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震 编辑
孙震(1892—1985),字德操。四川成都人。国民党陆军上将。早年入成都陆军小学、西安陆军中学,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后,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后离校赴上海参加反袁“二次革命”。1915年加入四川讨袁护国军。1920年组织靖川军,驱逐滇黔军出川境,任川西北屯殖军副司令兼第二十一师师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参加北伐战争。1932年任川陕边区前敌总指挥。1934年任二十九军军长兼川康“剿匪”第二路总指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二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1938年参加台儿庄战役,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1946年起历任第五绥靖区司令官、陆军总部郑州指挥所主任、徐州“总”副司令、川鄂边区绥靖主任等职。1949年12月退往台湾。
1950年4月任台湾国民党当局“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战略顾问。1952年10月改任“国策”顾问。1954年为“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主席。1958年11月晋升陆军二级上将。1985年9月9日于台北病故。著有《八十年国事川事见闻录》《林园随笔》等。
别名:梦僧
字:德操
所处时代:20世纪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四川华阳
出生日期:1892年2月5日
逝世日期:1985年9月9日
主要成就:建立成都市树德中学滕县保卫战
本名:孙震
籍贯:浙江绍兴
毕业院校: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
军衔:陆军上将
勋章:抗战胜利勋章
出身成长
孙震
孙震原籍浙江绍兴府山阴县,祖上游幕入川,遂入籍成都。父亲孙芷卿,弃儒习幕,成为四川西南的名幕友。孙震生于四川华阳,1892年2月5日生。因他出生的日期是农历正月初七,习俗以此为新正之日,孙芷卿格外高兴,为期望儿子长大成为德才兼备的人,特取“德懋懋功”之意,予命名为定,字德操。孙芷卿对于儿子的教育非常重视。游幕工作时有变换,其每到一新地,当务之急就是为儿子寻求好塾师。因此,孙震在幼年时就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同时,父亲工作的转移虽给家人带来路途之苦,对于幼小的他,却能扩大接触面,增加知识,以致他与同龄儿童相比,常显得聪明许多。至于父亲的严正不阿,就更培养了他的坚强意志与独特性格。孙震十二岁时,命运即来一个转变,父亲因病逝世,遗产无多,母亲申氏带着他和姐姐,仅够过着清苦的岁月。十三岁,他以孙懋一名,考进了新开办的可免费入学的成都学堂。可是第二年这学堂正式定名为“成都县中学校”后,必须缴费才能入学。为此,母亲特向火柴厂领取火柴盒来糊,谋取微薄工资,来供儿子学费。谁知姐姐又染病死亡。母亲连遭悲恸,身体己渐不支,但为了儿子的学业,仍强撑病体,漏夜加工。望着母亲一天天衰弱的身体,孙震既心酸又愤怒,因此弃文从军。在十五岁时考入了四川陆军小学。
投身革命
