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河 编辑

河流

伊通河伊通河

伊通河(满语:yituula,意为“波涛汹涌的大河”),古称益褪水、易屯河,明代称一秃河、一统河,清代称伊敦河,皆为古女真语音译。

于吉林省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径流量3.5-6亿m³/年,伊通河属黑龙江流域饮马河水系支流,发源于哈达岭山脉伊通县东南部大青顶子山西北侧,流经磐石、伊通、长春、农安和德惠五个县市,在新立城水库上游纳入伊丹河、下游纳入新开河,至农安县靠山屯东注入饮马河归入松花江。

河流全长343.5公里 ,流域面积7515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伊通河

外文名:yitu ula(满语)

地理位置:中国东北长春平原

流经地区:伊通、长春市区、德惠、农安

发源地:伊通县吉林哈达岭山脉青顶子岭北侧

主要支流:新凯河

河长:342.5 km

流域面积:8440 km²

河口 :农安县靠山镇东

名称由来

编辑

伊通河,为满语音转河名。《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伊通河即金史之益褪河,明统志之一秃河,一统河,满洲源流考之伊屯河,清一统志之伊敦河。金史语解,伊敦,粗涩也”。古代,伊通河水清越底,游鱼如梭,两岸林木如篦,被称为伊通州各族人民的摇篮。

干流概况

编辑

伊通河的位置及水系分布伊通河的位置及水系分布

伊通河发源于伊通县板石乡哈达岭山脉青顶子岭北侧。出源后流向西北,在营城子镇营城子屯与四间房屯之间为伊通、东丰两县界水。过伊通县城,在马鞍山镇转向北流,经长春市,在农安县合隆镇与开安镇间为农安、德惠两县界水。过农安县城后,转东北,至榛柴岗乡拉拉屯东南,又为农安、德惠两县界水。在农安县靠山镇东注入饮马河。河长342.50公里,河道平均坡度0.3‰,流域面积8440平方公里,是饮马河的最大支流。该河在长春市郊区新立城水库以上为低山丘陵区,生长稀疏的杂木林,有水土流失现象。河谷宽1~2公里,河道弯曲,河底为泥沙夹小卵石。新立城水库至农安县华家乡新凯河口区间为丘陵和台地,河谷宽5~10公里,河道弯曲,河底为细沙和淤泥,岸边有零星柳丛。新凯河口以下,地势开阔平坦,河道弯曲,多牛轭湖,河槽较深,河底为泥沙。据农安县农安水文站(集水面积6508平方公里)1955~1980年实测:水位变幅5.56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57亿立方米、平均流量8.15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196立方米/秒(1970年),最小流量为0(1960年、1965年);多年平均含沙量1.21公斤/立方米、年输沙量32.70万吨、年输沙模数50.2吨/平方公里。

伊通河,明代称一秃河、一统河,清代称伊敦河。发源于伊通县吉林哈达岭山脉青顶子岭北侧,向西北流,经长春市区,在农安县靠山镇东注入饮马河。流域面积8440平方公里,河长342.5公里,河道平均坡度0.3‰。在长春市郊区新立城水库以上为低山丘陵区,生长稀疏的杂木林,有水土流失现象。河谷宽1~2公里,河道弯曲,河底为泥沙夹小卵石。新立城水库坝址至新凯河口区间为丘陵、台地,河谷宽5~10公里,河道弯曲,河底为细沙和淤泥。新凯河河口以下,地势广阔平坦,河道弯曲,多牛轭湖,河槽较深,河底为泥沙。

伊通河是饮马河的最大支流,也是流经长春市的大河。伊通河明代称一秃河、一统河,清代称伊敦河。河长342.5公里,流域面积8440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坡度0.3‰。长春位于伊通河中下游,境内河长286.9公里,流域面积5412.9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伊丹河、大南河、新凯河、洼中高排水总干渠、赵家沟、太平沟、大苇子沟、新立沟等,其中新凯河是它的最大支流。

