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克勤 编辑

明初济宁知府

方克勤方克勤

方克勤,(1326—1376),字去矜,号愚庵,因曾任山东济宁知府,故又称方济宁,宁海缑城人。 方克勤祖上三代从儒,先父曾为鄞县教谕。克勤自幼端庄凝重,好读书,天资超人,乡里称为神童。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方克勤

别名:方济宁

字:去矜

号:愚庵

所处时代:明

出生地:宁海缑城

出生日期:1326年

逝世日期:1376年

职位:山东济宁知府

史籍记载:《明史 循吏列传 方克勤》

人物介绍

编辑

方克勤祖上三代从儒,先父曾为鄞县教谕。克勤自幼端庄凝重,好读书,天资超人,乡里称为神童。元至正四年(1344)参加乡试,以策论直陈天下大势与政治得失,时人叹服,但考官忌其言,未敢录取。克勤游览杭州时,瞻仰岳飞墓,感叹世事,慨然泪下。

时天下百姓不堪元朝暴政,义兵四起。江同知金刚奴受命募兵镇压,克鄞劝阻说: “民之为盗者,或迫于饥寒,或怯于徭役,今斯民固无赖矣,奈何使其去妻子而为兵?几何不首为盗耶?”后所募兵果然半路杀守护而投奔义军,金刚奴越墙而逃,断一足,后悔无及。

元亡后,明皇朝于洪武二年(1369)诏立郡县学,次年,克勤被辟为本邑县学训导。四方学子慕名前往求学者百余人。后因母年迈辞归,邻近诸生即从学于其家,远居者辄散去,邑中学舍尽空。

洪武四年(1371),朝廷派行部使者袁宏徵克勤为官,克勤以母老不愿进京,躲避他乡,不见使者。但郡县催促急如星火,并逮克勤亲姻等督促追寻。克勤无奈,不得不入京见史电执政,仍以母老请辞。执政爱其才,命在吏部考试,列第二,特命知济宁府,赐冠带以行。

克勤久居乡村,深知民为国之根本,从政后,处处以百姓利益为重。元末,由于战乱频繁,土地大片荒芜。明初,朱元璋曾下诏垦荒,规定新垦田亩三年不纳粮。但属吏好功奉上,不到三年辄加征,并以田亩多寡定徭役。于是百姓弃田,土地复归荒芜。克勤赴任后,重申诏令,与民守约。对纳税田亩,亦按肥瘦分成九等,按等级征税;统计每户男丁数目,徭役按丁分担。自此吏属无法作奸,新垦土地日增。克勤初到任时,正值济宁饥荒。入冬,百姓又须为北方守军送军衣。当时上司有令,只许陆路输送,禁止舟运,违者论死。严冬腊月,陆路尤苦,民众恳求从运河水道就便运送,以免车马之劳。克勤不畏死罪,毅然命以舟运,说:“吾知从民便,抵法非所辞也。”后各郡陆运者难禁风雪严寒,人畜冻死无数,独舟运安全无事,上竟不问罪。 济宁城墙坍坏,按旧例,应由守兵修筑。济宁守将仗势役使民众修城。时正当五六月间,天旱无雨,农事正忙,万余筑城之民不得收割庄稼,哭声闻数里。克勤为此事忧愤不食,叹道:“民病不救,焉用我为!”暗将此事禀告中书省,吏属惧而不敢署名,克勤独具己名上报。丞相胡惟庸得悉此事,立即下令停止筑城。诏下之日,正遇久旱甘霖,民众欢呼而散。是年五谷丰登,百姓作歌颂克勤之德:“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成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自此,济宁接连三年俱获丰收,两州二十县,家有余粮,一府饶足。户籍从三万增至六万,税赋由万余石增至十四万四千余石。

克勤在职时,注重教化。济宁兵后,郡县之学皆废,克勤倡而再兴。聘学官,充弟子,未久,各州县设学舍数百间,有弟子二千人。克勤为人,廉洁正直,爱人惟恐不及,律己惟恐不严。朋友下属有急难,慷慨解囊。莱芜县丞欲迎老母来署,苦无资金,克勤以一月之俸相赠;有同僚衣食短缺,克勤每年赠布帛,与饮食,抚慰备至。任职三年,月俸有余则尽散给朋友,或留官库,毫无私蓄。平素衣着俭朴,不穿绸缎,一布袍竟穿数年。居室简陋,墙垣倾颓处,购苇席蔽风。室中无他物,惟书册杂陈其间.相交不受人一物,虽草木之微,亦以粟易之。兖州守遣孩童赠两只新鲜水果,克勤怒,笞童十数而归还;一同乡任邻郡县令,赠一雁,勤当即拒绝,并与断交。后政声日显,省宪考绩,列为六府之最。