1910年夏,孙震在陆小毕业。是年冬,进入西安陆军第二中学。这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会员于右任、井勿幕等在地下领导,因此,西安陆中的革命气氛较陆小尤为浓厚,学生中有不少同盟会会员,孙震也参加了校内的同盟会。
1911年7月15日,成都爆发“保路运动”,它与“武昌起义”如两声惊雷,使西安燥闷的空气立刻产生感应。9月1日,在新军军营、陆军小学、陆军中学同时爆发起义。孙震匆匆写了一个短信寄与母亲,略言:“儿平安,今后望吾母多加保重。”暗示诀别,立即投入战斗行列。
为了促成四川反正,他与旅陕的四川同乡组成援川队伍“四川革命军”,随王人文武装返川。中途得到消息,成渝两地早已先后宣布独立,无须再去策反。同人们各谋去路,王人文去上海。孙震听说张澜新任川北宣慰使,在顺庆建立陆军“模范营”,便到“模范营”担任区队长。1912年,孙震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
次年,袁世凯毁法,他和同学们趁暑假时离开学校,参加“二次革命”。他们冒险绕道赴上海、南京,继到江西湖口,都遇当地革命失败,无法效力。同学们好多都心灰意冷,主张回转学校,以便保留学籍。他则以为个人学籍事小,国家安危事大,因听说熊克武、杨沧白在重庆举义,主张返川投熊、杨。当时由鄂到川船只已被袁世凯势力控制下的湖北当局封锁,他们不计危难,用重金雇到一只小红船(又名救生船)偷渡到渝。哪知熊、杨又失败,他只好将同学们就地解散,各自回家。因未返校,遂被袁世凯以“熊、杨余孽”罪通辑。为了避祸,孙闭门谢客长达两年。
1914年,他母亲因病去逝后,因为较长时间赋闲,无力棺殓老母。在万分悲恸中,幸好中学时代好友任沧鹏慨然以自己母亲的“寿方”(预制的棺材)相赠,才得将母亲安葬入土。孙震感激入骨,以后他将任视同亲手足。
川军生涯
1915年,孙震受同学好友谢松的邀请,用“孙震”名到四川陆军第二师刘存厚部下谢松连担任排长。当时的营长即田颂尧,以后二十年中,孙与田一直共事。
袁世凯称帝,蔡锷建护国军自黔入川,约川军共同讨袁。刘存厚响应,建立护国川军。欲以泸州、纳溪、江安为护国军作战基地,特命田颂尧营为先头部队进攻纳溪。因谍报袁的大军将到,只有速战才能取胜,田颂尧决定招募敢死队,用云梯登城攻下纳溪。孙震立刻应募,自愿当四十名敢死队的队长。在敢死队的带领下,田颂尧营一举攻下了纳溪。讨袁之战结束后,孙震升任第二师骑兵团团附。1917年升任为骑兵旅第一团团长。1918年,滇川两军发生战斗,尽管他对内战不休非常不满,但他本着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和爱乡、希望统一的心情,想用战争结束战争,还是以刘存厚的进退而进退。1920年熊克武为吕超所逼,退至川陕边境,向先前退入陕西的刘存厚求援。刘即在汉中组织靖川军,准备藉援熊之便攻回四川。当时孙震已晋升为第一纵队少将司令,刘即以他为前锋向吕超进攻。
孙震率领不足四个营的步兵由汉中经阳平关趋广元。广元有七盘关、朝天关天险,坡陡路隘,悬岩绝壁。吕超以第十师彭远耀部协同退入川中的山西民兵总司令卢占魁所部,共约一万余兵力扼守广元。孙勘查地形后,迅速作出决策:以一连步兵,配合陕西宁羌、沔县两地民团,共约二千余人,向七盘关正面佯攻,吸引敌人注意力;自己率余部秘密绕道,沿嘉陵江走山谷小路,出其不意,攻破彭远耀侧翼阵地。敌人仓惶由明月峡向广元小路溃退。孙下令紧追,迫使敌人投降后,他立委敌军连长李文为营长,令其沿途收集散兵,及可召集的官兵,假称退却,闯入广元城,智下广元。入城后更用攻心术,谎称靖川诸军次第将到。彭、卢以为后路断绝,放弃七盘关急向剑门关撤退,孙乘势占领昭化,继续进攻剑门关,因为正面山势险峻,仰攻艰难,遂出奇兵,冒险大迂回右翼山间僻径,攀藤附葛跃登绝壁,占领剑门关侧后方小剑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彭远耀的第二线卢占魁军,占领剑门关及剑阁县城。更不予敌军喘息,速进军连破柳泉、武连驿、大庙山、梓潼各地彭、卢两部联防线,直下川北重镇绵阳。整个战役为期仅二十天。全川震动,都称赞孙震的英勇,他的名字遂传遍遐迩。