伊通河发源于伊通县吉林哈达岭青顶子岭北侧,向西北流,至郊区乐山乡莲花村进入长春市境,为长春郊区与伊通县界河,至郊区兰家乡的腰东道屯,为郊区与德惠县的界河,在农安县合隆镇东开源窝堡屯进入农安县境,经农安县城转向东北,流至榛柴岗乡的西拉拉屯,成为农安县与德惠县的界河。至靠山镇东注入饮马河。

伊通河在长春市郊区新立城水库以上为上游段,地处吉林哈达岭与大黑山之间的低山丘陵区,生长稀疏的杂木林,有水土流失现象。河谷宽1—2公里,河道弯曲,河底为泥沙夹小卵石。新立城水库坝址至新凯河口为中游段,两侧为丘陵、台地,河谷宽5—10公里,河道弯曲,河槽窄深,宽浅不一,一般呈“V”型,河底质为细沙和淤泥。新凯河口以下为下游段,地势广阔平坦,河道弯曲,多牛轭湖,河槽较深,一般呈“U”形,河底质为泥沙。常见洪水水面宽70—100米,大洪水水面宽110—3000米。

伊通河中下游两岸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农业发达。在地势低洼处有德惠的万宝、天台和农安的开安、华家、洼中高、万金塔、鲍家等七大片易涝区。

伊通河水量并不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约4.69亿立方米。位于中游的新立城水库,是长春城区工业与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地,日供水量约15万立方米。

伊通河城区段,水质污染十分严重。非汛期水质变黑,成了一条臭味逼人的排污明沟。污染指数为9.12,超过严重污染指标14%。本世纪50年代中前期,水质正常,水生生物很多。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水体开始受到污染,水生生物明显减少,很少见到鱼虾。60年代以后,由于新立城水库建成,平时每天只为南岭净水厂放水4—5万立方米/秒,几乎无水排入城区段河内,污水得不到稀释,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水面有浮油,水生生物几乎绝迹。由于引用污水灌溉,已严重影响到农作物,特别是蔬菜的质量。由此可见,对污水不加处理,不仅影响到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将影响整个松花江水系。近期拟采取设管截流措施,远期拟修建二级生化污水处理厂进行治理。伊通河与长春市的形成,发展和人民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早期的长春靠伊通河西岸台地坡坎上建立了城垣,利用河水航运之便,促进了经济发展。河水又是市民饮用水源。后因水文状况变化,失去了航运作用,汛期泛滥成灾,成为一条害河。建国前,每逢汛期河水经常泛滥,整个二道河子区被洪水淹没,人民深受其害。建国后,修筑堤坊250公里,设计标准为50年一遇洪水,其中城区段堤防210公里,新立城水库建成后,防洪标准大大提高。但由于历史遗留的隐患和管理不善,造成两岸河道内随意乱挖、乱建、乱倒垃圾,致使河道变窄,泄洪能力大大降低。因而建国后又先后4次泛滥成灾。

长春市政府决定从1986年开始,动员全市人民用三年时间对伊通河进行综合治理,完成清淤、筑堤、砌石护坡、污水截流、修筑园林景点等工程。经过治理,河道泄洪能力达到了300年一遇每秒流量520立方米的设计标准,使昔日长春的“龙须沟”变成秀美的“滨河公园”。

水文特征

编辑

冬季河面结冰,冰层较厚,封冻期较长。江河“初冰”日期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水面形成冰盖的封冻日期,一般在11月中、下旬。开河日期,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终冰”日期,一般在4月上、中旬。河流的畅流期和冰期各为半年左右。稳定封冻期每年一般达四个多月。湖泡、水库的封开日期,一般为11月中旬和翌年4月中旬,稳定封冻期约5个月。江河的最大冰厚为0.7~1.1米,一般出现在2、3月份。受气温、降雪量和水量等条件的制约,冰厚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中、西部丘陵、平原区的中、小河流,在冬季常发生冻实到河底的现象。江河从初冰到稳定封冻和从开河到终冰期间,常发生流冰现象。秋季流冰比较缓和,春季流冰,特别是融雪水大的“武开河”,对沿河建筑物有较大的破坏作用。

