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大光明 编辑
正大光明,是一个成语。出自宋代大家朱熹的《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答周益公》:“至若范公之心,则其正大光明,固无宿怨,而惓惓之义,实在国家。” 意指心怀坦白,言行正派。
乾清宫正殿高悬着由清代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由于它特殊的历史意义和近年来影视作品的不断渲染,几成清王朝的一大标志。
中文名:正大光明
书写者:顺治帝
地点:北京故宫乾清宫
典故:密建皇储
出处:《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答周益公》
释义:心怀坦白,言行正派。
原来是顺治帝所书,康熙摹勒上石,原迹藏于故宫御书处,乾清宫悬挂的是乾隆摹拓的,后来嘉庆朝失火,匾额被烧毁,嘉庆皇帝命人重新摹拓,2023年所悬挂的应当是那个时候的。
乾清宫正殿高悬着由清代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这个匾的背后藏有决定太子命运的“建储匣”。
正大光明匾额
在当时,皇子之间夺取皇位的明争暗斗相当激烈。为了缓和这种矛盾,自雍正朝开始采取秘密建储的办法,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出所选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式二份,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内,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后。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宝座的。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和光绪皇帝都没有儿子,这种秘密立储的办法才失去其意义。故宫匾额
当步入紫禁城内廷(即后三宫)的第一座大宫殿——乾清宫时,一座巍峨壮丽、金碧辉煌的建筑物立即展现在眼前。这个无比瑰丽的宫殿,近年刚经过一番修缮,气宇轩昂,光彩夺目。人们只要举目瞻望,就会看到殿堂正中高悬着一块巨大的匾额。这是一块墨拓纸匾,上面书有四个白色的大字——“正大光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白色已变为黄色了。
这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是清朝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后,进住紫禁城里的第一个皇帝——世祖顺治的亲手“御笔”,尔后又经过康熙帝一番摹勒刻石,今所悬挂的乃乾隆帝的再次临摹。“正大光明”这四字来自《周易》:“大者,壮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也。”(《周易·大壮·彖辞》)“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周易·履·彖辞》)这就是说要使皇位稳固,必须效法天地,顺应人情,从而表明他们的统治是正大光明的,可见封建皇帝用心之良苦也。这块匾额迄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了。
历尽沧桑的“正大光明”匾额,有一段关于清朝皇帝秘密立储制度的掌故。据记载,康熙帝在位六十年(康熙纪年共六十一年)。清朝规定,新皇帝接位,至第二年才改纪年,他有儿子三十五个,究竟皇位该传给哪个皇子?当时酿成了皇族内部一场极其尖锐复杂的夺权斗争。清朝原没有明确的立储制度,也不实行汉族皇帝的传统立长制。直到康熙帝二十二岁时,他才决定要确立皇储。然而,这个八岁就登基的康熙帝在许多问题上都雄才大略,而在立储问题上却优柔寡断,又多猜忌,以致立谁为太子一事,左右不定,立了又废,废了又立,莫衷一是,旷日持久,最后仍不能确定,从而造成了皇子之间长期的倾轧和骨肉相残。在这场夺嫡的政权斗争中,皇四子胤禛终于独占鳌头,他就是雍正皇帝。对于雍正帝的上台,至今说法不一。这一公案,事关宫廷内部机密,长期难于考证,而今仍无定论。但是,有一史实却很清楚,即雍正元年(1723年),曾经建立了一种新的世袭办法,这就是历史上称谓的“秘密建储”的制度。
雍正皇帝的秘密立储
这个制度规定,由皇帝亲自密写储君谕旨一式两份,并密封收藏于特制的鐍匣内。其一置之乾清宫中“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则由皇帝自己随身密藏起来,以便他“归天”之后,该谕旨与“正大光明”匾后的谕旨相互对证,而后生效。所以要作出如此规定,很可能是雍正帝本人夺位阴谋成功之后,总结他自己过去经验,并为防止皇子之间今后为争储位厮杀所采取的一种预防措施吧。这样一来,清代虽没有预立太子的制度,然而在皇帝的心目中,却早已筹划好了由谁继位,自从创立秘密建储制度并采取一种两相对证的契约式密诏之后,就避免了有人从中捣鬼,或一些权贵大臣暗中插手,从而对于缓和皇权斗争,巩固当时的统治和全国的政局,起了一定的作用。
雍正之子弘历的皇储地位,是在雍正元年确定的,并首次使用了上述密书缄盒的办法。据史书记载,雍正元年八月的某天,雍正帝在乾清宫西暖阁,召见王公大臣及文武官员,对他们说了一番康熙因立储问题而“身心忧悴”的话,接着宣布了谕旨:“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加审慎,此事虽不可举行,然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 雍正帝死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庄亲王允禄等王公大臣们把两份密诏启开核对吻合后,即由弘历继位,乾隆成了清代在建立秘密建储制度后第一个接位的皇帝。乾隆皇帝对他父亲的这一做法极为赞赏,给予高度评价,说此举“人心翕然”,这是“天下臣民所共知者也” 。
乾隆皇帝的秘密立储
乾隆皇帝曾两次秘密立储,第一次在登基之后于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举行,不幸的是太子永琏只活了三岁就夭折早殇了。第二次再书密诏藏御书,即又过了三十五年,这就是乾隆帝于乾隆六十年九月三日启开乾隆三十八年所藏御书的鐍匣,宣布禅让给嘉庆帝的密旨。
秘密建储制度的实施
此后,嘉庆、道光和咸丰几代皇帝,都是根据这种秘密建储方法即位的。如今,雍正、乾隆、嘉庆三朝的立储密谕均已亡佚,唯一还保存完好的一份,是道光皇帝于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朱笔亲书满汉文立储御书,上面写着两行汉文字是:“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在后一行汉字的旁边,又书了“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的满文。这份谕旨,今珍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秘密建储制度的废止
咸丰帝以后,清朝统治已一蹶不振,腐朽衰败;加上帝国主义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不知何故,以后的皇帝都少子甚而无子,咸丰帝则仅有一子,还未及秘书立储,咸丰帝就一命呜乎了,而同治帝以后又均无嗣。因此,这种秘密建储制度,也就逐渐失去了它的历史意义而自行废止、不复存在了。
人们游览故宫博物院,伫足乾清宫前,凭吊这件历史文物,重温这段秘密建储制度的历史掌故,对于了解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皇权内部斗争,是不无益处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