滇军返回云南后,田颂尧师改编为陆军第二十一师,孙震任第四十一旅旅长。1924年,原第二十二师师长唐廷牧病故,田调任该师师长,孙震升为第二十一师师长。
北伐内战
1926年,北伐军兴,川中各军分别致电广州国民政府与在前方作战的蒋介石,请求出师参战。孙震和田颂尧率全体官兵集体参加国民党。蒋介石委田颂尧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孙震为副军长兼第一路司令,驻军绵阳,旋改为兼第五师师长。
1929年孙因患十二指肠溃疡症剧烈,辞第五师师长之职赴上海就医。1932年夏,田颂尧与第二十四军军长刘文辉之间的矛盾已发展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在上海养病的孙震被田召回。孙返回部队,力主用武力解决问题,并担任西路联军总指挥。是年秋,第二十九军与第二十四军在成都展开了激烈巷战。在簸箕街的决战中,孙震亲临前线指挥。两军攻守三、四昼夜之久,簸箕街成了瓦砾之场。因田军弹药缺乏,于12月初被刘文辉军打败。此时第二十八军军长邓锡侯出面作调解姿态,实际则趁机与刘文辉分别改编第二十九军。田军屯殖司令部警备大队长马骥张反对改编,将在北门视察的邓锡侯及第二十四、第二十八军一部分高级人员扣留火神庙内。孙震乘机对邓锡侯等施加压力,迫使他们放弃改编田军的主张,同时他做顺手人情,将邓等人放走。后经邓锡侯、刘文辉、田颂尧协商,第二十九军向新都撤退,仅留一个团在城内。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已进入四川,占领通江。次年元月又占领巴中。蒋介石急令驻川北的第二十九军抵抗,委田颂尧为川陕边区剿共督办,田受命出兵,以孙震为前敌指挥,率王铭章、罗乃琼师,在川陕边区与红军作战。双方展开拉锯战,田军曾一度窜入通江、南江、巴中,不久又被红军夺去。
蒋介石加派四川善后督办刘湘为全川剿共总司令。10月,刘湘在成都就任后,以驻川各军编为六路剿共军,命田颂尧部担任第二路总指挥率部由仓溪、阆中进攻通、南、巴,负责截阻红军前进。
1935年3月,红军突破阆中、南部间第二十九军阵地,西渡嘉陵江。刘湘与蒋驻重庆行营秘书长杨永泰联合签呈蒋介石,请予处分。旋接蒋手令将田颁尧撤职,“副军长孙震辅助不力,着记大过一次”。刘即令田军驻三台待命。继因在梓潼、江油的第二十八军,受红军主力进攻危急,同时红军大部又由江油陆续西进占领北川,蒋急令驻三台的第二十九军,谓:军长田颂尧去职后,由副军长孙震代理指挥全军官兵,戴罪立功,迅速由三台向绵阳、安县、北川前进,尾追徐向前主力,并迅派有力部队到江油,增援二十八军,以解江油之危。孙遵令派陈宗进、李炜如两旅,急行军赴江油,解了江油之危。他亲率主力各师直趋绵阳、安县、北川,并攻进了北川县城。因此晋升为第二十九军军长。
同年5月,驻川国民革命军改为全国陆军新编番号,第二十九军改编为第四十一军,孙震仍任军长兼总指挥。同月,蒋介石来成都,电令孙来蓉报告军情。在陕西街行辕内召见时,蒋除问军情外,还问家庭情况,态度甚为亲切。蒋问:“你是哪里人?”孙原籍虽是浙江,却只恭敬答:“军长是成都人。”蒋介石似乎末听清楚,又问一次,孙仍恭敬照样回答。8月,蒋介石召集川、滇、黔、康各省与红军作战军官,及追击红军入川的中央军,在峨嵋山开办军官训练团。蒋介石自任团长,陈诚任教育长,孙震任第二营营长。军训结束,孙原有的六个师、五个路(旅),被缩编为三个陆军师,随即受命入陇南与红军作战。
1936年,国民党政府授孙震为陆军中将。“西安事变”时,孙受何应钦电令编为讨逆军第五预备军司令,奉命进军汉中。
出川抗战
