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志完 编辑
范志完(1602年- 1643年),字叔恺,号成六, 虞城(今河南虞城东北)人, 宋范仲淹后裔。 中国明朝后期官吏。
范志完于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授永平推官,专理抚赏蒙古诸部事。范志完上疏言权轻,请得特疏奏军事,谪湖广布政司检校。后擢宁国推官,分巡关内佥事。崇祯十四年(1641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又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州、永平、山海、通州、天津诸镇军务。范志完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晋左侍郎,督师出关,筑五城于宁远城南以护其转输。又赐尚方剑,总督陕西、凤阳军,围剿农民军。清兵克蓟州南下,范志完被劾疏防。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兵攻海州、丰县等城后北旋,他终不敢战。议罪下狱,同年十一月,被处斩。
范志完一生好学,著述较多,有《理官六箴》《谕士六箴》《劝士六言》《劝民九歌》《漕政八议》《安民十二政》《六谕解》《连珠集》《恒南六事》《恒南六议》《爱士真言》等传于世。
字:叔恺
号:成六
所处时代:明末
出生日期:1602年
逝世日期:1643年
本名:范志完
范志完生于虞城利民,自幼聪颖,为文高古,母作《八行图》以教之。先后任永平推官、湖广布政司检校、山东按察司佥事,右佥都御史。明朝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任宣府、宁国推官、真定知府、关内道副使。崇祯十四年任山西巡抚。崇祯十五年任兵部有右侍郎,同年又改任兵部左侍郎,辽东总督(钦命督帅,总督率关辽)。
崇祯十四年春,范志完在河北昌黎县游览了碣石山,并在王峰山的圆通寺旧址上修建韩昌黎祠。昌黎人对范志完十分尊敬,这是因为当时清兵入关首攻昌黎,范志完曾带领昌黎人一起奋战出击,坚守城池,清兵围城七天七夜,因急于攻取燕京,遂弃之而去。全城军民的生命财产得以保全,至今范志完的功绩在昌黎人中还广为流传。
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范志完进兵部左侍郎并督师出山海关,抵御清兵。当时王朴诸军败退,松山、锦州相继失守,范志完乃在宁远城南筑五城,招当地居民充实其内,转运兵旅粮秣。又修觉华岛城,以为犄角,局势略为稳定,甚受崇祯帝赞许。六月,钦命督师,总督蓟、辽、昌、通等处军务,节制登、津抚镇。同年,清兵第六次入塞,是为壬午之变。范志完先胆怯,后率军与战不敌,所守州县相继失陷。崇祯十六年(1643),清兵攻下海州、赣榆、沭阳、丰县之后北撤,范志完等观望不敢驰援。
在清兵进逼燕京时,崇祯就已经龙颜大怒,《明季北略》记载:“边将不足恃,边抚无可依,更恨邮牒无闻,塘报不发,两抚一镇,悉逮而系之狱,诛之。”崇祯十六年十二月,圣旨下,赐首辅大臣周延儒自缢,两位总督范志完、赵光抃处斩。
范志完一生好学,著述较多,有《理官六箴》、《谕士六箴》、《劝士六言》、《劝民九歌》、《漕政八议》、《安民十二政》、《六谕解》、《连珠集》、《恒南六事》、《恒南六议》、《爱士真言》等传于世。
御赐金头
在虞城,御赐金头、四门丧发的传说在为范志完——“范招讨”正名。
相传,“范招讨”治军有方,军纪严明。抗清多年,屡建奇功,手下80万大军,能征善战。当时,清兵正伺机入关,对燕京(北京)虎视眈眈。崇祯皇帝忧心如焚,寝食不安,决定检阅“范招讨”的军队,看士气如何。
检阅那天,崇祯皇帝驾临南苑,登上检阅台,但见校场上刀枪如林,兵马阵容严整,威武雄壮。崇祯龙心大悦,连声称赞,情不自禁挥动手臂,意思是让士兵解散回营,养精蓄锐,准备日后抗击清兵。尽管崇祯一再挥手示意,但士兵却无一人敢动。崇祯纳闷,又提高嗓门喊叫了几声,结果士兵们仍站立不动。原来军队有规定,如果不摆令旗,任你挥断胳膊都无济于事。这时,站在崇祯皇帝御座西边的“范招讨”为执行皇上旨意,遂将手中的令旗挥了挥,果真灵验,只见队伍马上解散回营。面对四散而去的兵士,崇祯大惑不解。这时,一个素与“范招讨”不和的牛太监却伏在崇祯的耳边启奏道:“圣上的金口玉言,竟不如‘范招讨’的一面小旗,这还了得!如今他统领80万人马,若要夺取大明江山,岂不易如反掌?”