洪武八年(1375)春被召入朝,太祖嘉其善治,命礼部赐宴款待。三月还济宁府继续任职。五月,曹县知事程贡因当初不职被笞,怀恨在心,此时上书诬陷克勤,朝廷责令御史杨某查办此案。杨某为程贡朋友,恐案白累程贡坐诬奏罪,易民服暗查克勤之过,越两月无所得。遂捕府中卒史逐一逼供,亦无所获。于是捏造事实,诬谄克勤盗用官库炭苇两百斤,而此时正当十月,毋须炭苇取暖。但克勤不与辩,去职谪浦江。翌年,将释归,适遇“空印案”事发,克勤又被牵连,十月被害于京师。临刑之时,克勤知己身无过,神色不改。其子方孝孺扶柩归乡,葬县东北深湾童施山。学者宋濂为作碑铭。著作有《汗漫集》数卷。

方克勤青年时刻苦学习,元末避乱山中。明朝初任济宁知府,兴办教育。在垦荒征税之事上,他按照朝廷规定办理,取信于民,并采取很好的措施。方克勤治政取得良好的政绩,但他不追求名誉,过着很简朴的生活。每次巡行属县,连一杯热水也不肯接受。兖州长官通过方克勤的小仆人进献两个瓜,他也退回。方克勤待人诚恳,受贬谪的人经过郡,他一定给予很大照顾。他为人宽和,礼待一位被罚俸禄的同事,那人酒后失态,后向方克勤道歉,方克勤装做不知而安慰他。

史书记载

编辑

一、《明史 循吏列传 方克勤》原文

方克勤,字去矜,宁海人。元末,台州盗起,吴江同知金刚奴奉行省命,募水兵御之。克勤献策弗纳,逃之山中。洪武二年辟县训导,母老辞归。四年征至京师,吏部试第二,特授济宁知府。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岁乃税。吏征率不俟期,民谓诏旨不信,辄弃去,田复荒。克勤与民约,税如期。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吏不得为奸,野以日辟。又立社学数百区,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盛夏,守将督民夫筑城,克勤曰:“民方耕耘不暇,奈何重困之畚锸。”请之中书省,得罢役。先是久旱,遂大澍。济宁人歌之曰:“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活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视事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

克勤为治,以德化为本,不喜近名,尝曰:“近名必立威,立威必殃民,吾不忍也。”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太祖用法严,士大夫多被谪,过济宁者,克勤辄周恤之。永嘉侯朱亮祖尝率舟师赴北平,水涸,役夫五千浚河。克勤不能止,泣祷于天。忽大雨,水深数尺,舟遂达,民以为神。八年入朝,太祖嘉其绩,赐宴,遣还郡。寻为属吏程贡所诬,谪役江浦,复以空印事连,逮死。

子孝闻、孝孺。孝闻,十三丧母,蔬食终制。孝孺,自有传。

二、《明史 循吏列传 方克勤》译文

方克勤,字去矜,宁海人。元朝末年,台州盗贼兴起,吴江县知府金刚奴奉行省府之命招募水兵来抵抗盗贼。方克勤前往献计献策没被采纳,于是就被迫逃到山里面加入盗贼队伍。洪武(年号)皇帝第二年重新划分设置县郡,(方克勤)因为母亲年迈就辞别回家了。四年后他来到京都,参加吏部考试获第二名,特此被授予济宁知府的官位。

恰逢此时开始(皇帝)下诏号召百姓开垦荒地,过三年后就要开始交税。然而当地官吏征收税率不等到三年的期限(就要征税),百姓都说(皇帝)的诏旨不可 信,于是就弃田离去,田地又再次荒废。方克勤就与百姓互相约好,交税的事情一定按期限(三年后)交纳。区分田地为九等,以差等的田地征收税率,官吏不得耍奷,如有违反当日就罢免他的官位。同时(方克勤)又设立学堂几百个,修缮孔子庙堂,兴起教学文化的风尚。在十分炎热的时节里,守城将领督使百姓修筑城池,方克勤说:“百姓这个时候正在耕耘田地都忙不过来,怎么能够承受这么重的工程。”就写信到中书省去为百姓请命,得到停止服役的意见。由于当时久遇干旱,而(在此时)济宁却五谷丰登。济宁人歌颂他说:“是谁免去我们的劳役?使君(指方克勤)出了力气。是谁让我们有了粮食吃?蒙受使君的甘霖之雨。使君不异于我们百姓的父母。”(方克勤)在这里做事三年,人丁兴旺了几倍多,整个县郡都丰衣足食。