1937年7月上旬,国民党中央政府在重庆市召开川康整军会议。6日行开幕礼,7日起进行正式会议。谁知会议刚开始,担任会议主席的军政部长何应钦即接急电:“本日华北日军向芦沟桥国军第二十九军宋哲元部进犯。”全场哗然,莫不愤慨。孙震立即起立,向何应钦请求率部出川抗日,其他各军将领继之竞相申请,会议匆匆结束。孙又电南京军事委员会请缨。旋得蒋介石电令,将第四十一军、第四十五军、第四十七军编组成抗日第二十二集团军,以邓锡侯为集团军总司令,孙震为副总司令,增援大同、晋北、晋东前线。并特别指定第四十一军:“应于遵照川康整军会议议案缩编后,首先开始,徒步行军至西安集结,俟在西安换发装备,完成战备后,待命开赴前线。”
孙震遵命立即在绵阳缩编部队。8月底缩编完成。9月1日起即从绵阳开拔。临行,孙除向部队誓师给与鼓舞外,并向家人诀别,预立遗嘱处理身后事。所属军官如王铭章等,也纷纷预立遗嘱誓死报国。全军士气昂扬,高歌前进。
第四十一军经两次缩编后,全军仅有三个师,每个师仅有两个旅四个团。出发时四川天气尚热,官兵都着单衣草鞋;而且受命匆匆,一切战备都付缺如。大家满以为一到西安,所有问题即可解决。谁知先头部队王铭章部方抵西安,即得军事委员会急电:“晋北忻口战况甚急,四十一军先头部队,应不待全军集结及换发装备,即向山西开拔,受第二战区阎(锡山)司令长官部指挥。”
山西高原这时已结冰,若遵命前往,不但劣等武器无力与敌人新式武器争衡,即风霜严寒,战士着单衣草鞋也无法抵御。邓锡侯与孙震立即派人飞往西安,要求迅予解决第四十一军军务,未得解决。邓、孙又同飞西安与行营主任蒋鼎文面商,亦无结果。部队却得继续前进,当第一二二师先头部队第三六四旅王志远刚抵太原,又得第二战区命令,以“娘子关战况甚烈,饬三六四旅,不待全师集结,即转运晋东,受黄副长官(绍竑)指挥”。并规定“后继部队,不必再运太原,即由榆次转车,陆续至晋东参加作战”。战令颁发,急如星火,而作战之必须配给,却不予考虑,甚至连作战地图,也不发一张。孙震立请邓锡侯同飞太原,向阎锡山面陈困难,要求迅速解决武器、棉衣、装备、地图等作战要务。阎推说“战区内无武器装备补充”,只允许代为电呈中央,按其他集团军例,在太原成立第二十二集团兵站分监部,负责战地弹药、棉衣及伤患的收容就治。邓、孙只得遵命,一面进行兵站组织,一面令第一二二师速运晋东。
黄绍竑得知第四十一军第一二二师增援,立即转令正太铁路,迳将先头第三六四旅运至寿阳以东的阳泉下车,并令参谋持命令在车站等候,王志远旅方一下车,即得“不必待师部到达,立即依照战区参谋指示,徒步向正太铁路南侧,平定东方之东回镇、西回村与友军联络”的命令。
王旅照参谋指示方向搜索前进,行至马山村,骤遇敌军密集枪炮的射击。王旅仓促应战,因无地图,地形不明,未遇友军,敌情不明,近距离被袭,顿时死伤遍地,又无担架救护。幸第三六四旅官兵激于民族仇恨,都能奋不顾身,前赴后继,血战至晚,方冲出重围。继之王铭章率第三六六旅童澄部到达阳泉,又被黄绍竑立即推向前线。稍后续到的第一二四师税梯青部的三七二旅、第三七O旅,无不是到一团上一团,到一营上一营。就这样,黄绍竑将二十二集团军作先头的第四十一军,支解成若干无头小股,令其盲目进入战地,受敌人摧残。待集团军总部到达时,第四十一军已被消耗大半。然而在韩信岭一线,第二十二集团军在展开游击战中,击溃了敌人,收复了平遥城。
1937年12月,韩复榘违令撤退,徐州危急。第二十二集团军奉军委令,转徐州砀山利国驿集结,受第五战区李宗仁指挥,备用于鲁南。12月上旬,蒋介石到开封召集师长以上的军事会议,令第二十二集团军由徐州推进至临城、滕县,并对第四十一军第一二二师先头王铭章,以无装备之师,兼以赤足单衣,进入已结冰的山西高原英勇作战,给予高度赞扬。次年1月,第二十二集团军推进至临县、滕县。在收复两下店后,即将第一线部署滕县前方的两下店、界河、石墙一线。当时进犯滕县的敌人,是日本第三军团西尾寿造部下第十矶谷师团,拥有大量优良武器及士兵四、五万人。