崇祯本是一个刚愎自用的昏庸皇帝,听了牛太监的谗言信以为真。立刻传旨,将“范招讨”推出斩首示众。“范招讨”死得冤屈,尸体竟三天不倒。世人见之,无不齿冷心寒。
噩耗传到家乡,“范招讨”的儿女们立刻进京面见崇祯皇帝,为他鸣屈叫冤。同时满朝文武大臣也纷纷上书,要求为“范招讨”伸冤。这时崇祯皇帝因轻信谗言而错斩了忠良,后悔莫及,为此,除当众斩了牛太监外,又特用上等黄金给“范招讨”铸了一颗金头,并晓谕全国,以慰其在天之灵。
“范招讨”的尸首运回故里虞城县安葬,他的儿女们为防日后金头被盗,就暗自打造四口石椁一起出殡,在东西南北分别建了四个同样的坟冢。到底金头装进哪口棺里,埋在何处,实在无人知晓。发丧那天,全城百姓挂孝送殡,哭声惊天动地。后传其子女哭曰:“金头、银头,也不比俺爹的肉头!”
对于“范招讨”少年时遇鬼让路的事情,在虞城传说得更加神乎其神。
相传,范志完7岁那年的春天,他和小伙伴在村外放风筝,一不小心,风筝断了线,那只风筝飘落到一户人家的院内。范志完见那户人家大门落锁,就跳进院里捡风筝。当他捡起风筝要走的时候,从堂屋里走出了一位中年妇女,她看到范志完,深深地作了一揖说:“大人大人让开道,碰着您了俺有罪。”范志完再瞧时,那妇女竟从紧锁的大门走了出去。
回到家里,范志完觉得好玩,便对父亲说了刚才捡风筝时有一位中年妇女喊他“大人”。他的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原来那位妇女在前几天已暴病而亡了,今天全家人正在为她出殡。此消息传出,人们对7岁的范志完刮目相看,认为他是贵人之身。
题字紫云山
范志完题字
长子县崇庆寺前寺为护国灵贶王庙,建于北宋宣和四年,现存的建筑中殿为金代,其余为明清遗构,寺内存有自宋代到清代碑偈若干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为明崇祯时兵部侍郎范志完手书“紫云山”碑。范志完身处明末乱世,身居要位,他因何事在崇祯十五年到崇庆寺呢?笔者查阅了很多相关史料,找不到答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到紫云山崇庆寺肯定不是游山玩水的。民间传说,兵部侍郎范志完微服拜访了崇庆寺主持觉真大师,范志完态度非常诚恳,他跪在大师的禅房门口,声音哽咽地对大师说:“我身居要位,身处乱世,却并非贪生怕死,而是真的看破了红尘,请大师慈悲,收我做弟子吧。”觉真大师将范志完扶起,淡淡地说:你业习太深,恐怕还不能真正放下。“大师”,我什么都能放下,家庭、荣誉、地位、权力,我都不想了,请大师为我落发吧!范志完又跪在了觉真大师面前口一偈:为除心头火,清早礼师尊。觉真大师只是淡淡一笑:“凌晨离梦乡,不怕妻偷人。”范志完猛地站起身来,指着觉真大师破口骂到:“你个老秃驴,说话太伤人。”大师哈哈一笑:你想要出家,何怕妻偷人,轻轻一撩拨,怒火又焚烧。范志完感觉羞愧难当,他理解了觉真大师的苦心,他向大师深施一礼,在觉真的禅房留下了“紫云山”三字。巧遇韩愈后裔
明代崇祯十四年那年春天,在山海关任山石道的范志完由卢龙城拜谒古孤竹遗迹归来,途经昌黎,来登碣石山。范志完喜欢爬山越岭,他看到一处高高的悬崖上面,有怪石、孤松构成美景,不禁雅兴大发,非要登上去不可。等他攀登到顶部,随行的两个人还在下面张着嘴喘气呢。范志完登高远眺,陶醉在秀美的山光水色之中,忍不住脱口咏道:“海阔天空,山灵水秀……”不料,下面的字音还未出口,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范志完光顾上面了,忘记了脚下,一脚踩空,随行的人刚来到他身边,想拽他已经来不及了。