方克勤以德治理作为根本,不贪图功利名誉。(他)曾经说:“靠近名利必定会耀武扬威,耀武扬威必定会祸害百姓,我不忍心啊。”他自己生活简洁朴素,一件布袍穿了十年也不更换,每天也不再吃肉。太祖皇帝使用法律很严厉,士大夫(指朝庭大臣) 被贬,凡路过济宁的,方克勤都周到地安抚招待他们。永嘉候朱亮祖曾经率领船队开赴北平,河水干涸,准备使用劳役五千多人清理河道。方克勤不同意,哭泣地向天祈祷。忽然天降大雨,水深达几尺,船队才得以通过,百姓认为(方克勤)是神。过了八年(方克勤)进入朝庭,太祖皇帝嘉奖他的功绩,赐宴席款待,送他回济宁。后来(方克勤)受到下属的官员呈递奏章诬陷他,(于是方克勤)被贬到江浦服劳役。后来受空印案牵连被处死。他的儿子方孝孺为其守孝。方孝孺作有传记记载。

后人评价

编辑

方克勤在济宁府任知府三年,可谓尽职尽责,功绩显著。“省宪考绩,为六府之最”,这个结论,既可以说是对他功劳的忠实记录,也可以说是对他公道的评价。

方克勤之治事,各方面都有较大的成就。他使一个底子很薄、基础很差的济宁府发生了深刻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主要之点,在于他们能够不负职守,以“救民病”作为自己的责任,求真务实、勤政为民。方克勤身为一府之首,当他初上任时,见到济宁府守将凭借权势在农时大忙季节役使万余名农夫修筑城墙,给农民加重了负担,便发出了“民病不救,焉用我为”的慨叹。这慨叹,就是来自于强烈的责任感。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他将真情及时奏明上司,让百姓免除了劳役之苦。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他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生产。还是这强烈的责任感,使他“从民便”,准许府民行舟,造成了一府百姓生活和生产的便利条件……所有这些,说明方克勤致力于解救民难的始终一贯。应当说,在方克勤所取得的一系列政绩中,为民排忧解难是其中最主要也是最生动的政绩。

“民病不救,焉用我为?”这种对官职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比“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应当说是更进一步的。实际上,方克勤的“救民病”之举,在当今也就是求真务实,勤政为民的体现。

“救民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纵观方克勤的“救民病”,就很不易。首先,他为了解除百姓徭役之若,不怕得罪有权有势的同级官员,敢于向上峰陈述自己的意见。其次,他能够深入民间,了解和体察民情,对百姓深以为患的水害问题、蓄粮失火问题及时发现,并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予以解决。再次,他能从这实际情况出发,不因循守旧,而是敢于打破陈旧的常规陋习,让百姓实行舟运。这一系列的“救民病”措施的得来,都不是靠坐在官府衙门里想出来的,而是从接触实际,接近民众产生的。

不论是谁,只要他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好处,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他的所作所为,总会在人民群众中留下口碑。对方克勤“救民病”,百姓便编出歌谣广为传唱:“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活我黍?使君之雨。”“活民者,方使君也。”由此可见,为官者在任一方,政绩优劣自有公论,民众是不会埋没和无视他们的功绩的。由于受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方克勤做到这种程度已是十分不易。“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我们共产党人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和有义务比方克勤做得更多,做得更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相关资料

编辑

方克勤,字去矜,宁海人,元末明初人。元末,台州盗起,吴江同知金刚奴奉行省命,募水兵御之。克勤献策弗纳,逃之山中。洪武二年辟县训导,母老辞归。四年征至京师,吏部试第二,特授济宁知府。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视事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最后 因为 空印案被杀。

子孝闻、孝孺。

炯元之子 克勤公

征召至京,就铨曹,授济宁府知府。娶林氏,生孝闻.孝孺。再娶王氏,生女一,未弥月而卒。侧母董氏生孝友。

下一篇 吴沉

上一篇 大佳何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