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六宫 编辑

明清后妃居住的地方

东西六宫东西六宫

故宫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

东六宫指承乾宫、景仁宫、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西六宫指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启祥宫(太极殿)。而东、西六宫(有时又被称做东西十二宫),又像两腋般夹挟著中央的后三宫,因而与古代所谓的掖廷相对应。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东西六宫

含义:明清后妃居住的地方

位置:故宫后三宫两侧

特点:对称而建

地点:故宫博物院

东六宫

编辑

东六宫位于故宫中轴线东侧的东一长街,是一组由6个相同形式的院落组成的建筑。东六宫大都改为古代艺术品陈列馆,其中有明清工艺美术馆、陶瓷馆、青铜器馆、钟表馆、绘画馆、珍宝馆。以参观珍宝馆和钟表馆的人数最多。钟表馆设在奉先殿,珍宝馆设在东北角的乐寿堂。

景仁宫

主词条:景仁宫

景仁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宫。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先后修缮。

景阳宫景阳宫

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仁门,门内有石影壁一座,传为元代遗物。前院正殿即景仁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前后檐开门,次、梢间均为槛墙、槛窗,门窗双交四椀菱花槅扇式。明间室内悬乾隆御题“赞德宫闱”匾。天花图案为二龙戏珠,内檐为龙凤和玺彩画。室内方砖墁地,殿前有宽广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彩画。配殿南北各有耳房。

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两侧各建耳房。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亦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

景仁宫明代为嫔妃居所。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于此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硕裕亲王福全丧,康熙帝为悼念其兄,再次于此宫暂居。其后此宫一直作为后妃居所,乾隆帝生母孝圣宪皇后、咸丰帝婉贵妃、光绪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

承乾宫

承乾宫承乾宫

承乾宫,内廷东六宫之首。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宁宫,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承乾宫。清沿明旧。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 宫为两进院,正门南向,名承乾门。前院正殿即承乾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内外檐饰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槛墙、槛窗,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窗。室内方砖墁地,天花彩绘双凤,正间内悬乾隆皇帝御题“德成柔顺”匾。殿前为宽敞的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崇祯七年(1634年)安匾于东西配殿曰贞顺斋、明德堂。

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两侧建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均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饰以旋子彩画。后院西南角有井亭一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

此宫在明代为贵妃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顺治帝孝献皇后,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琳贵妃、佳贵人,咸丰帝云嫔、婉贵人都曾在此居住。

钟粹宫

钟粹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阳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钟粹宫,隆庆五年(1571年)改钟粹宫前殿曰兴龙殿,后殿曰圣哲殿,为皇太子居处,后复称钟粹宫。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后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多次修葺。清晚期于宫门内添加垂花门、游廊等。

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钟粹门,前院正殿即钟粹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前出廊,檐脊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跴斗拱,彩绘苏式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为槛窗,冰裂纹、步步锦门窗。室内原为彻上明造,后加天花顶棚,方砖墁地,明间内悬乾隆御题“淑慎温和”匾。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前出廊,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苏式彩画。

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苏式彩画,两侧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均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院内西南角有井亭1座。

钟粹宫明代为妃嫔所居,曾一度为皇太子宫。清代为后妃居所。清咸丰皇帝奕詝幼年在此居住时,道光皇贵妃,即恭亲王奕訢之母亦居此宫,代为抚育奕詝。咸丰帝孝贞显皇后自入宫即在钟粹宫居住,直至光绪七年(1881年)去世。光绪大婚后,隆裕皇后也曾在此居住。

常年在此进行故宫藏玉器类文物的展示。

景阳宫

景阳宫,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钟粹宫之东、永和宫之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长阳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阳宫。清沿明旧,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代为嫔妃所居。清代改作收贮图书之地。

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阳门,前院正殿即景阳宫,面阔3 间,黄琉璃瓦庑殿顶,与东六宫中其它五宫的屋顶形式不同。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斗栱,绘龙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间为玻璃窗。明间室内悬乾隆御题“柔嘉肃敬”匾。天花为双鹤图案,内檐饰以旋子彩画,室内方砖墁地,殿前为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

