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审 编辑

明清时对于死刑案件的会审制度

朝审朝审

朝审是明清时对于死刑案件的会审制度。始于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在霜降后对于京师判决的“斩监候”“绞监候”案件由三法司及中央重要官员进行会审。清代继承了明代的朝审制度并且发展出了秋审制(专指对外省死刑案件的复核)。

朝审的结果一般分为情真、可矜、可疑、有词(明朝)或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祀(清朝)等类,情真/情实类需奏请皇帝裁决才可执行死刑,并且每年都会有不予勾决的犯人。其他犯人一般都改为流放或充军。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朝审

外文名:At the trial

起始年代:明英宗时期

地点:承天门外

主持人:吏部尚书

简介

编辑

朝审制度开始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明英宗时期,他认为人命至关重要,一旦处死就无法复生,后果难以挽回。所以英宗规定在每年的霜降以后,对于将要处决的死刑案犯进行重新复审,参加的大臣除了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还有公侯、伯爵,在吏部尚书(或户部尚书)的主持下进行会审。

注意:朝审并不是九卿会审(又称“圆审”)

朝审的地点在承天门外,将囚犯提至现场面审,同时原审官员要带原案卷在旁听审。如果犯人临时翻供就要发回重审,结果张榜公示然后报请皇帝裁决。

一般朝审的死刑犯都是普通的死罪犯人,重犯都已经遵照“决不待时”(即不等到秋冬季节就执行死刑)的原则在平时被处决了。因此,在秋后处决的死罪犯都是一般的杀人犯、严重的盗窃犯。

朝审到了清朝发展为两种:秋审和朝审,分别审理各省上报和刑部在押的死刑犯。

朝审与秋审

编辑

秋审始于清顺治十年,来于明代的朝审及奏决单制度。但这两种审判方式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审判的对象有区别。秋审的对象是复审各省上报的被处以死刑的囚犯,而朝审则是复审刑部在押的死刑犯。审判官的组成是相同的,都是中央各部院的长官。朝审和秋审的区别还在于时间上,朝审要早一些。(注:因两者都在秋天举行,故明代有时也称朝审为秋审,与清代秋审不同。)

下一篇 廪饩

上一篇 霜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