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德彝 编辑
戴德彝(1364年-1402年),字帮伦,浙江奉化城内人。明朝洪武二十七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中文名:戴德彝
出生日期:1364年
逝世日期:1402年
出生地:浙江奉化
戴的祖辈自宋南渡时迁居宝化山北麓,到七世祖时,又迁至凤麓官山东北侧居住。1402年(
戴秉彝改名及戴德彝的正史
明建文四年),明皇族争权,燕王朱棣篡位,史称“靖难之变”。朱棣要“天下读书人种子”方孝孺起草登位诏书,遭拒绝。方孝孺被诛杀十族。戴德彝也牵连其中,但他也忠贞不二,宁死不屈,最后被杀。到仁宗时候,戴德彝被平反;清史学家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的《靖难之变》中赞扬他“生而忠贞,死而英灵,在地为河岳,在天为日月”。(右图《戴秉彝改名及戴德彝的正史》与下方“史籍记载”同为正史)戴德彝与戴秉彝的关系
人们敬仰戴德彝。因为他世代居住于官山,1533年(嘉靖十二年),当时的县令钱璠在官山脚下、戴家附近立了显忠祠,以纪念戴德彝;到明宣德年间,县令周铨建明德坊,旧县志记载:“明德坊距县衙十步,县令周铨为戴德彝建”。如今官山南麓还有一条叫“明德坊”的弄堂,以坊名名弄。戴德彝原籍福建莆田,寄籍浙江奉化。与其胞兄,戴秉彝同为明朝洪武二十七年进士,其兄乃“明宏文馆纂修”。湖南湘潭鹤岭戴氏的始迁祖,戴明禄,原名就是戴秉彝,堂号“紫微堂”,原属谯国郡(堂)。
鹤岭戴氏字辈:宗德显扬、光辅盛朝、金紫万年、受兹介福、敦崇孝义、勤以力田、念阙本原、泽衍来裔。
从明禄公即戴秉彝迁往鹤岭算起,到鹤岭戴氏宗字辈截至,已发展了十三世。
鹤岭戴氏六修族谱原文见右图《戴德彝与戴秉彝的关系》。
戴德彝,奉化人。洪武二十七年进士。累官侍讲。太祖谕之曰:“翰林虽职文学,然既列禁近,凡国家政治得失,民生利害,当知无不言。昔唐陆贽、崔群、李绛在翰林,皆能正言谠论,补益当时。汝宜以古人自期。”已,改监察御史。建文时,改左拾遗。燕王入,召见,不屈,死之。德彝死时,兄弟并从京师。嫂项家居,闻变,度祸且族,令阖舍逃去。匿德彝二子山中,毁戴氏族谱,独身留家。收者至,无所得,械项氏,焚至遍体焦烂,竟无一言,戴族获全。
时御史不屈死者,有诸城谢升、聊城丁志方。而怀宁甘霖从容就戮,子孙相戒不复仕。
湘潭鹤岭紫薇堂戴氏宗谱一直以来都是整个家族共修。由于在清朝年间,家族内部发生了矛盾,所以由宗族共修的统谱,分为了以当时各长房居住地域的方向命名的东河、西河、南河、北河共四河。
戴德彝(1364-1402年)奉化城内人。明代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他中了第一甲第三名进士,成为“三鼎甲”之一的探花。年少得志,风云一时,使乡里们引为骄傲。他进士及第后,照惯例选入翰林院任编修官,不久升为侍讲学士,服务于皇帝近侧。朱元璋对这些文学侍臣也很重视,要他们对国家政事的利弊得失发表意见,补益时政。戴德彝自然是受宠若惊,身体力行地去做。因他直言不阿,秉公无私,建文帝时,先被任为左拾遗,成了皇帝的顾问,后又为监察御史,监督吏治,在朝廷中很有政声。
正当戴德彝仕途如日中天的时候,却发生了一场皇族争权的“靖难之变”,他成了这场政变中的牺牲品。
先是燕王朱棣(明成祖)攻下南京,夺了侄子的皇位,皇帝朱允炆自杀。朱棣要宁海人方孝孺起草登位诏书。方孝孺学问很高,被世人目为“天下读书种子”,所以被朱棣看中。谁知方孝孺非但不从,还大骂他谋位大逆不道,又穿着为建文帝示哀的丧服,大声啼哭,甚至把毛笔掷于地下,断然拒之。朱棣威胁方说,不从终将被杀,而且还要株连九族,满门抄斩。但方孝孺语出惊人:即使灭十族又何妨!这更激怒了朱棣,方孝孺马上就被灭了十族,即自高祖以下至玄孙的九族旁亲外加友朋,共杀了873人,历史上被称为“瓜蔓抄”。
戴德彝和方孝孺是邻县的浙江同乡,未显时一起在宁海妙相寺讲学授徒,后来又同拜在明代开国文臣宋濂门下受业,最后又在翰林院为同僚,可谓是意气相投的莫逆之交。方孝孺被杀后,无人敢收尸。但戴竟斗胆地扶着他的尸体恸哭不已,又绝食三天,以示抗议。朱棣闻讯召戴,对他劝勉有加,要他臣事新朝。但戴却写了一段尖刻的文字,痛斥朱的无义无道,由此触怒朱棣,下令用锯子锯杀之。由于锯杀不立时毕命,他又大骂并挖苦朱棣,说既想谋皇帝大位但却连刑法都不懂,竟用夹板而锯的方法杀戮儒生。这更触到朱棣的痛处,于是下令灭戴氏九族,与方孝孺遭到同样的厄运。
