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琳 编辑

清华热能工程系教授

史琳史琳

史琳 女,1964年 2月出生。清华大学能与动力工程系教授、系副主任,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作为国家级精品课《工程热力学》课程负责人,她参与编著教材3部,主持和参加教学改革项目8项。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和 “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被清华研究生评为“良师益友”。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史琳

出生日期:1964年 2月

职业:教师

主要成就: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和 “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职称:教授

人物简介

编辑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6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北京市首届“巾帼十杰”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她还担任民盟中央妇委会副主任、民盟市委资源与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民盟清华副主委和海淀区人大代表等职务。

布拉格、台湾、哈尔滨、华西村……一张张来自世界各地、大江南北的明信片传递着一段段深厚的师生情谊,饱含着学生对老师的忆念和热爱。快意天下皆桃李,惟因身在花丛中。

2010年教师节前夕,她因高尚的师德和教书育人的突出成绩,荣获“北京市师德标兵”称号。

任免信息

编辑

2017年12月,当选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社会任职

编辑

民盟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央常委 。

就像一颗螺丝钉 勤于探索肯钻研

编辑

1981年,史琳进入西安交通大学动力系,本科毕业后又在西安交大完成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1992年,史琳来到清华做博士后研究,两年后留校任教,成为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的教师。

当时系里教师缺乏,留校后史琳马上就得跟老教师听课,准备上讲台。而她接手的第一门课,就是《工程热力学》。

由于当时教授 《工程热力学》的老师即将退休,史琳便接手了这门课后半学期的教学任务。第一堂课,史琳生平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走上了讲台,心情是又激动又紧张。在史琳的记忆里,那堂课上得比较平稳,虽然思路很清晰,但由于自己的紧张导致课堂气氛有点沉闷,这让史琳感觉有些遗憾。她意识到,要想给学生上一堂生动的、引人入胜的课,需要教师在课下花更多的工夫,作更加精心的准备。

渐渐地,史琳发现自己爱上了教书育人这个光荣的职业。对教学工作的探索让她充满了激情,与学生的交流让她感受到了活力,向前辈的讨教让她收获了经验。教书育人带给她的,是幸福、激情和满足。

一位熟悉史琳的同事这样评价她:“她就像一颗螺丝钉,到哪儿都能钻进去,都能干好。”刚当上老师的史琳,整天想着怎么把工作做好,怎么把课上好、把学生教好。在老教师的帮助下,她努力寻找方向和突破点,从教材内容和考核方式等各方面对课程进行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史琳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上的表现也越来越自如了。

从“老师姐姐”到“老师妈妈”

编辑

作为热能系的副系主任,每年 “推研”期间,史琳都会格外地忙碌。虽然面临着一堆事务性的工作,她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依然热情耐心地一一帮助解决。采访期间,一位来自外校的同学敲开了史琳办公室的门。由于想报考热能系的研究生,他希望能先旁听史琳的《工程热力学》这门课,特意前来询问上课时间和地点。史琳热情地接待了他,谈话结束后,这个学生开心地离开了。过了几分钟,史琳办公室的门又被敲响,那位同学又笑着站在史琳的面前。正当史琳纳闷哪儿没说清楚时,他挠了挠头,略带羞涩地说:“不好意思老师,您刚才太亲切了,以至于我都忘了记下上课的时间和地点了,麻烦您再说一次,呵呵。”

对学生的亲切关爱,让史琳收获了来自同学们深深的爱戴,甚至有的同学失恋了也会来找她倾诉。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史琳尽量及时回复学生们的每一封邮件,而且几乎每周都会专门安排时间约学生见面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或者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她会倾注更多的心血。她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她为“老师姐姐”。

有一名文艺特长生学习基础比较弱,史琳对他的学习一直很关注,在二年级做《工程热力学》课程论文时发现他做事认真而有条理,于是就有计划地指导他做SRT科研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还带他参加各种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在史琳的悉心指导下,这位同学本科阶段就撰写了4篇论文,其中几篇还在核心期刊发表。博士研究生期间,史琳又让他参与国家级项目的研究,全方位进行培养,一步步指导他进入科技最前沿。博士毕业时,这位同学因突出的科研工作和学术能力,被评为清华大学研究生 “学术新秀”和清华大学十佳优秀研究生。