每年有两个汛期和两个枯水期。因冬季雪少,春季雨小,河流有一个水量不大的融冰(雪)春汛。春汛一般发生在3月下旬至4月份,汛后有两、三个月的枯水期。6~9月为夏汛期(亦称伏汛),特别是7、8月,常发生暴雨洪水,江河出现年最高水位和年最大流量。10月以后,降水转为降雪,地表结冻,水量递减,再进入枯水期,一般在翌年2月出现年最小流量。据20世纪50~70年代实测,各江河多年平均最大月径流量为最小月径流量的8~1000倍,最大年径流量为最小年径流量的2~36倍,最大流量为最小流量的260~2000倍。中、西部中小河流在枯水期和冰期还常发生干涸或冻实现象。

支流湖泊

编辑

伊丹河,原名伊巴丹河,为伊通河在县境内最大支流。发源于地局子乡东北部的丛山之中,流经地局子、二道、伊丹、新兴等乡镇,在长春市郊区于磨坊屯东注入伊通河。全长52.2公里,全流域面积219.1平方公里,其中县境内182.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898万立米,河道坡度2.5‰。上游流经丘陵和山谷平原,植被较好,河床稳固。于二道乡石门屯东南建有中型的石门水库。石门水库以下地势逐渐开阔,有二道河、柳树河等支流汇入,水量逐渐增大。

干沟子河,为伊通河在县境内仅次子伊丹河的第二大支流。发源爱民乡南部,流经爱民、五一、莫里青、马鞍山等乡镇,在马鞍山镇石头哨东汇入伊通河,全长39.7公里,流域面积140.6平方公里。除上游一段流经丘陵地外,大部河段流经平原台地,河道坡度仅2.2‰,中下游一带成为伊通县主要涝区之一。在中游建有三联水库,为中型的平原水库。

新凯河,原名新开河,是伊通河最大支流。河长113.7公里,流域面积2289平方公里,河道坡度为0.5‰。该河的中下游流经长春市,境内河长72公里,流域面积113.7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翁克河、永春河(原无名河)等。新凯河发源于伊通县景台乡大黑山脉庙岭北侧,北流经公主岭市范家屯至郊区大屯镇红光村十二马架屯,为长春市郊区与公主岭市的界河,至郊区王家楼屯改道西流,再度进入公主岭市境,至顺山堡,东流入老河道,北流为郊区与农安县界河,至万家桥进入农安县境,至张家老店改向东流,至王士文屯改流人工河道,于华家乡郑大壕东注入伊通河。新凯河上游流经丘陵区,冲沟发育。中、下游为台地平原区,河槽窄浅,呈“U”形,河道坡度小,水势平稳,含沙量较多。常见洪水水面宽20`30米,水深2~3米,大洪水水面宽70~450米,水深2.5~5米。河底质中、上游为黄色亚粘土,下游为淤泥。新凯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012万立方米。因受第一汽车制造厂、范家屯吉林省制糖厂等排放废水的影响,水质污染十分严重。水生动植物几乎绝迹,河水不能饮用。建国前曾筑有部分堤防,标准甚低,1945年汛期,多被洪水冲毁。建国后,全面整修堤防116.5公里,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