后院正殿为御书房,面阔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次、梢间为槛墙、槛窗,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和玺彩画。清乾隆年因藏宋高宗所书《毛诗》及马和之所绘《诗经图》卷于此,乾隆御题额曰“学诗堂”。东西六宫年节张挂的《宫训图》原收藏于此。东西各有配殿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彩画,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格局。

永和宫

永和宫,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承乾宫之东、景阳宫之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清沿明旧,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缮,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为妃嫔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此宫。其后,道光帝静贵妃,咸丰帝丽贵人、斑贵人、鑫常在等先后在此居住。光绪大婚后为瑾妃居所。

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永和门,前院正殿即永和宫,面阔5间,前接抱厦3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跴斗栱,绘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皆为槛墙,上安支窗。正间室内悬乾隆御题“仪昭淑慎”匾,吊白樘箅子顶棚,方砖墁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东西配殿的北侧皆为耳房,各3间。

后院正殿曰同顺斋,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明间开门,双交四椀槅扇门4扇,中间两扇外置风门,次间、梢间槛墙,步步锦支窗,下为大玻璃方窗,两侧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彩画。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

延禧宫

延禧宫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东二长街东侧。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延祺宫。清代又改名为延禧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两朝均为妃嫔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嫔、成贵人曾在此居住。

延禧宫原与东六宫其它五宫格局相同,为前后两进院,前院正殿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室内悬乾隆皇帝御笔匾曰“慎赞徽音”,东壁悬乾隆《圣制曹后重农赞》,西壁悬《曹后重农图》。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后院正殿5间,亦有东西配殿各3间,均为黄琉璃瓦硬山顶。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宫起火,烧毁正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共25间,仅余宫门。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提议复建,但未能实现。宣统元年(1909年)在延禧宫原址兴工修建一座3层西洋式建筑--水殿。水殿四周浚池,引玉泉山水环绕。主楼每层9间,底层四面当中各开一门,四周环以围廊。楼之四角各接3层六角亭1座,底层各开两门,分别与主楼和回廊相通。据《清宫词》、《清稗史》记载,水殿以铜作栋,玻璃为墙,墙之夹层中置水蓄鱼,底层地板亦为玻璃制成,池中游鱼一一可数,荷藻参差,青翠如画。隆裕太后题匾额曰“灵沼轩”,俗称“水晶宫”。

事实上,该殿所有构架均为铁铸,殿内4根蟠龙纹柱也系铸铁锻造。整座建筑大都以汉白玉砌成,很少用砖,外墙雕花,内墙贴有白色和花色瓷砖。因国库空虚,水晶宫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后被迫停建。宣统二年(1910年)六月,隆裕太后还曾下令西苑电灯公所给延禧宫安装电暖炉、电风扇并添安电灯。

1917年张勋复辟时,延禧宫北部被直系部队飞机投弹炸毁。

1931年,故宫博物院将其改建为文物库房。

西六宫

编辑

这六座宫殿,因整齐有致的坐落于紫禁城的子午线西侧,因而被统一称作西六宫,西六宫因为是慈禧太后在主政时所居住的宫区,因此为了配合她个人的需要,西六宫区在体制上,并未和与之相对应的东六宫般的完整,相反的,西六宫区依慈禧太后之命在清末多有改建。

永寿宫

永寿宫为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乐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毓德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又更名为永寿宫。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

永寿宫为两进院,前院正殿永寿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外檐装修,明间前后檐安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次间、梢间为槛墙,上安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内高悬乾隆皇帝御笔匾额“令德淑仪”,东壁悬乾隆《圣制班姬辞辇赞》,西壁悬《班姬辞辇图》。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皇帝下令,内廷东西十一宫的匾额“俱照永寿宫式样制造”,自挂起之后,不许擅动或更换。

正殿有东西配殿各3间。后院正殿5间,东西有耳房,殿前东西亦有配殿各3间。院落东南有井亭1座。

永寿宫为明代妃嫔、清代后妃所居之处。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皇帝曾在此召见大学士申时行等人;崇祯十一年(1638年),因国内灾情异象屡屡出现,皇帝在此宫斋居。清代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恪妃,嘉庆帝如妃曾在此居住。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崩,孝圣宪皇太后居永寿宫,乾隆皇帝居乾清宫南廊苫次,并诣永寿宫问安。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和孝固伦公主下嫁和珅之子,均设宴于永寿宫。道光中晚期,外侮内患日盛,而朝廷内部一味讳饰,将各疆吏密奏匿于永寿宫。光绪以后,此宫前后殿均设为大库,收贮御用物件。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文物陈列室。