悬崖底下,正好有个铁匠炉,一位年轻的书生正在地上蹲着看书。偶然间,他抬起头,发现从高高的悬崖上掉下一个人来。不好,眼看这人就要摔个粉身碎骨,怎么办?他想去接,可自己只有一本书,这下可把他急坏了。他想,要是有个大筐就好了。于是,他闪电般地接替铁匠打好镰刀,拿起镰刀到后山割了一大捆荆条,编了个大筐又跑回悬崖底下。这时,坠崖的人刚要落地,他立刻举起大筐,正好把那人稳稳地接住。范志完落在大筐里,一时昏了过去。等他苏醒过来,明白了得救的经过,不由惊叹道:“后生,你可够手疾眼快的!”“那算什么,我的老祖宗更快。”那年轻的书生说。“怎么个快法?”“嘴快。”“嘴快?怎么个快法……” 范志完疑惑不解。年轻人接着说:“我的老祖宗在满朝大臣齐声叩贺时,唯独他送上一表,表示反对。唐宪宗读后勃然大怒,要处死他。幸得裴度、崔群等一大批朝臣求情,才赦免死罪,贬放他到岭南去当潮州刺史……”范志完大吃一惊:“你说的不是韩文公吗?那么,你是韩文公的后代了……”“对,我叫韩法祖,按照家谱,我是韩文公的二十八代孙。”那年轻的书生自我介绍道。范志完是河南虞城人,崇祯四年考中的进士。韩愈这鼎鼎大名,他岂能不知!韩愈的《原道》、《原性》等文章,他早已读过,深知这些文章是“载道之文”,是“独有千古”的。他猛然想到,这儿是昌黎,是文公的故里,他来昌黎,就是来瞻仰韩文公祠的;没想到,昌黎还仍有韩文公的后人守在这奇山秀水之间。说话间,范志完拉着韩法祖的手,问了个没完。从韩法祖口中得知,昌黎县城的韩文公祠,不知修了有多少年了;他们韩家,现在住在滦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子里,历代以诗书传家,他的父亲韩祚昌、叔叔韩养性等人,都是读书人。他父亲韩祚昌考上了增广生,他还没有考中功名,正藏在了碣石山中苦读。范志完听了他的叙说,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下陷入了沉思,似乎有了什么打算。回到昌黎县城,范志完在韩法祖陪同下,又瞻仰了韩文公祠,并接见了韩祚昌、韩学贤等人,看了他们带来的《昌黎先生集》和家谱,还答应为续修的韩文公家谱作序。后来,在范志完主持下,在五峰山的平斗峰前的坝台,又修建了一座韩文公祠。他还在那山崖峭壁上题下了“泰山北斗”、“五峰环翠”等字,并把自己吟出的长诗《游水岩歌》刻在了石碑上。当时,范志完了解到昌黎韩文公祠的奉祀之典久废,便和山海督师朱国栋一起上奏崇祯皇帝,题请救他脱险的韩法祖为奉祀正儒士,世袭主奉祀。如今,生活在昌黎县韩营村的韩愈后裔,说起范志完和韩法祖的交往来,仍然还那么津津乐道。
1958年,当时修建虞单公路,“范招讨”的坟墓正在那条公路的规划之中,当地政府认为“范招讨”身为朝廷要员,又有御赐金头的传说,肯定会从其坟墓中挖出稀世珍宝。
挖掘坟墓那天人山人海,大家都想看看这位领兵大帅的真实面目。当时,王剑老人也在,20多个年轻人用了大半天时间小心地将棺椁破土取出,看到“范招讨”素布裹身,棺椁里放有头盔、衣甲,还有一柄锈迹斑斑的佩剑。但棺椁里的东西挖出没多久,“范招讨”所穿衣物被风吹过,化为缕缕布丝,转眼间不复存在。挖掘出的那些遗物,也不知道扔到什么地方了。
作为一位被斩的朝廷犯官,“范招讨”被后人安葬在故里,总算有了一个安息之处。但在“范招讨”的坟前根本找不到石碑和供桌的痕迹,棺椁之中,陪葬品也十分寒酸。从这些可以看出,朝廷并没有给“范招讨”翻案,他的身份至今仍是被朝廷处决的犯官。关于御赐金头、四门发丧的传说,是“范招讨”的后人为其正名故意编造的。在虞城县利民镇,从来没有人见过四个同样的坟冢,史记上也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