讨论会,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三百余人与郑和后裔,共同瞻仰了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墓,盛况空前。后裔中的郑流安先生又提供了不少与郑和墓有关的各种情况,据他介绍,郑和墓前还有两座坟,东边的是随郑和下西洋的侍卫“赫大人”,名叫“海扎儿”,回民。因他长久生活在海上,脸膛较黑,人们又称其为“黑大人”。西边还有一座荒冢

关于郑和墓,原来还有一种说法,有人认为郑和墓葬于牛首山东北麓杨家坟高家库,因为那里有一座牌坊,上面镌刻有“郑太监之神道”六个字,便断定为郑和墓,这一说法曾经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文革”期间,当地少数人纠集盗掘了这座墓,经政府部门干预后,于1974年由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考古工作人员进行了清理,出土了墓志一方,原来是“郑强之墓”,郑强是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南京司礼监太监、南京守备,比郑和晚50年。另外,原来还有郑和墓在爪哇三宝洞的说法也得到了进一步澄清。据《南洋旅行记》一书记载:“爪哇三宝洞不是郑和归天处,洞旁确有一墓,乃明王景弘之墓。”王景弘也称“王三保”,当时郑和、王景弘同游南洋,王景弘是郑和的副手,卒于此,说是郑和墓纯属误传。

争议

编辑

当年命名就有争议

郑和七下西洋,创下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其死后埋在哪里却是个谜。1964年的《江宁文物简志》中披露牛首山的一座墓葬应是郑和墓。此墓坐落在一名为“回回山”的山坡上,旁边有一个郑家村,村中的一支郑氏自称其祖辈世代在此守看墓地。当地的人则说,这座墓与这一带的罗志墓等明太监墓型制相同,可能是郑和墓。1981年,有关部门对“回回山”明代古墓进行了勘察,不久,江宁县文教局将这座古墓修缮一新,正式认定为“郑和墓”,修缮后的“郑和墓”上刻“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之墓”字样。墓下方有七层台阶多组,象征着郑和七下西洋。

由于当年指认“回回山”古墓是郑和墓主要依据村民的传说和推测,也没有发现证明此墓是郑和墓的文物,因此学界起了争议,不少学者认为这座“郑和墓”不可信,至多只是郑和衣冠冢。但是这桩学术公案没定论,这座古墓就被匆匆冠以“郑和墓”,此后多数出版物中都宣称郑和墓在江宁。

归葬南京不合常理

从常理上讲,郑和死后归葬在江宁牛首山不合情理。郑和1433年四月逝世于印度古里,船队同年七月返回国内。这就是说,郑和去世到船队返国历时3个多月,正是炎热的季节,航线地处热带,郑和死后又必须遵守伊斯兰教规“裹身不棺”,郑和的遗体显然不可能保存好带回国内安葬。

从文献记载考虑,没有一本明代的资料指出郑和墓在牛首山。《明史》列传的太监里,郑和是第一位,但书中没有郑和葬于南京的记录,《明实录》中也不见记载。明代南京各种地方志中对所谓“江宁郑和墓”也不著一字,《万历江宁县志》卷之四“祠宇志”、万历五年《牛首山志》等专志中找不到这方面的只字片言。清同治年间的《上江两县志》倒是说牛首山“有太监郑和墓,永乐中命下西洋……卒于古里,赐葬山麓。”但这是清朝的文献,并不可信。

郑和后裔认为是衣冠冢

据介绍,著名学者、郑和研究界的绝对权威郑鹤声生前也不认为郑和墓在江宁。1982年,郑鹤声在给南京郑氏后裔的一封信中说:“欣悉南京牛首山发现郑和墓,不胜惊喜。以郑和身份、地位、其墓地建筑,应甚宏伟。今据所摄照片,似与普通老百姓坟墓相同,似不合情理,不知有何征象,足以证明为郑和之墓。”著名学者李士厚则认为,牛首山郑和墓中埋的其实是郑和的发辫和一双靴子。

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理事、郑和的后裔郑自海先生昨天告诉记者,牛首山的“郑和墓”只是郑和的衣冠冢,郑和其实是埋在了海外。现在说郑和埋在江宁牛首山被证明是不对的,有关部门早就该把这个谬误改过来了。