翊坤宫

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居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称万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为翊坤宫。清代曾多次修缮,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

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门为万字锦底、五蝠捧寿裙板隔扇门,窗为步步锦支摘窗,饰万字团寿纹。明间正中设地平宝座、屏风、香几、宫扇,上悬慈禧御笔“有容德大”匾。东侧用花梨木透雕喜鹊登梅落地罩,西侧用花梨木透雕藤萝松缠枝落地罩,将正间与东、西次间隔开,东西次间与梢间用隔扇相隔。殿前设“光明盛昌”屏门,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溥仪逊帝时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设秋千,现秋千已拆,秋千架尚在。东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为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建筑。

后殿体和殿,清晚期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时,将其改为穿堂殿。面阔5间,前后开门,后檐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亦有东西配殿,前东南有井亭1座。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寿辰时移居储秀宫,曾在此接受朝贺。光绪帝选妃也在此举行。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储秀宫

储秀宫是慈禧太后一生中最重要的宫院,因此后来将之和储秀宫前的翊坤宫打通,在拆除隔开两宫的宫墙和宫门后,又于原地新建一座体和殿,作为翊坤宫和储秀宫的连接之殿。

咸福宫

咸福宫为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咸福宫。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又加修整。

咸福宫为两进院,正门咸福门为琉璃门,内有4扇木屏门影壁。前院正殿额曰“咸福宫”,面阔3间,黄琉璃瓦庑殿顶,形制高于西六宫中其它五宫,与东六宫相对称位置的景阳宫形制相同。前檐明间安槅扇门,其余为槅扇槛窗,室内井口天花。后檐仅明间安槅扇门,其余为檐墙。殿内东壁悬乾隆皇帝《圣制婕妤当熊赞》,西壁悬《婕妤当熊图》。山墙两侧有卡墙,设随墙小门以通后院。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硬山顶,各有耳房。

后院正殿名“同道堂”,面阔5间,硬山顶,东西各有耳房3间。前檐明间安槅扇门,设帘架,余间为支摘窗;后檐墙不开窗。室内设落地罩隔断,顶棚为海墁天花。殿内东室匾额为“琴德簃”,曾藏古琴;西室“画禅室”,所贮王维《雪溪图》、米之晖《潇湘白云图》等画卷都是董其昌画禅室旧藏,室因此而得名。同道堂亦有东西配殿,堂前东南有井亭1座。

咸福宫为后妃所居,前殿为行礼升座之处,后殿为寝宫,乾隆年间改为皇帝偶尔起居之处。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皇帝崩,嘉庆帝住于咸福宫守孝,下令不设床,仅铺白毡、灯草褥,以此宫为苫次,同年十月才移居养心殿。此后咸福宫一度恢复为妃嫔居所,道光帝琳贵人(庄顺皇贵妃)、成贵妃、彤贵妃、常妃等都曾在此居住。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丰皇帝住于咸福宫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满后仍经常在此居住。

长春宫

储秀宫和长春宫的打通又有些许不同。长春宫是和启祥宫之间完全打通,两宫之间并未有任何一堵宫墙与之隔开,只有一座体元殿作为前殿而已;储秀宫和翊坤宫虽然打通,因而新建一座体和殿,但在体和殿两侧,仍各有一道宫墙,与左右两侧原本的宫墙相连接,因此,只要将体和殿穿堂的宫门闭上,储秀宫和翊坤宫又可两相成为各自独立的宫院。

启祥宫

慈禧太后居住在长春宫时,将长春宫和此宫前面的启祥宫打通,拆除了两宫之间的宫墙和宫门,并在原地新建一座体元殿,又将启祥宫改称为太极殿,和体元殿一般作为长春宫的前殿。

下一篇 劳动人民文化宫

上一篇 寿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