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设计 编辑
系统设计是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设计出能最大限度满足所要求的目标 (或目的) 的新系统的过程。系统设计内容,包括确定系统功能、设计方针和方法,产生理想系统并作出草案,通过收集信息对草案作出修正产生可选设计方案,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进行子系统和总系统的详细设计并进行评价,对系统方案进行论证并作出性能效果预测。
系统设计通常应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归纳法,另一种是演绎法。应用归纳法进行系统设计的程序是:首先尽可能地收集现有的和过去的同类系统的系统设计资料;在对这些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所设计的系统的功能要求进行多次选择,然后对少数几个同类系统作出相应修正,最后得出一个理想的系统。演绎法是一种公理化方法,即先从普遍的规则和原理出发,根据设计人员的知识和经验,从具有一定功能的元素集合中选择能符合系统功能要求的多种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按照一定形式进行组合(见系统结构),从而创造出具有所需功能的新系统。在系统设计的实践中,这两种方法往往是并用的。
首先提出“系统论”的是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郎菲( LudwigVon Bertalanffy,1901-1972)。1937年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哲学讨论会上提出了一般系统论概念。贝塔郎菲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他用亚里士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好整体性能就一定好的观点。同时,他还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并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将要素从整体中分割出去,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
现代设计的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响设计的因素更为复杂,以往那种凭借设计师的直觉和经验开展设计的方法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系统性思考是非线形的注重纵横向及多向问题的探究,其思维是面的甚至是立体性的。”因此,系统设计需要带着一定的目的,把对象作为整体来看待。系统设计是合理设计、开发和运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论,“是将对象看作由多重因素交织构成的一个系统,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创意”。
系统性
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系统设计中,要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进行考虑,使系统有统一的信息代码、统一的数据组织方法、统一的设计规范和标准,以此来提高系统的设计质量。
经济性
经济性原则是指在满足系统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系统的费用支出。一方面,在系统硬件投资上不能盲目追求技术上的先进,而应以满足系统需要为前提。另一方面,系统设计中应避免不必要的复杂化,各模块应尽可能简洁。
可靠性
可靠性既是评价系统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又是系统设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只有设计出的系统是安全可靠的,才能在实际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一个成功的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如安全保密性、检错及纠错能力、抗病毒能力、系统恢复能力等。
管理可接受
一个系统能否发挥作用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上是否可以接受。因此,在系统设计时,要考虑到用户的业务类型、用户的管理基础工作、用户的人员素质、人机界面的友好程度、掌握系统操作的难易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设计出用户可接受的系统。
系统设计通常应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归纳法,另一种是演绎法应用归纳法进行系统设计的程序是:首先尽可能地收集现有的和过去的同类系统的系统设计资料;在对这些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所设计的系统的功能要求进行多次选择,然后对少数几个同类系统作出相应修正,最后得出一个理想的系统。
(1)系统的功能:主要是指设计系统的目的和对所设计系统各方面结果的期望及要求。
(2)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即要明确进入这个系统需要进行处理和转换的东西及输出结果的形式、性质和数量等。
(3)系统的程序和层次:要求明确系统内部从输入到输出所经历的必要转换环节及系统的反馈控制方式。
(4)系统的环境:在系统环境的问题上,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未来的变化。
(5)系统的媒介:主要指在整个转换输入物过程中所利用的手段,如生产系统中的设备、工具,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等。
(6)系统中人的因素:这是保证系统正常与高效运作的根本条件之一,在设计中应着眼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机的最佳配合。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