2月,邓锡侯调任川康绥靖主任,孙震继任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请求委派王铭章代理第四十一军军长。将军部驻滕县,指挥第一二二师、第一二四师作战。当时援军未集,徐州空虚。第五战区司令部转蒋介石电令:“四十一军王铭章,务必死守滕县三日,以待增援部队巩固徐州。”孙即转令王:“直至第一线(第四十五军部队)不能支持时,亦务必令四十一军两师死守。”
3月14日拂晓,敌人以大炮、飞机、坦克及重兵向第一线猛攻。孙震在临城得知敌人大举进攻消息,立即乘火车到滕县前线视察。随即在北沙河召集附近部队长官与幕僚长谈话,指示作战方略,并以“为了国家存亡,必须人人抱‘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决心,与敌死拼,不负男儿七尺之躯”来相勉,士气大振。
日军自15日起,陆续增兵万人以上,除包围各据点外,更以主力迳迫滕城,被王铭章调来的三个营击退。16日,敌军续增兵滕县城东北面,坚守城外各据点的守军,被日寇隔离,各自为战,牺性惨烈。这天夜晚,各部突围加入滕县城作战,第一二七师师长陈离负伤。敌人更以大炮战车掩护步兵进攻城垣,王铭章一面急电孙求援外,一面令命官兵守城死拼。
当时按中央军委命令,接滕县防务的汤恩伯军团、王仲廉军的一个团,于15日已到达临城,16日又有部队到达。孙震以滕城危急,命这个团及时前往支援。但该团坚持必须等军团司令部到达始能北上。此时,第二十二集团军在临城的战斗队,是仅由三个步兵连一个手枪连组成的第四十一军直属特务营。孙为了解滕城危急,只留一个手枪连担任总司令部警卫,令营长刘止戎率三个步兵连星夜赶滕县支援。拂晓,城东南角被轰蹋,敌步兵攀登缺口,守军几次将其击退。午后3时,大部敌人冲入城内,王铭章率领余下官兵与敌展开巷战,身负数伤,以身殉城。同时阵亡的有第一二二师参谋长赵家贤、第一二四师参谋长邹绍孟华等,部下官兵几俱以死卫城,无一人投降。
台儿庄胜利后,4月,敌人再度猛烈反攻台儿庄,孙震奉命扼守城外国防工事线,继接任运河台儿庄左翼利国驿河防,并进攻韩庄以策应友军作战。孙率部攻下韩庄,歼敌甚众。同年9月,奉命以两师兵力参加武汉会战的信罗战斗。
1939年5月,孙震被授予陆军上将衔。这个月,他率部参加了随枣会战,击败进犯襄阳、枣阳、唐河镇一带的敌第三师团。8月,又将窜扰高城、唐县镇一带之敌三师团击败。9、10两月,孙集团以第四十一军攻克随县城外擂鼓墩和滚山各重要据点;第四十五军攻克浙河、马坪间各交通点。
1940年6月,在襄河西岸作战中,第四十一军第一二二师收复襄阳;第一二三师收复宜城。
1941年5月,孙震率领集团军参加鄂北的枣阳会战中,日军丰岛兵团重兵进犯襄花公路,更以飞机助战。双方展开激烈战斗,几度进退。孙集团军终于收复枣阳,毙敌一千余人。9月为策应第二次长沙会战,在豫鄂联区攻势中,除派军协助友军外,同时在平林、马坪、随县,击退进攻之敌。10月,又攻克随县城外独崇山、擂鼓墩、土城各阵地。
1942年后,孙震以第四十一、第四十五两军各一师,向云梦、应城挺进,威胁敌后。1943年5月,为策应鄂西作战,他以两个挺进师,挺进大洪山以南,袭攻皂市、应城、孝感、京山、云梦、安陆之敌,均多斩获。1944年1月孙震再度策应江南作战,以第一二二师挺进京钟路攻击钟祥,袭占长寿店;以第一二七师挺进京山之孙家桥、官桥铺,斩获甚多。8、9月,策应长衡作战,再挺进钟祥、京山,占领洋梓市,突入京山城。
是年10月,孙震入重庆陆军大学将官班。
蒋介石、孙震合影
1945年3月,敌以六个师团约十万余人,附以飞机百余架及战车、野炮,由军团司令鹰森孝指挥,大举进攻鄂西、鄂北,威协四川重庆。孙震分调各部固守襄樊与老河口,并布防于谷城及襄河西岸、李官桥之丹江西岸等地,拒敌西进。血战月余,迭歼进犯之敌,获得嘉奖。8月14日,日寇报降,抗战胜利。
9月10日,以刘峙为受降主官,孙震为受降副主官,在渭河接受日军第十二军团司令鹰森孝、第一一五师团长杉浦英吉的投降。
抗战八年中,孙震从未离开前线。蒋介石于1937年3月,给他一封亲笔信,称他“抗日以来,建勋最多,辛劳最甚”。
