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筠 编辑
朱筠(1729年—1781年),字竹君,又字美叔,号笥河,祖籍萧山(今萧山城厢镇城南办事处黄家河村),侨居北京大兴县,故入籍顺天府。人称“竹君先生”。 学者称笥河先生。 清代文献学家、藏书家、学者。
朱筠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后历任侍读学士、顺天乡试同考官、督安徽学政。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书乾隆皇帝,建议自《永乐大典》搜辑古佚之书。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充《四库全书》纂修官。乾、嘉以来著名学者洪亮吉,孙星衍等皆出其门下。
朱筠博闻强记,见识广博于经学宗汉儒,诸史百家皆考证是非同异,又精通金石文字之学。 现存《笥河文集》四卷。
概述图来源:《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清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本名:朱筠
字:竹君,美叔
号:笥河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顺天大兴
出生日期:1729年
逝世日期:1781年
主要作品:《笥河文集》四卷
祖籍:浙江萧山
科举生涯
雍正七年(1729年)六月六日丑时,朱筠生于陕西省整厘县署。
乾隆元年(1736年),朱筠随父母返回京师,少年通“五经”,有文名。
乾隆八年(1743年),朱筠从学于嘉兴朱乾。朱乾说:“不读线钉书无用也。”授以《考工记》。朱筠到晚年仍然遵守着这条规矩。
乾隆十二年(1747年)八月,朱筠与弟朱珪同应顺天乡试,同考官仁和金牲,拨房(古代乡试将中卷超额房内的试卷,拨入中卷少的房内,通过该房推荐录取)汤大绅,座师为刑部尚书阿克敦、时任漕运总督刘统勋。弟弟朱珪取第六名,朱筠落第而学日以富。
参与修书
乾隆十九年(1755年)四月十九日,朱筠被选为庶吉士 。五月二十五日,授编修 。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朱筠由赞善大夫擢侍读学士。他接受了章学诚建议,上奏请搜天下遗书,仿刘向《七略》,条别群书,各疏原委,纂一国艺文之志。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朱筠担任福建乡试正考官。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五月十七日,朱筠充日讲起居注官。 秋,朱筠提督安徽省学政。
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二月六日,朱筠上表陈奏《购访遗书及校刻<永乐大典>意见折》说,翰林院藏《永乐大典》中多古书,请开局校辑。称《永乐大典》“编次少伦,或分割诸书以从其类,然古书之全,而世不恒觏者,辄俱在焉。臣请敕择取其中古书完者若干部,分别缮写,各自为书,以备著录。” 其奏折被批准后,乾隆帝派纪昀为总裁,校核《永乐大典》,并命择取缮写大典中世间不传之书,编入《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九年(1773年),因一生员欠考捐贡事,经部议将朱筠降三级调用。而乾隆帝以其学问优异,特授翰林院编修,在办理《四库全书》处行走,兼充《日下旧闻考》总纂之一。
乾隆三十九年(1773年),朱筠被降三级留任,免调用。
提学闽省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八月三日,朱筠出任福建省提督学院。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夏,朱筠病故。
史学
在史学方面,朱筠颇有研究。于史学,他尊承汉儒,不学宋元。朱筠对一些史学著作虽时有考证,但相关著作多未完成。朱锡庚、朱锡卣的《笥河府君行述》说道:“尝欲为《五代史补注》《新唐书补注》《集韵疏解》《析津耆旧传》,卒未有成。”
教育
朱筠担任考试官、学政十多年,为朝廷选拔人才。他诚恳待友,提携后进,“汲引后进,常若不及”,常常称人之长,掩人之过,后进之士多因他的称许而得名。天下才士纷纷倾慕而来,求学之人装酒的车多得道路为之堵塞。朱筠所到之处,跟随游学的人常有百十人。“来学之士,一经诱诲,莫不争自濯磨,端品力学,”因为他的提携帮助,许多学子成为学界名士,“士多因以得名”,时有朱门弟子之称。朱筠的福建学政这一职务后由兄弟朱珪接任,一时还传为盛事。朱筠离任时,福建才士扶着他的车辕送行,送了数百里还不肯分手。