翁克河,是新凯河的最大支流,属第二松花江的第四级支流。翁克河发源于公主岭市凤响乡平顶山村申家大院西南,北流至杨家屯进入长春境内,为农安县与公主岭市的界河。于长双公路(长春—双城堡)处,完全进入农安县境内,流至龙王乡潘家屯东北注入新凯河。翁克河流域面积为929平方公里,河长61.3公里,河道平均坡度为0.70‰。长春市位于该河下游,境内流域面积为225.4平方公里,河长36.7公里。境内主要支流有秦家河。翁克河流域以太平池水库为界,水库以上为丘陵台地,冲沟发育,以下为河谷低地,河槽窄浅,呈“U”字形,河道坡度小,水流平稳,含沙量较多,河底质上游为黄色亚粘土,下游为淤泥。翁克河流域面积不算太小,但多年平均径流深却只有29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仅有2648万立方米,水量明显不足。建国前修建的太平池水库,被大雨冲毁。新中国建立后,于1958年复建太平池水库,并提高为三级建筑物,成为大型水库。在灌溉、防洪、除涝、养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波罗泡,位于农安县西北部三盛玉乡,属伊通河水系中的一个闭流湖。闭流区包括杨树林、万顺、三盛玉、永安、伏龙泉、新阳、巴吉垒、柴岗等8个乡,集水面积1378平方公里,娘娘庙沟、老虎沟、房身沟、成水沟和殷家沟等5条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流入湖内,湖底高程164.2米,湖边高程180米,一般水深两米,水面面积67平方公里,蓄水量0.87亿立方米,水面周长37.5公里,长14公里,宽5公里,历年最高水深3米,最大水面面积80平方公里,蓄水量1.6亿立方米。酸咸度8.5,沿湖东、南两面较平缓,芦苇丛生。历史上以产鲫鱼、鲤鱼、芦苇著称,又是大雁、天鹅等候鸟的栖息地。湖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450毫米,当连枯年湖水减少乃至干涸。1908年曾干涸一次,1962年泡底干涸,1980年至1982年泡底干涸。1983年通过松城干渠由松花江提水70米,行程60公里,引水1026立方米,湖水深达到1.2米,1984年进入丰水期,1985年产鱼208吨,芦苇50吨。

治理开发

编辑

水库建设

寿山水库,位于营城子镇政府驻地南2.5公里处,伊通河上游。1958年4月1日开工。1959年6月竣工。寿山水库建成后,控制伊通河从青顶子山发源地到水库16.3公里长的河段,95.9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占伊通县境内伊通河564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117%。设计总库容1850万立米,防汛库容955万立米,兴利库容975万立米,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到1985年水库运用26年时间,防洪除涝、灌溉、养鱼效益显著,实灌面积始终超过设计效益。

石门子水库,位于二道乡石门子村马家店屯东0.8公里处,伊丹河上游。1958年4月1日开工。1959年7月竣工,1960年开始受益。1970年4月,动员500民工,完成敞式溢洪道改建为3孔溢洪闸、土坝加固培厚、维修输水洞等险工。于1971年6月竣工。工程基本达到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五百年一遇洪水校核标准。石门子水库的建成,控制了从伊丹河发源地到水库22.2公里长的河段,124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占伊丹河流域面积219.2平方公里的56.7%。设计总库容2800万立米,防洪库容945万立米,兴利库容1876万立米,设计灌溉面积2万亩,防洪除涝、灌溉、养鱼等效益显著。

三联水库,位于马鞍山镇侯家屯南,干沟子河中游。原是1956年,由劳动、连家店、友联3个乡民办公助联合兴建的蓄水500万立米的小型水库。当时土坝和放水洞按小型水库标准建成,溢洪道采用柳条、坝桩临时砌护,工程标准低,1956年冬合拢蓄水,1957年开始灌田。1963年汛期,溢洪道消力池被洪水冲坏。经整修加固,标准仍较低,勉强使用。1.974年春,按五十年一遇洪水设.计,二百年一遇洪水校核标准设计,进行扩建施工。动员800名民工,50台大车,对土坝加高培厚,改建放水洞,建溢洪闸,经过一年半时间,到1975年秋竣工,提高了抗洪蓄水能力,使水库增型为蓄水千万立米的中型水库。1980年,处理了土坝迎水坡大面积沉陷,溢洪道交通桥下沉等险工,翻修了土坡块石护坡,并增设了测压管。三联水库的建成,控制了干沟子河流域面积90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1620万立米,防洪库容1030万立米,兴利库容756万立米,设计灌溉面积1.08万亩,防洪除涝、灌溉、养鱼等方面均发挥了效益。