解放战争
1946年,孙震被任命为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兼第五绥靖区司令。1947年,调陆军总司令部郑州指挥部主任。是年冬,“国民大会”竞选,他由成都市选出为“国大代表“。
1948年,孙震调任徐州“剿共”总部副总司令,继调华中“剿共”总部副总令兼川鄂边区绥靖主任,驻宜昌。淮海战役中,第四十一军和四十七军由孙元良率领参加会战,被解放军歼灭。是年12月,他调任重庆绥靖公署副主任,驻万县。重庆绥署旋改为西南军政长官署,孙任副长官。这时,他指挥第四兵团罗广文部及整编中的第十六兵团孙元良,防守大巴山一线。人民解放军向四川进军时,孙震部溃败。
赴台以后
1949年12月,孙震与杨森连袂飞台。到台湾后,他初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52年退役后,任“国策顾问”,及“光复大陆设计委委员”等闲职,并连任过两届“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
他很少在社会上露面,生活相当俭朴。他从不穿时髦洋装,也不着华贵服饰,常戴一顶格子呢的遮阳帽;没有私人汽车,出街常搭乘公共汽车;住的是台北长春路的一栋平房;家中陈设也相当古老,不但没有地毯、新式沙发等家具,连降温器也是一部旧电扇。
孙震不吸烟,不喝洒,闲时同亲友中小字辈打打麻将或散散步,那就是他的娱乐。
他从没说过想回故乡看一看的话,但当和子孙团聚,却总要谈成都的掌故,及青城山、峨嵋山的风光。他对峨嵋山各处的楹联,还记得那样清楚。
他晚年从事写作,常以“梦僧”为别名,所著《八十年国事川事见闻录》1979年1月出版,在台湾已列为四川文献研究社藏书。《林园随笔》1983年11月出版,列为川康渝文物馆丛书。
1985年9月9日,孙震因病在台病故,年九十三岁。
热心教育
孙震爱护人才,轻财善用,热心教育事业,创办了树德中学。
20世纪20年代,孙震创办树德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小学,招收无力入学的孩童,教学所需费用完全由其一人承担。1932年,为满足树德第一届小学毕业生升学需要,孙震创办树德初级中学,仍然实行完全义务教育。设立丰厚奖学金,支持优秀学生继续深造。
孙震
抗战期间他在樊城水星台亦办了一所小学以教养战地儿童。1937年,孙震为进一步实现他兴办教育,为社会多育人才的凤愿,遂将其成都近郊的良田四百多亩及现金数万元(此款存入聚兴诚银行,结果因法币不断败值而化为乌有)作为基金设立树德高中,使树德成为一所完全中学,是当时全国屈指可数的优秀私立学校,现今发展成为全国一流高中。其后又以银元四十万元作为树德中学基金,投资嘉乐纸厂,年收股息作树德中学经常费。又先后购置成都暑袜街三圣祠等处街房数十间,充实学校基金。孙震用人惟才,选聘了由四川高等学堂毕业,富有办学和教学经验,清廉方正,品学兼优的吴照华先生任校长,界以全权,始终信任。孙震虽是学校董事会的董事长,但对吴校长在办学方面的人事、财务、行政一切措施,绝不加干予,使吴校长得以专心一意办好学校为社会培育人材发挥其才智。所以树德中学自兴办之后,吴校长亦不负孙氏重托,尽心竭力以赴,敦聘良师讲学,使教学质量高,声誉日著。为了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奖金以资鼓励并籍以激发后进,孙震特在校中设立“申太夫人奖学金”。此外,对寒素学生则在生活学习上,视其具体情况给予助学金,使其能安心学习。1945年,抗战胜利后,孙震曾与魏时珍、王宏时、吴照华、任沧鹏等协商,拟在办树德中学基础上,开办一所树德文理学院,后因国内局势动荡,这一计划未能够实现。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