戴德彝有个堂弟叫德礼,能文又擅书法,经德彝推荐在京师部里作幕僚,闻兄遭难,就先自缢而死。德礼之亲弟德祐,正赴京省亲,自然被杀。这次在京被杀的戴德彝的同辈中还有德回、德纲、德常等数十人。
由于宁海、奉化相距很近,方孝孺被灭族之事已先期传到奉化,但戴事尚未发。戴德彝的堂弟德祐的妻子项孟和,是年26岁,也是城内人。她素知戴方之间的亲善关系,又深谙堂兄德彝的刚毅性格,预感此祸定然延及戴氏宗族。于是,为了避免宗亲遭无端之祸,便毅然决绝地把细载宗支的戴氏宗谱付之一炬,灰飞烟灭,不留痕迹,使官府无据可依。同时,又把自己三岁五岁的两个儿子允珏、允瑚藏到娘家避匿。不日,京师使者至奉,果然到戴家先索谱牒以便按图索骥而一一斩杀,然遍寻宗谱无着。此时,项孟和挺身而出说,戴德彝亲属数十人已在南京被杀,戴氏衰微九族中在奉化的只有自己一人论例该杀,旁支同姓已在九族之外,希勿滥杀无辜,负了皇上的原意。使者不听,使用木棍打,用利刀刺,再用钝器击,轮番交替施虐,项氏不屈,仍不肯指认宗亲。于是使者又用煨红了的铁钳烙烧她的胸部,使她血肉模糊,体无完肤,但项氏仍坚不吐言,不暴露一丝线索。如此,使者没有办法,只好怏怏而回。因为朱棣新登皇位,诸事纷杂,再者过了一段时间后,对戴的怨怒也消了大半,此事也就没有再作追究。此次飞来横祸,戴氏被杀数十人,项氏被杀46人。要不是项氏的机智不屈,死难者恐远不止此数。
1424年,明成祖朱棣死,仁宗即位,马上下旨赦免了戴的罪名,藏匿于各处的亲属始得回家。嘉靖年间,县上在城内戴家附近的社学旁立了显忠祠;万历间又谥“毅直、忠义”,概括了戴德彝的一生气节。戴虽只活了39岁,却彪柄史册。清代的史学家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的《靖难之变》中赞扬他“生而忠贞,死而英灵,在地为河岳,在天为日月”。1999年,戴氏后人戴岳轩在西郊王夹岙为他建亭一座,名曰“显忠亭”,中置一石块,刻“毅直公戴德彝纪念碑”,背面刻行状,亭额为本邑闻人毛翼虎题。
至于宁死不屈、坚不吐实的项孟和,后人对她的评价也很高,被称为“义妇”。清代嘉庆时奉化进士吴尚知有《吊项义妇》诗,中有句云“万死终存戴氏孤,程婴杵臼属荆布”,把荆钗布裙的她,比作春秋时期救赵氏孤儿的两位侠义之士,可以想见人们对她的推崇了。
戴氏原居地,据说在城西的王夹岙,后来在城里及北街也有聚居。在城里西街有戴家阊门,山墙高耸,屋宇连栋,自成院落,不与邻家相通。庭院轩敞,还有照墙花圃。屋料用材硕大,梁间、檐柱、门窗均有浮雕、地面铺以齐整规划的石板和磨尖的大砖,厅堂壁间贴满了官府颁发的宗人荣登的邸报,显赫乡里,是县里的望族。但可惜的是这个典型的明代建筑前几年被大火毁于一旦,令人扼腕。戴氏在戴德彝之先有西汉戴德,著作有《大戴礼记》、戴圣《小戴礼记》(礼记),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时人称为“东南文章大家”的戴表元,其后有也是明代的进士、大理寺丞戴澳,清代的戴名世、戴震等;现代则有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原子核物理学家戴运轨、湖北黄石“孔门拳”嫡系传人戴炜、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著名主持人戴军、著名歌手戴佩妮等,戴氏从古至今不乏名人。 戴姓在今天的姓氏排行榜上,排在第57位,人口在5292000多,占全国人口的千分之三点三。(引自百家讲坛钱文忠解读《百家姓》20140204)
【一种怀念】
公元1602年初夏的一天,在南京的聚宝门(今中华门)外布满冤魂的刑场上,有一个人扶着方孝孺的尸身放声恸哭。此人是方孝孺的好友、奉化人戴德彝。朱棣将他召之殿前,劝他报效自己,好自为官,但戴德彝却投上痛骂朱棣的檄文。做贼心虚的朱棣下令用惨酷的刑罚锯杀戴德彝,并下令灭戴氏九族。
戴德彝的先祖是随宋高宗南渡后定居奉化的,戴光世出生时家居凤麓夆山。戴德彝从小聪颖异常,小小年纪便关心国事,而其字为“邦伦”,也寄寓了以德伦为邦国增辉的愿望。戴德彝和邻县宁海的方孝孺一见如故,两人一起在宁海妙相寺讲学授徒,又同拜文坛领袖宋濂为师。高中探花后,戴德彝按例被授予翰林院编修,而其时方孝孺亦入翰林院,两人更是互相砥砺。
