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 编辑

自然现象

地震地震

地震(英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所谓成功预测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

2024年以来(截至7月31日),全球共发生六级以上地震50次,其中6.0级到6.9级44次,7.0级到7.9级6次,8.0级以上0次,最大地震是1月1日在日本本州西岸近海发生的7.4级地震。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地震

外文名:earthquake

别名:地动、地振动

简要介绍

编辑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

选择好建筑场地,千万不要在不利于抗震的场地建房,不利于抗震的场地有:

(1)活动断层及其附近地区;

(2)饱含水的松砂层、软弱的淤泥层、松软的人工填土层;

(3)古河道、旧池塘和河滩地;

(4)容易产生开裂、沉陷、滑移的陡坡、河坎;

(5)细长突出的山嘴、高耸的山包或三面临水田的台地等。

住房环境

(1)处于高大建(构)筑物或其他高悬物下:高楼、高烟囱、水塔、高大广告牌等,震时容易倒塌威胁房屋安全;

(2)高压线、变压器等危险物下:震时电器短路等容易起火,常危及住房和人身安全;

(3)危险品生产地或仓库附近:如果震时工厂受损引起毒气泄露、燃气爆炸等事故,会危及住房。

注:图册资料来源于中国地震信息网

房屋加固

为了抗御地震的突然袭击,要经常注意老旧房屋的维修保养。墙体如有裂缝或歪闪,要及时修理;易风化酥碱的土墙,要定期抹面;屋顶漏水应迅速修补;大雨过后要马上排除房屋周围积水,以免长期浸泡墙基。木梁和柱等要预防腐朽虫蛀,如有损坏及时检修。

必要时对房屋进行简单加固,具体方法有:墙体的加固。墙体有两种,一种是承重墙,另一种是非承重墙。加固的方法有拆砖补缝、钢筋拉固、附墙加固等。

楼房和房屋顶盖的加固。一般采用水泥砂浆重新填实、配筋加厚的方法。

建筑物突出部位的加固。如对烟囱、女儿墙、出屋顶的水箱间、楼梯间等部位,采取适当措施设置竖向拉条,拆除不必要的附属物。

地震应急

【可能产生的伤害】

直接伤害:在室内因器物倾倒或房屋倒塌被砸伤;在室外被倒塌的建筑物等砸伤;在野外被山上的滚石砸伤;被地光烧伤。

间接伤害:地震引起的火灾;地震引起的水灾;地震引起的毒气泄漏;地震引起的危险品爆炸。

【避震原则】

一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定之规;二要行动果断,不要犹豫不决;三在公共场所要听从指挥,不要擅自行动。

【避震要点】

高压藏围岩弹起产生地震示意图高压藏围岩弹起产生地震示意图

1.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楼里,跑出来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

2.躲在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空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远离建筑物,开阔、安全的地方。

3.应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时尽量蜷曲身体;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4.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以保护头颈部;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眼睛;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5.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充溢;要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无论在什么场合,街上、公寓、学校、商店、娱乐场所等,均如此。因为,拥挤中不但不能脱离险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伤。

【灾后生活】

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

搭建和居住防震棚要注意防火

积极投入恢复重建工作。

按规定服用预防药物,增强身体抵抗力,防疫灭病。

地震之最

编辑

古今中外地震死亡人口之最:大约1201年7月,近东和地中海东部地区的所有城市都遭地震破坏,死人最多, 估算约达110万。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中国陕西华县的8.0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比前者确凿一些,广大灾民病死、饿死,数百里山乡断了人烟,估计死亡83万余人。

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预报并取得明显减灾实效的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中国的地震工作者成功地预报,被世界科技界称为“地震科学史上的奇迹”)。

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

世界上最大的地震海啸:八重山海啸,1771年4月24日发生在日本琉球群岛中的石垣岛(估计巨大海浪的波峰高达84.7米,排山倒海的巨浪将重量达850吨的整座珊瑚礁抛出2.092公里以上。这次海震所击起的海浪,据测它的行进速度为每小时788.557公里)。

世界上有仪器记录的最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智利地震(8.9级,因计算方法不同,也有9.5级的说法)。

世界最典型的城市“直下型地震”:1976年的中国唐山地震和1995年的日本阪神地震。

中国最早的地震记录:中国历史上有关地震的记载,最早见于《竹书记年》,书中提到“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有苗氏来朝”。通鉴外记注引随巢子汲冢纪年云: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太平御鉴引此云:三苗欲灭时地震坼泉涌。帝舜时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

西方记载最早的地震灾难:1755年葡萄牙里斯本地震。

全球有科学记录以来震级最高的地震:发生在约3800年前的智利北部地区,震级达9.5级,引发的海啸波及8000多公里外的新西兰一带,严重摧毁海岸线,导致沿海地区长达1000年都不宜人居。

统计数据

编辑

2023年一季度,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22次,其中6.0–6.9级1次,5.0–5.9级2次,主要集中在新疆、四川、西藏等地。其中,1月30日新疆沙雅6.1级地震和2月27日新疆温宿5.1级地震,震中均位于人口稀少地区,未造成较大灾害损失。1月26日四川泸定5.6级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

2023年,中国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8次。其中,大陆发生5级以上地震11次,包括6级以上地震2次,分别为1月30日新疆沙雅6.1级和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海域发5级以上地震4次,分别为4月3日南海海域6.1级、6月24日北部湾5.0级、9月18日东海海域6.4级和10月23日广东汕头市南澳县海域5.0级地震;台湾发生5级以上地震3次,最大为10月24日台湾花莲县海域5.9级地震。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发生6.2级地震,为当年大陆地区最大地震。2023年以来大陆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11次,最大为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活动水平较2022年(27次,最大为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和历史平均水平(20次)明显偏弱。2023年5级以上地震时间分布不均匀,1月至2月发生3次,3月至9月仅发生2次,10月至12月增至6次,出现5级以上地震由弱转强的活动特征。

2024年以来(截至7月31日),中国共发生三级以上地震771次,其中3.0到3.9级499次,4.0到4.9级217次,5.0到5.9级49次,6.0级到6.9级4次,7.0级以上2次,最大地震是4月3日在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的7.3级地震。对这期间地震活动进行分省统计,最多的前五名依次为台湾、新疆、西藏、四川、青海。全球共发生六级以上地震50次,其中6.0级到6.9级44次,7.0级到7.9级6次,8.0级以上0次,最大地震是1月1日在日本本州西岸近海发生的7.4级地震。

下一篇 钟鼓司

上一篇 叶尔羌汗国