对于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史琳都热心地帮助解决。同学推研时遇到困难,她耐心地帮助协调;学生生活中遇到困惑,她细心地启发引导;学生找工作时遇到困难,她积极地帮助联系……学生的事,她从来都摆在第一位。

有了孩子以后,同学们对史琳的称呼从“老师姐姐”变成了“老师妈妈”。这不仅是称呼的变化,更反映了同学们的心声。每年春天,同学们的 “老师妈妈”都会领着自己的孩子和他们这群大孩子一起出去游玩,办公桌上一张张满脸笑容的合影,无一不散发着幸福的味道。今年教师节,史琳的学生们送给她一张有着全体同学签名的卡片,还专门为她作了一首藏头诗: “史册光辉怀奥运,琳琅紫鹃映慈容,恩情如山十余载,师道尊严铭心中。节能减排利国业,日夜辛劳育材人,快意天下皆桃李,乐施铅华与清风。”说到这儿,史琳的笑容更加灿烂,言语间充满了自豪。那一刻,她的眼中仿佛只有那群她深爱的学生。

教学出类拔萃 科研硕果累累

编辑

刚接手《工程热力学》这门课时,史琳还有点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在王补宣院士和朱明善教授的潜心探索下,这门课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是当时的校级一类课。这帮助史琳从一个较高的起点开始自己的教学事业,但无形中也给她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成为课程负责人后,史琳感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更加努力地在教学中寻找新突破和新路子。向前辈们讨教,与学科主任交流,征求学生的意见建议……她在课程改革上的付出获得了回报,在她任教期间,《工程热力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史琳在科学研究上也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累累硕果。1995年,初出茅庐的史琳跟随热能系朱明善教授从事制冷剂的研究。在氟利昂逐渐被质疑的年代,寻找更加环保高效的制冷剂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1995年~1998年,经过三年的辛勤钻研,他们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研制出了新型制冷剂。然而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还需要进一步推广。于是,史琳多次往返奔波于学校和山东的企业之间,力争将新型制冷剂推广生产。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00年,新型制冷剂的应用市场已经完全打开,他们的“清华系列绿色制冷剂”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得到认可和推荐,还获得了国际标准化委员会授权的美国供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协会授予的国际制冷剂编号。由于在制冷领域的突出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荣获了国家技术发明奖。

接下来的几年,史琳并没有局限于制冷剂的研究,她又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高温热泵的研发。 2002年,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由史琳负责的团队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热泵,在蒸发器进水45℃的情况下,冷凝器制热出水温度可以达到95℃,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于2003年3月通过了北京市科委的科技成果鉴定,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等荣誉。

高温热泵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热泵的应用领域,可以直接回收利用低品位余热资源,制出高温热水,用于供暖、原油加热、工业保温、生产用热等领域,替代燃煤锅炉,可以节省大量的一次能源,具有非常好的节能环保效益。

2004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如何实现奥运的绿色节能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奥运村的绿色空调也受到组委会的重视。在供暖方案竞标中,由史琳负责的污水热泵供暖方案被组委会选中并开始论证研究。在2005年~2008年期间,史琳一直负责这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她巧妙地将科研和教学联系在一起,将该项目简化为 “绿色供暖”的大作业布置给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最近两年,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史琳正致力于中低品位余热回收与利用的研究,依然走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

事业家庭两不误 教学永远大过天

编辑

在事业上取得突出成绩的史琳,并没有因为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而忽略了家庭。事业和家庭的关系,她总能很好地协调。她说,这离不开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当上妈妈后,史琳对家庭的牵挂更深了一分,平时工作忙不能陪伴孩子,所以一到周末,她就尽量多与儿子待在一起,和学生一起出去春游、秋游时也会带上儿子。在史琳的办公桌上,除了摆放着她与学生的合影,还有一张儿子的照片。儿子可爱的小脸上绽放着快乐的微笑,似乎也在默默支持着妈妈的工作。

史琳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 “教学大过天”。她说: “教学是最重要的。身为教师,就要对得起这个神圣的称号,要对得起学生。科研或是其他事情,都要为教学让路,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去努力、去投入。”

下一篇 苗逵

上一篇 徐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