新立城水库,位于长春市城区南20公里新立城镇伊通河干流上。是一座以供给长春市工业和生活用水为主,兼有防洪、防涝、发电和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新立城水库于1958年始建,1959年大坝合龙,1962年建成。枢纽工程由均质拦河土坝,第一溢洪道,第二溢洪道和输水道组成。1966~1967年溢洪道溢流堰改建为溢洪闸,1986年安全加固完工。水库坝高18.15米,坝长2680米,坝顶宽5米。总库容5.92亿立方米。设计年供水0.8亿立方米,库区回水南至后辛屯,长19公里。最大湖面宽7公里。低水湖面11平方公里,相应库容0.13亿立方米。正常蓄水湖面63.3平方公里,相应库容2.88亿立方米。最大洪水湖面80平方公里。水质总硬度45.2~61.2毫克/升,酸碱度7.7~8.3,水质悬浮物超标,铜、酚、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少量超标,其他均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二级标准。1985年供水9223万吨。湖区沿岸为丘陵台地,建库以来至1986年共营造松、柳、杨林4026公顷,树木达5000万株,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发挥着积极作用。水库林场又新建了苗圃,有花灌木20余种,云杉、美人松等10余种观赏树木。水库已成为市郊风景游览胜地。

太平池水库,位于农安县龙王乡新凯河支流翁克河上。1941年在太平庄沼泽地上筑起5900米长的均质土坝,连接东西两侧黄土岗地而成为太平池平原水库,最大坝高7.4米,1958年建成。是一座以防洪除涝为主,结合灌溉、养鱼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1986年加固后,总库容2.01亿立方米。库区回水南至山崴子,长13公里,宽4公里。低水湖面7.5平方公里,相应库容0.06亿立方米。正常蓄水湖面34平方公里,相应库容0.58亿立方米。最大洪水湖面73平方公里。水质酸碱度6.4~7.8。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范家屯糖厂排污,水质污染严重。悬浮物及酚、铜超标,鱼体有柴油味。1988年灌溉水田1180。

净月潭水库,始建于1934年东北沦陷期间,位于长春南郊,伊通河支流小合台河上。集水面积为78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2770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4万立方米。净月潭水库在1936~1960年间是向长春市供水的主要水源,1962年新立城水库运行后,成为辅助、备用水源。净月潭水库对长春市区南部防洪有重要作用,保护耕地900公顷。

灌区建设

寿山灌区,始建于1959年,以寿山中型水库为主要水源,以向前拦河坝和部分机电井为辅助水源,’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干渠有两条:二干渠由水库渠首至新家乡西转心湖屯,全长18公里;二干渠由向前拦河坝始,至伊通镇北,全长15公里,灌溉营城子.、新家、伊通镇、东尖山等4个乡(镇)的水田,灌区初步配套。1985年实灌面积1.58万亩,超设计灌溉面积5.3%,平均年用水685万立米,是全县发挥效益最好的万亩灌区。

石门子灌区,始建于1959年,以石门子中型水库为主要水源,以伊丹拦河闸为辅助水源,设计灌溉面积2.3万亩。干渠两条:一干渠从水库渠首至伊丹镇北,全长11公里;二干渠由伊丹拦河闸始,至新兴乡烧锅屯,全长9.5公里,灌溉二道、伊丹、新兴3个乡(镇)水田。灌区虽已基本配套,但由于石门子水库工程险工未除,影响按设计蓄水,灌溉效益较差。1985年实灌面积0.91万亩,占设计灌溉面积的39.2%,平均年用水394万立米。

三联灌区,1974年由小型灌区扩建成万亩灌区,以三联中型水库为主要水源,机电井为辅助水源,设计灌溉面积1.1万亩。分东西两条干渠,总长12公里。东干渠4公里,灌溉马鞍山镇的友联、红旗两村水田;西干渠8公里,灌溉五一乡的宋家洼子、连家店两村和莫里青乡的劳动、兴宏两村水田。由于水库和灌区标准低,灌区下游部分水田改为井灌。1985年实灌面积0.3万亩,占设计灌溉面积的25%,平均年用水量127万立米。