朱筠在任职安徽学政期间,广揽英才,教育后进,培养了一大批安徽才俊。他在教育后进方面,认为小学是读书通经的基础,时刻强调文字训诂的重要性。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云:“(朱筠)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 汪中《朱先生学政记》亦云:“先生教不一术,其要以通经、习小学为大端。” 因此,一到安徽,朱筠便重刊许氏《说文解字》,广布学宫,命诸生学习。此重视文字训诂的教育理念,在安徽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洪亮吉在《书朱学士遗事》中所言:“先生去任后二十年中,安徽八府有能通声音、训诂,及讲求经史实学者,类皆先生视学时所拔擢。夫学政之能举其职者,不过三年以内,士子率教及文风丕变而已。而先生之课士,其效乃见于十年二十年以后若此。”
其次,朱筠教育后进更是不遗余力,因材施教,耳提面命,不知疲倦。李威《从游记》即载:“视学安徽,以识字通经诲士,岁余,士多通六书及注疏家言。……每试竣给赏,日传呼一生至前,必谆诲再三,视其意有所入,然后遗去。或手挟经义一编,质疑论难,先生欣然辄为讲解,常至夜分,甚且越日乃罢。” 洪亮吉《书朱学士遗事》亦云:“先生每试一府毕,必进多士教之。值发放日,辨色即坐堂皇,日不足,或然巨烛毕事。盖先生本口吃,诸生自一等至三等十名以上,加以岁、科两试新进者,不下数百人。必一一呼至案前,举卷中得失利钝,详悉告语。又视其质之所近,复教以读何经,习何义训。” 可见朱筠教育后进,极具耐心。
除此之外,朱筠不仅关心后进的学业,对于生活和其他困难也关心备至。如李威《从游记》载:“先生在江南广延知名士居幕下,四方学者争往归焉。高邮王怀祖,深明六书七音之旨,旁通训故考据,一时贤士谈古学者,皆弗及也。避祸天长,闻先生为人,能排难解纷,跋涉往见先生。敬礼之时,从问字质疑,未尝以前辈体貌自居。为飞书当路,护持其家尽力。” 足见朱筠对后进只要能有所帮助,他就会竭尽全力帮助,这也是朱筠爱才惜才的表现。当然,门人后进中总会出现一些性格迥异之人,但由于朱筠爱惜其才学,对其缺点亦能包涵。李威《从游记》载:“江都汪容甫,才学通敏,冠绝大江南北。素傲睨,好诋议人,辄招时忌,无能合其意者。乃负笈从先生游,先生亦礼遇之有加,歉然常基,弗及之也。” 朱筠之大度与惜才,从此亦可以看出。
因为朱筠润物细无声的耐心教育,使当地的民风得到净化,贤才之士得到了较好的任用。又加之其才学的宏博,不禁令人心生敬仰,门人弟子及与之从游者无数。孙星衍说:“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时士入馈一石,积试院成山,起亭曰‘三百三十有三士亭’。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当朱筠自京师出发前往安徽时,与之送别的弟子、友人之多,场面极为盛大,“友生联镳十二乘,一时相传,学使宾从之盛,无有与朱学使俦者。”
书法
朱筠的书法主张六书理论,自然劲媚,作字兼篆体,有隋以前体。尤好金石文字,每喜以说文摹勒入碑版,古趣盎然,见者辄不能句读。生平所过郡县名山水,凡足迹可及之地无不至,至则访摩厓旧刻,古刹残碑,不惮扪萝剔苏,每得唐以上物,辄狂謼宝从共往观之。欣赏笑乐之声,穿云度壑。已乃自书题名刻石。其文词简古,笔画苍劲,实足追踪古人。
藏书
朱筠藏书极富,曾先后收藏有王氏“青箱堂”、曹氏“楝亭”、富察氏“谦益堂”等旧藏,所居“淑花吟舫”,聚书3万余卷,抄本10余种。编有《椒花吟舫书目》,著录有书千余种,为翁心存作序并收藏。兄朱珪,清著名大臣,给朱筠赠诗有“挟策亡羊忙底事,扫除脉望晒书频”。藏书印有“大兴朱氏竹君藏书之印”、“笥河府君遗藏图书”、“淑花吟舫”、“虚中”等。所藏书在晚年遇火灾丢失不少,子朱锡庚,字少河,继承“淑花吟舫”藏书楼,书散后,相继归于刘燕庭、翁心存、罗振玉等。
金石学
朱筠对金石也兴趣颇厚,每至一处,皆尽力搜罗当地碑铭,认为它们可以补正经传,使史实更加明晰。程晋芳在《朱筠》中说道:“(朱筠)又好金石文字,以为可证佐经传,在秘院启请下郡国各采部内所有钟鼎碑碣,抚印上之,以备甄校事。”余廷灿的《朱侍读学士筠传》云:“(朱筠)又言稽古莫如金石文字,可证经史之讹,所在丛祠野庙,破荒剔藓,聚至千余种。”门人江都汪中在《朱先生学政记》中也讲述到:“(朱筠)搜所部金石遗文,得三百余通,别为《安徽金石志》三卷,拾遗刊谬,俾古事昭晳于真。”朱筠收集著录的《安徽金石志》三卷,至今仍是宝贵的文献资料。
校勘学
朱筠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即是访求遗书、校勘和刊刻重要儒家经典。他提倡文字训诂之学,因此主持重新刊刻《说文解字》;朱筠又重视校书一事,遂首倡开设四库全书馆;又因《十三经》文字多有舛讹,朱筠又提倡校正《十三经》,立石太学。孙星衍《笥河先生行状》对朱筠此方面的贡献有详细论述,并造福于安徽、福建诸生,云:“于时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首先,在访求遗书方面。朱筠曾多次上书,并提出了搜书和校书的原则,其在《谨陈管见开馆校书折子》中提出了四条原则,曰:“一是旧本、抄本,尤当急搜也;二是中祕书籍当标举现有者,以补其余也;三是著录、校雠当并重也;四是金石之刻,图谱之学,在所必录也。”
