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判断标准 编辑
Chubick提出的病情判断标准。疾病活动性记分用补充的Chubick法:发热、关节炎、浆膜炎、典型皮损、神经精神症状、脱发、全身中毒症状、尿常规异常、血沉(ESR)>50mm/h、贫血、白细胞数<4×1012/L(4000/mm3)、血小板数<100×109/L(10万/mm3)、心电图显示心肌受损、低补体血症、LE细胞(+)、抗核抗体(ANA)≥(++)或≥1∶80、抗dsDNA抗体(+)等17项指标,每项1分,≥4属活动组;≤3为非活动组。分度:轻度4~5分;中度6~7分;重度≥8分。心理健康不像身体健康那样容易判断,要通过心理测试、观察等多种途径加以判断。
Chubick提出的病情判断标准。疾病活动性记分用补充的Chubick法:发热、关节炎、浆膜炎、典型皮损、神经精神症状、脱发、全身中毒症状、尿常规异常、血沉(ESR)>50mm/h、贫血、白细胞数<4×1012/L(4000/mm3)、血小板数<100×109/L(10万/mm3)、心电图显示心肌受损、低补体血症、LE细胞(+)、抗核抗体(ANA)≥(++)或≥1∶80、抗dsDNA抗体(+)等17项指标,每项1分,≥4属活动组;≤3为非活动组。分度:轻度4~5分;中度6~7分;重度≥8分。
(1)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是否统一。其内容包括:个人能否适应他所生活的环境对他提出的要求,心理活动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言行是否能为正常人所理解,对生活中的问题能否用积极的态度加以解决而不企图逃避。一个人的言行表现出能基本适应社会活动环境即为正常。
(2) 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正常、完整、协调。首先,看其智力是否正常,智力落后是人类最常见的心理疾病;其次,看其知、情、意、行之间是否基本协调一致;最后,看其心理特点,言行是否符合年龄特征。
(3) 整个心理活动是否统一。看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否有完整的人格,性格是否过于偏执,对于自身是否有适当的了解,是否存在正常人所没有的某些变态心理现象等。
(4) 是否具有对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能力。对人际关系难以适应而引起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失调,将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人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而人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
①以经验为标准:研究者根据自身心理活动的体验和经验来鉴别常态与变态。这是一种以一般老年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进行对比的方法。此标准主观性较大,不同研究者之间的差异也较大,人们可能将那些与自己体验不同的人的表现都认为是变态的。
②社会适应性的标准:人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在正常情况下,老年人与其所生活的环境是协调一致的,其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均应符合于社会的要求,即适应于社会环境。如不能顺应社会环境,则被认为是病态。社会适应性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时间、地点、文化、风俗习惯等不同而有所差别。
③病因与病状存在与否的标准:脑的结构与生理生化方面发生障碍,如颅脑损伤、中毒、感染、营养缺乏,或发现遗传、代谢等障碍,尽管心理异常不十分严重,也可肯定心理异常。大脑没有明显结构损害,但由于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引起大脑功能失调,也可确定有心理异常存在。这一标准较客观,但局限性较大。因为某些严重的心理变态尚未能发现病因或脑结构上的变化。
④统计学标准:正常人(包括老年人在内)也或多或少地表现了一些异常心理现象,与病人之间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用统计学的方法,将分配居中(即近于平均数)者视为常态,居于两极端者视为变态。但简单地以纯数量为依据来区分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是片面的表面的。许多行为的分配不一定呈常态曲线。有的虽呈常态分配,仅有一端为变态,另一端仍可以认为是常态的,如智力的常态分配即如此。
⑤心理测验和实验的标准:通过心理测验工具和心理实验仪器的检查来判定老年人的心理与行为是否正常,能给人们提供比较客观的数据;作为 一种规范的方法,也容易为大家所掌握;可以大大减少不同研究者所造成的差异。智力测验,记忆测验,人格量表等均属此类测验。但心理活动本身是十分复杂的,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很难只借助于简单的工具或仪器恰如其份地测试出来。而且,还有许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尚不能靠测验的方法来判断。因而,这种方法也有其局限性。上述几种标准在明显心理变态时均适用,但在边缘状态时,则均难以下定论,因此需同时应用几种方法来综合分析,才能作出判断。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软件许可证
上一篇 Bruce Per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