建文帝继位后,戴德彝与好友方孝孺在监察御史任上,以忠于职守、兴利除弊闻名于朝,因此改任左拾遗。靖难师起,戴德彝又参与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筹划的防御之策。然天命有违,建文四年(1602年),北军攻占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燕王朱棣登上皇帝宝座,引发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杀戮,戴德彝也于此书写了他人生中最惨烈也最辉煌的一页。
戴德彝殉难后,奉化城内数百家戴氏族人命若悬丝。然而,奇迹出现了,奉化城内的戴氏家族人逃过一劫,而这,全凭一个奇女子的作为。这个奇女子就是戴德祐之妻项氏,她以自己的大智大勇,将戴氏族人从死亡的魔掌下拯救出来,免遭方氏族人那样的厄运。
项氏名孟和,为奉化城内项子兴之女,15岁时嫁给戴德祐为妻,生下两个儿子,大儿子戴允珏时年5岁,小儿子戴允瑚时年3岁,她时年26岁。当方孝孺被族诛的消息传到奉化时,项孟和立即召集戴氏族人商议对策,她对形势作了精准的分析:戴德彝生性刚直,与方孝孺为挚友,按其志也必死无疑,而死后必祸及族人。趁现在京师使者未至,先将戴氏族谱等一切资料烧毁,大家各处逃匿,我会申明在奉化城内有关联者仅我一人而已,其余戴氏均非同宗,这样可能有幸逃脱。
根据项氏的安排,先烧掉了细载奉化戴氏各分支情况的族谱等文字资料,又将两个孩子送到山中的亲戚家躲藏,再遣散所有丫环、佣人等,偌大的戴府就只剩下项孟和一人留守。
几天后,南京来的使者果然来到戴家,但搜遍全府不见族谱。项氏挺身而出,声称:“戴德彝的亲属数十人都在南京居住,如今均被处罚,我的丈夫德祐和夫兄德礼是德彝的堂兄,如今也在京死去了。留在奉化的有关人员只剩下我一人,我愿按例受罚,其他的戴姓者都不是戴拾遗(德彝)的同宗族人,请不要滥捕乱杀。”
使者岂甘罢休,便用严刑逼其招供,项氏在非人的折磨下已体无完肤,但她宁死不屈,报之以沉默。监刑的使者也不由得由惊愕而敬佩,最后放了项氏,回京向明成祖朱棣复命。
大位已定的朱棣此时意满志得,也不再追究。奉化戴氏因此得以死里逃生,免受杀戮,连戴德彝的亲哥哥戴秉彝也幸免于难。迁往湖南湘潭县鹤岭的戴秉彝后改名戴明禄,为湘潭鹤岭戴氏始迁祖,至今已有十三代。过了十几年,果然形势不再严酷,寄养在外祖父家的戴允珏、戴允瑚两兄弟均已长大,回家读书。项氏此后又活了22年,48岁时才告别人世。清代奉化进士吴尚知《吊项义妇》诗云:“万死终有戴氏孤,程婴杵臼属荆布”,将她比作春秋时义存赵氏孤儿的程婴等人。
1424年,明成祖朱棣去世,其长子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仁宗下诏赦免靖难之变中死难的诸臣,戴德彝亦在其中。嘉靖十一年(1532年),奉化知县钱璠在城中戴家附近的社学旁建立了“显忠祠”,知县周镐则为戴德彝建起了“明德坊”。万历元年(1572),又加谥号“毅直”,以表彰其气节。清代史学家谷应泰敬佩戴德彝从容殉道的精神,引用文天祥《正气歌》中的诗句赞扬他“生而忠贞,死而英灵,在地为河岳,在天为日月”,戴德彝获得了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奉化戴氏的祖居之地夆山自戴德彝被杀、家产籍没后,改名为官山。而这座小山如今已被削去部分,削去的山体成悬岩陡壁之状,恰如戴德彝宁为玉碎,不愿瓦全,毅直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从容殉道的崇高精神。山也因此成为一座天然的纪念物。而在戴氏聚居地黄夹岙村口,由戴氏后人戴岳轩发起,于1999年清明节前建成了一亭,亭名“显忠亭”,中置“毅直公戴德彝纪念碑”,碑阴刻戴德彝纪念碑文述其生平功绩,并附言项义妇之烈事。旁有联语一副云:“取义成仁传正气;尽忠行孝育文明”。亭额“显忠亭”三字,为毛翼虎先生所书。
由于仁宗下诏赦免靖难之变中死难诸臣,戴德彝亦在其中,所以德彝后人也有在朝为官的,代表人物戴澳,生卒年不祥,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殿试金榜,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留世代表著作有《杜曲集》。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