七下西洋的郑和最终埋骨于何处,记者了解到,目前郑和研究学界大部分学者认为郑和葬在了海外,并非现在宣称的南京牛首山。而“海外说”具体分来还有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郑和卒于印度古里,葬在了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三宝土龙。这是因为郑和逝世后,船队在运送郑和遗体回国途中,担心天气炎热,遗体不能长期保存,就葬在了路过的爪哇岛的三宝土龙。现在当地还有三宝洞,供郑和像,洞旁有三宝墩,相传为郑和墓。

另一说是“海葬说”。对此,南京的郑和后裔曾经谈及,回民的风俗,人死后三日要速葬,以白布裹身,深埋不附棺。如死海上,遗体不可能运回安葬,因此极有可能在海上水葬。当时有个叫“黑大人”的随从,携回郑和的发辫和靴子,赐葬牛首山,所以牛首山郑和墓只是衣冠冢。

守坟人

编辑

郑和墓郑和墓

守坟人600年如一日忠心看守

郑和墓位于牛首山的正南方,它相对的正北处千余米开外有一个只有十七户人家的小村庄,村庄名叫“郑家冲”,村里人都姓郑。整个村子孤零零地与郑和墓遥遥相望。这个村子里的人称牛首山为“回子山”,称郑和墓为“马回回墓”。

我们都是郑和随从的后代,郑和死后我们祖上就给他看坟,之后我们世世代代为他守坟,为此明朝皇帝特赐我们姓郑,同时还赐给了我们一百亩良田,这些田地我们直到现在都还在耕种。” 今年60岁的郑善福是郑和墓公园的看门人,他的工作是卖门票,此外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每天打扫墓地。“村里的老人去世时都会给家中的后人留下遗言:‘逢年过节记得给马三宝上坟’,这个遗言已经传递了600多年。”郑善清老人须发尽白,牙齿也几乎脱落。今年77岁的他是郑家冲的长房,在郑家冲辈分最高。

郑善清清楚记得他16岁那年,第一次给郑和上坟时的情景:父亲让他规规矩矩地跪在了郑和墓前,指着坟对郑善清说:“你记住了,这是马三宝的坟,从今往后你要像对待祖坟一样看好它,不能让它损失一草一木。”从此,郑善清时不时就到郑和墓周围转转,防止村里的耕牛啃坏了墓上的青草。

“每年清明,郑家冲每家的户主都会聚在郑和墓前上香祭祀。” 郑善福说,以前村中老的家谱在文化大革命时抄四旧给烧了,现在的家谱是后来整理的,上面位居首位的就是郑和。

每年清明、冬至祭祀的时候家谱都会挂出来,家谱大约3.5米长,6米宽白布做成,用毛笔书写。祭祀完了,每家拿回家轮流挂大堂高处三天后收起来,放置家中保存一年。

郑和墓险遭劫难是在1951年。“那年,牛首山一带流传马三宝墓里埋着小金人,这个说法一流传开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差点给郑和墓带来了灭顶之灾。”

附近的村民扛着锄头准备上山扒坟挖小金人,听到这个消息,郑善清的父亲急了,他赶紧冲上山用身体护住墓地,他向村民解释这是自家的祖坟,没有什么小金人,他当时声嘶力竭地喊道:“偷坟掘墓有罪,扒不得啊。”“就这样,凭着我父亲在这一带的威信,最终保住了郑和墓。”

郑和墓里到底埋葬了什么,当地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就是郑和的真体,另一说是郑和的辫子。“但不管里面到底埋了什么,它都是祖训传下来要祭守下去的。”

南京景点

编辑

位于牛首山南麓,南北长300米,东西宽60米,高约8米。墓按伊斯兰风格修建,整个墓形是“回”字形,墓前台阶有四组7层28级,寓意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遍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南京市江宁区谷里乡周昉村牛首山南麓。因郑和之父名马哈麻,人称马哈只,当地人以为郑和原姓马,故称为“马回回墓”。墓冢所在之山,亦称为“回回山”。墓圹呈长方形,南北走向,长约150米,东西宽约60米,墓顶高约8米。1985年为纪念郑和首航580周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建亭立碑。新建的郑和墓可拾级而上,顶部有青石所制塔式墓盖,镌有阿拉伯文“泰斯米叶”。墓后脑墙上镶有大理石,上刻“明郑和墓”4个喷金大字。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国内各族群众及国外旅游人士前往观光瞻仰者络绎不绝。

郑和墓

下一篇 洪保墓

上一篇 静海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