太平池水库灌区,1940年日伪在修建太平池水库的同时,共用961万元(伪币)修了排水、截水、引水、导水渠及附属建筑物。到1943年在洼中高地区基本建成了排灌系统。1945年春,200余户日本开拓团种植水稻00亩。是年9月,太平池水库坝毁库废,灌区工程也随之荒废。1958年,修复太平池水库后,于1959年着手重建洼中高灌区。根据省水利设计院提出的设计效益面积3.93万亩规划,县水利局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勘测。从1959年到1986年的27年中进行6次施工,到1987年全区建有中央排水路1条26公里,总引干渠1条15公里,输水量为11.9立方米/秒,一级引干3条全长18.5公里,输水8.37立方米/秒,支渠34条,斗渠144条。支渠相距1500米,斗渠相距500米,每方面积9000亩。太平池水库灌区,从1964年起种稻,当年在杨家屯、李家屯、傅家屯、潘家屯、小东屯等5处种稻面积达9000亩,平均亩产300公斤。1965年达到1.5万亩。后因水库蓄水过少,供水不足,栽培技术落后等原因,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到1980年全灌区仅剩300亩水田,1982年停种。从1983年引进塑料大棚盘育苗和药物除草技术后,水稻种植面积又逐渐回升,1987年太平池灌区灌溉水田1.77万亩。

万宝灌区,位于县境西部伊通河下游右岸,行政区域包括三胜乡良种场、黄

家、乐园、兰家、春园、姜家村和万宝镇的赵家、万宝、陈家村,还包括长

春市郊区幸福村的一部分。灌区水源主要来自伊通河区间径流,同时以电机

井提取地下水和红旗水库及自然泡塘水为补充水源。

1931至1945年期间,主要工程有:柳条拦河坝1座,灌溉干渠1条,木

制干渠进水闸1座,旱河(又称奉仕沟)和丰收沟2条排水通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几经整修与扩建。1955年l新建柳条拦河坝1

座,钢筋混凝土进水闸1座,木制分水闸7座,维修木制分水闸2座,新建

木桥7座,新开挖渠道2 114米,维修渠道4 500米,共完成土方3.6万立方

米,投工1.8万个,国家投资1.93万元。1970年,国家投资15万元,在伊

通河上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壅土坝1座,挖干渠1条,长11公里,支渠5条,

总长12公里,同时打电机井12眼。1971至1975年,国家又投资138.7万元,

修建了红旗水库和相应的抽水站工程。到1988年末,灌区内建成的提水工程

有小型提水站25座,农民自打机井近1 000眼,使灌区水田种植面积增加到

1147公顷。

航道航运

编辑

据资料记载,清·康熙年间,沙俄屡次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和达斡尔人第二章铁路屯寨雅克萨等地。为抗御沙俄侵略,收复失地,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廷利用松花江、伊通河水路运送军粮。当时伊通河可航行3.5丈大船,每船可载米50石。运送军粮自辽河逆流运至陆地,再由陆路运至伊通河口,装船由水路运至黑龙江。松伊二水实行联运,把盛京同宁古塔紧密地联结起来,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康熙三十八年(1699),伊通河因河道淤积,曾发生过百船搁浅。光绪三十四年(1908),受大水冲刷,河面宽阔,水深3~4米,水路运输繁忙。又据《长春洮南间铁道线路踏查报造书》载,农安县东部及东北部以伊通河及松花江为境界,夏季伊通河水既深且大,在东清铁路敷设前被广为利用,船只在长春、农安境内的伊通河上航行。

1919年8月中旬,伊通河水量增加,农安人利用水路输出谷物,输入货物。伊通河原来河身大,水量丰富,船只最大吃水量0.2丈,船长5.3丈,幅1丈,可载粮140石,航行期间在七、八、九月份,航线是农安和长春、吉林、老沙沟、新城(今扶余)、大赉(今大安)、哈尔滨之间。主要外运粮食,并从长春运来棉布及其它杂货;从哈尔滨、吉林方面运进缸、木材、木炭等。后由于伊通河逐年泥沙淤积,无法航行。1927年,农安县长刘宝拮曾提议疏通河道,清沙挖淤,以便恢复水运,因财力所限,未能实现。

2024年7月,伊通河中段55公里滨水绿道实现全线贯通。

下一篇 金山之役

上一篇 双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