朱筠对古籍整理方面有着独特的眼光,具有较高的文献意识。第一,从版本学角度出发,他首先注意到了旧本、抄本的重要性。第二,从辑佚学角度出发,他看到了辑佚散佚之书的重要性。第三,从校勘学角度出发,他将校雠与著录相提并论,足见他对校勘的重视。第四,从收藏学角度出发,朱筠认为金石和图谱也是图书收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证史误。因而朱筠在安徽期间,搜得金石遗文三百余通,命名为《安徽金石志》。朱筠所提出的上述四条访求遗书原则,在他访求遗书的实际行动中也有所体现。如在《遵旨覆奏访求遗书折子》中,朱筠向朝廷汇报了其在主持安徽各地乡试的同时访求遗书的情况。其所访遗书,内容涉及较为广泛,包括小学、经学、数学、地理、史学、诗文集等,但主要还是以儒家经典为主,如《通雅》《古事比》《礼经纲目》《周礼疑义》《周易辨画》等,皆属此类。
朱筠的最大的功绩是促成了《四库全书》的编修。清代统治者自入关后很重视搜集和编纂古代典籍,顺治、康熙、雍正时期就编修了很多书籍。乾隆三十七年(1772)二月,乾隆皇帝发布谕令《谕内阁著直省督抚学政购访遗书》,又一次征集图书。对此,朱筠上奏《谨陈管见开馆校书折子》,对于搜访、校录书籍提出了四条建议:“旧本抄本尤当急搜”“中秘书籍当标举现有者以补其余”“著录校雔当并重”“金石之刻图谱之学在所必录”,认为要抓紧搜集罕见的旧刻本和抄本,著录与校勘并重,对于金石图谱也要留心搜集。其中,他提到了《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朱筠在翰林时,常翻阅前明这部《永乐大典》,发现“其书编次少伦,或分割诸书以从其类”,由此“臣请择取其中古书完者若干部,分别缮写,各自为书,以备着录”。翰林院所藏大典中有不少社会上已经失传的珍贵典籍,朱筠奏请组织人员辑录,那么“书亡复存,艺林幸甚!”乾隆皇帝对朱筠的建议很重视,他将这个问题交由军机大臣讨论。军机大臣于敏中等大多官员则赞同朱筠的奏议,力主开馆。
乾隆皇帝: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
纪晓岚:学术各门庭,与子平生无唱和,交情同骨肉,俾予后死独伤悲。
朱筠像
支伟成:公博闻闳览,于学无不通。解经宗郑、孔,而兼参宋元诸儒之说。论史宗涑水,而历代诸史亦皆考究贯串,证其同异。为文仿迁、固、渊、云,诗歌出入昌黎、东坡。书法参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既著声施早,自年三十许,天下震惊其名者以为宿学耆德,及既见止,爽然自失。为人性质直,坦易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尤喜奖拔士类。后生小子,一艺之长或未及然者,假借称誉,过于所试,虽得汰评之诮,不自屑也。前后从游几数百人,因材施教,拓越畦畛,比于树艺,由拱把至于百围,咸达其性,靡所矫揉。张金杰:朱筠在当时可称之为学术巨匠,他在小学、史学、金石、诗文等方面,皆取得了非凡成就。又因其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和朴实简洁的文风,从而开启了一个学术流派———乾嘉学派,且成为了“乾嘉学派”的领袖人物,此学派对时人及后来的学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朱筠自幼患有口吃,其在安徽学政任时,亲为诸生授课,然呐呐吃吃,甚不中听,及散全场惟一纳凉之老农在焉.朱氏亦无愠色。
曾祖讳必名,字显之,配白氏,举家迁往大兴,盖在明末清初。 祖父讳登俊,官湖广长阳、四川珙县知县,卒官内府中书科中书舍人。元配何氏,生筠伯父;继配冯氏,生筠父;妾李氏,生子早殇。 父讳文炳,年十七入籍大兴为诸生。官陕西西安府盏厘县知县,诰赠光禄大夫、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加一级。 母徐氏。 曾、祖、考三世,曾祖妣白氏,祖妣何氏、冯氏,先妣徐氏,皆有诰赠。
兄弟四人,堂、垣、筠、珪。皆徐氏出。朱筠在胞兄弟中排行第三,在族兄弟中排行第五。伯兄堂,早年过继至伯父讳文炯家,官江西新建县丞、陕西大荔县丞。 仲兄垣,辛未科进士,历官山东济阳、长清二县知县,赐赠奉直大夫、翰林院编修,加三级。 弟珪,乾隆戊辰进士,翰林侍读学士。累官至大学士。 女兄弟六人。
子二人:长锡卣,字大樽,娶候选州同知天津徐大年女。次朱锡庚,字少白,娶丙戌进士掌广西道监察御史钱塘施学濂女。 女子五人,阳湖龚怡、通州魏绍源、天津徐焯、大兴翁树端,其婿也。 孙五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